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有人说:“既然选择了远方,就只顾风雨兼程。”
有人说:“人生如果走错了方向,停止就是进步。”
以上材料给了你怎样的思考?请结合自己的体验和感悟,写一篇作文。
要求:立意明确,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自拟文题,文体规范,不得套作,不少于800字。
请仿照画线句子,续写两句话,构成一组排比句。
美就在我们身边,重要的是要善于发现。小草攻破硬土顽强生长,是一种生命的美; , ; , ;美,其实无处不在。
将下面几个句子组合成一个长单句(可适当增删词语),保留全部信息。
①2013年12月10日在南非FNB体育场举行了曼德拉的追悼大会。
②曼德拉是南非前总统。
③美国总统奥巴马在追悼会上发表讲话。
④奥巴马在讲话中赞扬曼德拉是“历史的巨人”。
答: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传奇女子——林徽因
柳已青
①林徽因(1904年~1955年),一位充满传奇色彩的女性,她才华横溢,光彩照人。林徽因写过诗、小说、散文、剧本等,还为一些刊物画过封面,但她致力于建筑事业,作为国徽和人民英雄纪念碑的主要设计者,激起我们永恒的钦佩。从上世纪20年代到40年代,林徽因以一个文化精英与热情大方的沙龙女主人的凝聚力,聚集起同样富有才情与热情的学者和作家。与她的名字联系在一起的有:梁思成,金岳霖,徐志摩……
②为林徽因作传的人不少,她太吸引人了。的确,林是20世纪中国最有魅力的女性之一。有那么多文化名人为她倾倒,她身上多了一些传奇色彩。如果褪去这些传奇的成分,也不失为中国女性的偶像。
③她是一个女人,一个追求着自由思想的知识分子。
④少女时代的林徽因曾随父亲到了欧洲。她芳华绝代,才华横溢,她像一弯新月,而周围是一群文化名人围绕着她。“当女人成了母亲,花便成了树。”作为母亲的林徽因娴静温柔,端庄慈爱,以多病之身操持着一个大家庭的事务。走出沙龙的林徽因,踩泥泞,乘驴车,和梁思成一起辗转各地,为古建筑测绘,用现代科学的方法考察和研究中国古建筑,为保留中国传统文化奔波,此时她是一位执著的艺术家。在抗战8年艰苦卓绝的岁月里,林徽因一家颠沛流离,从云南到四川,困居在偏远的李庄。他们贫病交加,靠典当度日,却坚毅地开始了撰写《中国建筑史》和《图像中国建筑史》的巨大工程。1945年美国专家给她检查身体,说她不会活过五年了,她能够支撑下来活到现在已经是个奇迹。可是她又活了10年,支撑她的其实是一种精神、是一种激情、是一种飞扬的灵魂。
⑤不明白为什么那么多人哈张(爱玲),我觉得林可爱得多。不论是生命的境界,还是生活的足迹,林徽因是一个完整的女人,为人妇,为人母,为人的朋友,她的才华和境界,在人生的每一个角色都是完美的。如果没有林徽因家的沙龙的培育,中国的现代文学星系中璀璨群星的光芒将暗淡几分。如果没有林徽因的辅助,梁思成很难完成《中国建筑史》。张清平用林徽因和梁思成终生痴迷的古建筑来比喻他们的结合:梁思成是坚实的基础和梁柱,是宏大的结构和支撑;而林徽因则是灵动的飞檐、精致的雕刻、美丽的栏杆。他们一个厚重坚实,一个轻盈灵动,他们的组合无可替代。林徽因和梁思成堪称中国知识分子的夫妻楷模,另一对我认为是傅雷和他的夫人。相比较,张爱玲尽管有才气,但她终是一个异数,带着一种偏执、阴冷之气,连爱情、生活都有一种决绝,而林徽因始终有一种光辉,温暖人心。
⑥建筑师、教授、诗人、作家,对林徽因来说只是一个称谓,或者后人对她的某一方面才华敬佩,但很难道出林徽因的精神境界。林徽因之所以成为林徽因,让人敬慕的,不仅是她的美貌与才华,更是她外柔内韧顽强不屈的精神和爱能爱到至深至纯、诚又诚到如痴如醉的人生境界。张清平这样评价林徽因:“她的生命中有病痛,但没有阴暗;有贫困,但没有卑微;有悲怆,但没有鄙俗。”
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两项是( )
A.本文运用记叙、议论、抒情的方式表达了作者对林徽因的崇敬之情。
B.林徽因之所以成为林徽因,让人敬慕的不仅是她的美貌和才华,更是她高尚的人生境界。
C.作者将林徽因和张爱玲进行对比,其目的是贬低张爱玲,突出林徽因的伟大。
D.建筑师、教授、诗人、作家,对林徽因来说只是一个称谓,她对这些称谓并不看重。
E.张爱玲的文学才能深得人们的喜爱,但林徽因家的文学沙龙里也曾高朋满座,群星璀璨。
2.林徽因是一位充满传奇色彩的女性,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来写她的?试结合相关内容分析
3.文中将林徽因与张爱玲对比,她们之间有哪些不同?试结合相关内容分析
根据提示默写出下列名句
①壮美的湘江秋景引发了毛泽东“ , , ”的深沉感慨。
②康桥是徐志摩灵魂栖息的精神家园,以致于诗人发出了“ , ”的感叹。
③在“ , ”的慷慨悲歌中,荆轲如一枚迈上弓弦的箭镞,绝尘西去。
④鲁迅先生用“ , ; , ”的话为我们揭示了反动统治者惯用的技俩和民族衰亡的缘由。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忆王孙 春词
李重元
萋萋芳草忆王孙,柳外高楼空断魂,
杜宇声声不忍闻。欲黄昏,雨打梨花深闭门。
注:王孙,本指贵族公子,此处指主人公的丈夫。
1.作者精心选取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营造出什么样的氛围?
2.杜牧《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与本词一样,都写到了“断魂”,它们所抒发的感情是否相同?试做简要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