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景公有所爱槐,令吏谨守之,植木县之,下令日:“...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景公有所爱槐,令吏谨守之,植木县之,下令日:“犯槐者刑,伤槐者死。”有不闻令,醉而犯之者。公闻之日:“是先犯我令。”使吏拘之,且加罪

其女往晏子之家,托日:“负郭之民贱妾,请有道于相国,不胜其欲,愿得充数乎下陈。”晏子闻之,笑日:“婴其淫于色乎?何为老而见奔?虽然,是必有故。”令内之。

女子入门,晏子望见之,日:“怪哉!有深忧。”进而问焉,日:“所忧何也?”对日:“君树槐县令,犯之者刑,伤之者死。妾父不仁,不闻令,醉而犯之,吏将加罪焉。妾闻之,明君莅国立政,不损禄,不刑,又不以私害公法。不为禽兽伤人民,不为草木伤禽兽,不为野草伤禾苗。吾君欲以树木之故,杀妾父,孤妾身。此令行于民而法于国矣。虽然,妾闻之,勇士不以众强凌孤独,明惠之君不拂是以行其所欲。此譬之犹自治鱼鳖者也,去其腥臊者而已。今君出令于民,苟可法于国而善益于后世,则父死亦当矣,妾为之收亦宜矣。甚乎!今之令不然。以树木之故,罪法妾父,妾恐其伤察吏之法,而害明君之义也。邻国闻之,皆谓吾君爱树而贱人,可乎?愿相国察妾言,以裁犯禁者。”晏子日:“甚矣!吾将为子言之于君。”使人送之归。   

明日,早朝,而复于公日:“婴闻之,穷民财力以供嗜欲谓之暴;崇玩好,威严拟乎君谓之逆;刑杀不称谓之贼。此三者,守国之大殃也。今君穷民财力,以美饮食之具,繁钟鼓之乐,极宫室之观,行暴之大者。崇玩好,县爱槐之令,载过者驰,步过者趋,威严拟乎君,逆民之明者。犯槐者刑,伤槐者死,刑杀不称,贼民之深者。君享国,德行未见于众,而三辟著于国,婴恐其不可以莅国子民也。”公日:“微大夫教寡人,几有大罪,以累社稷。今子大夫教之,社稷之福,寡人受命矣。”

晏子出公令趣罢守槐之役拔置县之木废伤槐之法出犯槐之囚。

节选自《晏子春秋》,有删改

1.对下列句子中加横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君树槐                    县:通“悬”,悬挂

B.不                        益:增加

C.又不以私害公法              恚:怨恨

D刑杀不称,民之深者          贼:盗贼

2.下列用“/”给文中划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晏子出公令/趣罢守槐之役/拔置县之木/废伤槐之法/出犯槐之囚。

B.晏子出/公令趣罢守/槐之役/拔置县之木废/伤槐之法出/犯槐之囚。

C.晏子出公令/趣罢守/槐之役拔置/县之木废/伤槐之法出/犯槐之囚。

D.晏子出/公令趣罢守槐之役/拔置县之木/废伤槐之法/出犯槐之囚。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景公因喜爱槐树而发布命令,碰撞槐树者受刑,损伤槐树者处死;有人因喝醉酒碰撞了槐树,遭到拘捕,并被判罪。

B.撞树者的女儿说自己很希望做晏子的侍妾,晏子知道事出有因,便同意见她,询问并耐心倾听她的诉说。

C.撞树者的女儿就其父误撞槐树一事向晏子进言,认为父亲虽该被处死,但不应因此伤害国君的大义,最终打动了晏子。

D.晏子劝谏景公,认为把槐树的威严和君主相提并论,悖逆民心,难以有效地治理国家,最终使景公幡然醒悟。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一)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甚矣!吾将为子言之于君。”使人送之归。

(2)“微大夫教寡人,几有大罪,以累社稷。

 

1.A 2.D 3.B 4. (1)这样太过分了!我将替你向国君解说这件事。”派入送她回家。(关键词:甚、使,“言之与君”句式,各1分,句意2分) (2)“如果没有大夫您教诲我,我几乎要犯大错,从而危害到社稷。(关键词:微、几,累各1分,句意2分) 【解析】 试题分析: 1.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归根到底就是要能根据上下文的语境推断重要实词的词义,同时最终也要落实到实词的推断上,因而掌握推断的技巧至关重要。因文定义法:由于任何一个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只可能有一个意义,因此可因文来定义,即根据具体的上下文语境来判断某个实词的具体意项。答题时要把实词放回到原文语境中,结合上下文意思去理解,分析可知D项“贼”应译为动词“残害”。 【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读音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技巧点拨】文言实词的考核一直是文言文阅读重点考核的内容,课标卷近几年有加大难得的趋势,考的词语一般在课本中没有出现,要求学生根据文意进行推断,答题时注意分析词语前后搭配是否得当。文言词语大部分对应的是现代汉语的一个词语,但也有词义转移的现象,答题时应该重点注意 2. 【考点定位】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名师点睛】对于文言断句类型的题目,不要急于答题,应当先诵读这个篇段,通过诵读,力求对全文的内容有个大体的了解,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处,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找虚词、察对话 、依总分 、据修辞 、对称 、反复、辨句式。抓虚词看位置:①“夫、惟、盖、凡、窃、请、敬”等发语词和表敬副词,经常放在句首;句首的语气词“其、盖、唯、盍、夫、且夫、若夫”等前面可断句,常用于句首的相对独立的叹词,如嗟夫、嗟乎、呜呼等,前后都可断句;有些常用在句首的关联词,如“苟”“纵”“是故”“于是”“向使”“然而”“无论”“至若”“是以”“继而”“纵使”“然则”等前面大多可以断句;常在句首的时间词,如“顷之”“向之”“未几”“已而”“斯须”“既而”“俄而”等,也可以帮助断句。②“乎、哉、也、矣、欤、焉”等语气词经常放在句尾;句末语气词“也、矣、耶、哉、乎、焉、兮、耳、而已”等后面可断句。③“以、于、为、而、则”等连词经常放在句中。(2)对话、引文标志: 文言文的对话、引文常常用“曰”、“云”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第一次对话出现人名,以后就用“曰”而省略主语。关于利用虚词断句,这里有一个口诀,或许对同学们断句会有些帮助:“曰”后冒(:),“哉”后叹(!),“夫”“盖”大都在句前。 “于”“而”一般在句中,“矣”“耳”后面画圆圈(。)“耶”“乎”经常表疑问(?),“也”“者”作用要停顿。或句(。)或逗(,)表情形,各人位置要记牢。 3.C项,由“罪法妾父,妾恐其伤察吏之法”可知“认为父亲虽然被处死”理解错误。 【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这道题目是概括归纳文章内容。解答此类题的方法是:①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所谓读全,就是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所谓读准,就是要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只有对题干作全面、准确的分析理解,才能准确地答题。②放回原文,查对正误。特别是在时间、地点、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对似是而非处,要有借题解文的意识。 4.第一句中,重点的实词虚词:甚:严重;使:派;“言之与君”状语后置句。第二句中,重点的实词虚词:微:如果没有;几:几乎;累:危害。 【考点定位】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技巧点拨】本题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参考译文】 景公有一株心爱的槐树,命令官吏们小心地守护着它,树旁立了一根木桩,上面悬挂着牌子,写着他的命令:“触碰槐树的人应受刑罚,损伤槐树的人应处死刑。”有一个人没有听说过这一命令,喝醉酒后误撞了这棵槐树。景公听说后说:“这是第一个触犯我命令的人。”派官吏拘捕了他,将要治他的罪。 那个人的女儿前往晏子家中,托守门人传话说:“我是一个家背靠着外城居住的女子,有话请转达相国,我有一个强烈的愿望,甘愿在相国的后庭里充一充数(做侍妾)。”晏子听了这话,笑着说:“我难道是沉溺在美色中的人吗?为什么年老了还有女子投奔我呢?虽然这么说,这件事一定有原因吧。”于是传令把那个女子带进来。 那女子进了门,晏子远远望见她,说:“奇怪呀!从她脸色上看,心中一定有深深的忧伤。”于是上前问那女子说:“是什么事情让你忧伤呢?”女子回答说:“国君种了棵槐树,旁边悬挂着命令,触碰它的人判刑,伤害它的人处死。我的父亲迟钝愚昧,没有听到命令,喝醉酒后触碰了槐树,违犯了命令,官吏将要对他治罪。我听说过这样的道理,英明的君主治理国家设置政令,不随意削减俸禄,不私自增加刑罚,也不因为私怨而破坏国家颁布的法令。不因为保护禽兽而伤害人民,不因为保护草木而伤害禽兽,不因为保护野草而伤害禾苗。我们的国君因为要保护他所喜爱的树木,就要杀死我的父亲,让我成为孤儿。这个命令已经对人民实行,成为国家的法令了。虽然如此,但我听说过这样的话:勇敢之士是不会凭着人多势强去欺凌孤单弱小的人,英明仁慈的君主更不会有违背正确的事理而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这就好比亲手烹饪鱼鳖的人那样,只要除去它们的腥臊部分就可以了(不应该把好肉也去掉)。现在国君向百姓发布的命令,如果有利于在国内建立良好的秩序,而且对后世也有好处,那么我父亲被处死也是应该的,我为他收尸也是合理的。但是现在的命令却不是这样,太过分了呀!因为碰了一下树木,就要治我父亲的罪,我担心这样做会伤害明察是非的官吏所执掌的法令,也会损害英明君主的道义。邻国要是听说出了这件事,都会说我们的国君喜爱树木而看轻人命,怎么可以这样呢?希望相国明察我的话,来正确裁决违反君主禁令的人。”晏子说:“这样太过分了!我将替你向国君解说这件事。”派入送她回家。 第二天上早朝的时候,晏子向景公报告说:“我听说过这样的道理:榨尽百姓的财力来满足自己的嗜好贪欲,就叫做贪婪残暴;推重自己喜好玩赏的东西,把它们抬高到与君主的权威相似的地位,就叫做悖逆正道;随心所欲地处以重刑或死刑,罚不当罪,就叫做残忍暴虐。这三种行为,是治理国家的大祸患。现在国君耗尽人民的财力,来置办漂亮的饮酒膳食用具,准备了众多的钟鼓乐器,修建了极度豪华高大的宫室殿堂,推行这么大的暴政。您推重观赏玩乐的东西,为喜爱的槐树悬挂上特别保护的命令,乘车经过的人要加快车行速度,步行经过的人要快步离开,槐树的威严竟然和君主相当,这分明是悖逆民心的做法。触碰槐树的人要判刑,伤害槐树的人要处死,这分明是罪与刑不相当,轻罪或无罪却处以重刑或死刑,这是对人民最严重的残害。君主您享有国家,没有向人民展现出仁义道德的行为,可是暴、逆、贼这三种邪僻的行为在国内却很盛行,我担心这样做是不能够治理国家、爱护人民的!”景公说:“如果没有大夫您教诲我,我几乎要犯大错,从而危害到社稷。现在得到了大夫您的教导,真是国家的福气,我接受您的教诲了。” 晏子退朝以后,景公下令立即免除看守槐树的差役,拔掉悬挂令牌的木桩,废除伤害槐树治罪的法令,释放因触碰槐树而被拘捕的囚犯。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体系中的每个概念都具有丰富的内涵。这些概念需要凝结成一个整体,以应对无限丰富的现实问题。反思当代的审美文化现象,有助于我们梳理核心价值观的内涵。

以两个概念为例。一个是“富强”。民众求富,国家求强。日常生活中,总有人以珠光宝气、香车美人“炫富”。“炫富”表面上是在展示美,但在观者的眼中却是 丑,或者“臭美”。人们对这种美丑区分的一般解释是:“炫富”是物质追求,审美是精神追求。以物质和精神区分“炫富”与审美其实是一个误解。且看“炫富” 的内容,集中于名牌服饰、名酒、名表、名车、名度假地。奢侈品林林总总,共同点却只有一个,就是观念性的符号“名”。在审美活动中,自然美、艺术美都 属于精神世界的内心意象,却也离不开物质的载体比如有一定的质地、色彩、声响等。因此,奢靡炫富虽然基于物质,实质却是精神性的。

奢靡与审美都属于精神的追求,意义的深度却有天壤之别。对追逐符号的人而言,大量珍贵的人力物力被降低为一纸商标的陪衬。追逐奢华揭示着意义的贫瘠和精神的无 力。审美的意象则以意义的充盈见长。人心的意象,既可以让金银珠玉装点堂皇的宫殿庙宇,也能令日常的景色转换成大师的杰作,使普通的词语凝结成千古不朽的 诗句。审美和艺术创 造体现着人的精神世界的富足。例如在戏曲艺术中,舞台角色的气象全系于演员的一举一动、一颦一笑。正是为了突出人的因素,戏里的一切饰物皆为假扮,道具也 被精简到了“以鞭代马”“一桌二椅”。在物质较为充裕的今天,“富”的体现应该是一种由内而外的富贵气。富贵气是一种自然流露的美,这种美得自个人长期 的、自觉的涵养,也得自社会的普遍氛围。富贵之美是花钱买不到的。

另一个是“和谐”。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意思是不同的利益、意见、信 念在一个统一体中既保持着各自的特点,又彼此相容、互补,进而造就一个共生多赢的局面。中国的传统美食是“和”的典范。精于烹调的人,会借用各种辅料的配 合约束主料,去其偏狭激烈之气,以便更好地呈现其独特的味道。近年的社会文化则极端地强化“同”:大拆大建之后的千城一面、模式雷同的综艺节目和影视剧 情……“和”与“同”看似是审美观念的分歧,却反映着人把握意义的能力高下。“和”意味着包容力,使人发现相异因素之间的交集,在共识、共情的基础上促成 彼此的互补、互动“同”则意味着不能理解差异。古人说,“和实生物,同则不继”,越能尊重和欣赏差异,越能得道多助,建设性的事业越容易展开。一个“大 时代”之所以为“大”,是因为能包容众多彼此相异的“小时代”,为每个人提供登上时代舞台的机会。

由此可见,“美”意味着意义的丰富,意味着创作和表达的自由。这种“美”也是“平等”“自由”“民主”和“文明”等概念的题中之义。

摘编自孙焘《美,价值观的意义建构》,《人民日报》 2014年12月5日

1.下列各项中,其性质不属于原文所论炫富的一项是

A某电视节目去采访胡兵,胡兵介绍他家房子价格值十亿日元,各种衣服鞋包总价值达2亿日元。胡兵在节目中还展示自己十年前买的手表,称该手表价格3000万日元154万人民币

B24岁的金景娥做客韩国一档电视节目时,戴着价值两亿韩元的钻石项链,拿着超过3500万韩元的手提包,自称不用工作就有父母的大笔零花钱。

C房地产商好以“奢华”“豪宅典范”“上流人家”“世家”“公馆”“皇家”“至尊”等安富尊荣的花花广告吸引客户。

D上海一男子在博客里讲述自己狂买名牌的生活,还用大叠百元人民币来点烟。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富”的美应该是一种由内而外的富贵气,它是一种自然流露的美,它得自个人长期的、自觉的涵养,也得自社会的普遍氛围,与金钱没有必然关系。

B“炫富”虽基于物质,但却指向“名”这一观念性符号,因此其实质是精神性的审美虽然属于精神世界的内心意象,却离不开物质的载体。

C用金银珠玉装点堂皇的宫殿庙宇,这种行为使得大量珍贵的人力物力降低为符号的陪衬,只能揭示意义的贫瘠和精神的无力。

D让日常的景色转换成大师的杰作,使普通的词语凝结成千古不朽的诗句,这些审美和艺术创造,体现着人的精神世界的富足。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的传统美食之所以是“美”的,主要在于精于烹调的人,会借用各种辅料约束主料,去掉主料的偏狭激烈之气,最终呈现独特的味道。

B在戏曲艺术中,虽然戏里的一切饰物皆为假扮,道具也被精简到了极其简单的程度,但演员的一举一动、一颦一笑却依然能创造出角色的美。

C“和谐”的美,体现在对差异的尊重和欣赏,它能为每个人提供登上舞台的机会,从而凝聚各方面的力量,造就一个共生多赢的局面。

D城市中大拆大建后出现的千篇一律的高楼大厦,虽然整齐划一,却是只有“同”没有“和”,这反映出建设者不理解“君子和而不同”的意义。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嫁给幸福

汪国真

有一个未来的目标

总能让我们欢欣鼓舞

就像飞向火光的灰蛾

甘愿做烈焰的俘虏

摆动着的是你不停的脚步

飞旋着的是你美丽的流苏

在一往情深的日子里

谁能说得清

什么是甜

什么是苦

只知道确定了就义无反顾

要输就输给追求

要嫁就嫁给幸福

要求自选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诗歌除外,自拟题目,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书写规范,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周代,尽管关于食品安全事件的记载不多,但我们还是看到,由于食品安全关系重大,统治者对此非常重视并作出了特别规定周代的食品交易是以直接收获采摘的初级农产品为主,所以对农产品的成熟度十分关注据《礼记》记栽,用代对食品交易的规定有:“五谷不时,果实未熟,不鬻于市”这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关于食品安全管理的记录

汉唐时期,食品交易活动非常频繁,交易品种十分丰富为杜绝有毒有害食品流入市场,国家在法律上作出了相应的规定汉朝《二年律令》规定:“诸食脯肉,脯肉毒杀、伤、病人者,亟尽孰燔其余•……当燔弗燔,及吏主者,皆坐脯肉赃,与盗同法即肉类因腐坏等因素可能导致中毒者,应尽快焚毁,否则将处罚当事人及相关官员唐朝《唐律》规定:“脯肉有毒,曾经病人,有余者速焚之,违者杖九十若故与人食并出卖,令人病者,徒一年;以故致死者,绞即人自食致死者,从过失杀人法。”从《唐律》中可以看到,在唐代,知脯肉有毒不速焚而构成的刑事犯罪分为两种情况,处罚各不相同:一是得知脯肉有毒时,食品的所有者应当立刻焚毁所剩有毒食品,以绝后患,否则杖九十;二是明知脯肉有毒而不立刻焚毁,致人中毒,则视情节及后果以科罚。

宋代,饮食市场空前繁荣。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中,追述了北宋都城开封府的城市风貌,并且以大量笔墨写到饮食业的昌盛,书中共提到一百多家店镝以及相关行会 商品市场的繁荣,不可避免地带来一些问题,一些商贩“以物市于人,敝恶之场,饰为新奇;假伪之物,饰为真实如绢帛之用胶糊,米麦之增温润,肉食之灌以水,药材之易以他物(《袁氏世范》)有的不法分子甚至采用鸡塞沙,鹅羊吹气、卖盐杂以灰之类伎俩谋取利润,为了加强对食品掺假,以次充好现象的监督和管理,宋代规定从业者必须加入行会,而行会必须对商品质量负责,市肆谓之行者,因官府料索而得此名,不以其物小大,但合充用者,皆置为行,虽医卜亦有职”(《都城纪胜》商人们依经营类型组成行会,商铺,手工业和其他服务性行业的相关人员必领加入行会组织,并按行业登记在籍,否则就不能从业经营各个行会对生产经营的商品质量进行把关,行会的首领作为拉保人,负责评定物价和监察不法行为除了由行会把关外,宋代法律也继承了《唐律》的规定,对有毒有害食品的销售者予以严惩

上述朝代对食品流通的安全管理及有关法律举措,可以给我们很多启示•也可以为现今我国食品质量和安全监管模式的合理构建提供新的思路和路径选择

摘编自张炸达《古代食品安全监管述略》

1.下列关于原文第一、二两段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周代统治者严禁未成熟的果实和谷物进入流通市场,以防止此类初级农产品引起食品安全方面的问题。

B《二年律令》中的规定注重对主使官员责任的追究,而《唐律》则更加强调对伤害生命的犯罪行为的追究。

C《二年律令》与《唐律》都规定,凡出现因脯肉有毒而致人生病的情况,食品所有者应当立刻焚毁剩余的肉食

D《唐律》规定,明知脯肉有毒而不立刻焚毁,并故意将脯肉给人吃或出售,而致人生病者,要判处徒刑一年。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宋代政府注意到食品掺假、以次充好等各种质量问题,进一步加强了食品安全的监督和管理工作。

B随着城市民间工商业的繁荣发展,宋代统治者出于对从业者监管的需要,设立了行会这一政府机构

C与《唐律》一脉相承,宋代食品安全方面的相关法律也规定,凡故意出售有毒脯肉而致人死亡者,要予以严惩。

D监督从业者的合法经营,同时方便官府向商户、手工业者等收取费用,这也是宋代行会的重要职责。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唐律》将“故与人食并出卖”有毒脯肉造成的后果分为两类,并给予不同的处罚,可见唐代的法律条文已经较为详尽周密。

B宋代政府引入行会管理方法,既规定从业者必须加入行会,并按行业对经营者进行登记,又对生产经营的商品进行质量把关

C对危害食品安全的违法者施以重罚,有助于保障广大民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这是唐宋法律对今人的启示。

D有关食品安全的规定始于周代,经过汉、唐的发展,到宋代形成了法制相对健全、政府与行会共同监管的食品安全管理体系。

 

查看答案

默写

(1)《论语》中孔子强调不仅能学习别人的优点,也能看出别人的缺点,更要引以为戒的句子是:                   

(2)文天祥在《过零丁洋》中借地名写出形势和情况的危急凄苦的诗句是:                         

(3)王湾在《次北固山下》一诗中描绘涨潮时水面宽阔,帆船顺风而行的句子是:              

(4)当任命一个人来挽救局面,人们常引用的《出师表》中的一句名言是:               

(5)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别离的笙箫;夏虫也为我沉默,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

豫让者,晋人也,故尝事范氏及中行氏,而无所知名。去而事智伯,智伯甚尊宠之。及智伯伐赵襄子,赵襄子与韩、魏合谋灭智伯,灭智伯之后而三分其地。赵襄子最怨智伯,漆其头以为饮器。豫让遁逃山中,曰:“嗟乎!士为知己者死,女为说己者容。今智伯知我,我必为报仇而死,以报智伯,则吾魂魄不愧矣。”乃变名姓为刑人,入宫涂厕,中挟匕首,欲以刺襄子。襄子如厕,心动,执问涂厕之刑人,则豫让,内持刀兵,曰:“欲为智伯报仇!”左右欲诛之。襄子曰:“彼义人也,吾谨避之耳。且智伯亡无后,而其臣欲为报仇,此天下之贤人也。”卒释去之。

居顷之,豫让又漆身为厉,吞炭为哑,使形状不可知,行乞於市。其妻不识也。行见其友,其友识之,曰:“汝非豫让邪?”曰:“我是也。”其友为泣曰:“以子之才,委质而臣事襄子,襄子必近幸子。近幸子,乃为所欲,顾不易邪?何乃残身苦形,欲以求报襄子,不亦难乎!”豫让曰:“既已委质臣事人,而求杀之,是怀二心以事其君也。且吾所为者极难耳!然所以为此者,将以愧天下后世之为人臣怀二心以事其君者也。”

既去,顷之,襄子当出,豫让伏于所当过之桥下。襄子至桥,马惊,襄子曰:“此必是豫让也。”使人问之,果豫让也。于是襄子乃数豫让曰:“子不尝事范、中行氏乎?智伯尽灭之,而子不为报仇,而反委质臣於智伯。智伯亦已死矣,而子独何以为之报仇之深也?”豫让曰:“臣事范中行氏范中行氏皆众人遇我我故众人报之至于智伯国士遇我我故国士报之”襄子喟然叹息而泣曰:“嗟乎豫子!子之为智伯,名既成矣,而寡人赦子,亦已足矣。子其自为计,寡人不复释子!”使兵围之。豫让曰:“臣闻明主不掩人之美,而忠臣有死名之义。前君已宽赦臣,天下莫不称君之贤。今日之事,臣固伏诛,然愿请君之衣而击之,焉以致报仇之意,则虽死不恨。非所敢望也,敢布腹心!”於是襄子大义之,乃使使持衣与豫让。豫让拔剑三跃而击之,曰:“吾可以下报智伯矣!”遂伏剑自杀。死之日,赵国志士闻之,皆为涕泣。

(选自《史记·刺客列传》)

1.对下列句子中加横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今智伯             知:了解

B.委而臣事襄子         质:人质

C.于是襄子乃豫让曰   数:责备

D.范、中行氏皆众人  遇:对待

192.以下各组句子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臣事范中行氏/范中行氏皆众人/遇我/我故众人/报之/至于智伯/国士遇我/我故国士/报之

B/事范中行氏/范中行氏/皆众人遇我/我故众人报之/至于智伯国士/遇我/我故国士报之

C臣事范中行氏/范中行氏皆众人遇我/我故众人报之/至于智伯/国士遇我/我故国士报之

D臣事范中行氏/范中行氏皆众人遇我/我故众人/报之至于智伯/国士遇我/我故国士报之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项是   

A.豫让漆身为厉,吞炭为哑,残身苦行,宁愿使自己变得面目全非,也不愿用卑劣的方法获得成功,显示出豫让做人的基本准则。

B.豫让信奉“士为知己者死”的人生信条,智伯对于他有知遇之恩,所以他想方设法要为之复仇。对于这种“义”,赵襄子也是赏识的。

C.赵襄子没有被豫让杀死,是因为时刻提防,防范严密。豫让每次行刺都费尽心机,但都被赵襄子及时识破,而且当场被捉拿。

D. 豫让为了报智伯之仇可谓执著,是一个轻己之生死,事主无二心的“大义”之人。

4.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臣固伏诛,然愿请君之衣而击之,焉以致报仇之意,则虽死不恨。

(2)然所以为此者,将以愧天下后世之为人臣怀二心以事其君者也。

(3)士为知己者死,女为说己者容。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