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别难过,妈妈
(加拿大)莫·卡拉汉
下班时间就要到了,阿尔弗雷多·希金斯穿上外套正准备回家,刚出门就撞上老板卡尔先生。他上下打量阿尔弗雷多几眼,用极低的声调说:“我想你最好还是把兜里的东西留下再走。”
他开始有些慌乱,但随即惊讶地说:“东西?……什么东西?我不明白您在说些什么。”
“一个粉盒,一支口红,还有……要我说得更清楚些吗?”卡尔先生冷冷地说。
阿尔弗雷多在卡尔先生冷峻的目光注视下不知所措,根本不敢正视老板。又过了一会儿,他把手伸进口袋,交出了东西。
“我知道你这样干已经很久了。我不喜欢警察,但我要叫警察。不过在此之前我想打电话给你的父亲,告诉他我要把他的宝贝儿子送进监狱。”卡尔先生说着,向电话走去,脸上的笑容古怪极了。
阿尔弗雷多知道爸爸上夜班,但妈妈一定在家。他想象着待会儿的情景:妈妈迫不及待地闯进门来,怒气冲冲,眼里噙着泪花;他想上前解释,可她一把推开了他。噢,那太难堪了!尽管如此,他还是盼着妈妈快来,好在卡尔先生叫警察之前把他接回去。
终于,有人敲门了,卡尔先生开了门。
“请进,您是希金斯太太吧?”他脸上毫无表情。
“我是希金斯太太,阿尔弗雷多的母亲。”希金斯太太大方地做着自我介绍,笑容可掬地和卡尔先生握手。
见此情景,卡尔先生一下子怔住了,他怎么也没想到她会那样从容不迫,落落大方。
“阿尔弗雷多遇到麻烦了,是吗?”她很从容地问。
“是的,太太。您儿子从我店里偷东西。不过都是些牙膏、口红之类的小玩意儿。”
“你干吗要干这种事?”她以略带伤感的口吻问儿子,并平静地看着他。
“我需要钱,妈妈。”
“钱?你要钱有什么用?跟坏孩子学坏吗?”
希金斯太太在阿尔弗雷多肩上轻轻拍了拍,就像她非常理解他那样,然后说:“要是你愿意听我一句话的话……”语气坚定,但忽然又停住了,她把头转到了一边,好像不该再往下说了。
“您打算怎么处理这件事呢,卡尔先生?”希金斯太太转过身来,依然笑容可掬地望着卡尔先生。
“我?我本想叫警察,那才是我该做的。”
“我本来无权过问您如何处理这件事,不过我总觉得对于一个男孩来说,有时候给他点忠告比惩罚更有必要。”
在阿尔弗雷多眼里,今晚妈妈好像完全是个陌生人。瞧,她笑得那么自然,神情那么和蔼可亲。
“我不知道您是否介意让我把他带回去,”她补充道,“像他这么大的孩子,有头脑的没几个。”
卡尔先生原以为希金斯太太会被吓得六神无主,一边流着泪,一边为她儿子求情,然而,事实却与此完全相反。她的沉着反倒使他自己感到很内疚。
“当然可以,”他说,“我不想太不近情理。告诉您儿子别再上这儿来了,至于今晚的事嘛……就让它过去吧。您看这样行吗,希金斯太太?”
他们的手紧紧握在一起,就像交情深厚的老朋友一样。
走出杂货铺,希金斯太太迈着大步,眼睛直勾勾地盯着前方,俩人都默默无话。过了一会儿,阿尔弗雷多终于忍不住开口了,“感谢上帝,结果是这样!”
“求你安静一会儿,别说话。阿尔弗雷多。”
到了家。希金斯太太脱了外套,看也不看儿子一眼。
“你不是好孩子,阿尔弗雷多,你为什么总是没完没了地闯祸呢? 上帝饶恕他吧!你还傻愣着干什么?快睡去吧。今晚的事别告诉你爸爸。”说完她进了厨房。
“妈妈太伟大了!”阿尔弗雷多自言自语道。他觉得应该立即去对她说她有多么了不起。
他走向厨房,妈妈正在喝茶。但那情景,让他大吃一惊。妈妈失魂落魄地坐在那儿,神态糟糕透了,根本不是杂货铺里那个沉着冷静的妈妈。她颤抖地端起茶杯,茶溅到了桌上;嘴唇紧张地抿着,似乎一下子老了许多。
阿尔弗雷多站在那里默默地看着,一声也不吭。他突然有股想哭的冲动。从那双颤巍巍的手上,那一条条刻在她脸上的皱纹里,他仿佛看到了妈妈内心所有的痛苦。他忽然意识到自己长大了。
今晚,阿尔弗雷多第一次认识了妈妈。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A.卡尔先生知道阿尔弗雷多干偷盗的勾当已经很久了,但他并没有早一点提醒、阻止他,这种等待他人多行不义之后再给予严惩的做法是十分阴险卑鄙的。
B.富有变化美是这篇小说的突出特点,不同场景之下人物的心理、言行皆有不同,而小说的主题也就蕴含在这前后的比照中,耐人寻味。
C.希金斯太太不让阿尔弗雷多告诉爸爸发生的一切,可能是不想让阿尔弗雷多的爸爸因儿子不断闯祸而痛苦。
D.阿尔弗雷多是小说中具有线索作用的人物,小说的情节是由他的偷窃行为引起的,卡尔先生和妈妈的言行也是通过他的观察和感受来描写的。
E.小说结尾几段通过对母亲喝茶的情景和阿尔弗雷多心理活动的描写,含蓄地表现了唯有母亲心如刀绞般的疼痛,才能唤醒误入迷途的孩子这一主题。
2.简要概括卡尔先生见到希金斯太太后的心理变化过程,并指出作者这样写的主要作用。
3.小说中的希金斯太太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
4.小说题目是“别难过,妈妈”,也有版本将其译为“另一个妈妈”,你认为哪一个更合适? 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屈原《离骚》中“ , ”两句表现了诗人执着追求美好理想、即使献出生命也不后悔的精神。
(2)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__________,___________,其喜洋洋者矣。(范仲淹《岳阳楼记》)
(3)______________,蓝田日暖玉生烟。此情可待成追忆,__________________。(李商隐《锦瑟》)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题目。
过杨村
杨万里
石桥两畔好人烟,匹似诸村别一川。
杨柳荫中新酒店,葡萄架下小渔船。
红红白白花临水,碧碧黄黄麦际天。
政①尔清和②还在道,为谁辛苦不归田?
【注】①“政”通“正”。 ②清和:农历四月。
1.请从“绘色”“立意”两个角度对诗歌的中间两联进行赏析。
2.诗歌的最后一联是什么意思?它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愿望?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颜含,字弘都,琅邪莘人也。含少有操行,以孝闻。兄畿,咸宁中得疾,阖家营视,顿废生业,虽在母妻,不能无倦矣。含乃绝弃人事,躬亲侍养,足不出户者十有三年。石崇重含淳行,赠以甘旨,含谢而不受。或问其故答曰病者绵昧生理未全既不能进啖又未识人惠若当谬留岂施者之意也!” 次嫂樊氏因疾失明,含课励家人,尽心奉养,每日自尝省药馔,察问息耗,必簪屦束带。
本州辟,不就。东宫初建,含以儒素笃行补太子中庶子。豫讨苏峻功,封西平县侯,拜侍中,除吴郡太守。王导问含曰:“卿今莅名郡,政将何先?”答曰:“王师岁动,编户虚耗,南北权豪竞招游食,国弊家丰,执事之忧。且当征之势门,使反田桑,数年之间,欲令户给人足,如其礼乐,俟之明宰。”含所历简而有恩,明而能断,然以威御下。导叹曰:“颜公在事,吴人敛手矣。”未之官,复为侍中。以年老逊位。成帝美其素行,就加右光禄大夫,门施行马,赐床帐被褥,敕太官四时致膳,固辞不受。
于时论者以王导帝之师傅,名位隆重,百僚宜为降礼。太常冯怀以问于含,含曰:“王公虽重,理无偏敬,降礼之言,或是诸君事宜。鄙人老矣,不识时务。”既而告人曰:“吾闻伐国不问仁人。向冯祖思问佞于我,我有邪德乎?”
人尝论少正卯、盗跖其恶孰深。或曰:“正卯虽奸,不至剖人弃膳,盗跖为甚。”含曰:“为恶彰露,人思加戮;隐伏之奸,非圣不诛。由此言之,少正为甚。”众咸服焉。
桓温求婚于含,含以其盛满,不许。惟与邓攸深交。或问江左群士优劣,答曰:“周伯仁之正,邓伯道之清,卞望之之节,余则吾不知也。”其雅重行实,抑绝浮伪如此。
致仕二十余年,年九十三卒。遗命素棺薄敛。谥曰靖。丧在殡而邻家失火,移棺绋断,火将至而灭,佥以为淳诚所感也。
1.对下列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是
A.每日自尝省药馔 省:察看
B.东宫初建 建:建造
C.豫讨苏峻功 豫:参与
D.为恶彰露 彰:清楚
2.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
A.或问其/故答曰/病者绵昧/生理未全/既不能进啖/又未识人惠/若当谬留/岂施者之意也
B.或问其故/答曰/病者绵昧/生理未全既/不能进啖/又未识人/惠若当谬留/岂施者之意也
C.或问其故/答曰/病者绵昧/生理未全/既不能进啖/又未识人惠/若当谬留/岂施者之意也
D.或问其/故答曰/病者/绵昧生理/未全既不能进啖/又未识人惠/若当谬留/岂施者之意也
3.下列对文中有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颜含少时以孝悌闻名乡里。其兄颜畿有病,颜含却放弃一切家务,辛勤服侍,十几年如一日,江南豪右石崇听说了,非常敬佩,特赠美味以表敬意。
B.颜含很有政治才能,见解切中时弊。他指出:在朝廷的军队年年出动,民力耗尽,而南北豪强竞相招募游民的情况下,令官员忧虑的是国家空虚而豪强充盈的情况。
C.颜含为人正直,不趋炎附势。有人想巴结王导,征求他的意见,他没有附和;强权人物桓温请求和他结为儿女亲家,他因为桓温的权位达到了极点,没有答应。
D.颜含儒雅质朴,品行敦厚,因此深受晋成帝的器重;为他办丧事期间邻居家失火,移动棺材时绳索又断了,火即将烧到棺材时就灭了,人们都认为是他的德行感动了神明。
4.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且当征之势门,使反田桑,数年之间,欲令户给人足,如其礼乐,俟之明宰。
(2)王公虽重,理无偏敬,降礼之言,或是诸君事宜。鄙人老矣,不识时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中国书画作伪历史十分悠久,始于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已形成风气,宋时形成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作伪高潮,元代稍有衰落,尤至明代达到顶峰。
明代书画作伪比之于前代,在手法和形式上又有新发展,除了仿制名家之作外,还有如挖掉旧款改署新款,在本无款的作品上添上名人款,赝品配真题跋等,几乎集中了我们现在已知的全部作伪方法。但归纳起来不外乎摹、临、仿、造及对真迹改头换面等手段。
作伪的手法各式各样,一时古今名家之赝品充斥泛滥。较普遍的一种手法是把原画改款、添款,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改头换面”。有些作伪者,把明代院体画家作品的名款挖去,改成宋代某画家之名款,冒充宋画出售。还有明代的一幅山水画《阔渚晴峰图》轴,此画原为宣德宫廷画家师法郭熙之作,为后人挖去原款,在右下角添上郭熙的伪款,企图当成北宋名家的山水画。又如,明宫廷画师朱端的一幅人物故事画轴,原画左边中上部有“朱端”二字款,下面有印章二方。作伪者将“朱端”二字挖去,印章也刮得模糊不清,把标签写成了宋代马远的《弘衣渡口图》。但经过认真鉴定比较,看出其画法风格异于马远,时代风格又不相符,详细观察,发现画上方中部有“钦赐一樵图书”朱文方印,此乃皇帝钦赐朱端的专用印章,他人不能假借。
对于此种方法作伪,时人屡试不爽。清顾复曾谈到明“院体”“浙派”画家,其中三人的画被改成宋人画的情况:“迩来三人之笔寥寥,说者谓洗去名款,竟作宋人款者,强半三人笔也。”他就曾见到吕纪《杏花双雀图》被改作宋代的黄筌款。后来明代院体画传世稀少,甚至一些宫廷名手之作竟没有一件流传下来,究其原因,或许与这种改头换面、明画冒充宋画的作伪因素有很大关系。
明代的名家有时碍于面子,对假名款心知肚明不肯说破,但又不想违背良心,就在题诗时暗示。如款为李赞华的赝品《射鹿图》,本来是黄道宗所画,卷后有朱德润等四人题。造假者于是把题识去掉,再题作李赞华画。但作伪者粗心,以致“原作者黄道宗三字尽处尚剩有迹”。后来沈周知之,欲题出道宗,恐翻前案,故题其诗末句云:“欲辩题痕迷纸缝。”作伪者虽“逞其心力仿作古人之迹,不但不知者易诳,即素识画理者,亦几莫能辨”,然“及识破,但觉满纸牵强,不待与原画对劾而知也”。
画家们对此事表现得如此含蓄,这让造假者越发猖獗。为了追求利益最大化,作伪者可谓无计不施,他们想出了以割裂分装的方式造假。就是将一幅画分割成数幅分别装裱,分头出售,以牟取利润。
(摘编自吕友者《明代中后期书画的作伪风潮》)
1.下列对于“改头换面”这种作伪方式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改头换面”是通过把原画改款、添款的方式来作伪的手法,是一种较为普遍的作伪手法。
B.明代的山水画《阔渚晴峰图》和宋代马远的《弘衣渡口图》都是被“改头换面”后的作品。
C.明“院体”“浙派”画家的画,就有被人用“改头换面”的方法改成宋人画的情况。
D.改头换面,用明画冒充宋画,这可能是明代院体画传世稀少,甚至一些宫廷名手之作竟没有一件流传下来的原因之一。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中国书画作伪始于魏晋南北朝,这种风气在以后的朝代中愈演愈烈,至明代达到顶峰。
B.明代书画作伪在手法和形式上都有新的发展,几乎集中了我们现在已知的全部作伪方法。
C.明代的名家有时对假名款心知肚明,但碍于面子,不肯说破,于是出于良心就在题诗时暗示出来。
D.作伪者采用割裂分装的作伪方式,将一幅画分割后分头出售,从而实现利益的最大化。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明代书画作伪让名家的赝品充斥泛滥, 其方式包括摹、临、仿、造及对真迹改头换面等。
B.后人以挖掉旧款改署新款的方式,把宣德宫廷画家师法郭熙的作品《阔渚晴峰图》伪造成了北宋名家的山水画。
C.款为李赞华的赝品《射鹿图》,本来是黄道宗所画,但因为作伪者的粗心,最终被辨认出来。
D.吕纪《杏花双雀图》被改作宋代的黄筌款,但画家们对此事的表现非常含蓄,因而让造假者越发猖獗。
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
“等待”是中国古典诗词中一种意蕴悠远的境界,也是现实生活中让人纠结的人生命题。你能联想到哪些动人的“等待”?你是否有过难忘的“等待”经历?“等”,还是“不等”,你如何抉择?“等待”带给你怎样的感悟和体会?
请以“等待”为话题,写一篇记叙文或议论文。要求:自定立意,自拟标题;不少于......
800字;不得套作,不得抄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