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修学储能的师范生时代 ①长沙第一师范对毛泽东的成长无...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

修学储能的师范生时代

①长沙第一师范对毛泽东的成长无疑产生了十分巨大的影响。在这里,毛泽东度过了他修学储能的师范生时代。

②青年人求学,大多喜欢谈立志。毛泽东认为,离开真理来谈立志,只是对前人中有成就者的简单模仿。真正的立志,首先是寻找真理。1915年9月,在给好朋友萧子升的信中,他提出有“为人之学”“为国人之学”“为世界人之学”。看来,心系社会,苦学砺志,是这位师范生当时最基本的自我设计。

③在一师,对他影响最大的老师,是教伦理学的杨昌济。杨昌济,长沙板仓人,1903年留学日本,六年学成后又赴英国修学三年,然后游历德国、瑞士。归国后,数次辞谢做官而从学,把教书育人看作自己的天职。他在一师讲修身课时,要求学生“高尚其理想”,鼓励他们要“奋斗”,“有朝气”,“有独立心”,能“立定脚跟”,而办事又要“精细”,“小不谨,大事败矣”。对学问,他认为要“贯通今古,融合中西”,自己要有分析的批判的精神。毛泽东很喜欢杨昌济的课,还时常去他的家里讨论问题。他自称:“近年来有所寸进,于书本得者少,于质疑问难得者多。”除杨昌济外,毛泽东还常到徐特立、黎锦熙、方维夏等老师那里去求学解疑。这在黎锦熙1915年的日记中有多处记载,所谈内容有“读书方法”,“在校研究科学之术”,也有“改造社会事”。

④在学校的课程中,毛泽东把重点放在修身、哲学、国文、历史和地理等几门上,对数学、图画不花很多精力。他给朋友的信中说:“从前拿错主意,为学无头绪……于是决定为学之道,先博而后约,先中而后西,先普通而后专门。”他每天总是在天色微明时就起身,晚上熄灯后还借外面一点微弱的灯光苦读,从不肯浪费半点时间,而且持之以恒。从先秦诸子到本省的县志,他都认真地研读。他在给好友萧子升的信中开列了77种古代经、史、子、集的著作,说“苟有志于学问,此实为必读而不可缺”。

⑤作为湖南人,毛泽东这个时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吸收和选择,深受湘学士风的影响。湖南历来注重兴办书院,许多著名学者曾在岳麓和城南等书院讲过学。学子们历代相传,不断阐发,到了晚清,形成以推崇性理哲学、强调经世致用、主张躬行实践为基本特征的湘学士风。在这种风气熏陶下,湖南学人大多关心世事,热衷于投身政治活动,涌现了一大批有影响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从而使湖南成为近代以来最有朝气的省份之一。年轻的毛泽东,自然受到这一浓厚的文化土壤的强烈感染。湖南一师规定的《教养学生之要旨》里,专列一条:国民教育趋重实际,宜使学生明现今之大事,察社会之情状。毛泽东在《讲堂录》里记下不少这方面的言语,如:“实意做事,真心求学”;“古者为学,重在行事”;“闭门求学,其学无用,欲从天下国家万事万物而学之”。

⑥耳濡目染,手写心记,强化了毛泽东对社会实际的重要性的认识。他常对同学们讲,不仅要读“有字之书”,还要读“无字之书”。这无字之书,就是实际的社会。1917年暑期,他邀了当时已从一师毕业、在楚怡小学教书的萧子升,各带一把雨伞、一个挎包,装着简单的换洗衣服和文房四宝,外出“游学”。毛泽东他们没带分文,历时一个多月,走了九百多里路,游历了长沙、宁乡、安化、益阳、沅江五个县的不少乡镇。途中,结交了农民、船工、财主、县长、老翰林、劝学所所长、寺庙方丈各色人等,写了许多笔记。这样的“游学”,毛泽东在校期间还进行过几次。第二年春天,他和蔡和森沿洞庭湖南岸和东岸,经湘阴、岳阳、平江、浏阳几县游历了半个多月。他日后养成的调查研究作风,从这里已可看出些端倪。

⑦中国社会这时正处在剧烈的动荡中。在一师期间,毛泽东总共花了160块钱左右,大约有三分之一用在订阅报刊上面。和同学们谈起时事,他总是有条有理,了如指掌,并且往往充满着激情。于是就有了“时事通”的外号。这更加深了他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⑧1918年,毛泽东从长沙一师毕业,结束了五年半修学储能的师范生时代。此时的中国,一场急风暴雨就要来临。

(节选自金冲《毛泽东传》)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毛泽东也看重立志,但他反对对前人中有成就者进行简单的模仿,他认为,应当首先寻找真理,并将其与社会需求相联系,才是真正的立志。

B.毛泽东非常重视中国传统文化经典的阅读学习,所以他要求好友萧子升阅读古代经、史、子、集著作,并开列了推荐书目77种。

C.强调经世致用、主张躬行实践是湘士学风的全部特征,这一风气催生了一大批有影响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和革命家。毛泽东自然也受到了深刻的影响。

D.毛泽东在校期间分别与萧子升和蔡和森进行过“游学”,这两次“游学”经历养成了他注重调查研究的作风。

E.本文选取毛泽东在长沙一师时的学习生活材料,围绕“修学储能”这个中心,表观了一代伟人在青年时代就展现出的卓尔不群的素质。

2.长沙一师的老师们给了毛泽东哪些方面的影响?请简要分析。

3.从三、四两段看,毛泽东在一师期间是如何对待学习的?请结合原文概括回答。

4.长沙一师五年的师范生生涯,为毛泽东后来投身社会革命储备了哪些能量?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1.EA(答E给3分,答A给2分,答C给1分,答B.D不给分。) 2. ①修身方面的谆谆教诲。 ②做学问内容和方法方面的指导。 ③改造社会方面的释疑解惑。(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3. ①有批判精神,喜欢质疑问难。 ②学习重点明确,主次分明。 ③懂得为学之道,能处理好博与约、中与西、普通与专门的关系。 ④惜时苦读,持之以恒。 ⑤认真研读中国传统文化典籍,打下扎实的学问根基。(答出其中任意三点即可,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4. ①下了正确的人生志向:心系社会,探求真理。 ②打下了深厚的学问基础:广博学习,注重方法。 ③形成了 重视社会实际的思想方法:关心世事,经世致用。 ④初步养成了调查研究的作风(或获得了社会活动的初步经验):几番游学,深入生活。 ⑤培养了关心时事的强烈社会责任感:订阅书报,风云在胸。(能就其中四个方面进行探究即可,要求有理有据。每个方面的探究2分) 【解析】 试题分析: 1.C项遗漏了“推崇性理哲学”的信息。B项原文信息是“他在给好友萧子升的信中开列了77种古代经、史、子、集的著作” ,并无“要求”意味。D项与“调查研究作风”相关的“游学”不只是“两次”,而且并没有立刻“养成”调查研究作风,文中说的是“日后养成的调查研究作风”。 【考点定位】分析语言特色,把握文章结构,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解答此类题的方法:①读全文,概括主要内容;②抓标题,概括主要内容;③辨文体,概括主要内容;④找线索,概括主要内容;⑤理层次,概括主要内容。第一步:整体感知。明确文章主旨和作者的写作意图是评价的基础。文章的主旨是指文章的主要意义或目的,整体把握中要抓住文章的主旨,这是评价的根本。第二步:筛选文中的关键信息。无论写人记事还是发表看法,关键性的语言最能显示文章的思想内涵或作者的观点,可以帮助我们对文章的内容进行评价。第三步:评价要具体、客观,不可含糊笼统。分析和评价都必须紧密结合文学作品实际,避免离开作品去进行漫无边际的分析。分析和评价要以正确的思想为理论基础,以辩证法为基本的分析法,并结合文学作品创作特有的艺术规律,对作品进行分析和评价,而不应依据个人的好恶去随意评说。文章是传记,传记最重要就是真实性,时间、时间力求准。 2.题干问的是“长沙一师的老师们给了毛泽东哪些方面的影响?请简要分析。”这是一道局部信息筛选的题目,注意找准区位,选取关键的此句分条作答,该题的答题区域在文章第③节,注意对文段进行切分,提取关键词语“他在一师讲修身课时,要求学生 ‘高尚其理想‘,鼓励他们要‘奋斗‘,‘有朝气‘,‘有独立心‘,能‘立定脚跟‘,而办事又要‘精细‘,‘小不谨,大事败矣’。”“对学问,他认为要‘贯通今古,融合中西”,自己要有分析的批判的精神。”“这在黎锦熙1915年的日记中有多处记载,所谈内容有’读书方法’,’在校研究科学之术’,也有’改造社会事’。”总结,形成答案,注意要概括语句内容,不要照抄。 【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技巧点拨】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去粗取精。基本要点有二:一是切块法,即在锁定与答案有关信息句段的基础上,进一步缩小包围圈,将目光锁定在一段或几段中的某一“块”。可以依据写作的角度切块,也可以依据内容上的关键词切块,还可以依据语句上的连接词(关联词、序数词、插入语、介词等)切块。本题的“块”就在文章的第③节。二 是抽条法,即在锁定“块”的基础上,分出“条”来抽取答案信息,然后再提炼概括。例如“他在一师讲修身课时,要求学生 ‘高尚其理想‘,鼓励他们要‘奋斗‘,‘有朝气‘,‘有独立心‘,能‘立定脚跟‘,而办事又要‘精细‘,‘小不谨,大事败矣’。”“对学问,他认为要‘贯通今古,融合中西”,自己要有分析的批判的精神。”“这在黎锦熙1915年的日记中有多处记载,所谈内容有’读书方法’,’在校研究科学之术’,也有’改造社会事’。”有时候与答案有关的信息并不是集中在某一“块”,而是分布在全文的各部分,这就要对全文进行整体把握,点面结合,逐一摘取,避免遗漏。瞄准目标。目标语句使指代表有用信息的语句,它不一定就是文章的段落或全篇的核心语句或精要语句。瞄准目标语句,依题干要求进行提取和整合是迅速、准确地解决问题的关键。 3.题干问的是“从三、四两段看,毛泽东在一师期间是如何对待学习的?请结合原文概括回答。”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答题关键词“如何对待学习”。答题区间在文章三、四两段中,关键语句为“毛泽东很喜欢杨昌济的课,还时常去他的家里讨论问题”“除杨昌济外,毛泽东还常到徐特立、黎锦熙、方维夏等老师那里去求学解疑。”“是决定为学之道,先博而后约,先中而后西,先普通而后专门“从不肯浪费半点时间,而且持之以恒”“从先秦诸子到本省的县志,他都认真地研读” 总结,形成答案,注意要概括语句内容,不要照抄。 【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技巧点拨】去粗取精。基本要点有二:一是切块法,即在锁定与答案有关信息句段的基础上,进一步缩小包围圈,将目光锁定在一段或几段中的某一“块”。可以依据写作的角度切块,也可以依据内容上的关键词切块,还可以依据语句上的连接词(关联词、序数词、插入语、介词等)切块。本题的“块”就在文章三、四两段。二 是抽条法,即在锁定“块”的基础上,分出“条”来抽取答案信息,然后再提炼概括。本题关键句“毛泽东很喜欢杨昌济的课,还时常去他的家里讨论问题”“除杨昌济外,毛泽东还常到徐特立、黎锦熙、方维夏等老师那里去求学解疑。”“是决定为学之道,先博而后约,先中而后西,先普通而后专门“从不肯浪费半点时间,而且持之以恒”“从先秦诸子到本省的县志,他都认真地研读”有时候与答案有关的信息并不是集中在某一“块”,而是分布在全文的各部分,这就要对全文进行整体把握,点面结合,逐一摘取,避免遗漏。瞄准目标。目标语句使指代表有用信息的语句,它不一定就是文章的段落或全篇的核心语句或精要语句。瞄准目标语句,依题干要求进行提取和整合是迅速、准确地解决问题的关键。 4.题干问的“长沙一师五年的师范生生涯,为毛泽东后来投身社会革命储备了哪些能量?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答题关键词“为毛泽东后来投身社会革命储备了哪些能量”。答题区间在全文中中,这就要对全文进行整体把握,点面结合,逐一摘取,避免遗漏。瞄准目标。关键语句为“心系社会,苦学砺志,是这位师范生当时最基本的自我设计。”“所谈内容有‘读书方法’,‘在校研究科学之术’,也有‘改造社会事’。”“他每天总是在天色微明时就起身,晚上熄灯后还借外面一点微弱的灯光苦读,从不肯浪费半点时间,而且持之以恒。从先秦诸子到本省的县志,他都认真地研读。”“在这种风气熏陶下,湖南学人大多关心世事,热衷于投身政治活动,”“毛泽东在《讲堂录》里记下不少这方面的言语,如:“实意做事,真心求学”;“古者为学,重在行事”;“闭门求学,其学无用,欲从天下国家万事万物而学之”。“耳濡目染,手写心记,强化了毛泽东对社会实际的重要性的认识。”“加深了他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总结,形成答案,注意要概括语句内容,不要照抄。 【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技巧点拨】去粗取精。基本要点有二:一是切块法,即在锁定与答案有关信息句段的基础上,进一步缩小包围圈,将目光锁定在一段或几段中的某一“块”。可以依据写作的角度切块,也可以依据内容上的关键词切块,还可以依据语句上的连接词(关联词、序数词、插入语、介词等)切块。本题的“块”就在全文。二 是抽条法,即在锁定“块”的基础上,分出“条”来抽取答案信息,然后再提炼概括。有时候与答案有关的信息并不是集中在某一“块”,而是分布在全文的各部分,这就要对全文进行整体把握,点面结合,逐一摘取,避免遗漏。瞄准目标。目标语句使指代表有用信息的语句,它不一定就是文章的段落或全篇的核心语句或精要语句。瞄准目标语句,依题干要求进行提取和整合是迅速、准确地解决问题的关键。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乱花渐欲迷人眼,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2)            洪波涌起。(《观沧海》曹操)

(3) 携来百侣曾游。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            。(《沁园春  长沙》毛泽东)

(4)《荆轲刺秦王》易水诀别中,荆轲悲壮的唱词是:“风萧萧兮易水寒,           。”

(5)惨象,           ;流言,           。(《记念刘和珍君》鲁迅)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题目

积雨辋川庄怍

王维

积雨空林烟火迟,蒸藜炊黍饷东菑。

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

山中习静观朝槿,松下清斋折露葵。

野老与人争席①罢,海鸥②何事更相疑?

[注]①《庄子·杂篇》记载,杨朱去从老子学道,路上旅舍主人欢迎他,客人都给他让座;学成归来,旅客们却不再让座,而与他“争席”,说明杨朱已得自然之道,与人们没有隔膜了。②《列子·皇帝篇》记载,海上有人与鸥鸟相亲近,互不猜疑。一天,父亲要他把海鸥捉回家来,他又到海滨时,海鸥飞得远远的,心术不正破坏了他和海鸥的亲密关系。

1.本诗颔联描写景物运用了多种手法,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2.本诗尾联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沛公至军,立诛杀曹无伤。

居数日,项羽引兵西屠咸阳,杀秦降王子婴,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收其货宝妇女而东人或说项王曰关中阻山河四塞地肥饶可都以霸。项王见秦宫室皆以烧残破,又心怀思欲东归,曰:“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说者曰:“人言楚人沐猴而冠耳,果然。”项王闻之,烹说者。

…………

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项王则夜起,饮帐中。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阕,美人和之。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

太史公曰:吾闻之周生曰“舜目盖重瞳子”,又闻项羽亦重瞳子。羽岂其苗裔邪?何兴之暴也!夫秦失其政,陈涉首难,豪杰蜂起,相与并争,不可胜数。然羽非有尺寸,乘势起陇亩之中,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及羽背关怀楚,放逐义帝而自立,怨王侯叛己,难矣。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寐而不自责,过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岂不谬哉!                                          (节选自《史记•项羽本纪》)

1.对下列句子中画线的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项王军垓下,兵少食尽                 壁:修筑营垒

B及羽关怀楚                           背:背靠

C功伐                               矜:矜持

D尚不觉寐而不自责,矣                 过:过分

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人或说/项王曰/关中阻山河四塞/地肥饶可都以霸

B人或说项王曰/关中阻山河四塞/地肥饶/可都以霸

C人或说项王曰/关中阻山河/四塞地肥饶/可都以霸

D人或说项王曰/关中阻/山河四塞/地肥饶/可都以霸

3.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愿足下更虑之!”中,“足下”是太子丹对荆轲的尊称,而“竖子不足与谋”的“竖子”则是对人的蔑称。

B.“郎中”一词在不同时代,含义有所不同。如 《荆轲刺秦王》:“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这里指宫廷侍卫。

C.《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其中“本纪”是记载诸侯王国之事的,如《项羽本纪》;“列传”是记载帝王、诸侯以外的各种历史人物的。

D.我国古代音乐分宫、商、角、徵、羽、变宫、变徵七音。《荆轲刺秦王》中,“变徵”是徵音的变调,声调悲凉。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1)和《鸿门宴》中摘录的句子(2)翻译成现代汉语。

1)居数日,项羽引兵西屠咸阳,杀秦降王子婴,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收其货宝妇女而东。

2)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微时代”,读什么?

①信息技术代有更替,近两年来,微信成为很多人的移动聊天室,用户已超过6 亿。君不见,候机室内,人人运指玩手机;地铁车厢,茫茫一片低头族。对许多人来说,“微信阅读”业已成为重要的阅读方式。

②订阅号渐渐增多,“选择”的问题也浮出水面。将各种内容推送给我的公共号,的确是我订阅的;而我订阅的,又是我感兴趣的。看不懂、不感兴趣、不认同其观点甚至仅仅是“讨厌这个帐号名”,都可以成为我不订阅、不看的理由,何况,订了我也可以不看,更不用说还随时能“取消关注”了。在这样的“自由选择”下,我的阅读趣味乃至知识水平,决定了我能看到什么。我读到的固然是我喜欢的,但我抛弃的却可能会更有价值。这就像是进入了一个认知的丛林,我无法走出“自我”这个陷阱。固化的欣赏口味与阅读取向,很可能让我无法去拥抱更为广阔的世界,寻求更为深刻的精神享受,甚至让我对世界的想象力开始萎缩。简单点说,太舒服的阅读。让我无法“突破”,甚至原地踏步。

③虽然没有大数据支撑,但微信的普遍状况,却也证明着这样的观点。朋友圈中分享的公共帐号页面,很多都有“揭秘”“爆料”“有染”等种种令人惊悚词汇,更不乏“不得不看的人生格言”“30 岁之前要明白的50个道理”等或浓或淡的心灵鸡汤。多有无法深究的八卦,多有似是而非的劝诫,多有浅尝辄止的思考,多有不知所云的感悟……有人调侃说,这样的分享,说者未必懂,而听者也未必信,不过是在寻求饭局上的谈资。这样的阅读状况,难免会让人担心背后日渐失血的心灵图景。

④更重要的是,每天更新的订阅人数、页面访问量,让公共帐号的提供者们,精准地掌握着读者的口味,从而不断满足甚至迎合着读者的阅读偏好。这样的“正反馈效应”,将使这个新的阅读市场越来越像一个提供廉价用品的超市。你的选择,也决定了你可能有的选择。人人爱八卦,则高谈阔论种种内幕、秘闻的内容就增多;个个爱鸡汤,则励志类、成功学、创业经难免泛滥。

⑤有人说,世界上种种变动中的关系,只有两种状态,要么是良性循环,要么是恶性循环。而让人欣慰的是。这两种循环是可以转化的。在微信阅读可能出现的循环状态中,只要有一方愿意迈出一步,就会改变其发展的走向。对于读者来说,走出心灵之宅,克服懒惰或是畏难心理,努力寻找“高一层次”的阅读,去理解那些你或许不同意的观点,去欣赏那些你或许不喜欢的表达,在这个过程中肯定能发现那一片“林中空地”。而对于微信公共帐号——这些文化产品的提供者们来说,则需要保持恒定的审美价值观,在分析与把握受众需求的同时,以更高远的眼界开拓更丰富的资源,不被枯燥的数字牵着鼻子走。

⑥希望那些微信阅读时代的公共帐号,以及那些不远的未来将会发生的更多阅读变革,在改变我们阅读的同时,也能给予我们以真正的幸福。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1.下列对本文主旨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微信阅读人数众多,多到可用亿计,已经成为被很多人认可的一种非常重要的阅读方式。

B.读者订阅的都是其感兴趣的、特别喜欢的内容,这决定了其阅读必然是极其舒服的阅读。

C.读者的口味被微信阅读的提供者们精准地掌握着,他们不断满足甚至迎合着读者的阅读偏好。

D.微信阅读正在改变人们的阅读方式,但问题多多,需要正视并将其引到正确的轨道上来。

2.下列对现阶段“微信阅读”的危害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微信阅读很可能令读者的欣赏口味与阅读取向固化,使一些读者获得的精神享受是肤浅的。

B.对看不懂、不感兴趣的内容不订阅、不看,长此以往,读者自然难以拥抱更为广阔的阅读世界。

C.微信阅读给读者提供了“揭秘”“爆料”“有染”等饭局上的谈资,难免会影响社会的安定团结。

D.微信阅读多涉及没有多少营养的劝诫、感悟等,读的时间久了会让读者患上精神营养不良症。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现在的微信阅读提供的产品虽多,但是真正有价值的、为读者健康成长着想的产品不多。

B.作为读者,如果能够主动去欣赏那些自己或许并不喜欢的表达,那么可能会有新的发现。

C.微信阅读的提供者,被枯燥的数字牵着鼻子走,实际上就是一味迎合读者阅读趣味的表现。

D.微信阅读时代的公共帐号在改变人们的阅读方式,也必会引领读者通过阅读获得真正的幸福。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

发展成长的最有力原则在于人的选择。(艾略特)

人们常常以为拒绝是一种迫不得已的防卫,殊不知它更是一种主动的选择。(毕淑敏)

越是主动的选择,对选择者来说就越不容易,因为他要为这选择的后果负全部的责任。(王小明)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