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目。 李焘字仁甫,眉州人。绍兴八年,擢进士第。知双...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李焘字仁甫,眉州人。绍兴八年,擢进士第。知双流县。仕族张氏子居丧而争产,焘曰若忍坠先训乎?盍归思之。”三日复来,迄悔艾无讼。又有不白其母而鬻产者,焘置之理,豪强敛迹。

知荣州。夏秋率苦水潦,焘筑防捍之。除潼川府路转运判官,入境,劾守令不职者四人。县多聚敛,焘括一路财赋额,通有无,酌三年中数,定为科约,上之朝,颁之州县。

除直显谟阁、湖北转运副使,总饷吕游问入奏,焘其事。岁饥,发鄂州大军仓振之,僚属争执不可,焘曰“吾自任,不以累君。”寻如数偿之。游问返,果劾焘专。上止令具析,不之罪也。

八年,直宝文阁,帅潼川兼知泸州,首葺石门堡以扼夷人,奏乞戒茶马司市叙州羁縻马毋溢额,戒官民毋于夷、汉禁山伐木造舟,奏移锁水于开边旧池,皆报可。

政和末,澧、辰、沅、靖四州置营田,募人开边,范世雄等附会扰民,建炎罢之。乾道间,有建请复置者焘为转运使尝奏不当复已而提刑尹机迫郡县行之田不能给。焘至是又申言之,请度田立额,且约帅臣张栻列奏,诏从之。境多茶园,异时禁切商贾,率至交兵,焘曰“官捕茶贼,岂禁茶商?”听其自如,讫无警。

淳熙十一年春,乞致仕,优诏不允。上数问其疾增损,给事中宇文价传上旨,焘曰“臣子恋阙,非老病,忍乞骸骨。”因叩价时事,勉以忠荩。又闻四川乞减酒课额,犹手札赞庙堂行之。

病革,除敷文阁学士,致仕。命下,喜曰:“事了矣。”口占遗表云:“臣年七十,死不为夭,所恨报国缺然。愿陛下经远以太祖为师,用人以昭陵①为则。”辞气舒徐,乃卒,年七十。文简,累赠太师、温国公。                    

(选自《宋史•李焘传》,有删改)

【注】①昭陵:唐朝皇帝唐太宗李世民与文德皇后长孙氏的合葬陵墓,这里代指唐太宗。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有建请复置者/焘为转运使/尝奏不当复已/而提刑尹机迫郡县行之/田不能给

B有建请复置者/焘为转运使/尝奏不当复/已而提刑尹机迫郡县行之/田不能给

C有建请复置者/焘为转运使/尝奏不当复/已而提刑尹机迫郡县/行之田不能给

D有建请复置者/焘为转运使/尝奏不当复/已而提刑尹机迫郡县/行之/田不能给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摄,指暂代官职。古汉语中,表示暂代或代理官职的词还有“行”“署”“权”“假”。

B政和、淳熙,都是皇帝的年号。汉武帝起开始使用年号纪年法。如《琵琶行》“元和十年”、《游褒禅山记》“至和元年七月某日”等。

C乞骸骨是古代官吏自请退职的说法,意为请求使骸骨归葬故乡。

D谥号是古代帝王、大臣等死后,根据其生平事迹评定的称号,如文简、文正、太祖、太宗等。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焘通晓人情,以理服人。如他任双流知县时,对服丧时为争夺财产打官司的张家晓之以理,使这家人后来和睦相处,撤诉不打官司了。

B李焘刚直不阿,秉公办事。在任潼州府路转运判官时,经调查研究,发现有不称职官员四人,就上书弹劾他们,让朝廷及时地处理了他们。

C李焘体恤民情,关心百姓疾苦。如在荣州,修筑堤坝抵御水患;在湖北,遇到饥荒,然决定动用鄂州大军粮仓的粮食赈济灾民。

D李焘一心为国,事君尽忠。他多次向朝廷上奏,谈论财赋、度田立额等事宜,去世前还口授遗表,希望皇上能够效法宋太祖、唐太宗。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若忍坠先训乎?盍归思之。

(2)焘曰“吾自任,不以累诸君。”寻如数偿之。

 

1.B 2.D 3.B 4.(1) 你们忍心放弃祖先的教诲吗?为什么不回家想想。(“若”1分,“坠”1分,“盍”1分,句意2分)(2)李焘说:“我自己承担,不会连累各位。”不久照数偿还了粮食。(“任”1分, “累”1分,“寻”1分,句意2分) 【解析】 1.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文言断句的前提是粗通大意,然后利用句中的人名、地名、官职名、文言虚词、句子结构以及语段中动词的宾语或补语等断句。本题正确断句为“有建请复置者,焘为转运使,尝奏不当复,已而提刑尹机迫郡县行之,田不能给。”解答此题,可以先整体阅读文段,根据文段中虚词“者”“ 之”、主语“焘”判定句读。 【考点定位】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技巧点拨】对于文言断句类型的题目,不要急于答题,应当先诵读这个篇段,通过诵读,力求对全文的内容有个大体的了解,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处,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找虚词、察对话 、依总分 、据修辞 、对称 、反复、辨句式。本题就是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根据文段中虚词“者”“ 之”、主语“焘”判定句读。断句,有一个重要的方法,抓虚词看位置:①“夫、惟、盖、凡、窃、请、敬”等发语词和表敬副词,经常放在句首;句首的语气词“其、盖、唯、盍、夫、且夫、若夫”等前面可断句,常用于句首的相对独立的叹词,如嗟夫、嗟乎、呜呼等,前后都可断句;有些常用在句首的关联词,如“苟”“纵”“是故”“于是”“向使”“然而”“无论”“至若”“是以”“继而”“纵使”“然则”等前面大多可以断句;常在句首的时间词,如“顷之”“向之”“未几”“已而”“斯须”“既而”“俄而”等,也可以帮助断句。②“乎、哉、也、矣、欤、焉”等语气词经常放在句尾;句末语气词“也、矣、耶、哉、乎、焉、兮、耳、而已”等后面可断句。③“以、于、为、而、则”等连词经常放在句中。(2)对话、引文标志: 文言文的对话、引文常常用“曰”、“云”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第一次对话出现人名,以后就用“曰”而省略主语。关于利用虚词断句,这里有一个口诀,或许对同学们断句会有些帮助:“曰”后冒(:),“哉”后叹(!),“夫”“盖”大都在句前。 “于”“而”一般在句中,“矣”“耳”后面画圆圈(。)“耶”“乎”经常表疑问(?),“也”“者”作用要停顿。或句(。)或逗(,)表情形,各人位置要记牢。 2.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学文化常识。这类题需要平时的识记与积累。D项中“太祖、太宗”不是谥号,解说有误。 【考点定位】识记文学常识。能力层级为识记A。 【名师点睛】中国古代的帝王除有姓名之外,往往还有庙号、谥号、尊号和年号。这些称号多见于史书。1.庙号 庙号始于西汉,止于清朝,是封建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的名号。一般开国的皇帝称祖,后继者称宗,如宋朝赵匡胤称太祖,其后的赵光义称太宗。也有个别朝代前几个皇帝皆称祖,如明朝朱元璋称太祖,其子朱棣称成祖。清朝努尔哈赤称太祖,福临(顺治)称世祖,玄烨(康熙)称圣祖。但是在隋以前,并不是每一个皇帝都有庙号,因为按照典制,只有文治武功和德行卓著者方可入庙奉祀。唐以后,每个皇帝才都有了庙号。2.谥号 谥号是后人根据死者生前事迹评定的一种称号,有褒贬之意。所谓“谥者,行之迹”,“是以大行受大名,细行受细名。行出于己,名生于人。”谥号有帝王之谥,由礼官议上;有臣属之谥,由朝廷赐与。还有称谥,是门徒弟子或是乡里、亲朋为其师友上的谥号。帝王将相之谥在西周时即已出现。秦时曾一度废除,汉代恢复,直至清末。私谥可能始于东汉,或谓春秋时期已有。民国以后,称谥在一段时间内仍存在。谥法有固定用字,如慈惠爱民曰文,克定祸乱曰武,主义行德曰元等,这是美谥;杀戮无辜曰厉,去礼远众曰炀,好祭鬼怪曰灵等,这是恶谥;还有表示同情的哀、愍、怀等。一般人的谥号多用两字,如岳飞谥曰武穆,海瑞谥曰忠介。3.尊号 尊号是为皇帝加的全由尊崇褒美之词组成的特殊称号。或生前所上,或死后追加。追加者亦可视为谥号。尊号一般认为产生于唐代。实际早在秦统一中国之初,李斯等人就曾为当时的秦王政上尊号曰“秦皇”。不过这时的尊号一词的含义与唐代以后的不甚相同。尊号开始时,字数尚少,如唐高祖李渊的尊号为“神光大圣大光孝皇帝”。越到后来,尊号越长,如清乾隆皇帝全部称号为“高宗法天隆运、至诚先觉、体元立极、敷文奋武、钦明孝慈、神圣纯皇帝”,除了庙号“高宗”二字外,其尊号竟有二十余字之多。4.年号 年号是中国皇帝纪年的名号,由西汉武帝首创,他的第一个年号为“建元”。以后每个朝代的每一个新君即位,必须改变年号,叫做改元。明朝以前,封建皇帝每遇军国大事或重大祥瑞灾异,常常改元。如汉帝在位五十四年,先后用了建元、元光、元朔、元狩、元鼎、元封、太初、天汉、太始、征和、后元十一个年号。唐高宗在位三十三年,先后用了永徽、显庆、龙朔、麟德、乾封、总章。咸亨、上元、仪凤、调露、永隆、开耀、永淳、弘道十四个年号。明朝自第一代皇帝朱元璋开始,包括明、清两代,每一个皇帝不论在位时间长短,只用一个年号,如明太祖只用洪武,清高宗只用乾隆。在我国古代文献中,对前代帝王多不称姓名或尊号,都称庙号、谥号或年号。 3.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B “让朝廷及时地处理了他们”在文中没有依据。原文第二节“除潼川府路转运判官,入境,劾守令不职者四人。”并没有提到。 【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技巧点拨】这道题目是概括归纳文章内容。解答此类题的方法是放回原文,查对正误。特别是在时间、地点、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对似是而非处,要有借题解文的意识。比如本题,只要到文中找到原句,然后进行比较选项即可发现错误。 4. 试题分析:此题翻译时需要注意的关键词句有:(1)“若” 你们,“坠” 放弃,“盍” 为什么;(2)“任” 承担, “累” 连累,“寻” 不久。文言文翻译最主要是抓得分点,考生把两句放到原文中,根据上下文意思,再结合句中得分点来翻译句子。 【考点定位】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技巧点拨】本题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文言文阅读翻译四字诀:首览全文,掌握大意。词不离句,句不离词。词句难解,前后联系。跳跃句子,补出本意。人名地名,不必翻译。省略倒装,都有规律。常见虚词,因句而异。实词活用,领会语意。翻译整句,句子流利。对照原文,务求直译。字词句篇,连成一气。翻译完毕,检查仔细。 参考译文: 李焘字仁甫,眉州丹稜人。绍兴八年,考中进士。朝廷调李焘为华阳主簿,又调为雅州推官。因人事变动,李焘被任命为双流知县。士族张氏的儿子服丧时争夺家产,李焘说:“你们忍心放弃祖先的教诲吗?为什么不回家想想。”三天以后再来,都后悔自怨不再争讼。又有不告诉母亲就自行卖掉产业的,李焘交给司法官处理,豪门强悍之家收敛行迹。 任荣州知州。荣州夏秋季总是被大水困扰,李焘修筑堤坝抵御水流。任职潼川府路转运判官,进入辖境,弹劾守令不称职的四个人。县里苛捐杂税很重,李焘总计一路财赋数额,通计有无,酌取三年的平均数,定为收取的标准,上报朝廷,颁布给各州县。 任职直显谟阁、湖北转运副使时,总管军饷的吕游问入朝奏事,李焘代理他的职责。那年闹饥荒,李焘打开鄂州大军粮仓赈济灾民,部属争执说不可以,李焘说:“我自己承担,不会连累各位。”不久照数偿还了粮食。吕游问回来,果然弹劾李焘自专。皇上只命令具体辨析,不判他罪。 乾道八年,李焘任直宝文阁,为潼川府路守帅兼泸州知州,首先修筑了石门堡来扼制夷人,上奏皇上请求警告茶马司买叙州的羁縻马不要超过定额,警告官民不要到夷族和汉族的禁山上伐木造舟,上奏把封闭的死水引入开边的旧池塘里,皇上皆准。 政和末年,澧州、辰州、沅州、靖州四州设置营田,招募人去开垦边地,范世雄等人借此骚扰百姓,建炎时停办。乾道年间,有建议请求重新设置的,李焘为转运使,曾上奏说不应当恢复,后来提刑尹机强迫郡县推行,田地无人耕种。李焘到这时又重申以前的意见,请求度量田地立下标准,而且约好帅臣张栻一同上奏,皇上采纳了他的意见。辖境内有很多茶园,从前禁止一切商贩,常常至于兵械相斗,李焘说:“官军捕捉的是茶贼,怎能禁止茶商?”听任他们自由贸易,于是没有警报。淳熙十一年春,李焘请求退休,皇上特别下诏不允许。皇上多次询问他病情的轻重,给事中宇文价传达皇上旨意,李焘说:“臣子怀恋主上,不是年老多病,怎忍心讨还这把老骨头。”就向宇文价询问当前政事,勉励他忠心报国。又听说四川请求减削酒税数目,还上手本称赞皇上实行这事。 李焘病势危急,授为敷文阁学士,以此职退休。命令下达后,李焘高兴地说:“事情完结了。”口授遗表说:“臣年纪已经七十,死了不算是夭折,所遗憾的是报国还不够。愿陛下经略远大图谋以太祖为师法,任用人才以唐太宗作为准则。”语气舒缓,于是去世,享年七十岁。谥号文简,累积追赠为太师、温国公。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我们现在讲的“丝绸之路”,不是一般的道路,也不是一般的交通线,是有它特定的概念。提出这个概念的是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他在19世纪60年代到中亚、中国西部一带进行地理考察,持续3年多时间考察过程中也参考了中国的历史记载。回去以后,他在他的研究成果中提出,在公元前2世纪,存在着一条从洛阳、长安到中亚撒马尔罕的商道,这是一条从中国输出丝绸到中亚、西亚,最终到达欧洲的道路。因为这条路上主要运送的物流是丝绸,所以他将之命名为“丝绸之路”。因此,中国的《二十四史》《四库全书》或者1870年以前世界其他有关中国的书上,是找不到“丝绸之路”这个说法的。

我们有很多证据证明,这条路本身早已存在。比如,在商朝的妇好墓中发现了一些玉器,经鉴定是和田玉、昆仑玉。它能葬在商朝的墓葬里面,说明商朝就有这条路了。三千多年前,有人把玉石运到今天的河南,没有道路怎么行呢?另一方面,今天的新疆,历史上不仅有来自中原对它的影响,也有来自西方的影响。比如在新疆发现的古尸,一看就是白种人,有的肯定是来自欧洲的,这也是一种交流。所以,季羡林先生曾经讲过,中亚这个地方处在东西文化交流的一个节点上。无论是古人利用天然的道路,还是他们自己开辟的路,道路本身已经存在。

李希霍芬谈到的“公元前2世纪”,就是指西汉的张骞通西域。但是张骞通西域并不是为了物资的交流,而是出于政治和军事目的。在此之前,匈奴对汉朝曾经造成巨大的威胁。西汉开国的时候,匈奴甚至可以威胁到西汉的首都长安。随着汉朝实力的恢复,特别是到了汉武帝时候,汉朝终于有能力对匈奴发动全面反击。但是,匈奴以骑兵为主,机动性强,汉朝需要防守从辽东到黄河西面的漫长边境,往往顾此失彼。所以,汉武帝就想联络大夏,让大夏从西面进攻匈奴,汉朝在东面,两路夹击来打败匈奴。汉武帝招募使者代表汉朝出使西域,张骞应募。一离开汉朝的控制区,张骞就被匈奴人扣留了十年。但是张骞始终没有忘记他的使命。抓住机会逃脱了,他不是逃回汉朝,而是继续他的使命,到了大夏。但因为大夏国王过得很舒服,不愿意再与匈奴作战了,所以《史记》里面描述张骞的使命“不得要领”。张骞回来路上又被匈奴扣留。这次他很快逃脱,回到了汉朝。尽管他没有完成汉武帝给他的使命,但是他的亲身经历和见闻,又引起汉武帝巨大的兴趣。那时,军事形势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汉朝已经击败了匈奴,通向西域的大门已经打开,河西走廊已在汉朝的控制之下,从长安出发走河西走廊可以直接走到西域。所以,张骞第二次奉命出使西域,浩浩荡荡几百人,带了很多副手,并携带了大量的礼品。汉武帝认为,他是天下共主、最高统治者,所以要吸引西域各国到中原来,就需要带很多礼品,其中就包括大量的丝绸。张骞和副使们的出使,使大批中亚国家和当地的民族都体会到了丝绸的美丽,又通过商人扩大了丝绸对中亚、西亚的贸易。所以,李希霍芬将之命名为“丝绸之路”。

选自葛剑雄《丝绸之路历史回眸》,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丝绸之路”这一特定概念,是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经过三年多的实地考察,并参考了中国历史记载得出的研究成果。

B“丝绸之路”指公元前2世纪存在于从洛阳、长安到中亚撒马尔罕的一条商道,因其运送的主要物流是丝绸,故有此名。

C“丝绸之路”这一名称是在19世纪70年代提出的,因此,不见于中国古代史书,以及此前的世界其他有关中国的书上。

D作为一条道路,“丝绸之路”早在商朝就已存在,它本是为了把玉石运到今天的河南。这从考古发现中可以得到印证。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西汉初年,匈奴曾对汉朝造成巨大威胁,甚至威胁到都城长安,但此时汉朝还没有实力对匈奴发动全面反击。

B尽管“丝绸之路”是张骞最早发现的,但他首次出使西域却出于政治、军事目的,即联合大夏东西夹击匈奴。

C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时被匈奴扣留了十年,其间形势发生了很大变化,以致他最终没有完成自己的使命。

D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同样带有政治目的,即吸引西域各国到中原来,以彰显汉武帝是天下共主、最高统治者。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商朝的妇好墓中发现的玉器、新疆发现的白种人古尸,这些都证明了“丝绸之路”本身早已存在。

B今天的新疆,处在东西文化交流的一个节点上。历史上不仅受到中原的影响,也受到西方的影响。

C等到张骞再次出使西域时,汉朝已经击败了匈奴,控制了河西走廊,打通了从长安到西域的道路。

D张骞等人的出使令中亚国家第一次认识丝绸,并促进了丝绸的贸易,催生了“丝绸之路”的名称。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最近,美国一家名叫“生命宝石”的珠宝公司发明了一种方法来捕捉人类骨骼中的碳元素,他们声称,只需数周的时间,就可以将你逝去的亲人或爱人的遗骸变成自然界花百万年之功才能得到的美丽宝石。这些“生命宝石”比天然宝石贵了好几倍。可以说,将逝去的生命,化成美丽宝石,并非只是诗人的想象。

当然,不要据此认为自己的骨灰比生命更有价值,而关爱着你的人们更希望的是你健康地活着,要让有限的生命放射出比宝石更美丽的光彩。

请以“让生命更美丽”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或记叙文。

 

查看答案

欣赏漫画《玩大了》,按要求作答。

满分5 manfen5.com

 

1任选一条鱼,替它写一段简短的内心独白。

2用一句话说明这幅漫画的寓意。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答题。

三行墓志铭是当代新兴的用三行文字给他人所写的一种悼念性文体。“三行墓志铭”共三行,叙事概要,语言温和,文字简约。请仿照以下一则墓志铭给某一位逝去的名人写一则“三行墓志铭”,不超过35字。

例:太阳的儿子/乘着梦乡之马/以死亡祭奠新生(致海子)

 

查看答案

给下面语句排序,衔接恰当的一项是   

因为较弱的电磁辐射,也会对人的神经系统与心血管系统产生一定的干扰。

人的大脑和神经会产生微弱的电磁波,当周围电器发出比它强数百万倍的电磁波时,人的神经活动就会受到严重干扰。

即使在不太强的电磁波环境中工作和生活,人也会受到影响。

如果长时间处于这种强电磁波的环境中,人会出现头痛,注意力不集中、嗜睡等症状,强电磁辐射会使心血管疾病加重、神经系统功能失调。

A②④③①

B②③①④

C④①②③

D④③②①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