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一首唐诗,然后回答小题。 鹧 鸪 郑谷 暖戏烟芜锦翼齐,品流应得近山鸡...

阅读下面的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题。

  

郑谷

暖戏烟芜锦翼齐,品流应得近山鸡

雨昏青草湖边过,花落黄陵庙里啼。

游子乍闻征袖湿,佳人才唱翠眉低。

相呼相应湘江阔,苦竹丛深日向西。

【注】①山鸡:鸟名,即雉,羽毛斑斓美丽。 ②黄陵庙:在湘阴县北洞庭湖畔。传说帝舜南巡,死于苍梧,二妃从征,溺于湘江,后人遂立祠于水侧,即黄陵庙。

1.诗歌颈联在描写鹧鸪时运用了怎样的描写方法?请简析。

2.请结合诗歌内容分析这首诗的思想情感。

 

1.侧面描写,诗人通过游子闻声而落泪、佳人才唱而蹙眉两个细节侧面写出鹧鸪声的哀怨。 2.诗歌前两联主要刻画了鹧鸪的外形、习性和所处环境,渲染了孤寂凄清的氛围;颈联写游子和佳人在听到鹧鸪声后的感受,烘托鹧鸪啼声之悲;尾联写鹧鸪声在浩瀚的江面上回响(或者佳人游子一“唱”一“闻”在呼应),苦竹深处太阳西下,景色越发幽冷,借景抒情,透露出沉重的羁旅乡思之愁。 【解析】 1.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诗歌颈联在描写鹧鸪时运用了怎样的描写方法?请简分析。”,题干明确考查诗歌的表达技巧,同时从题干的提问中可以知道,答题关键词“颈联”“ 描写鹧鸪表现手法”。答案包括运用什么手法,写出鹧鸪什么样的特点。“征袖湿” “佳人翠眉低。”两个细节描写,出鹧鸪声的哀怨。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这是考查诗歌的语言和表达技巧。在古诗鉴赏中,诗歌的表达技巧包括三方面的内容: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议论、抒情)、修辞手法(比喻、借代、夸张、对偶、比拟、排比、设问、反问、起兴、互文)、表现手法(用典、联想、想象、衬托或烘托、渲染、象征、对比、对照、抑扬、照应、动静、正侧、直抒胸臆、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托物言志)这是诗词考核鉴赏的重点。本题也重点考查描写手法中的“侧面描写”。再次强调答题要领:内容(写什么)、方法(怎么写,也就是表达技巧)、效果(怎么样)。(注意:这三者的顺序可以按需要倒换,但答题时不可缺漏。)考生在具体答题时要结合诗句内容分析。考生答题时要结合意象、意境、情感入手赏析,不可只背术语。 2.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请结合诗歌内容分析这首诗的思想情感。”这是考查诗歌的情感,答题关键词“结合诗歌内容”,考生要从意象、意境、手法角度去分析。分析情感首先抓意象和情感关键词诗歌的主要意象是“鹧鸪”,这是古代诗词中经常出现的意象。因其鸣声酷似“行不得也哥哥”,故古人常借其声抒写逐客游子之情怀。郑谷咏鹧鸪不重形似,而是浓墨重彩渲染其鸣声特点,着力刻画鹧鸪的神韵。首联咏其形,运用对比手法描绘鹧鸪的外在特征。“暖戏烟芜锦翼齐”,前四字揭示了鹧鸪的习性——“性畏霜露,早晚希出”,喜欢在轻烟弥漫而温暖的荒草地上嬉戏;后三字勾勒出鹧鸪美丽的外表——色彩斑斓,羽毛齐整。“品流应得近山鸡”,引出比较对象,将鹧鸪与山鸡作比,表现其类似山鸡的美丽品相和高雅风致。后三联均咏其声,主要运用侧面衬托的手法,通过鹧鸪鸣声的悲恻动人,咏叹鹧鸪内在的情韵,着力营造哀怨凄切的意境。 【考点定位】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古典诗歌的作者在他们的作品中表达情感、主张、观点和态度时,直白张扬(或开门见山,或卒章显志)的少,含蓄隐晦(或借景抒情,或托物言志)的多。因此,正确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必须多管齐下,准确理解、仔细分析,做出全方位、多角度的解读。首先,熟悉形象的符号意义。众所周知,古典诗歌乃至各类文学作品都是借助“形象”的塑造来表达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诗歌中塑造的形象,除了人物形象(叙事主人公、抒情主人公),更多的是景物形象:如湖光山色、田园桑麻、大漠孤城之类。这些形象,倾注着诗人的思想和情感,所以被称作“意象”。只有真正理解了诗歌的意象,才能深入领会诗歌的思想感情。比如题中诗歌的关键意象为“鹧鸪”。然后,把握诗中的显性信息,古典诗歌中,除了含蓄隐晦的隐性信息,也有一些显性信息,鉴赏时要注意把握。这些显性信息,一般出现在诗歌的标题或由命题者提供的注释中。第三,了解典故的关联比照。典故辞约意丰,常为古人在诗词中使用,以与所反映的时、事、人形成关联比照。典故的含义一般是固定的,因此对诗歌内容的分析鉴赏有时可以从所用典故的联想比照意义着手。第四,分析运用的表达技巧,表达技巧的运用,是为表达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服务的。不仅是在解答“表达技巧”类题目时,而且在解答“思想情感”类题目时,也需要对诗歌中所采用的表达技巧进行分析,通过对表达技巧的分析来把握诗意诗情。第五,捕捉蕴含的情感理趣 古诗词大都采用两种表达方式,一为描写,一为抒情。结构上,往往描写在前,抒情在后;描写是为抒情作铺垫,抒情是描写的升华。诗中的抒情句,情感充实饱满,意蕴很深。分析诗人的心境与情感,自然要捕捉、分析这些诗句。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李焘字仁甫,眉州人。绍兴八年,擢进士第。知双流县。仕族张氏子居丧而争产,焘曰若忍坠先训乎?盍归思之。”三日复来,迄悔艾无讼。又有不白其母而鬻产者,焘置之理,豪强敛迹。

知荣州。夏秋率苦水潦,焘筑防捍之。除潼川府路转运判官,入境,劾守令不职者四人。县多聚敛,焘括一路财赋额,通有无,酌三年中数,定为科约,上之朝,颁之州县。

除直显谟阁、湖北转运副使,总饷吕游问入奏,焘其事。岁饥,发鄂州大军仓振之,僚属争执不可,焘曰“吾自任,不以累君。”寻如数偿之。游问返,果劾焘专。上止令具析,不之罪也。

八年,直宝文阁,帅潼川兼知泸州,首葺石门堡以扼夷人,奏乞戒茶马司市叙州羁縻马毋溢额,戒官民毋于夷、汉禁山伐木造舟,奏移锁水于开边旧池,皆报可。

政和末,澧、辰、沅、靖四州置营田,募人开边,范世雄等附会扰民,建炎罢之。乾道间,有建请复置者焘为转运使尝奏不当复已而提刑尹机迫郡县行之田不能给。焘至是又申言之,请度田立额,且约帅臣张栻列奏,诏从之。境多茶园,异时禁切商贾,率至交兵,焘曰“官捕茶贼,岂禁茶商?”听其自如,讫无警。

淳熙十一年春,乞致仕,优诏不允。上数问其疾增损,给事中宇文价传上旨,焘曰“臣子恋阙,非老病,忍乞骸骨。”因叩价时事,勉以忠荩。又闻四川乞减酒课额,犹手札赞庙堂行之。

病革,除敷文阁学士,致仕。命下,喜曰:“事了矣。”口占遗表云:“臣年七十,死不为夭,所恨报国缺然。愿陛下经远以太祖为师,用人以昭陵①为则。”辞气舒徐,乃卒,年七十。文简,累赠太师、温国公。                    

(选自《宋史•李焘传》,有删改)

【注】①昭陵:唐朝皇帝唐太宗李世民与文德皇后长孙氏的合葬陵墓,这里代指唐太宗。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有建请复置者/焘为转运使/尝奏不当复已/而提刑尹机迫郡县行之/田不能给

B有建请复置者/焘为转运使/尝奏不当复/已而提刑尹机迫郡县行之/田不能给

C有建请复置者/焘为转运使/尝奏不当复/已而提刑尹机迫郡县/行之田不能给

D有建请复置者/焘为转运使/尝奏不当复/已而提刑尹机迫郡县/行之/田不能给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摄,指暂代官职。古汉语中,表示暂代或代理官职的词还有“行”“署”“权”“假”。

B政和、淳熙,都是皇帝的年号。汉武帝起开始使用年号纪年法。如《琵琶行》“元和十年”、《游褒禅山记》“至和元年七月某日”等。

C乞骸骨是古代官吏自请退职的说法,意为请求使骸骨归葬故乡。

D谥号是古代帝王、大臣等死后,根据其生平事迹评定的称号,如文简、文正、太祖、太宗等。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焘通晓人情,以理服人。如他任双流知县时,对服丧时为争夺财产打官司的张家晓之以理,使这家人后来和睦相处,撤诉不打官司了。

B李焘刚直不阿,秉公办事。在任潼州府路转运判官时,经调查研究,发现有不称职官员四人,就上书弹劾他们,让朝廷及时地处理了他们。

C李焘体恤民情,关心百姓疾苦。如在荣州,修筑堤坝抵御水患;在湖北,遇到饥荒,然决定动用鄂州大军粮仓的粮食赈济灾民。

D李焘一心为国,事君尽忠。他多次向朝廷上奏,谈论财赋、度田立额等事宜,去世前还口授遗表,希望皇上能够效法宋太祖、唐太宗。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若忍坠先训乎?盍归思之。

(2)焘曰“吾自任,不以累诸君。”寻如数偿之。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我们现在讲的“丝绸之路”,不是一般的道路,也不是一般的交通线,是有它特定的概念。提出这个概念的是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他在19世纪60年代到中亚、中国西部一带进行地理考察,持续3年多时间考察过程中也参考了中国的历史记载。回去以后,他在他的研究成果中提出,在公元前2世纪,存在着一条从洛阳、长安到中亚撒马尔罕的商道,这是一条从中国输出丝绸到中亚、西亚,最终到达欧洲的道路。因为这条路上主要运送的物流是丝绸,所以他将之命名为“丝绸之路”。因此,中国的《二十四史》《四库全书》或者1870年以前世界其他有关中国的书上,是找不到“丝绸之路”这个说法的。

我们有很多证据证明,这条路本身早已存在。比如,在商朝的妇好墓中发现了一些玉器,经鉴定是和田玉、昆仑玉。它能葬在商朝的墓葬里面,说明商朝就有这条路了。三千多年前,有人把玉石运到今天的河南,没有道路怎么行呢?另一方面,今天的新疆,历史上不仅有来自中原对它的影响,也有来自西方的影响。比如在新疆发现的古尸,一看就是白种人,有的肯定是来自欧洲的,这也是一种交流。所以,季羡林先生曾经讲过,中亚这个地方处在东西文化交流的一个节点上。无论是古人利用天然的道路,还是他们自己开辟的路,道路本身已经存在。

李希霍芬谈到的“公元前2世纪”,就是指西汉的张骞通西域。但是张骞通西域并不是为了物资的交流,而是出于政治和军事目的。在此之前,匈奴对汉朝曾经造成巨大的威胁。西汉开国的时候,匈奴甚至可以威胁到西汉的首都长安。随着汉朝实力的恢复,特别是到了汉武帝时候,汉朝终于有能力对匈奴发动全面反击。但是,匈奴以骑兵为主,机动性强,汉朝需要防守从辽东到黄河西面的漫长边境,往往顾此失彼。所以,汉武帝就想联络大夏,让大夏从西面进攻匈奴,汉朝在东面,两路夹击来打败匈奴。汉武帝招募使者代表汉朝出使西域,张骞应募。一离开汉朝的控制区,张骞就被匈奴人扣留了十年。但是张骞始终没有忘记他的使命。抓住机会逃脱了,他不是逃回汉朝,而是继续他的使命,到了大夏。但因为大夏国王过得很舒服,不愿意再与匈奴作战了,所以《史记》里面描述张骞的使命“不得要领”。张骞回来路上又被匈奴扣留。这次他很快逃脱,回到了汉朝。尽管他没有完成汉武帝给他的使命,但是他的亲身经历和见闻,又引起汉武帝巨大的兴趣。那时,军事形势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汉朝已经击败了匈奴,通向西域的大门已经打开,河西走廊已在汉朝的控制之下,从长安出发走河西走廊可以直接走到西域。所以,张骞第二次奉命出使西域,浩浩荡荡几百人,带了很多副手,并携带了大量的礼品。汉武帝认为,他是天下共主、最高统治者,所以要吸引西域各国到中原来,就需要带很多礼品,其中就包括大量的丝绸。张骞和副使们的出使,使大批中亚国家和当地的民族都体会到了丝绸的美丽,又通过商人扩大了丝绸对中亚、西亚的贸易。所以,李希霍芬将之命名为“丝绸之路”。

选自葛剑雄《丝绸之路历史回眸》,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丝绸之路”这一特定概念,是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经过三年多的实地考察,并参考了中国历史记载得出的研究成果。

B“丝绸之路”指公元前2世纪存在于从洛阳、长安到中亚撒马尔罕的一条商道,因其运送的主要物流是丝绸,故有此名。

C“丝绸之路”这一名称是在19世纪70年代提出的,因此,不见于中国古代史书,以及此前的世界其他有关中国的书上。

D作为一条道路,“丝绸之路”早在商朝就已存在,它本是为了把玉石运到今天的河南。这从考古发现中可以得到印证。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西汉初年,匈奴曾对汉朝造成巨大威胁,甚至威胁到都城长安,但此时汉朝还没有实力对匈奴发动全面反击。

B尽管“丝绸之路”是张骞最早发现的,但他首次出使西域却出于政治、军事目的,即联合大夏东西夹击匈奴。

C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时被匈奴扣留了十年,其间形势发生了很大变化,以致他最终没有完成自己的使命。

D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同样带有政治目的,即吸引西域各国到中原来,以彰显汉武帝是天下共主、最高统治者。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商朝的妇好墓中发现的玉器、新疆发现的白种人古尸,这些都证明了“丝绸之路”本身早已存在。

B今天的新疆,处在东西文化交流的一个节点上。历史上不仅受到中原的影响,也受到西方的影响。

C等到张骞再次出使西域时,汉朝已经击败了匈奴,控制了河西走廊,打通了从长安到西域的道路。

D张骞等人的出使令中亚国家第一次认识丝绸,并促进了丝绸的贸易,催生了“丝绸之路”的名称。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最近,美国一家名叫“生命宝石”的珠宝公司发明了一种方法来捕捉人类骨骼中的碳元素,他们声称,只需数周的时间,就可以将你逝去的亲人或爱人的遗骸变成自然界花百万年之功才能得到的美丽宝石。这些“生命宝石”比天然宝石贵了好几倍。可以说,将逝去的生命,化成美丽宝石,并非只是诗人的想象。

当然,不要据此认为自己的骨灰比生命更有价值,而关爱着你的人们更希望的是你健康地活着,要让有限的生命放射出比宝石更美丽的光彩。

请以“让生命更美丽”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或记叙文。

 

查看答案

欣赏漫画《玩大了》,按要求作答。

满分5 manfen5.com

 

1任选一条鱼,替它写一段简短的内心独白。

2用一句话说明这幅漫画的寓意。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答题。

三行墓志铭是当代新兴的用三行文字给他人所写的一种悼念性文体。“三行墓志铭”共三行,叙事概要,语言温和,文字简约。请仿照以下一则墓志铭给某一位逝去的名人写一则“三行墓志铭”,不超过35字。

例:太阳的儿子/乘着梦乡之马/以死亡祭奠新生(致海子)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