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黄德鸿:“学者”的意义 2015年5月12日,著...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黄德鸿:“学者”的意义

2015年5月12日,著名经济学家、暨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黄德鸿在广州去世,享年100岁,走完了自己七十余载的风雨学者之路。

黄德鸿生前留下遗嘱:“当我离开这个世界时,我愿安安静静地上路,俗例全免,不发讣告,不开追悼会,不举行遗体告别仪式。”获悉黄老驾鹤仙逝,海内外的暨南校友纷纷以各种形式表示哀悼。

学者报国

“成为一名学者”是黄德鸿青葱岁月时种下的一颗种子,后来成为其一生矢志不渝的追求。

在广雅中学就读高中时,黄德鸿受国文老师梁同寅的影响颇深。梁同寅在讲解曹丕《典论·论文》时说,一个人的生命有限,荣华富贵及身而止,但学术之成就,可以垂及久远,嘉惠后人。梁同寅强调做学问的好处。此番声情并茂的讲解深深感动了黄德鸿,他内心开始憧憬学术之光。

大学时代,黄德鸿便在求学志愿表上填上了“学者”二字,入读中山大学法学院社会学系,“以为社会学就是一门改造社会的科学,于是就报了社会学。”毕业后,他考上了当时的“重庆国民政府行政院社会部”,从事社会保险和社会福利的研究。新中国成立后,黄德鸿回到学校任教,先后于中山大学、中南财经学院、湖北大学担任副教授、教授,后任教于暨南大学。

从社会学转到经济学研究,黄德鸿的说法是,“在当时一穷二白的条件下,对经济学的研究比社会保险更有意义。”鉴于当时国家正处于抗战的社会环境,面对着社会保障在中国真正实行非常困难的残酷现实,他认为所学的理论都是舶来品,还存在一个中国化的问题,理论层面上的研究并没有太多用武之地。

1948年,黄德鸿还曾获得去联合国工作的机会,“我投考联合国社会福利机构,一百多名应试者中我的排名是第六名,年末我就接到联合国正式的任命通知。”而面对家国危难,满怀赤子之心的黄德鸿毅然放弃了去联合国就职的良机,“无论是从事业上,还是生活上,那都是我人生转折的好机会。但当时经济凋敝、民不聊生,我们还要建设国家,我希望我学到的东西能够用在这上面。”于是,黄德鸿放弃了高工资和优越的研究条件留在中国。

把脉工业

20世纪60年代初期黄德鸿就开始研究工业投资效果问题,提出了影响社会主义工业基本建设投资经济效果的四大因素。80年代初期,他又具体地提出了提高工业经济效益的六大基本途径,在充分肯定了广东改革开放以来工业成就的同时,明确提出了广东工业发展“大而不强”的整体判断,从技术、资源、体制、文化和发展模式上提出了促进广东工业发展由大到强战略构想和对策措施,首次明确提出要倡导“工业精神”。

20世纪40年代,黄德鸿主要从事社会保险的研究与教学;而从50年代起,他主要从事工业经济与企业管理的教学与研究。1976年,他参加了《“汉字信息处理系统工程”(748工程)的汉语主题词表》工业经济部分的编写。

1985年,黄德鸿担任《中国企业管理百科全书》编委兼分编《计划管理与经营决策》主委及条目撰写人,这是我国首部企业管理百科全书。1988年,他参加《中国工业经济管理》高校文科教材的编写,该书1991年获光明杯社科著作荣誉奖。

黄德鸿潜心研究华南经济区域,他认为,这是一个特殊的经济区域,他建议把这个特殊的区域称为“沿海地区经济长龙”,他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认为,“经济长龙”的提法,不但有利于区域各成员扩大市场、增进贸易,也有利于加强区内分工,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

教学育人

孟子曰:得天下英才而育之。这是黄德鸿一生的信条,也是他最大的快乐。

在暨南大学,黄德鸿一手建立了产业经济学博士点。他说:“没有这个点,广东的经济发展就会少很多精兵强将。”从事高教工作70余年,他培养了一届又一届产业经济学专业的高级专门人才。

从1992年起,黄德鸿开始享受国家特殊津贴。其弟子有的已是党政部门重要领导,有的成为商界巨子,有的则是高校学术带头人。虽然年事已高,但他仍坚持在教研第一线,经常带着研究生们挤公共汽车,顶着烈日暴雨跑工厂。

学术生涯七十余载,且漫且长,黄德鸿不仅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学术成就,而且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培养人才的系统思想与方法。他主张要先学做人,后学做学问。黄德鸿经常告诫学生,为人处事要谦虚,治学更要谦虚。他以身作则,甘当人梯。他常说:“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要树立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思想。

黄德鸿曾回顾自己一生,认为主要的成就在教学育人方面,“我的学生就是我的成果。”他说,自己的很多学术思想都是通过学生来反映的。

历经一个世纪的风雨沧桑,一生倾注学术研究的黄德鸿教授,为广东经济发展指明了方向。他的思想像一本厚重的百科全书,读之使人明智;而他的品格宛如清澈见底的泉水,观之映照自我。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黄德鸿是我国著名经济学家、暨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他历经一个世纪的风雨沧桑,一生倾注学术研究。

B.因为社会学是一门改造社会的科学,立志报国的黄德鸿于是就读中山大学法学院社会学系,毕业后从事社会保险和社会福利的研究。

C.10世纪60年代初期,黄德鸿提出了影响社会主义工业基本建设投资经济效果的四大因素和提高工业经济效益的六大基本途径。

D.学术生涯七十余载,黄德鸿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学术成就,但他认为自己在教学育人方面的成就比学术成就要大得多。

E.传记通过三个小标题的形式,讲述了黄德鸿在求学、研究、教学三方面的经历和成就,展现了他高尚的品格,阐述了“学者”的意义。

2.黄德鸿立志成为一名报国学者的原因是什么?表现在哪里?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3.黄德鸿对我国工业建设的贡献有哪些?请简要回答。

4.文中说的黄德鸿的“品格宛如清澈见底的泉水”,请结合材料说说他身上哪些品格可以“观之映照自我”。

 

1.AE(E3分,A2分,D1分) 2.原因:读高中时,受国文老师梁同寅的影响,强调做学问可以垂及久远,嘉惠后人,深深感动了黄德鸿,他内心开始憧憬学术之光。 表现:①大学时代,黄德鸿在求学志愿表上填上了“学者”二字,入读认为可以改造社会的社会学。②新中国成立后,黄德鸿回校任教,意识到理论层面上的研究并没有太多用武之地,于是从社会学转到经济学研究。③面对国家危难,放弃了去联合国就职的机会。 3.①研究并提出很多关于工业经济的新问题,首次明确提出要倡导“工业精神”,为广东经济发展指明了方向。②编辑了多部关于工业经济的论著,其中《中国工业经济管理》获光明杯社科著作荣誉奖。③黄德鸿潜心研究华南经济区域,并建议把这个特殊的区域称为“沿海地区经济长龙”。④在暨南大学,黄德鸿一手建立了产业经济学博士点,培养了众多产业经济学专业的高级专门人才。 4.①一生矢志不渝地追求成为一名报国的学者,面对国家危难,依然满怀赤子之心。②为人和治学谦虚,甘当人梯。他主张要先学做人,后学做学问。经常告诫学生不要骄傲自满,并以身作则。③淡泊名利。他的学生有的已是重要领导、商界巨子、学术带头人,他年事已高,却仍坚持在教研一线。他生前留下遗嘱,死后一切俗例全免。④像清澈见底的泉水般单纯、宁静,得天下英才而育之是他最大的快乐。 【解析】 1.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能力。解答此题,可根据对文本内容的感知与理解,将选项分别带入文本进行比较分析,B中社会学是一门改造社会的科学是黄德鸿的观点,而非客观事实。C中六大基本途径是80年代初提出的。D中文中提到成就主要在教学育人,但没有比较哪方面成就更大。所以选AE。 考点:分析语言特色,把握文章结构,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筛选信息并整合概括的能力。解答此题,可先根据对文本内容的感知与理解,从文本中找到与黄德鸿立志成为一名报国学者相关的语段,然后根据具体语境分析其原因。第二问,要立足于全文内容,筛选出黄德鸿报国的一些具体表现,然后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例如,大学时代,黄德鸿在求学志愿表上填上了“学者”二字,入读认为可以改造社会的社会学。以此类推,再从新中国建立后,从他面对国家为难的表现等方面概括作答。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3.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筛选信息并整合概括的能力。解答此题,可从文本中找到能表现“黄德鸿对我国工业建设的贡献”的答题区域,然后根据语段提示,筛选出相关语句,然后用简洁的语言概述出来。例如,首次明确提出要倡导“工业精神”,为广东经济发展指明了方向,可从他对研究工业经济方面概括;以此类推,再从编辑工业论著、潜心研究华南经济区域、建立了产业经济学博士点等方面分类概括作答。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4.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探究人物精神品质的探究能力。解答此题,可先根据对文本内容的感知与理解,将文本中能体现出黄德鸿精神品质的语段找出来,然后用简洁的语言进行概括,并对其精神品质作出评价。例如,报国之心、治学和为人方面谦虚、甘为人梯;淡泊名利等方面分析概括即可。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所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能力层级为探究F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酌酒以自宽,                。(《拟行路难(其四)》鲍照)

(2)                ,惟有幽人自来去。(《夜归鹿门歌》孟浩然)

(3)杜牧《阿房宫赋》中“                         ”勾勒出阿房宫占地广阔、凌云蔽日的气势,给人留下雄伟壮观的印象。

(4)李煜在《虞美人》中,因为美好的景色触发了他回顾过去,物是人非的伤感,衬托他囚居异邦之愁的句子是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题。

都下送辛大之鄂

孟浩然

国辛居士,言归旧竹林。未逢调鼎用,徒有济川心。

予亦忘机者,田园在汉阴。因君故乡去,遥寄式微吟。

【注】都下,京城长安。辛大,诗人的朋友。调鼎:烹调食物,比喻担任宰相治理国家,或喻为治理国家的才能。忘机:忘却了追求功名利禄、勾心斗角的心机。式微:衰微、没落。《诗经·邶风》有一篇《式微》写流落在外的亡国之君。

1.颔联“未逢调鼎用,徒有济川心”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2.首联中的“竹林”和颈联中的“田园”有什么内在联系?请简要分析。

 

查看答案

课外文言文阅读

东坡先生墓志铭

苏辙

予兄子瞻,谪居海南。四年春正月,今天子即位,推恩海内,泽及鸟兽。夏六月,公被命渡海北归。明年,舟至淮、浙。秋七月,被病,卒于毗陵。吴越之民,相与哭于市,其君子相吊于家,讣闻四方,无贤愚皆咨嗟出涕。太学之士数百人,相率饭僧慧林佛舍。呜呼!斯文坠矣,后生安所复仰?公始病,以书属辙曰:“即死,葬我嵩山下,子为我铭。”辙执书哭曰:“小子忍铭吾兄!”

公生十年,而先君宦学四方,太夫人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公亦奋厉有当世志。太夫人喜曰:“吾有子矣。”比冠,学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嘉祐二年,欧阳文忠公考试礼部进士,疾时文之诡异,思有以救之。梅圣俞时与其事,得公《论刑赏》,以示文忠。文忠惊喜,以为异人,欲以冠多士。

通判杭州。公于其间,常因法以便民,民赖以少安。高丽入贡使者凌蔑州郡,押伴使臣皆乘势骄横,至与钤辖亢礼。公使人谓之曰:“远夷慕化而来,理必恭顺。今乃尔暴恣,非汝导之,不至是也。不悛,当奏之。”押伴者惧,为之小戢。吏民畏爱,及罢去,犹谓之学士,而不言姓。

自密徙徐。是时河决曹村,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公曰:“富民若出,民心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驱使复入。公履屦杖策,亲入武卫营,呼其卒长,谓之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宜为我尽力。”卒长呼曰:“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效命之秋也。”执梃入火伍中,率其徒短衣徒跣持畚锸以出。筑东南长堤,首起戏马台,尾属于城。堤成,水至堤下,害不及城,民心乃安。然雨日夜不止,河势益暴,城不沉者三板。公庐于城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而守,卒完城以闻。复请调来岁夫,增筑故城,以虞水之再至。朝廷从之。讫事,诏褒之,徐人至今思焉。

其于人,见善称之如恐不及,见不善斥之如恐不尽,见义勇于敢为,而不顾其害。用此数困于世,然终不以为恨。孔子谓伯夷、叔齐古之贤人,曰:“求仁而得仁,又何怨。”公实有焉。

(节选自《栾城集》,略有删节)

1.对下列句子中加横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书辙曰      属:嘱咐         B.以水之再至      虞:料想

C.至与钤辖礼    亢:匹敌          D.然终不以为    恨:遗憾

2.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现苏轼深受爱戴的一组是(   

①太学之士数百人,相率饭僧慧林佛舍   ②斯文坠矣,后生安所复仰

③常因法以便民,民赖以少安           ④及罢去,犹谓之学士,而不言姓 

⑤使官吏分堵而守,卒完城以闻         ⑥讫事,诏褒之,徐人至今思焉

A.①②③

B.②③⑤

C.①④⑥

D.④⑤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轼才华出众。少时对古今成败之事总能说清其要害。参加科举考试,所撰文章论述国家刑赏之事,深受欧阳修、梅圣俞赞赏。

B.苏轼一心为民。大水将冲决徐州城,人手不足,他亲至武卫营请禁军出力抗洪。河水暴涨,情势危急,他坚守城头,公而忘私。

C.苏轼依法治吏。接待高丽使者的官吏仗势横行,不守礼法,苏轼派人前去训斥,并将此事上奏朝廷。这些官吏因惧怕而有所收敛。

D.苏轼德行高尚。他称颂善人善举,斥责恶人恶行,爱憎分明。遇见正义的事情就奋勇去做,不顾危害。苏辙称其有古代贤人的美德。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讣闻四方,无贤愚皆咨嗟出涕。

(2)今乃尔暴恣,非汝导之,不至是也。

(3)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

 

查看答案

课内文言文阅读

项脊轩,旧南阁子也。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百年老屋,尘泥渗漉,雨泽下注;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又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余稍为修葺,使不上漏。前辟四窗,垣墙周庭,以当南日,日影反照,室始洞然。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旧时栏楯,亦遂增胜。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

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家有老妪, 尝居于此。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先妣抚之甚厚。室西连于中闺,先妣尝一至。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妪又曰:“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吾从板外相为应答。”语未毕, 余泣,妪亦泣。余自束发,读书轩中,一日,大母过余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比去,以手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顷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

轩东,故尝为厨,人往,从轩前过。余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轩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护者。

余既为此志,后五年,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 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其后六年,吾妻死,室坏不修。其后二年,余久卧病无聊,乃使人复葺南阁子,其制稍异于前。然自后余多在外,不常居。

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1.对下列加横线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      往往:到处。

B.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          逾庖:越过厨房。

C.乳二世,先妣之甚厚。          抚:安抚。

D.得不焚,有神护者。            殆:大概。

2.下列各项中,句式特点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

例句:轩凡四遭火,得不焚。

A、臣之所好者,道也。       B.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

C.智勇多困于所溺。         D.四方之人,持缣素而请者。

 

查看答案

把下列几个句子组成上下衔接、语意连贯的一段话,最恰当的一组是(    

中国民间年画艺术和世界各地的许多民间艺术一样                         。在长期的文化积淀中,       ,如“门神”“牛郎织女”“天官赐福”等,      ,充实人类的生活。

①这个审美理想来自民族的基本追求

②并将这些民间年画融入到各种民俗事务活动中

③中国民间也逐渐形成了一系列的艺术意象符号

④它作为原始民俗文化中的元素,紧紧依附在当地的民俗活动中

⑤在年画的意象符号中,有着强烈的“生命繁荣旺盛”的审美理想

⑥都是对原始文化的继承

A.⑥④③⑤①②

B.④⑥③⑤①②

C.④⑥⑤①③②

D.⑥④⑤①③②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