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小题。 你必须做出选择 奚同发 ①音乐学院的最后一次考试...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

你必须做出选择

奚同发

①音乐学院的最后一次考试,他整装而坐。同学们的琴声从耳边飘过,那一刻,他眼里噙满泪水。算算从儿时6岁练琴至今近二十年,他从来没有真正喜欢过拉琴。连他自己都想不明白,一个人竟然可以做一件自己不喜欢的事情这么久!

②上了音乐学院,他仍然是那种很规范的学生。老师一再对他说,你的技术真不错,可小提琴是门艺术,仅仅靠技术是不够的。

③他知道,主要是没感情。虽然与一把琴相伴了这么多年,但他对琴真的缺乏感情。儿时练琴,是在父亲一次次强迫下开始的,迄今为止,都弄不明白为什么父母那么逼着他拉琴。甚至,父亲上班后,还专门用摄像机对着他,看他是否在练琴。多年来,练琴似乎成了他与父亲之间的一次次智力较量。他从来没有办法战胜父亲,比如说,家里为什么父亲在时就有电,父亲外出就没了电,直到考上音乐学院附小他才弄清楚,是父亲把门外的电闸关了。想趁父亲不在家看电视或打电脑游戏,根本不可能。那时候,每天除了上学,几乎所有的时间都在练那该死的琴,就连做梦都是如此。也曾上台演出,也参加了全国比赛,也获得过掌声和鲜花,但这一切并不能让他因为小提琴而快乐起来。一旦拉琴,一种从心底浸漫过来的忧郁,让他无法进入真正的音乐世界。老师多次提示他,如果能够把这种感觉融入拉琴,一定会有不凡的表现。但是他所有的情感只能存在于拉琴前后,一旦握琴在手,弓弦相遇,就成了赶乐谱,一段接一段,直到把它们拉完。起初见到他的教授们,一个个对他都充满信心,这么小的年龄就有这么好的技术,完全可以调整过来。直到他从附中考入音乐学院,大家才失望地说,可惜了,可惜了。没有人能改变他。他成了学院众所周知的“另类”。不过,大家都在关注他,人们实在想看看,他到底会变成个什么样子……

④终于站在老师们面前,这是他在音乐学院的最后一次拉琴,毕业考试的最后一项是自选曲目。当老师用目光示意他可以开始后,他的弓子一反常态地先是在琴弦上一碰,发出了很响的一震。继而,徐徐进入,不久已是琴声四溢,灌满了音乐室的角角落落。从来没有这样放松地拉过琴,时而弓飞如雨,时而间滑如泣,揉弦、双音、拨奏,悦耳、辉煌、明亮、阴柔,他完全进入了另一个世界。春光明媚鸟语花香,暴雨狂风无奈无助,大开大合往来飞梭。他的琴声,述说着一个琴童哀求抗争、淋漓尽致的甜酸苦辣和喜怒哀乐……

⑤没有什么名曲,也没有用现成的曲目,他拉的是自己的曲子,拉的是自己多年来不愿学琴的历程。起初他只想着随便拉一拉,毕竟是最后一次学校考试——他一生考了多少试啊!没想到,他拉得停不下来,拉得那样忘情,泪飞如雨,就连在座的同学和老师也随之动容。直到最后一刻,他的右臂发麻,弓子脱手而出,琴弦上定格的是铿锵有力的一个回响——“咚”……

⑥音乐室内一片寂静。继而,从老教授开始,掌声如潮。学院最有身份的老教授鼓着掌站起来,身后立刻有两名学生扶住教授,三人一起慢慢走向他。

⑦拉得太好了,这才是小提琴艺术。孩子,你是这批毕业生中最优秀的一位。老教授这样说时,脸上写满了兴奋和喜悦。见他无语,教授身边的同学提醒道:这就是说,你的毕业成绩是全校最优秀的,你可以毕业了。

⑧他的脸涨得通红,嘴张了半天说不出话。全场的掌声终于停下来,安静得可以听到人的呼吸。泪再一次流下来,牙咬着下唇哆嗦着,他突然双臂向空中一扬,身体像展翅飞翔的大鹏,声嘶力竭地喊了一声,我终于,可以不拉琴了……

⑨那声音拖得很长,在音乐室内不断地叠加,传递,回响。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他”是一个内心压抑、痛苦的人,“他”对拉琴没有兴趣,是在父亲的逼迫、强制和严格监督下练琴的;而他又具有叛逆性格,长久的压抑,伴随着他长久的叛逆。

B.在痛苦磨炼中“他”既掌握了熟练的演奏技巧,又能在演奏中融入自己的感情,而最后一次的演奏,“他”正是将技巧与情感完美结合才取得巨大成功。

C.小说的标题醒人耳目,深化主题。第二人称“你”,就是指小说中的“他”,“必须”以肯定的语气对“选择”加以强调,又引发人们对“选择”的深刻思索。

D.这篇小说行文腾挪跌宕,张弛有度,开篇由“他”在最后一次考试的考场上引入回忆,运用了倒叙和插叙;故事在高潮处骤然转折,出乎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

E.小说含义深刻,引人深思。他的痛苦与反抗告诉我们:教育者可以把自己的理想加到孩子头上,但不能以自己的模式去打造孩子。

2.这篇小说用了很多篇幅写“他”最后一次拉琴的情形和听众的反应。这样安排情节的好处有哪些方面?简要分析。

3.不爱拉琴的“他”却成了当年艺术学院最优秀的毕业生。试探究:这样的结果蕴含着怎样的深刻意蕴?联系现实,谈谈你的感悟。

 

1.AD。 2.①结构上,“他”最后一次拉琴的情形和听众的反应是本文的高潮部分。②内容上,这样安排,更充分展现“他”内心的压制和反抗,使人物形象丰满而富有张力。③手法上,本次演奏的成功和听众的赞赏,与前面拉琴缺乏艺术、大家对他失望形成对比,深化了文章主题。 3. 【示例一】①这样的结果是对应试教育的讽刺与控诉。②从儿时起近二十年,主人公从来没有真正喜欢过拉琴。但在父亲的逼迫下从未间断过练琴。最终因表达内心对父亲逼迫他拉琴的不满反而拉出动人的作品。③这就深刻地批判了强迫式的应试教育泯灭个人兴趣、压制心灵的弊端。④当今社会这种情况仍屡见不鲜,所以,我们的教育者应该尊重个体的不同需求和爱好,因材施教,培养出身心快乐健康的人才。 【示例二】①这样的结果是对艺术规律的深刻解读。②技术,是没有生命的;艺术,则是生命感受和技术的完美融合。③主人公原先令教授们失望,而最后一次演奏成功,正是从相反的两个侧面阐释了这个艺术规律。④当今社会很多人让孩子学习艺术,只为功利目的,使从艺者身心背离,这违背了艺术的本质,人们应该从实际出发,遵从规律,才能真正使有艺术天赋者成为优秀的艺术家。 【解析】 1. 试题分析:B项“他”在痛苦磨炼中掌握了熟练的演奏技巧,却不能在曲子中融入自己的感情;C项第二人称“你”,既指小说中的“他”,又推及到其他人;E项教育者不应把自己的理想加到孩子头上,更不能以自己的模式去打造孩子。 【考点定位】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文学类文本阅读5选2的题目,主要集中对文意、文章的主旨、文章的结构、人物形象的塑造等内容的考核,考核的方式基本有两种,一种是根据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另一种是对文章特色和手法的赏析,分析文意要对读懂文章,主要是文意、情感、人物的形态表述不当,赏析一般为手法和特色概括不当,此题的选项B.E就是文章内容表述不当,选项C则为文章特色概括不当。因为是文学作品的阅读,不同的人可能会读出不同的的内容,因此在命制选择题时往往错误的选项命制都是明显的不会引起争议的错误,即所谓的“硬伤”,在答题时注意寻找这些硬伤。 2. 试题分析:作答本题时,速读题干,找到相对应位置。可以从两个方面答题了,首段写了什么内容,然后分析和上下文之间的关系,结构上起了什么作用。在分析时要结合首段的作用来解题。内容上,这样安排,更充分展现“他”内心的压制和反抗,使人物形象丰满而富有张力。结构上,“他”最后一次拉琴的情形和听众的反应是本文的高潮部分。手法上,本次演奏的成功和听众的赞赏,与前面拉琴缺乏艺术、大家对他失望形成对比,深化了文章主题。 【考点定位】分析作品结构。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技巧点拨】文学类文本阅读,作用题比较常考,主要以概括和分析作用的形式出现,分析作用也首先概括语段所写的内容,分析作用要注意明确小说的文体特征,联系问题特征进行分析,首先从情节本身分析和上下文之间的联系,然后分析对人物的塑造方面的作用,最后分析对表现文章的主旨方面的作用。分析时注意语段所处的位置,开头主要是引起下文、铺垫,中间主要是推动情节发展,结尾主要是照应标题、开头和深化或升华主旨。“他”最后一次拉琴的情形和听众的反应,内容上,这样安排,更充分展现“他”内心的压制和反抗,使人物形象丰满而富有张力。结构上,“他”最后一次拉琴的情形和听众的反应是本文的高潮部分。手法上,本次演奏的成功和听众的赞赏,与前面拉琴缺乏艺术、大家对他失望形成对比,深化了文章主题。 3.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探究的题目,既涉及到文章的内容,又要拓展,首先立足文本,理解不爱拉琴的“他”却成了当年艺术学院最优秀的毕业生的内涵。从儿时起近二十年,主人公从来没有真正喜欢过拉琴。但在父亲的逼迫下从未间断过练琴。最终因表达内心对父亲逼迫他拉琴的不满反而拉出动人的作品。然后结合文本和现实谈谈启示。 【考点定位】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能力层级为探究F。 【技巧点拨】探究的题目一般有两个方向,一是向内挖掘,一是向外延伸,向内挖掘的题目主要是筛选涉及到的内容并分析,本题就是如此,答题时首先应准确理解不爱拉琴的“他”却成了当年艺术学院最优秀的毕业生的内涵。从儿时起近二十年,主人公从来没有真正喜欢过拉琴。但在父亲的逼迫下从未间断过练琴。不要脱离文本随意作答。向外延伸主要是谈谈启示,答题时要立足全文,从不同的角度分析。然后结合文本中的事例进行论证,论证要围绕自己的观点进行,做到中心突出、简单明了。如本题这样的结果是对应试教育的讽刺与控诉。这就深刻地批判了强迫式的应试教育泯灭个人兴趣、压制心灵的弊端。当今社会这种情况仍屡见不鲜,所以,我们的教育者应该尊重个体的不同需求和爱好,因材施教,培养出身心快乐健康的人才。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课内名句默写

(1)                            。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归去来兮辞》)

(2)                                 。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逍遥游》

(3)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                                  《滕王阁序》

(4)门衰祚薄,晚有儿息。                                    。(《陈情表》)

 

查看答案

古代诗歌阅读

途中见杏花

一枝红艳出墙头,墙外行人正独愁。长得看来犹有恨,可堪逢处更难留。

林空色暝莺先到,春浅香寒蝶未游。更忆帝乡千万树①,澹烟笼日暗神州。

【注】①帝乡,此指长安。长安多杏树。

1.诗的首联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请简要分析

2.这首诗中流露出诗人的哪些情感?请简要分析。

 

查看答案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入嵩山,复遇故童子时所见道人。乞其术,师事之。

(2)甫数以其术干诸公卿。常不见听信。

 

查看答案

文言文阅读

申甫传

汪琬

申甫,云南人,任侠有口辨。为童子时,尝系鼠媐 ①于途,有道人过之,教甫为戏。遂命拾道旁瓦石,四布于地,投鼠其中,鼠数奔突不能出。已而诱狸至,狸欲取鼠,亦讫不能入,狸鼠相拒者良久。道人乃耳语甫曰:“此所谓八阵图也,童子亦欲学之乎?”甫时尚幼,不解其语,即应曰:“不愿也”。道人遂去。

明天启初,甫方为浮屠,往河南山东间,无所得。入嵩山,复遇故童子时所见道人,乞其术,师事之。道人濒行,授以一卷书,遽别去,不知所之。启视其书,皆古兵法,且言车战甚具。甫遂留山中,习之逾年,不复为浮屠学矣。

已而瘗②其书嵩山下,出游颍州,客州人刘翁廷传所。刘翁,故颍州大侠也,门下食客数百人,皆好言兵,然无一人及甫者。刘翁资遣甫之京师。甫数以其术干诸公卿,常不见听信。愍帝即位,北兵自大安口入,遽薄京师,九门皆昼闭。于是庶吉士刘公之纶、金公声知事急,遂言甫于朝。愍帝召致便殿,劳以温旨,甫感泣,叩首殿墀下,呼曰:“臣不才,愿以死自效。”遂立授刘公为协理戎政兵部右侍郎,金公以御史为参军,而甫为京营副总兵,然实无兵予甫,听其召募。越三日,募卒稍集,率皆市中窭③人子不知操兵者,而甫所授术,又长于用车,卒不能办。方择日部署其众,未暇战也。当是时,权贵人俱不习兵,与刘公、金公数相左,又忌甫以白衣超用,谋先委之当敌,日夜下兵符,促甫使战,而会武经略桂败殁与安定门外。满桂者,故大同总兵官,宿将知名者也,以赴援至京师,愍帝方倚重之。既败,京师震恐。甫不得已,痛哭,夜引其众缒城出,未至卢沟桥,众窜亡略尽。甫亲搏战,中飞矢数十,遂见杀。于是权贵人争咎甫,而讥刘公、金公不知人。及北兵引归,竟无理甫死者。距甫死数日,刘公复八路出师。趋遵化,独率麾下娘娘山,遇伏发,督将士殊死战,诸路援兵不至,亦死之。

(选自《尧峰文钞》卷三十四,有删改)

[注]  ① 媐(xī)嬉戏。     ② 瘗(yì)埋葬    ③ 窭(jǜ)贫穷。

1.对下列句子中加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道人                                    濒:临近

B.州人刘翁廷传所                            客:寄居

C.遽京师                                    薄:逼近

D.又长于用车,不能办                        卒:步兵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横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童子亦欲学         进退,实为狼狈

B.遂言甫             访风景崇阿

C.金公御史为参军       险衅,夙遭闵凶

D.召募               皆出于此乎

3.以下六句分别编为四组,全部属于甫失败原因的一组是(    )

①甫为京营副总兵,然实无兵予甫

②率皆市中窭人子不知操兵者

③甫所授术,又长于用车,卒不能办[

④权贵人俱不习兵

⑤日夜下兵符,促甫使战

⑥诸路援兵不至

A.        B.        C.       D.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申甫小时候曾路遇一位道人,道人通过狸鼠的游戏向申甫展示了八阵图的神奇,兵打算传授给他,但由于年幼无知申甫不愿意学习。

B.申甫学佛不成改学道人所传兵书,颍州大侠刘廷传的数百门客虽然喜欢谈论兵法,却都赶不上申甫,申甫因此得到了刘廷传的赏识。

C.申甫到京师后屡遭挫折,后得到刘之纶、金声等人的举荐,被皇帝召见后授予京营副总兵的官职,申甫非常感动,表示誓死为国效力。

D.在满桂兵败、朝廷遭遇危难之时,申甫亲自带兵上阵杀敌,身重数十箭。为国捐躯,最后却没有达到朝廷公正的待遇,令人叹惋。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我们深刻地感到,一张报纸的生命力在于能否为读者奉上丰富、新颖、优质的精神食粮。

B.这家老字号制药厂生产的中成药素以选料上乘、工艺精湛、配方独特、疗效显著而驰名中外。

C.可惜,这部在他心中酝酿了很久,即将成熟的巨著未及完篇,就过早地离开了我们。

D.作为喊了多年精神文明建设的无锡人,如今却要从不随地吐痰,不乱扔垃圾等最起码的社会公德做起,确实有点难为情。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