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凌晨,鱼香酒馆的老板...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凌晨,鱼香酒馆的老板娘凤珠推开临街的窗户,看着窗外的风景。         

①这一段铺着青石的街道是高密乡著名的鱼市街,浓重的鱼腥味借着这种潮气大量挥发出来。

②青石上滋足了鱼的鼻涕,虾的汁液,蟹的涎水。

③夜里下了一场不大不小的雨,青石板铺成的街道上,积存着雨水和银光闪闪的鱼鳞。

④南海的风和北海的风你吹来我吹去,南海的鱼和北海的鱼都在这里汇集。

⑤雾在街上缓缓地滚动着,弥漫着一片潮气。

A.①③⑤④②

B.③①②⑤④

C.③⑤①④②

D.④②①③⑤

 

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解答连贯题最重要的方法就是根据上下文意进行推断。解答此题,由首句的“凌晨”可知,在内容上相吻合的是③夜里下了一场不大不小的雨;从上下文的逻辑顺序判断,先写⑤“潮气”,然后再①“借着这种潮气”,“这一段铺着青石的街道”在内容上也与“潮气”③“青石板铺成”相吻合;故先⑤后①;由“鱼腥味”才能引出④“南海的鱼和北海的鱼”,②在内容上承接④。所以选C。 【考点定位】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名师点睛】对于考查语句连贯性的题目,考生应按照如下步骤操作:1.抓中心。首先要统揽全局,抓中心句,分析句子的性质和作用(如总领句、总结句、过渡句、解说句、观点句、材料句等),然后分析其他句子是如何围绕中心句来组织的。 2.抓思路。句子中的思路一般指三个方面:时间顺序、空间顺序和逻辑思维的顺序。空间顺序如从上到下,从左到右,从外到内;逻辑顺序,就是人们认识客观世界的具有规律性的顺序。3.抓标志。语言标志常常表现为:关联词语、暗示性词语、句子之间的对应关系(内容上、形式上)、陈述对象或议论角度、抓句式等等。4.抓语境。文章要表达的情感或喜或悲或褒或贬,或高昂或低沉,是通过一定的情景色彩渲染而完成的。在同一段文字中,这种基调、气氛、色彩要保持一致。此类题目要在快速阅读整段文字,初步感知大体内容的基础上,结合具体语境,根据上下文的句子结构、逻辑顺序等来分析、推理、判断,可以用排除法。如本题由首句的“凌晨”可知,在内容上相吻合的是③夜里下了一场不大不小的雨;从上下文的逻辑顺序判断,先写⑤“潮气”,然后再①“借着这种潮气”,“这一段铺着青石的街道”在内容上也与“潮气”③“青石板铺成”相吻合;故先⑤后①;由“鱼腥味”才能引出④“南海的鱼和北海的鱼”,②在内容上承接④。所以选C。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90后女孩顾惠云以完整的小葫芦做人身,碎片当帽子,用边角料做发型,制成或憨态可掬、或古灵精怪的“葫芦娃”,以此吸引人们关洼“葫芦画”这门古老的手艺。

B.2013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爱丽丝·门罗以其细腻优稚、不施铅华的情节和简洁精致、宽广厚重的文字,常常给人“于无声处听惊雷”的莫大震撼,令人惊叹不已。

C.肉毒杆菌是目前世界上最强的毒素之一、在各种密封腌制食品中具有极强的生存能力。这种厌氧性细菌,可导致人的神经系统破坏,并出现头晕、呼吸困难等症状。

D.《冷浪漫》精选了“科学松鼠会”多位作者的作品,深入浅出地讲述了与生命、生活密切相关的科学知识。这些文章,既给人以科学的教益,也获得美的享受。

 

查看答案

下列加横线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记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受到一致好评,启示我们在饮食文化建设方面要博采众长,不断创新,让美食产业源远流长地发展下去。

B.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信手拈来古人古事入词,达到了天衣无缝的境地,可谓化典入词的范例

C.从“给力”“HOLD住”一路走来,象征着乐观向上、健康积极的“正能量”一词在大量的流行语汇中登堂入室,位列新浪网2012年流行语排行榜榜首。

D.北京虽然是“五四”运动的策源地,但从支持《新青年》的人们风流云散以来,倒有几分寂寞荒凉的古战场情景。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

悼夏丏尊先生

丰子恺

犹忆二十六年秋,“卢沟桥事变”之际,我从南京回杭州,中途在上海下车,到梧州路去看先生。先生满面忧愁,说一句话,叹一口气。我因为要乘当天的夜车返杭,匆匆告别。我说:“先生再见。”先生好像骂我一般愤然地答道:“不晓得能不能再见!”同时又用凝注的眼光,站立在门口目送我。因为先生老是善愁,而我总是笑他多忧。岂知这一次正是我们的最后一面,果然这一别“不能再见”了!

先生与李叔同先生(弘一法师),具有同样的才调,同样的胸怀。不过表面上一位做和尚,一位是居士而已。犹忆三十余年前,我当学生的时候,先生教我们图画、音乐,先生教我们国文。我觉得这三种学科同样的严肃而有兴趣。就为了他们二人同样的深解文艺的真谛,故能引人入胜。先生常说:“先生教图画、音乐,学生对图画、音乐,看得比国文、数学等更重。这是有人格作背景的原故。因为他教图画、音乐,而他所懂得的不仅是图画、音乐;他的诗文比国文先生的更好,他的书法比习字先生的更好,他的英文比英先生的更好……这好比一尊佛像,有后光,故能令人敬仰。”这话也可说是“夫子自道”。先生初任舍监,后来教国文。但他也是博学多能,只除不弄音乐以外,其他诗文、绘画(鉴赏)、金石、书法、理学、佛典,以至外国文、科学等,他都懂得。因此能和李先生交游,因此能得学生的心悦诚服。

他当舍监的时候,学生们私下给他起个诨名,叫夏木瓜。但这并非恶意,却是好心。因为他对学生如对子女,率直开导,不用敷衍、欺蒙、压迫等手段。学生们最初觉得忠言逆耳,看见他的头大而圆,就给他起这个诨名。但后来大家都知道先生是真爱我们,这绰号就变成了爱称而沿用下去。凡学生有所请愿,大家都说:“同夏木瓜讲,这才成功。”他听到请愿,也许喑呜叱咤地骂你一顿;但如果你的请愿合乎情理,他就当作自己的请愿,而替你设法了。他教国文的时候,正是“五四”将近。我们做惯了“太王留别父老书”“黄花主人致无肠公子书”之类的文题之后,他突然叫我们做一篇“自述”。而且说:“不准讲空话,要老实写。”有一位同学,写他父亲客死他乡,他“星夜匍伏奔丧”。先生苦笑着问他:“你那天晚上真个是在地上爬去的?”引得大家发笑,那位同学脸孔绯红。又有一位同学发牢骚,赞隐遁,说要“乐琴书以消忧,抚孤松而盘桓”。先生厉声问他:“你为什么来考师范学校?”弄得那人无言可对;这样的教法,最初被顽固守旧的青年所反对。他们以为文章不用古典,不发牢骚,就不高雅。竟有人说:“他自己不会做古文(其实做得很好),所以不许学生做。”但这样的人,毕竟是少数。多数学生,对先生这种从来未有的、大胆的革命主张,觉得惊奇与折服,好似长梦猛醒,恍悟今是昨非。这正是五四运动的初步。

先生做教师,以身作则,不多讲话,使学生衷心感动,自然诚服。譬如上课,他一定先到教室,黑板上应写的,都先写好(用另一黑板遮住,用到的时候推开来)。然后端坐在讲台上等学生到齐。譬如学生还琴时弹错了,他举目对你一看,但说:“下次再还。”有时他没有说,学生吃了他一眼,自己请求下次再还。他话很少,说时总是和颜悦色的。但学生非常怕他,敬爱他。先生则不然,毫无矜持,有话直说。学生便嬉皮笑脸,同他亲近。偶然走过校庭,看见年纪小的学生弄狗,他也要管:“为啥同狗为难!”放假日子,学生出门,先生看见了便喊:“早些回来,勿可吃酒啊!”学生笑着连说:“不吃,不吃!”赶快走路。走得远了,先生还要大喊:“铜钿少用些!”学生一方面笑他,一方面实在感激他,敬爱他。

先生与先生对学生的态度,完全不同。而学生对他们的敬爱,则完全相同。这两位导师,如同父母一样。先生的是“爸爸的教育”,先生的是“妈妈的教育”。先生后来翻译的“爱的教育”,风行国内,深入人心,甚至被取作国文教材。这不是偶然的事。

我师范毕业后,就赴日本。从日本回来就同先生共事,当教师,当编辑。我遭母丧后辞职闲居,直至逃难。但其间与书店关系仍多,常到上海与先生相晤。故自我离开先生的绛帐,直到抗战前数日的诀别,二十年间,常与夏先生接近,不断地受他的教诲。其时李先生已经做了和尚,芒鞋破钵,云游四方,和夏先生仿佛是两个世界的人。但在我觉得仍是以前的两位导师,不过所导的范围由学校扩大为人世罢了。

先生不是“走投无路,遁入空门”的,是为了人生根本问题而做和尚的。他是真正做和尚,他是痛感于众生疾苦而“行大丈夫事”的。先生虽然没有做和尚,但也是完全理解李先生的胸怀的;他是赞善先生的行大丈夫事的。只因种种尘缘的牵阻,使先生没有勇气行大丈夫事。先生一生的忧愁苦闷,由此发生。

凡熟识夏先生的人,没有一个不晓得夏先生是个多忧善愁的人。他看见世间的一切不快、不安、不真、不善、不美的状态,都要皱眉,叹气。他不但忧自家,又忧友,忧校,忧店,忧国,忧世。朋友中有人生病了,夏先生就皱着眉头替他担忧;有人失业了,夏先生又皱着眉头替他着急;有人吵架了,有人吃醉了,甚至朋友的太太要生产了,小孩子跌跤了……先生都要皱着眉头替他们忧愁。学校的问题,公司的问题,别人都当作例行公事处理的,先生却当作自家的问题,真心地担忧。国家的事,世界的事,别人当作历史小说看的,在先生都是切身问题,真心地忧愁,皱眉,叹气。故我和他共事的时候,对先生凡事都要讲得乐观些,有时竟瞒过他,免得使他增忧。他和李先生一样的痛感众生的疾苦。但他不能和李先生一样行大丈夫事;他只能忧伤终老。在“人世”这个大学校里,这二位导师所施的仍是“爸爸的教育”与“妈妈的教育”。

朋友的太太生产,小孩子跌跤等事,都要夏先生担忧。那么,八年来水深火热的上海生活,不知为先生增添了几十万劫的忧愁!忧能伤人,先生之死,是供给忧愁材料的社会所致使,日本侵略者所促成的!

以往我每逢写一篇文章,写完之后总要想:“不知这篇东西夏先生看了怎么说。”因为我的写文,是在先生的指导鼓励之下学起来的。今天写完了这篇文章,我又本能地想:“不知这篇东西夏先生看了怎么说。”两行热泪,一齐沉重地落在这原稿纸上。

1946年5月1日于重庆客寓。

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本文主要记述了夏丏尊先生教授作者时的件往事,语言平实,情感真挚,表达了作者对夏先生的感激和缅怀之情。

B.文章开头写夏先生分别时“愤然”的回答和“凝注的目光”,作者却笑他多忧,流露出对夏先生消极、悲观心态的不认同。

C.“木瓜”本是因批评学生招致反感而得的外号,但当学生们看到他把学生的请愿全当作自己的请愿时,绰号就变成了爱称。

D.文章写李先生并非“走投无路,遁入空门”,而是痛感于众生疾苦,“行大丈夫事”,这彰显了李叔同先生的高尚品质。

E.文章名为“悼夏丏尊先生”,却用了大量笔墨来写李叔同先生的行为品性,既有对比,也有类比,突出了夏先生的品格。

2.第二段在记述夏先生赞美李叔同先生的话后,作者为什么说“这话也可说是‘夫子自道’”?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3.多次提到“先生是个多忧善愁的人”,他的“多忧善愁”源于他的爱,他的爱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分析。

4.作者把李叔同先生与夏先生的教育方式分别称为“爸爸的教育”和“妈妈的教育”。你喜欢哪位先生的教育方式?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 策之不以其道,             ,名之而不能通其意……  (韩愈《马说》)

(2)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柳宗元《小石潭记》)

(3)若夫日出而林霏开,              ,晦明变化者,   欧阳修《醉翁亭记》

(4)                  ,气象万千; (范仲淹《岳阳楼记》)

(5)                  ,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6)                  ,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荀子·劝学》)

(7)若夫乘天地之正,              ,以游无穷者…… 《庄子·逍遥游》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后面题目。

  

杨万里

欲知一雨惬群情,听取溪流动地声。

风乱万畴青锦褥,云摩千嶂翠瑶屏。

行人隔水遥相语,立鹭摧枝忽自惊。

岁岁只愁炊与酿,今愁无甑更无瓶。

1.“风乱万畴青锦褥”描述了什么样的画面?

2.第三联“遥”“忽”二字富有情趣,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

3.诗题为“喜雨”,尾联却写“愁”情,这样写有什么表达效果?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