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倒 立 省委组织部副部长孙大盛今晚在一号楼西餐厅设宴...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省委组织部副部长孙大盛今晚在一号楼西餐厅设宴招待我们-他的中学同学。

大盛人没到笑声先到了。听到孙大盛的笑声,先到的同学们松散的身体突然地紧张起来,连看起来平静如水的谢兰英的腰身也微微地挺了挺,我原来是不想站起来的,但我身体自己站了起来。

孙大盛在我们眼前出现了,只见他上身穿一件金黄色的半袖T恤衫,下穿一条黑裤子,肚子有点凸,他的头发一根是一根,看起来十分珍贵。我只觉得眼前这个人不是从那个偷樱桃掉到我家猪圈里的孙大盛成长起来的,就像一匹老驴是不可能从一头牛犊子成长起来一样。

孙大盛和大家打过招呼,笑眯着眼,站到谢兰英面前。

“‘小茅房’你把谢兰英管得太严了吧?”歪着头问

“小茅房”动作夸张地说,"你看看我样子,哪里能管得了她?"

"有什么冤屈尽管对我说,"孙大盛紧盯着谢兰英的脸道,"本官为你做主!"

孙大盛又笑眯眯地对着我走来。我本来想喊他一声"弼马温"——这是上小学时我亲自给他起的外号——但话到嘴边又咽了下去。

"魏大爪子,你今晚上可是焕然一新啊!"孙大盛用手捻着我的衣袖,笑着说,。

众人哈哈大笑。

孙大盛招呼着众人说,“坐下坐下!”他拍拍身边的椅子,说,“谢兰英,你靠着我坐。”

谢兰英别别扭扭地说:“我坐在这里就行了……”

“不行,”孙大盛说,“现在讲究跟西方接轨,女士优先。”

“孙部长让你坐,你就坐嘛!”“小茅房”说。

“挪过去,娜过去!”董良庆把谢兰英拉起来,将她扯到孙大盛身边的待子上按坐下去。

一个美丽的服务小姐转到孙大盛身后,轻轻地问:“孙部长,喝什么酒?”

孙大盛扫了我们一眼,说:“老同学聚会,当然喝白酒!”

“我不喝白酒。”谢兰英说。

“你又扫兴!”“小茅房”瞅了谢兰英一眼。

小姐往每个人面前的酒杯里倒酒,谢兰英护着酒杯说:“我真的不能喝!”

“不能喝也得倒上看着!”孙大盛说。

孙大盛端起酒,说:“各位老同学,多年不见,这杯酒我敬你们,都干了!”他举杯一饮而尽。这点小酒算得了什么,我一仰脖子就干了,其他几个也干了,惟有谢兰英没干。孙大盛把她的杯子端起来,举到她的面前,说:“连这点面子都不给是不是?”

“我真不会喝……”

“你会不会喝水?”孙大盛问。

“喝水当然会了。”谢兰英说。

“会喝水就会喝酒!”孙大盛说。

“就是一杯耗子药你也喝下去,”“小茅房”恼怒地说。

“那好吧”,谢兰英说,“我豁出去了。”她端起酒杯,先喝了一小口,龇牙咧嘴地说,“真辣.”然后一仰头,就把杯中酒喝干了。

黄良庆端着一杯酒,转到孙大盛身边,说:“孙部长,我敬您一杯!”

孙大盛说:“酒桌上只有同学,没有部长,谁破了这个规拒就罚谁三杯!”

“下不为例,下不为例!”董良庆说。

“先罚!“孙大盛说。

董良庆连喝了三杯,然后又倒满一杯,说:“老同学,我敬您一杯!”

大家轮流向孙大盛敬酒。轮至。“小茅房”时,他自己先喝三杯,说:“我先罚了,孙部长,老同学敬您一杯!”

“这不行,”孙大盛说,“故意犯规,加罚三杯!”

“小茅房”连干三杯,说:“二三得六,三三见九,孙部长,现在可以敬您一杯了吧?”

孙大盛与“小茅房”碰了杯,说:“数学学得不错嘛!”

“我当了十年书店会计,当了八年副经理,还兼着会计!”“小茅房”似乎有点伤感地说。

“还好意思说,”谢兰英说,“你混出了个什么样子?”

孙大盛端起酒杯,说:“谢兰英,来,老同学敬你一杯。”

“我已经喝了三杯了,再喝就醉了。”

“知道自己喝了三杯就说明还没醉,再说了,喝醉了又怎么样呢?人生难得一次醉嘛!”

“对,人生难得一次醉,”“小茅房”说,“孙部长让你喝,你只管喝就是!”

“我真地豁出去了!”谢兰英端起酒杯就干了。

“谁都可以发牢骚,就是你‘小茅房’不能发牢骚!”孙大盛说。

“为什么我就不能发牢骚?”“小茅房”说。

“你小子把我们的校花拔了!”孙大盛说,“大家想想谢兰英在校宣传队那会儿……唱就唱,跳就跳,还能倒立着行走……全县的人民都知道一中有一个女孩子能倒立着在舞台上转十八圈!”

“老了……”谢兰英眼睛闪着光说。

“你不老……”孙大盛眼睛闪着光对谢兰英说,“怎么样,给老同学们表演一个?”

“你要让我出洋相?”谢兰英说。

“来一个……”孙大盛直盯着谢兰英,执拗地说。

“不行了……再说,我也喝多了……”

“大家鼓掌吧!”孙大盛说。

“真不行了……”.

“你真是狗头上不了金盘托!”“小茅房”说。

谢兰英站起来,说:“你们非要耍我的猴!”

“谁敢?”孙大盛说。

谢兰英走到那个小舞台上,抻抻胳膊,提提裙子,说:“多少年没练了……”

“我揭发”“小茅房”说,“她每天都在床上拿大顶!”

"放屁!"谢兰英骂着,拉开了架势,双臂高高地举起来,身体往前一扑,一条腿抡起来,接着落了地。但是没有停止,她咬着下唇,鼓足了劲头,双臂往地下一扑,沉重的双腿终于举了起来。她腿上的裙子就像剥开的香蕉皮一样翻下去,遮住了上身,露出了两条丰满的大腿和鲜红的短裤。大家热烈地鼓起掌来。谢兰英马上就觉悟了,她慌忙站起,双手捂着脸,歪歪斜斜地跑出了房间。

(选自莫言短篇小说《倒立》,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A.这篇小说内容平常而又简单,就是写了一场司空见惯的老同学聚会,但是构思十分巧妙,充分地集中了时、地、人、事等要素,调度得法,情节集中。

B.小说通过孙大盛在聚会中与同学之间对话的描写,从话语这一视角,展示出一群人在权力面前丧失话语权利的重大主题。

C.小说细致地描绘了各个人物的外貌、举止、语言,把人物刻画得极具特色,呈现给我们的是舞台式的表演,读之如同观赏一出小型的戏剧。

D.魏大爪子(“我”)“焕然一新”来参加聚会,喝起酒来也不含糊,“一仰脖子就干了”,可见“我”在整个聚会中都是兴致勃勃的。

E.莫言是一位深受魔幻现实主义和意识流影响的作家。在这篇小说中,作者也运用了这两种手法来塑造人物,表现主题。

2.“小茅房”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请结合小说作简要分析。

3.小说以第一人称“我”叙写故事,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4.谢兰英是整个聚宴中的唯一女性,她的“倒立”表演让她出乖露丑。有人认为她是为了巴结讨好,也有人认为她是推却不过的勉为其难。请结合小说内容,谈谈你的看法。

 

1.BA (选B得3分,选A得2分,选C得1分,选D.E不得分。) 2.“小茅房”自始至终都是一个善于阿谀逢迎,又奴性十足、趋炎附势的人。分析:①他奉孙副部长的旨意行事,当孙大盛胁迫谢兰英喝酒,怂恿她倒立时,身为丈夫,不但不替妻子解围,还当众斥责妻子。②他为叫一声“孙部长”自罚六杯酒,极尽讨好巴结之能事。③为了博取部长大人的一乐,他竟不惜把自己的妻子推出去,和其他人一起鼓掌让她表演倒立,并且还揭发说:“她每天都在床上拿大顶。”(答出其中两点给4分) 3.①第一人称叙述使作品具有真实感和感染力。小说从“我”的视角叙写聚宴,随着“我”的叙述,读者迅速地走进了小说空间,真切地感受到聚宴的全过程,在阅读中获得了强烈的真实感受。②“我”作为一个讲述者串起了整个故事,让读者跟着“我”去审视官场中人的丑陋,并进行谴责嘲讽,更有力地表现了小说主题。(每点3分) 4.(一)①认为她是为了巴结讨好。②短篇小说《倒立》整篇小说就是描绘现代社会中人对权力的膜拜与畏惧的。权力在《倒立》里是深入人心的,是让人甘愿为奴的。谢兰英一听到孙大盛的笑声,“她便微微地挺了挺腰身”,这一细微的动作已经微妙地暴露出了她的内心。③在酒宴上她一再地推托,更多的给我们的是一种作秀的感觉。看她第一次倒立失败,嘴上说不行却并没有停止,她本就不想拒绝,权势对她同样有着巨大的吸引力。也许是为丈夫的前程,也许是为自己出风头,也许是为满足孙部长的愿望,她心甘情愿地放下了自己的人格尊严。④随着一个倒立,她内心中的那种对权力的敬慕和对权贵者的讨好,与她的大腿和内裤一起暴露在了观众面前。这是一个极具反讽意味的特写镜头。(每点2分) (二)①认为她是推却不过的勉为其难。②在这场聚会中, 当年的校花谢兰英,只有她还怀着一点昔日同学的情谊,不失一点做人的真诚,表达出“我不喝白酒” 的抗议。③她不断被孙部长“命令”,从被要求坐在孙部长身边到喝酒再到表演倒立。每一次,谢兰英都显得极不情愿,然而每一次又都在丈夫及众人的怂恿、起哄、“逼迫”下服从了“命令”。④在聚会上,她的这种推却很好的让读者感受到在官本位体制下,人性被压抑、被扭曲,给大家看到一个颠倒的官场。(每点2分)(三)回答两者都有的,言之成理则酌情给分。 【解析】 试题分析: 1.此题考查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能力。解答此题,可根据对小说内容的感知与理解,从小说内容、人物形象、主题、表现手法等角度分析作答。C项,“小说细致地描绘了各个人物的外貌”错,人物的外貌并未都进行细致的描写;D项,“可见‘我’在整个聚会中都是兴致勃勃的”错;E项,“也运用了这两种手法来塑造人物,表现主题”错,本文没有使用这两种手法。所以选BA。 考点: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此题考查鉴赏人物形象的能力。解答此题,可根据小说中“小茅房”的言行和心理活动去分析作答。例如,他奉孙副部长的旨意行事,当孙大盛胁迫谢兰英喝酒,怂恿她倒立时,身为丈夫,不但不替妻子解围,还当众斥责妻子表现出了他善于阿谀逢迎,又奴性十足、趋炎附势的形象。以此类推即可。 考点: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3.此题考查分析表现手法的能力。解答此题,可根据第一人称在小说中的一般性作用,结合着文本具体内容分析作答。第一人称的一般性作用:叙述亲切自然,能自由地表达思想感情,给读者以真实生动之感。例如,小说从“我”的视角叙写聚宴,随着“我”的叙述,读者迅速地走进了小说空间,真切地感受到聚宴的全过程,在阅读中获得了强烈的真实感受,也深化了小说主题。 考点: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4.此题是一道开放性的有关人物行为的探究题,解答此题,可先明确自己的观点,即认为她是为了巴结讨好,还是推却不过的勉为其难。然后再根据自己的观点选择,结合着小说中谢兰英的人物形象,然后根据作者的写作意图和小说的主题进行探究作答。这类题型的完整规范的答题格式一般为:①表明观点,如“我认为……”或“我赞同……”;②阐述理由,如“理由:A.……;B.……;C.……”;③总结句,如“所以(或因此)……”。答题时,要注意中找出依据,不要脱离文章,凭空想象。只要能自圆其说,言之有理即可。 考点: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层级为探究F。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而我却今天才知道他的存在

我们这些知道李政道,钱学森,钱三强,王淦昌……的人,原本都应该知道他-----他是他们的老师。

李政道大二的时候,是他破格选送去美国,当时李政道才19岁,穿着短裤去办护照,办公的人员都不相信“怎么会是个儿童?”李政道后来说“他决定了我的命运”

华罗庚是初中生,是他让在清华算学系任职,又送去英国深造,华罗庚说“我一生得他爱护尽”。

那是战乱烽火时代,但后来的重要科学发展所依仗的这些人,是他在那时满地焦土上栽下的桃李。

---------可是我为什么不知道他?

他生在上海,父亲是旧式文人,让他从小读经史子集。他幼年已经以君子“慎独”之道要求自己,修身自省,对跟朋友之间“因小故而致割席”之事也写在笔下:“一时之忿,至今思之,犹有隐痛。”

他讷于言,但一生都保持温润如玉的君子之风。

1915年,他在清华上学的时候,成立清华校史上的第一个学生团体――科学会。

1918,他留学美国,后来在哈佛读博士,导师是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布里奇曼。他的第一个研究课题,是用X射线短波极限法精确测定基本作用量子h值。实验结果,在美国《科学院院报》和《光学学会学报上》发表,很快被国际科学界公认为当时最精确的h值。这一数值被国际物理学界沿用达16年之久。这一年他23岁。

27岁回国,于清华执教,执教之严也是出名的,他的课给李政道的分数只是83。他允许这学生不听自己的课“因为你看的参考书比我的更高明”,但是“你的实验做的不认真,要扣去25分”

他去世后多年,亲人发现他一直留着当年的那三张答卷,写在泛黄的昆明土纸上。

他是清华物理系主任,这对他自己来说其实是一种牺牲,相当于要放弃了自己的专业研究来作行政的工作。因为他把聘任第一流学者到清华任教列为头等大事。从1926年到1937年,他先后为物理系和理学院聘来了熊庆来、吴有训、萨本栋、张子高、黄子卿、周培源、赵忠尧、任之恭等一批学者。

吴有训还只不过是刚到校的普通教师,资历年纪都不如他,他把吴有训的工资定得比自己还高,1934年,他引荐吴有训接替自己的物理系主任一职。四年后,他力主吴有训接替自己的理学院院长一职,那时他正当盛年。

冯秉铨毕业的时候,他对他们说:“我教书不好,对不住你们。可是有一点对得住你们的就是,我请来教你们的先生个个都比我强。”

他在1929年又组建了清华理学院,其中包括算学、物理、化学、生物、心理、地学6系。

他说凡是出人才的地方,必然是科学文化最盛行、科学土壤最肥沃、科学气氛最浓厚之地。比如欧洲的哥廷根、慕尼黑和美国的芝加哥等。

中国科学研究停滞数千年,第一次有了这滚热得烫手的雄心:"除造就科学致用人才外,尚谋树立一研究科学之中心,以求中国之学术独立。"中国在最近期内方明白研究科学的重要,我们还没有经过长时期的试验,还不能说我们缺少研究科学的能力。惟有希望大家共同努力去做学研究,五十年后再下断语。君要知道,没有自然科学的民族,决不能在现代立脚得住。”

他终身未娶,唯与学生亲厚,当中有一人叫熊大缜。

1938年,熊突然对他说要去冀中抗日。

他明知这学生在河北没有依靠相熟的人,又没有政治经验,但是国难当头,他只能送他去,熊走后,他曾“约有十余天,神思郁郁,心绪茫然,每日只能静坐室中,读些英文小说,自求镇定下来。”

他唯一能安慰的一点,是他能够帮着自己的学生在后方搜购一些雷管,炸药等军用物资,

看这书时,我才知道,曾经炸碎日军机车车头的TNT药性地雷,是来自熊所在的“技术研究社”的制造,而不是我们小时看的电影《地雷战》中由农民土法制成。

建国后他仍然当过一段清华的一把手,一直到1951年。

八十年过去了,他在空白处栽种的一切,让我这样的后代得以生活在一个浓荫蔽头的世界上,而我却今天才知道叶企孙先生的存在。

(摘编自柴静《而我却今天才知道他的存在》)

[相关链接]

19925月,叶企孙的老学生和老同事185人捐赠了几万元,成立“叶企孙奖”基金,以奖励品学兼优的学生。1992年,海内外127位知名学者联名向清华大学呼吁为叶企孙建立铜像,1995年在清华大学校园,一代名师叶企孙的铜像立了起来。

②晚年,叶企孙还作了许多科学史的研究,他的一些科学史研究论文迄今还是研究科学史的样板。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叶企孙先生出身于书香世家,自幼学习经史子集,以君子“慎独”之道要求自己,修身自省,始终保持温润如玉的君子之风。

B.在那战乱烽火时代,叶企孙先生不拘一格选拔培养人才,为中国科学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体现了他独到的眼光与开阔的胸襟。

C,担任清华物理系主任期间,叶企孙先生把刚到校教书,资历年纪都不如他的普通教师吴有训的工资定得比自己还高,后来又力主吴有训接替自己的理学院院长一职,这对他自己来说其实是一种牺牲。

D.抗战期间自己的得意门生熊大填投身革命队伍,叶企孙先生积极支持他报效祖国的行动。他还想方设法在后方搜购军用物资,师生同心协力为反抗日本侵略者作出了贡献。

E.文章开头就说我们“原本都应该知道他”,中间部分又说到“可是我为什么不知道他”,最后写到 “而我却今天才知道叶企孙先生的存在”,旨在体现叶企孙先生默默耕耘、无私奉献的精神。

2.文章记述的是叶企孙先生,作者却从李政道、华罗庚说起,这是为什么?请结合材料分析。

3.叶企孙先生的铜像终于矗立在清华校园里,表明后人对先生的敬仰和纪念。请结合材料,谈谈先生为人有哆些值得敬仰和纪念的珍贵品质。

4.在《中国科学界之过去、现在和将来》一文中,先生说“没有自然科学的民族,决不能在现代立脚得住”。请结合材料、联系现实,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_____________,性本爱丘山。(陶渊明《归园田居》)

2)黄鹤之飞尚不得过 _____________________。(李白《蜀道难》)

3)哀吾生之须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抱明月而长终。(苏轼《赤壁赋》)

4)高余冠之岌岌兮,________________。(屈原《离骚》)

5________________,可以无悔矣。(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春夜寄乡友

王僧儒

旅心已多恨,春至尚离群。

翠枝结①斜影,绿水散圆纹。

戏鱼两相顾,游鸟半藏云。

何时不闵②默?是日最思君。

【注】①结:交叠。②闵:同“悯”,哀伤。

1.中间四句写了哪些景物?表现了春日的哪些特点?

2.诗歌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

盖宽饶字次公,魏郡人也。明经为郡文学,以孝廉为郎。举方正,对策高第,迁谏大夫。劾奏卫将军张安世子彭祖不下殿门,并连及安世居位无补。彭祖时实下门,宽饶坐举奏大臣非是,左迁为卫司马。

宽饶初拜为司马,躬案行士卒庐室,视其饮食,有疾病者身自抚循临问,加致医药,遇之甚有恩。及岁尽交代①,卫卒数千人皆叩头自请,愿复留共更一年,以报宽饶厚德。宣帝嘉之,以宽饶为太中大夫,使行风俗,多所称举贬黜,奉使称意。擢为司隶校尉,刺举无所回避,小大辄举,所劾奏众多。公卿贵戚及郡国吏使至长安,皆恐惧莫敢犯禁,京师为清。

宽饶为人刚直高节,志在奉公。家贫,奉钱月数千,半以给吏民为耳目言事者。身为司隶,子常步行自戍北边,公廉如此。然深刻喜陷害人,在位及贵戚人与为怨,又好言事刺讥,奸②犯上意。同列后进或九卿,宽饶自以行清能高,有益于国,而为凡庸所越,愈失意不快,数上疏谏争。太子庶子③王生高宽饶节,而非其如此,予书曰:“明主知君洁白公正,不畏强御,故命君以司察之位,擅君以奉使之权,尊官厚禄已施于君矣。君宜夙夜惟思当世之务,奉法宣化,忧劳天下,虽日有益,月有功,犹未足以称职而报恩也。”宽饶不纳其言。

是时上方用刑法信任中尚书宦官宽饶奏封事曰方今圣道浸废儒术不行以刑余为周、召④,以法律为《诗》《书》。”上以宽饶怨谤终不改,下其中书二千石⑤。谏大夫郑昌愍宽饶忠直忧国,以言事不当意而为文吏所诋挫,上书颂宽饶。上不听,遂下宽饶吏。宽饶引佩刀自刭北阙下,众莫不怜之。

(节选自《盖宽饶传》,有删节)

[]①岁尽交代:汉时每岁末更换卫卒。 ②奸:同“干”。 ③太子庶子:官职。 ④刑余:指宦官,周、召:周公、召公,西周贤臣。 ⑤中书二千石:官职。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是时/上方用刑法/信任中尚书宦官/宽饶奏封事曰/方今圣道浸废/儒术不行/

B.是时上/方用刑法/信任中尚书宦官/宽饶奏封事/曰方今圣道浸/废儒术不行/

C.是时上方用刑法/信任中尚书/宦官/宽饶奏封事/曰方今圣道浸/废儒术/不行/

D.是时上/方用刑法/信任中/尚书宦官/宽饶奏封事曰/方今圣道浸废/儒术不行/

2.下列对文中加横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郎,古代为议郎、中郎、侍郎、郎中等官员的统称。战国始有,本文中是指为为君主侍从之官。

B.迁,移动、搬换、转变之意,在古代也可指官职的变动。

C.奉钱即资助之钱,如《史记·萧相国世家》中“高祖以吏繇咸阳,吏皆送奉钱三,何独以五”的“奉钱”即是此意。

D.疏是在朝官员专门上奏皇帝的一种文书形式,“疏”原意是疏通的意思,引申为对问题的分析。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宽饶因通晓儒经被选为郡文学,凭孝廉身份做了郎官;升任谏议大夫后,曾向皇帝检举揭发彭过殿门不下车及其父卫将军张安世居高位而无补朝政之事。

B.宽饶任司马一职时,善待士卒,年终按例交接更换士卒时,数千人叩头自请,愿意留下再服役一年。宽饶受到宣帝嘉奖,升任为太中大夫,巡察各地风俗。

C.宽饶为司隶后,刺举无所回避,与公卿贵戚结怨甚多;又好借事批评朝政,冒犯皇上意旨,因此他的职位不升反降,被同列及后进超越,对此他很是失意不快。

D.宽饶性格刚直,高风亮节,志在奉公。同时他又为人苛刻,好陷害他人。太子庶子王生赞赏宽饶的节操,但不同意他的这些做法,写信劝他,宽饶却始终没有采纳他的意见。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擢为司隶校尉,刺举无所回避,小大辄举,所劾奏众多。

2)上不听,遂下宽饶吏。宽饶引佩刀自刭北阙下,众莫不怜之。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PM25,一个耳熟能详的词汇。对它的准确定义是“空气动力学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固体颗粒或液滴的总称”,又被称为细颗粒物或入肺颗粒物。由于体积小,重量轻,PM25可以在空气中滞留很长时间,在空气中被大气环流带到较远的地方。PM25的比表面积①比较大,可以吸附更多的病毒细菌和各种对人体健康有害的污染物。空气中的PM25,可以通过呼吸道,进入肺泡,在肺泡内积聚,干扰肺内的气体交换,引发各种疾病。因此,PM25对健康的危害特别严重。

1982年,美国已经开始展开有关PM25的前瞻性研究,并于2002年将论文发表于《美国医学会杂志》。虽然起步较晚,但中国同样不缺乏这方面的研究。从2004年开始,北京大学医学部教授潘小川就开始监测空气中PM25的日均浓度。研究显示,PM25的增长与医院急诊相关疾病的病人的人数成正相关②。

随后,潘小川等人利用模型计算PM25对北京市人群的健康威胁,发现当PM25浓度增加10微克/立方米时,呼吸系统疾病死亡、循环系统疾病死亡和非意外总死亡的死亡百分率分别上升076%043%067%

PM25浓度升高既有气象原因,也有污染排放原因,其中污染排放为首的主要因素有:汽车尾气的排放,使用柴油的大型车是“重犯”,包括大型公交车、各单位的班车,以及大型运输卡车等;工业生产排放的废气,在工业生产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向大气排放大量的工业废气,包括可燃性气体、含硫化物的气体、有毒的气体以及含放射性物质的气体等,这些气体随着废气的排放扩散到空气中;工地建筑和道路交通产生的扬尘,正在城镇化中崛起的新型城市,建筑工地扬尘、“泥头车”上路撒漏扬尘以及城市道路交通产生的扬尘均会促使PM25浓度升高。

为了更好地控制PM25的浓度,专业人士建议出台整治施工工地扬尘和餐饮油烟污染、限制燃煤锅炉使用、加强清扫保洁作业、生活垃圾填埋处理等一系列问题的措施。抑制交通污染,包括优先发展公共交通网络、抑制私车发展,机动车限行以及减少汽车尾气排放、整治交通拥堵等等;加强工业污染防治,从源头抓起,开展工业生产项目的环境评价准入制度,进一步加大对水泥厂、化工厂、冶炼厂和火电厂等大气污染排放企业的监控,确保达标排放,对大气污染较重的企业根据具体情况要采取停产、限产措施,减少大气污染物的排放。同时,也可借鉴英美国家关于空气污染防控法案举措,加快我国清洁空气的立法保护。

节选自20131月《南方周末》,有删改

【注】 ①比表面积:指单位质量物料所具有的总面积。分外表面积、内表面积两类。②正相关:指两个变量变动方向相同,一个变量由大到小或由小到大变化时,另一个变量亦由大到小或由小到大变化。不过日常生活中常说的“正比”多与“正相关”混淆。正比,有一个确定的比例系数。

1.下列有关PM25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细颗粒物PM25,是“空气动力学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固体颗粒或液滴的总称”。

BPM25之所以能够在空气中被大气环流带到较远的地方,是因为它的体积小,重量轻,且能够在空气中滞留很长时间。

C.由于比表面积较大,因此在PM25上可以吸附更多的有害物质。

DPM25主要是通过影响人们呼吸系统的正常运转,引发各种疾病,因此对人们的健康造成极大的危害。

2.下列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美国最早于1982年开始有关PM25前瞻性研究,中国在此方面虽起步较晚,但至今也十年的研究。

B.根据潘小川教授等人利用模型计算,当空气中PM25的浓度增加10微克/立方米,就会造成呼吸系统疾病死亡率上升076%

CPM25浓度升高既有气象原因,也有污染排放的原因,其中污染排放是客观因素。

D.只有减少在城市化过程中因建筑和道路交通而产生的扬尘才会降低PM25浓度。

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为了控制PM25的浓度,整治工地扬尘、餐饮油烟污染,限制使用燃煤锅炉,加强清洁作业,处理好生活垃圾等措施是不可或缺的。

B.要想整治好交通污染,必须优先发展公共交通网络,禁止私车发展,以求达到减少汽车尾气排放的目标。

C.在工业领域一定要开展工业生产项目的环境评价准入制度,加大对大气污染排放企业的监控,也可以适当地采取停产、限产措施。

D.为了更好地控制PM25的浓度,制定适应我国国情的空气污染防控法案是必然的趋势。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