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话语中国的自我塑造与出场 建构中国话语,其终极目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话语中国的自我塑造与出场

建构中国话语,其终极目标在于“话语中国”的出场。 所谓话语中国,指的是由话语塑造的“中国形象”,或者说,隐匿在话语中的“中国图像”。话语中国是相对于地理中国、经济中国、政治中国而言的, 它所象征的是当代中国的世界意义,是标识中国“身份自我”的文化符号。

话语中国依赖中国话语塑造自己、成就自己,为自己的合法性提供辩护和论证。西方人眼中的“中国形象”大都不是用双脚丈量出来的,也不是用眼睛观察得来的,而是由西方话语塑造的。最新的调查显示,当代国际受众借助于西方媒体了解中国的信息获取率高达68%,仅有22%的受众从中国媒体了解中国。这表明外国人眼中的“中国形象”主要源于“他塑”而非“自塑”,中国失去了自我显现的能力。西方话语描绘的“中国图像”从材料的选择到叙事的结构,从分析的框架到思维的逻辑,从概念的选取到观点的安排,无不充斥着西方观念、标准和立场。以空间性代替了历史时间上的深度,以平面性代替了立体性,以想象和臆测代替了细致的考察和深刻的思考,成为了一个 “被拼凑”的虚拟形象。这都已经成为世界理解中国的巨大障碍,

话语中国是一个宏大的建构,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客观地说,作为一个在时间上和空间上都无与伦比的大国,离开了“中国话语”的中介,要准确地勾勒出“中国形象”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西方话语塑造的中国形象,最大的问题是“中国性”的缺席和“西方性”的附着。

话语中国的出场,构成当代中国“最硬”的软实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过硬的“软实力”其实更为根本。当中国的发展优势转化为话语优势,中国话语就能够左右主导世界性问题的讨论,能够为人类面临的共同难题给出中国的方案。事实上可以这样说,中国的发展优势必然会走向话语优势,各国在世界性问题的讨论中将会越来越注意倾听来自中国的声音,在解决人类共同性问题的过程中将会越来越关注来自中国的建议,在破解世界性发展难题的困境中将会越来越尊重中国给出的方案。

话语中国的出场,意味着我们在思想文化和价值观念上的独立、自强与自信。一个民族国家对“自我”身份的体认,主要是通过其独特的话语塑造的“民族形象”,这才是象征“我是谁”的身份密码。一个缺乏话语支撑的国家充其量只是一个“失魂落魄”的空心国家。“中国图像”如果不是由中国自身的话语所塑造,那么,这个图像就是模糊的,中国就无法在貌似趋同化的世界大背景下清晰地界定“我是谁”,在与“他者”的比较中就无法坚守“自我”的独特特性。

因此,话语中国的实质性出场,深层意义在于,它是中华民族保持“精神基因”纯正性的关键一招,是中国确立精神自我、界定身份密码的不二选择,是中国立于世界并在道德制高点上赢得世界尊重的重要法宝。客观地说,中国的现代化貌似“很西方”,实际上却“非常中国”,因为我们有自己独特的精神世界,有自己独特的理论和话语,书写了属于自己的现代性。

当然,话语中国的建构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是一项系统的工程,也许我们的目标仍然在很远处,但至少我们已行走在正确的道路上。

1.下列关于“话语中国”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话语中国,是隐匿在话语中的“中国图像”,也就是由话语塑造的中国形象,它依赖中国话语塑造自己、成就自己。

B.话语中国的建构这个目标或许依然遥远,因为在时间上非一朝一日的事情,在内容上是一个复杂的集合体,图像上必然是模糊的。

C.话语中国是指中国在国际舞台上发出自己的声音,借助中国话语给世界呈现一个真实的全面的中国图像。

D.话语中国是相比较于地理中国、经济中国、政治中国而言,是标志中国身份自我的文化符号,它象征着当代中国的世界意义。

2.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项是(  

A.西方人眼中的“中国形象”全部都是由西方话语塑造的,主要源于“他塑”,“他塑”的“中国形象”最大的问题是“中国性”的缺席和“西方性”的附着。

B.一个民族或一个国家是通过其独特的话语来塑造民族形象,来体现国家民族的精神内核,话语中国的出场,构成当代中国“最硬”的软实力。

C.话语中国的出场,意味着中国在思想文化和价值观念上的独立、自强与自信,其意义之一于中华民族保持“精神基因”的纯正性。

D.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地域广阔的大国,如果用西方话语塑造中国形象,就会以空间性代替历史时间上的深度,以平面性代替立体性。

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西方的话语框架,分析范式和思维逻辑,充斥着西方的观念、标准和立场,这种“他塑”式话语模式成为世界理解中国的巨大障碍。

B.在当代,世界对中国的了解,主要靠西方媒体获得信息,中国性缺席,导致当代大多国际受众眼中的中国成为一个“被拼凑”的虚拟形象。

C.我们有自己独特的精神基因,有自己独特的理论和话语,因此我们书写了只属于自己的现代化,从而赢得了世界的尊重。

D.中国若有话语优势,中国在有关世界性问题的讨论和解决中发出的声音、提议的建议和方案将会得到世界的重视。

 

1.B 2.A 3.C 【解析】 试题分析: 1.此题考查理解文中概念的含义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可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从文中找到与“话语中国”相关的语段,然后代入原文进行比较分析,做出判断取舍,B项,“图像上必然是模糊的”说法不当,原文是“中国图像如果不是由中国自身的话语所塑造,那么,这个图像就是糊的”,是假设关系,并且也非“必然”。所以选B。 【考点定位】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名师点睛】在论述类文本阅读命题中,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是近几年高考的一个常考点。顾名思义,“重要概念”,是就概念在文中的作用而言,指的是论述对象或对论述的中心、观点、思想等起重要作用的概念。“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指的是根据具体语境把握这些概念的意义。此类题一般涉及三点:①根据上下文推断含义深刻的概念;②根据上下文把握重要概念的语境义;③根据作者的观点理解重要概念的隐含义。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既要对文章全局进行“整体把握”,又要根据词语的具体语境来体会。1.前后勾联,即根据文章的整体性原则,将上下文勾联在一起,从文章的主旨出发,与表达目的和表达技巧等联系起来,全面审视作者在相关内容中遣词用语的匠心,正确领会概念的含义。2.表里参验,即根据由表及里的原则,从概念的语表含义入手进而领会作者遣词用语的意图,抽象出文中所表现的内在的深刻的含义。3.以文解文,即根据构成文章诸因素之间既互相制约又互相阐释的特点,进行同义互解或连义互解。答题时,可以将答案代入原文中,看看是否连贯畅通,逻辑关系是否合理,注意“强加因果”“强行推理”等错误。例如本题选项B就犯了绝对化的错误。 2.此题考查筛选信息的能力。解答此题,可根据对文意的理解,将选项分别代入原文进行比较分析,A项,原文是“西方人眼中的“中国形象”大都不是用双脚丈量出来的,也不是用眼睛观察得来的,而是由西方话语塑造的”,不是“全部都是”。所以选A。 【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技巧点拨】解答此类题的步骤是:第一步,把握全文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涉及的内容一般范围比较大,所以把握全文主要内容是筛选和整合的基础。具体来说,要探究文章的观点,把握作者在文中体现的态度,筛选出文中使用的论据等。对文章的主要内容有个整体把握,筛选和整合信息时才会心中有数。第二步,把握题干,确定答题区间。阅读题干的设置常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创设情境、设问角度和命题意图。前两者是显性的,而后者是隐性的,但又是最关键的,审题时要通过分析前两者把握命题意图。信息筛选的主要依据是题干和文本。明确题干要求后,就要回到文本上来,迅速找到筛选区域,找准与试题的选项对应的原句。第三步,将选项信息与原文语句内容进行对应比较。选项信息的语言与原文语句内容在表述上有一定区别,命题者常通过改变叙述的方式来设置一些干扰项,解答时要认真核对,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本题选项A犯了范围扩大的错误。 3.此题考查分析和推断的能力。解答此题,可从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段,然后根据文段中作者的观点,仔细辨识选项与原文作者观点的细微差别,做出判断取舍,C项,“从而赢得了世界的尊重”说法有误,原文是“话语中国的实质性出场,深层意义在于……是中国立于世界并在道德制高点上赢得世界尊重的重要法宝”,强加因果。所以选C。 【考点定位】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技巧点拨】论述类文本往往考查包括“逻辑推理”在内的思维能力,逻辑错误。指命题者在设置根据原文内容进行合理的推断和想象题的选项时,从逻辑推理角度设置陷阱。进行推断应该根据原文而又不拘限于原文,应以原文提供的信息为基础进行合理的引申或推断,根据各选项所涉及的内容,先回到原文中找到相关信息,然后进行合乎逻辑的推理,看能否得到选项中的某个结论。思考时,可尝试运用“逻辑推理法”来解题,在遇到判断句、条件关系句、因果关系句、递进关系句,假设关系句、绝对化表述句时,如果能够运用“逻辑推理法”去判断正误,可以化繁难为简易,大大提高解题的效率。甚至于对有些选项可以通过一般的逻辑推理来确定正误,而不一定需要对原文做细致的扫描校对。本题选项C就犯了强加因果的错误。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因为停车问题,家住佛山的高先生与邻居向女士,斗了三年,其间甚至大打出手。后来高先生将女士起诉到禅城法院,索赔人民币1元。2015年1月14日,当地法院判决先生胜诉。有网友认为,因停车纠纷打1元官司是浪费资源,也有网友认为即使是一分钱的官司该打的也要打到底!

这则新闻激发你怎样的感想?请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表达你的真切感悟。

要求:写作不得脱离材料的含意范围,自拟题目,自选角度,自定立意,除诗歌外体裁不限,不得抄袭套作,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查看答案

下面是“提升中国公民旅游文明素质行动计划”的标志图案(标志以龙首起笔),请写出构图要素,并说明图形寓意,要求语意简明,句子通顺,不超过80个字。

满分5 manfen5.com

 

 

查看答案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文化无处不在,无物不显,像    。隐形的文化,说不出,写不出,画不出。它就蕴藏在事物背后,沉潜在事物深处。犹如诗意之于诗行,    。天地氤氲,万物化醇。文化以力量的方式存在与显现,这力量像    ,隐蔽地盛开在时间深处,其功能在于文以载道,以文化人、以文化物。

 

查看答案

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句是

我在一片寂静中,默默地坐在那里,水面上看到的是荷花绿肥、红肥。倒影映入水中,风乍起,        。我曾在某一本诗话上读到两句诗:“池花对影落,沙鸟带声飞。”作者深惜第二句对仗不工。这也难怪,像“池花对影落”这样的境界究竟有几个人能参悟透呢?

A.一片莲瓣堕入水中,它从上面向下落像小船似地漂在那里水中的倒影却是从下边向上落,最后一接触到水面,二者合为一

B.水中的倒影从下边向上落一片莲瓣堕入水中,它从上面向下落,最后一接触到水面,二者合为一,像小船似地漂在那里

C.一片莲瓣堕入水中,它从上面向下落,水中的倒影却是从下边向上落,最后一接触到水面,二者合为一,像小船似地漂在那里

D.水中的倒影从下边向上落一片莲瓣堕入水中,像小船似地漂在那里从上面向下落,最后一接触到水面,二者合为一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中国汉字听写大会”朴素简单,却引起众人的关注,原因就在于这样一档节目唤醒了键盘时代深藏在国人心中的汉字情结是分不开的。

B.不同的生活习俗、自然条件以及地理环境,使得各地的民居在平面布局、结构方法、造型等方面呈现出淳朴自然而又有着各自的特色。

C.在猴年春晚上,赵薇一曲《六尺巷》激荡着人们的心房,“六尺巷”的故事为人们所传颂,主要在于它发挥了中华民族礼让宽容的美德。

D.考上一所让家人和自己都满意的大学,可以说是每一位安庆一中学子心中的梦想,但能否圆梦,与其高中三年在一中的努力程度有关。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