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题。 未婚妻 [法] 奥 杜 度过了几天假期之后,我要回巴...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题。

未婚妻

[法]

度过了几天假期之后,我要回巴黎了。

当我走进车站,火车已挤满了旅客。我发现靠近车门坐着的旅客旁边,有一个空座位,但上面放着两个大篮子,里面的鸡和鸭把头伸在篮子外面。

我犹豫了好一会儿之后,决定走进车厢。我说,很对不起了,让我来把篮子移开。可是一位穿着工作服的农民对我说:“小姐,请等一等,我就来把它们从这里拿开。” 当我把放在农民膝上的水果篮子提在手中时,他轻轻地把两篮家禽塞在凳子下面。

我坐下以后,坐在我对面的旅客问农民是不是把家禽带到市场上去卖。农民回答说:“先生,不是的。后天,我的儿子就要结婚,我把鸡鸭带来送给儿子。”

他脸上显出幸福愉快的神情。他看了看周围的人,仿佛要向所有的人表达自己的快乐。另外的旅客都留心倾听,他们听了之后感到很高兴。只有一个老媪是例外,她占了两个人的座位,枕着三个枕头,正在叱骂拥塞在车厢中的农民。

火车开动了。刚才说话的旅客开始阅读报纸,这时农民对他说:“我的儿子在巴黎,他是一家商店的职员,将和一位小姐结婚,她也是一家商店的职员。”

这个旅客把已经打开的报纸放在膝上,问道:“未婚妻美丽吗?”

农民说:“不知道,我还没有见过她。”

这个旅客有些惊讶,又说:“真的吗?假如她长得丑,使你不喜欢,将怎么办?”

农民回答:“这种事情可能发生,但我相信,她会使我们喜欢的,因为我们的儿子很爱我们,他不会娶一个难看的妻子。”

农民的妻子又补上一句: “再说,既然她使我们的儿子腓力普喜欢,她也会使我们喜欢的。”

农民的妻子转过身来向着我,我看到她一双柔和的眼睛中充满着微笑。

她想知道我是否也去巴黎,当我回答说也是去巴黎时,这个旅客就开玩笑了。他说:“我打赌:这位小姐就是未婚妻,她是来迎接她的公公婆婆而没有介绍自己使他们认识。”

所有的眼睛都向我注视,我羞得面红耳赤,这时农民夫妇同声说:“嗳!真是这样的话,我们将非常高兴。”

我向他们说明这完全是误会。可是这个旅客提醒他们,说我曾沿着火车走过两次,好像我是尽力找认什么人;又说我在登上车厢前是多么犹豫迟疑。

所有的人都笑起来,我在困窘中解释说,这个座位是我能够找到的唯一的座位。

农民的妻子说:“这没有什么关系,假使我们的媳妇能像你那样,我将多么高兴。”

农民接着说:“是啊,我们的媳妇最好能像你。”

这个旅客对于他自己的这番笑话感到得意,他带着开玩笑的样子看了我一眼,对农民夫妇说:

“你们相信我没有弄错。当你们到达巴黎时,你们的儿子会对你们说:‘这位就是我的未婚妻。’”

他说完后,放声大笑一阵,便开始专心读他的报纸了。

过了一会儿,农民的妻子完全转身向着我;她在她带来的篮子底层找寻一会儿,便拿出一块煎饼。她一面请我吃煎饼,一面对我说,这煎饼是她今天早晨亲手做的。

我不知怎样辞谢才好,只得采用夸大的方法,把伤风说成发烧,她才把这块煎饼放进篮子的底层。

接着,她又请我吃一串葡萄,我不得不接受了。

当火车在一个站停下时,我很难阻止农民下车为我购买一杯热的饮料。

我看到这一对好人一心爱着他们儿子所选中的未婚妻时,自己因不是他们的儿媳妇而感到遗憾。他们的爱情使自己觉得多么温暖。我是孤女,从未见过父母的慈容;而和我一起生活的人,谁都对我漠不关心。

我惊异地看到他们的眼光时时注视在我身上,好像他们是在爱抚我那样。

到达巴黎时,我帮助他们把篮子从车上搬下来,并领他们向出口处走去。

我看到一个身材高高的青年向他们扑过来,用双臂抱着他们,我就稍稍离开他们远一些。他热情地吻着他父亲,又吻着他母亲。

他们在前面走,我在后面跟着。

他像他父亲,一双眼睛鲜明快乐,笑声爽快而响亮。

外面,天几乎全黑了。我撑起大衣的领子。我落在他们后面,稍离开他们几步路。这时,他们的儿子去雇一辆车子。

农民爱抚着一只美丽的花母鸡的头,对他妻子说:“假如我早知道她不是我们的儿媳妇,那么我早就把这只花母鸡送给她了。”

“是啊!假如我早知道……”

农民的妻子向着已走出车站的长长人群做手势,眼睛望着远处说:“她已随人群走了。”

正在这时,他们的儿子已雇到一辆车子回来了。他看起来长得身强力壮,性情温和,我想他的未婚妻一定是很幸福的。

他们的车子消失在黑暗中,于是我沿着街道慢吞吞地走去,孤零零地回到了自己的居所。

我已二十岁了,还没有一个人向我谈过爱情。

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  

A.美丑本是相对的,在农民夫妇看来,只要儿子喜欢,再丑的儿媳妇也足以慰藉他们满怀舐犊之情的父母之心。

B.作品通过一个旅客的恶作剧,把“我”牵扯进农民夫妇的生活天地,让“我”充当了未婚妻的角色。

C.这篇小说以抒情的笔调,结合议论和描写的表达方式,表现了农民夫妇的淳朴美好,以及他们对我的一片真情。

D.火车到站后,作者通过自己的视角描绘出一幅动人的亲人见面的图景。这人间的真情温暖了“我”,使“我”不愿再孤寂,想要去寻找感情的寄托了。

E.小说中有多处细节描写。为了儿子的婚事,农民夫妇带着鸡鸭坐火车去巴黎,带鸡鸭这个细节不仅显示了主人公的身份,而且给主人公增添了一份质朴的泥土气息。

2.这篇小说运用了对比的手法,请列举人物对比的两个例子,并分别谈谈其艺术效果。

3.文中两处画横线的文字,表现了农民夫妇怎样的性格特点?后一处文字对深化作品主题有何意义?

4.结合文本,探究这篇小说表现了“我”这个人物怎样的思想感情?

 

1.选AE(选E给3分,选A给2分,选C给1分,选B.D不给分。) 2. ①老媪与农民夫妇形成对比,老媪的自私、冷漠更加凸显农民夫妇的善良、热情;(或老媪与其他旅客形成对比,相互映衬,表现出老媪的冷漠和其他旅客的热情。) ②“我”与未出场的“未婚妻”形成对比,“未婚妻”的幸福,突出了“我”的孤苦处境。 3. ①这两处描写表现了农民夫妇纯朴、善良、慷慨的性格特点; ②后一处文字在描写农民夫妇误以为“我”是儿媳时表现出的亲情的基础上,写误会消除后仍表现出对“我”的关爱,由表现家庭亲情向表现人间温情拓展,深化了作品主题。 4. ①“我”从农民夫妇对“我”父母般的关爱中感到了温暖,同时产生了对自己身世和处境的伤感之情; ②农民夫妇全心爱着他们儿子所选的未婚妻,“我”因不是他们的儿媳妇而生发的遗憾之情; ③看到农民夫妇一家的恩爱、和谐,“我”产生了羡慕之情; ④“未婚妻”的幸福,引发了“我”对亲情、爱情的期待和渴望之情。 【解析】 试题分析: 1.此题考查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能力。B项,“旅客的恶作剧”理解不正确,当旅客知道“我”也是去巴黎时,就“开玩笑了”,农民夫妇因而误把“我”当成儿子的未婚妻,“我”并没有充当未婚妻的角色。C项,这篇小说在行文中并没有运用议论的表达方式。D项,“作者通过自己的视角”理解错误,小说是通过“我”的视角描绘出一幅动人的亲人见面的图景的。所以选AE。 【考点定位】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易错警示】在小说阅读命题中,多项选择题的设置往往有一些陷阱,分析时,一定要在整体感知小说内容,把握文章主旨及作者的写作意图的基础上,从内容、形象、表现手法、语言等角度来仔细分析选项是否正确。例如,看似合理的前因后果,实际上是断章取义,只有通读全文,才能看出其破绽。还有的在人物形象、情节、叙述角度等方面设置一些令考生容易判断失误的题目,解答此类题,要根据作者的写作意图分析判断。例如本题选项C就属于无中生有,选项D混淆了文中“我”与作者的关系。 2.此题考查表现手法的分析能力。解答此题,可根据题干的提示,概述出两个人物的对比,然后结合着对比的一般性作用,答出其表达的人物形象或思想感情。例如,老媪与农民夫妇,“我”与未出场的“未婚妻”都构成了鲜明的对比,然后再结合着对比的突出作用,答出农民的善良热情和“我”的孤苦即可。 【考点定位】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对比:使形象鲜明把两种对立的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突出作者对这一事物或者道理的某种感情。运用对比,或使对立事物的矛盾鲜明突出,揭示本质,给人深刻启示。或使对比事物的两个方面互相映衬,相得益彰,给人深刻印象,使形象更鲜明,特点更显著,道理更深刻,矛盾更尖锐。和衬托相比,对比没有主次。例如本题就是通过人物行为举止的对比来突出农民和“我”的形象特征。 3.此题考查鉴赏人物形象及把握主题的鉴赏能力。解答此题,读后可知,画线语句运用的是动作描写和语言描写,“假如我早知道她不是我们的儿媳妇,那么我早就把这只花母鸡送给她了。”刻画出了农民夫妇的善良、纯朴、慷慨的性格特点。后一处文字主要写了农民的妻子向着人群挥手的情景,虽然农民夫妇知道了“我”不是他们的儿媳妇,却依然表现出对“我”的关爱,由此揭示出了人间温暖的社会主题。 【考点定位】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分析人物形象的技巧:首先,可以从作者对人物的肖像描写、行动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等方面入手,了解人物的语言、外貌、行动、心理等。其次,揣摩人物形象,分析人物描写中揭示的内涵,即个性特征及形象的意义。再次,体悟作者的创作意图,从作者所揭示的作品主题和情感倾向中去分析人物。例如本题中的农民夫妇的形象就是通过他们的语言和行为举止等描写表现出来的。 4.这是一道探究人物情感的探究题,解答此题,应根据对小说内容及主旨的感知与理解,从文中找到“我”的思想感情的变化过程及其原因的具体内容,然后分析其表现出的“我”的思想感情,然后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 【考点定位】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能力层级为探究F。 【技巧点拨】策略一:结合关键语句,确定情感态度。所谓作品中的关键性语句,常常出现在文首或文尾,或抒情,或议论,或含有深刻含义。这些语句,往往表明或暗示作品的主旨,从而也显示出了作者的情感态度。所以,读文章时,要学会找到关键性的语句;分析作者的情感态度,要学会从关键性语句入手。策略二:联系作品主旨,把握情感态度。作品的主旨是作品的灵魂,既是作者构思行文的重心,又是情感态度的凝聚点。所以在把握作者的情感态度时,往往可以借助或联系主旨来进行。策略三:依据词句色彩,推敲情感态度。词句的色彩主要指文中词语的感情色彩,这些具有感情色彩的词句往往能十分充分地外现作者的情感态度,这是我们理解、推敲的凭借。运用这一策略,在依据色彩推敲情感的时候,要注意结合上下文中一系列同一色彩的词语。例如本题便可根据文中的关键词语和作品主旨及词句的感情色彩,从“温暖”到“伤感”从“羡慕”再到“渴望”的情感变化方面概括作答。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补写出下面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归去来兮辞》中表现作者归田后,于家中饮酒自娱,心情愉悦的句子是                   

(2)《滕王阁序》中从仰视的角度写滕王阁所在地势的景色的句子是                        

(3)在《逍遥游》中庄子认为“有待”与“恶乎待”是质之异,“有待”是有限之游,只有做到                .才能做到“无待”,才能达到“逍遥游”的境界。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完成后面题。

长干曲两首

崔颢

其一                                其二

家何处住?妾住在横塘          家临九江水,来去九江侧。

停船暂借问,或恐是同乡。            同是长干人,生小不相识。

【注】①长干曲,古乐府,是长干里一带的民歌,多描写古代妇女的生活。长干里在今江苏省南京市南面。②君,古代对男子的尊称;妾,古代女子自称的谦词。③横塘,在今江苏省南京市西南。

1.王夫之评崔颢的《长干曲》说:“墨气所射,四表无穷,无字处皆其意也”。请对诗中文字之外的“描写”展开合理的想象,描述诗中表现的富有生活情味的场景,并概括其中的女主人公的形象。

2.《长干曲两首》在语言上有何特色?请简要分析。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

曹世叔妻传

扶风曹世叔妻者,同郡班彪之女也,名昭,字惠班。博学高才。世叔早卒,有节行法度。兄固著《汉书》,其八表及《天文志》未及竟而卒,和帝诏昭就东观藏书阁踵而成之。帝数召入宫,令皇后诸贵人师事焉,号曰大家。每有贡献异物,辄诏大家作赋颂。及邓太后临朝,与闻政事。以出入之勤,特封子成关内,官至齐相。时《汉书》始出,多未能通者,同郡马融伏于阁下,从昭受读,后又诏融兄续继昭成之。

永初中,太后兄大将军邓骘以母忧,上书乞身,太后不欲许,以问昭。昭因上疏曰:“伏惟皇太后陛下,躬盛德之美,隆唐虞之政,辟四门而开四聪,采狂夫之瞽言,纳刍荛之谋略。妾昭得以愚朽,身当圣明,敢不披露肝胆,以效万一。妾闻谦让之风,德莫大焉,故典坟述美,神祉降福。昔夷、齐去国,天下服其廉高;太伯违邠,孔子称为三让,所以光昭令德,扬名于后者也。论语曰:‘能以礼让为国,于从政乎何有!’由是言之,推让之诚,其致远矣。今四舅深执忠孝引身自退而以方垂未静拒而不许如后有毫毛加于今日诚恐推让之名不可再得。缘见逮及,故敢昧死竭其余情。自知言不足采,以示虫蚁之赤心。”太后从而许之。于是骘等各还里第焉。

作《女诫》七篇,有助内训。……马融善之,令妻女习焉。……昭年七十余卒,皇太后素服举哀,使者监护丧事。所著赋、颂、铭、诔、问、注、哀辞、书、论、上疏、遗令,凡十六篇。子妇丁氏为撰集之,又作《大家赞》焉。

(节选自《后汉书列女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今四舅深执忠孝/引身自退/而以方垂未静拒/而不许如/后有毫毛加于今日/诚恐推让之名不可再得

B.今四舅深执忠孝/引身自退/而以方垂未静/拒而不许/如后有毫毛加/于今日/诚恐推让之名不可再得

C.今四舅深执忠孝/引身自退/而以方垂未静/拒而不许如/后有毫毛加于今日/诚恐推让之名不可再得

D.今四舅深执忠孝/引身自退/而以方垂未静/拒而不许/如后有毫毛加于今日/诚恐推让之名不可再得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侯”是古代五等爵位的第二等。《礼记·王制》中有言:“王者之制禄爵,公、侯、伯、子、男,凡五等”。秦汉以后,“侯”是仅次于王的爵位。古时士大夫之间亦尊称“侯”,犹言君。

B.“唐虞”,是唐尧与虞舜的合称,他们都是因揖让而有天下。“唐虞”,也指尧和舜的时代,古人心目中的太平盛世。

C.“典坟”是三坟五典的简称,“三坟”,相传是指伏羲、神农、黄帝之坟;“五典”是指传说中的上古的五部典籍,现已亡佚。“典坟”指从三坟中出土的上古的五部典籍。

D.“三让”是古代相见礼,主人三揖,宾客三让;古代帝王登位、大臣就封的谦让之礼亦谓之三让;周太伯让位于季历之事,也称三让,后人称为盛德。

3.下列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班昭的丈夫曹世叔死得早,班昭洁身自爱,符合当时社会对妇女的要求。

B.皇帝常常把班昭诏进皇宫去,要皇后和众贵人把她当作老师,每当有人贡献稀奇的东西来,皇帝就下诏命令她作赋写颂。

C.班昭死后,她的十六篇文章被她的儿媳编成集子,命名为《大家颂》。

D.从班昭回答皇太后的话中可以看出班昭谦虚诚恳,对皇室忠心耿耿,崇尚谦让、廉洁的高尚品质。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兄固著《汉书》,其八表及《天文志》未及竟而卒,和帝诏昭就东观藏书阁踵而成之。

(2)永初中,太后兄大将军邓骘以母忧,上书乞身,太后不欲许,以问昭。

(3)适百里者,宿舂粮;适千里者,三月聚粮。之二虫又何知?

 

查看答案

阅读

社会转型下的清代鄂西南土家族妇女

长期以来,鄂西南土家族地区形成了由独特的语言、宗教等构成的民族传统和习俗文化。清中叶前土家族地区妇女仍旧秉承“中古夷俗”“配合自由”的观念,在文化习俗方面受儒家文化影响较少,其婚姻形式以姑舅婚、收继婚、同姓婚为主。男女婚恋形式较为自由,婚姻关系也较为松散,且女性在社会生活中享有较大的话语权。

雍正年间的改土归流,使鄂西南的土家族经历了一场急剧的社会转型。国家对社会秩序和风俗习惯予以全面调整和影响。一方面我们看到以儒家文化和宗族伦理为主要内容的正统文化迅速改变着民众尤其是妇女的生活,另一方面地方文化传统和社会习俗也在不断地调适互动中顽强延续。

为强化对这一地区的文化控制,官方大力在思想观念上灌输儒家伦理,加强儒家教化。民众也逐渐接受汉族传统观念和文化习俗。大部分女性摒弃固有的婚恋习俗,融入儒家伦理文化,这一转变从守节守贞的节妇烈女不断增加鲜明地体现出来。改土归流以来,国家在这一地区禁止男女混杂同坐、背夫私逃、私自改嫁等旧俗,宗族观念认为节妇烈女是光耀门楣之人。同时士绅在方志中大量书写节妇烈女的事迹,并上报旌表,引导了当地妇女观念的变化。这一时期,节妇烈女在鄂西南土家族地区出现了井喷式地涌现。同治《建始县志》载:“郑张氏,年二十九而孀,夫弟谋夺其节,氏闻之故跌伤肢体,呻吟床褥,暗使人戒娶者曰:‘必若是,先杀子,后自杀也。’娶者惧,乃止。”

面对社会转型和文化变迁,但仍有部分妇女选择恪守原有的文化习俗与生存逻辑。很多地方以“女儿会”的形式来延续鄂西南地区的传统婚俗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在恩施石灰窑、大山顶等地,每年农历五月初三和七月十二,流行借“女儿会”赶集之名来寻找意中人或私会情人。

虽然学界对于女儿会的起源时间目前尚无定论,但这并不影响对其背后文化现象的解读。其一,这种习俗根植于母系氏族遗存中。其二,根植于地方性知识和文化传统之中。在鄂西南土家族地区素有“年小月半大、鬼神也有三天假”的说法,女儿会与月半节正好为同一天,女性借赶集来幽会情人,久而久之成为民众默认的文化现象。其三,这一活动根植于地方市场体系和土客文化交流与互动之中。据同治《恩施县志》记载:石灰窑集场属于恩施东南隅十三集场之一,移民和流动人口很多。在集市上,借贸易为名,未婚男女趁机寻找配偶,互赠定情信物,已婚女性也不受约束,与过去的情人会面。这些流动人口,由于离开以往生活环境,脱离了原来社会文化的监督和约束,更容易接受鄂西南地区较为开放、自由的婚恋形态,因此集市也成为了男女自由婚恋的公共空间之一。

当中央王朝强制推行儒家社会文化政策时,土家族地区的女性面对现实做出不同面向的抉择:一部分女性以遵从礼制的节妇烈女形象存在,成为儒家社会性别伦理中的典范;另一部分女性则选择坚守传统自由婚恋的习俗,以“女儿会”的形式延续着土家族婚恋习俗。从这个意义讲,女儿会不仅是对传统婚俗的固守,同时也是地方文化传统和地方性知识在社会变迁中的自觉调适和延续。

(选自2014年2月24日《光明日报》,有删改)

1.下列不能体现鄂西南土家族妇女“中古夷俗”“配合自由”观念的一项是(   )

A.清中叶以前鄂西南土家族在文化习俗方面受儒家文化影响较少,其婚姻形式以姑舅婚、收继婚、同姓婚为主,婚姻关系也较为松散。

B.改土归流前的鄂西南土家族地区较少受到以儒家文化和宗族伦理为主要内容的正统文化影响,男女混杂同坐、背夫私逃、私自改嫁等现象比较平常。

C.在相对闭塞的恩施石灰窑、大山顶等地,每年农历五月初三和七月十二,流行“女儿会”来延续传统婚俗。

D.同治《建始县志》记载:“郑张氏,年二十九而孀,夫弟谋夺其节,氏闻之故跌伤肢体,呻吟床褥,暗使人戒娶者曰:‘必若是,先杀子,后自杀也。’娶者惧,乃止。”

2.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女儿会的出现是因为鄂西南土家族处于母系氏族社会时期,女性在地方市场体系和土客文化交流中享有较大的话语权。

B.雍正年间的改土归流,使鄂西南土家族地区的文化被儒家思想完全控制,土家族民众逐渐接受汉族传统观念和文化习俗。

C.中央王朝对鄂西南土家族强制推行儒家社会文化政策,使得当地民众尤其是妇女在不断地调适互动中前行,妥协与坚守并行。

D.地方士绅在方志中大量书写节妇烈女的事迹并上报旌表,成了节妇烈女在鄂西南土家族地区出现井喷式地涌现的最主要原因。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土家族传统婚恋习俗的形成与历史上鄂西南土家族地区女性在社会生活中所受约束较少、妇女地位较高等因素有相当大的关系。

B.由于汉族文化的渗透,导致了当地妇女观念的变化,女儿会成了鄂西南土家族妇女坚守传统自由婚恋习俗的最后阵地。

C.从社会转型视野下的土家族传统文化的变迁中,可以推断出社会文化是根植于社会生活的,并受制于社会生活现状。

D.清代中后期鄂西南土家族地区的文化现状,体现了民间社会面对时代变迁既做出了一些妥协,又能从不同层面展现其地方性和独特性。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2015年6月7日早晨8时30分,一位参加高考的女生走进考场校门前,突然小跑来到学校门口执勤的民警张斌面前,请求张斌拥抱她一下, 张斌没有犹豫,马上给了对方一个熊抱。“她一个人考试可能有点紧张。”张斌事后解释。

2015年7月6日西安616公交车上出现一位“刷卡女孩”,她对每个上车的乘客都会说一句“我毕业了,要离开西安了,让我替你刷卡吧”,直到将卡上的余额刷完,她说,她喜欢西安……

2015年8月17日上午,79岁的老人吴智潮从义乌到金华市第二人民医院,他要找一名琚医生。19年前,这位琚医生帮他儿子看过病,还垫付了1700元医药费。如今老人生活条件改善了,他说,他是来感恩,来还钱的。

一年来,上述“暖新闻”越来越多,人们对此越来越关注,发布“暖新闻”的媒体也越来越受关注。对于以上现象,你怎么看?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立立意,完成作文。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