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世界需要“中国新思想” 乐黛云 ①1937年,林语堂...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

世界需要“中国新思想”

乐黛云

  ①1937年,林语堂用英文写了一本向西方介绍中国文化的书——《生活的艺术》。书一出版就引起轰动,持续52个星期位居美国畅销书排行榜第一名,在美国重印40多次,被翻译成10多种不同的文字。这种现象说明世界需要于中国的,是不同于他们自已原有思想的另一种思想,不同于他们惯常生活方式的另一种生活方式。

  ②但是,百余年来,我们很少有这样的自觉。对中国文化来说,通过今人的自觉,从深厚的中国文化土壤中生长出“中国新思想”,是根本之道。

  ③当代世界深陷各种冲突之中。从军事战争到经济战争,从资源争夺到社会斗争,从国际冲突到文化对峙,如何克服冲突、形成合作,是人类一直未能解决的最大问题。

  ④中国先哲认为,个人无法独立生存,人的初始状态就是与父母和他人的关系,这首先就是一种社会合作状态。社会的基因不是个人,而是人与人的关系。我国学者从中国文化的这个立场出发,参与世界大问题的思考和讨论,这种出发点已引起国际学术界重视。中国学者李泽厚在《伦理学纲要》中,提出了中国文化的“情本体”,引起了国内外学术界对中国的“情理”与西方“理性”的讨论,也引发西方文明对自身的反思。

  ⑤中国文化的影响,并不是按我们的主观愿望设计制作好再端出去的一盘点心,而是在长期互动过程中,通过相互影响和双向自由选择逐渐形成的。中国文化面向世界,与他种文化进行对话沟通,已有悠久的历史。18世纪以来,中国文化通过伏尔泰、莱布尼兹、荣格、白璧德、布莱希特①等人吸收,包括误读和改写,才真正进入西方文化主流。这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过程。

  ⑥当西方学者吸收中国文化时,首先不是大量知识的掌握,而是一种灵感的共鸣,需要从各自的需要和文化处境出发。我们必须重视长期以来跨文化交流的历史,尊重对方的处境、意愿和兴趣,而不是主观地强加于人。同时也必须看到,西方人对中国文化的一些认识,虽然本来就是真知与误解并存,自有其片面性,但这些认识也给我们提供了崭新的异文化视角,大大加深了我们对自己文化的认识。

  ⑦在全球化的大潮中,必须看到我们所说的复兴是一个五千年连绵不断的伟大文明的复兴,我们所说的发展是一个“文明型国家”的发展,这种复兴和发展的深度、广度和力度都是人类历史上前所未见的。我们有能力对世界文明作出原创性的贡献,也有能力汲取其他文明的一切长处而不失去自我。这就是我们面对世界文化的根本出发点。

(摘编自《人民日报》)

【注】①伏尔泰(1694-1778):法国哲学家、文学家,18世纪启蒙运动的领袖之一。莱布尼兹(1646-1716):德国哲学家、数学家。荣格(1875-1961):瑞士心理学家、精神病理学家,分析心理学创始人。白璧德(1865-1933):美国文艺评论家、教育家。布莱希特(1898-1956):德国剧作家、诗人。

1.下列对文章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篇写《生活的艺术》一书在国外的畅销,引出了“世界需要‘中国新思想’”这一论题。

B.中国文化对世界的影响,是建立在中西文化对话交流的基础上,在互动中逐渐形成的。

C.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中国新思想”的创生对于中国文明乃至世界文明都有积极的意义。

D.“中国新思想”根植于中国文化,是解决国际冲突、文化对峙等重大问题的根本之道。

2.第④段以李泽厚为例,其论说目的是什么?请根据全文简要分析。

3.怎样才能促进中国文化进入西方文化主流?请根据全文从中国文化的角度简要分析。

 

1.D 2. ①说明从中国文化的伦理立场出发,中国学者参与世界大问题的讨论才能产生国际影响力。 ②说明世界需要的正是中国有别于西方的另一种思想。 3. ①提高中国文化自觉,创生“中国新思想”。 ②关注异文化视角及其给我们的启迪,汲取其他文明的长处,提升中国文化的实力与影响力。 ③重视西方的需要和文化处境,积极主动推广中国文化。 【解析】 试题分析: 1.D项“是解决国际冲突、文化对峙等重大问题的根本之道”,于文无据。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2】解答该题,可以将文中信息如:“世界需要于中国的,是不同于他们自已原有思想的另一种思想,不同于他们惯常生活方式的另一种生活方式”“我国学者从中国文化的这个立场出发,参与世界大问题的思考和讨论,这种出发点已引起国际学术界重视”等分点概括,第一点1分,第二点2分;意思对即可。 考点: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3.3】 试题分析:解答本题,可以从文中“从深厚的中国文化土壤中生长出‘中国新思想’,是根本之道”“我们必须重视长期以来跨文化交流的历史,尊重对方的处境、意愿和兴趣,而不是主观地强加于人”“这些认识也给我们提供了崭新的异文化视角,大大加深了我们对自己文化的认识”“汲取其他文明的一切长处而不失去自我”等内容中提炼答案,一点1分,意思对即可。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

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

子贡问曰:“乡人皆好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乡人皆恶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

1.概括孔子中庸之道的内涵。

2.结合子贡和孔子的对话背景,简要分析孔子中庸思想的精神实质。

 

查看答案

简答题。任选一题,100字左右

1.阅读下面的《巴黎圣母院》选段,根据原著故事情节,回答问题。

正把倒在血泊里的卫队长抬走,教士早已无影无踪了,房间深处临河的那扇窗户敞开着,人们捡到一件斗篷,猜想这斗篷是军官的。她听到周围的人在议论:“是个巫婆刺杀了一位军官。选段中的“军官”是谁?请分析画线句子的来龙去脉。

2.阅读下面的《复活》选段,根据原著故事情节,回答问题。

“您去过医院了,大概那儿的人对您谈起了我……”

“哦,那是您的事,”涅赫柳多夫皱起眉头,冷冰冰地说。

选段中的“我”是谁?请简述她在监狱医院里所遭遇的那件事的情节。

选做(   )题

 

查看答案

选出不正确的两项(  )(  

A因为觉得乡下不安宁,吴老太爷被送到上海,吴荪甫等到码头迎接他。由于受到各种刺激,吴老太爷一到公馆就病倒了。《子夜》

B鸣凤给觉慧端来了茶,被淑华拦下说话。太太高声叫她去装烟,淑华故意不放她走,并骂太太是老烟鬼。觉慧对淑华很反感。《家》

C.巴黎大瘟疫流行,克洛德赶回家时父母已死,而被遗弃在摇篮里的小弟弟正在啼哭。从此,他就做了家长,尽心尽力地照顾小弟弟。(《巴黎圣母院》)

D葛朗台看准时机,卖掉酒和白杨,赚了大钱。欧也妮知道这件事后,就央求他救济夏尔,结果却遭到了父亲的严厉训斥。《欧也妮·葛朗台》

E玛丝洛娃赶到车站去见涅赫留朵夫,可车厢里的他却装作没有看见她。她想卧轨自杀,后来经过扳道工的劝说,才平静下采。《复活》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

   宿

杜牧

旅馆无良伴,凝情自悄然。

寒灯思旧事,断雁警愁眠。

远梦归侵晓,家书到隔年。

沧江好烟月,门系钓鱼船。

1.颈联是怎样运用虚实结合的手法,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的?

2.联系全诗的情感,对尾联“沧江好烟月,门系钓鱼船”作简要赏析。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题。

楚襄王为太子之时,质于齐。怀王薨,太子辞于齐王而归。齐王隘之:“予我东地五百里,乃归子。子不予我,不得归。”太子曰:“臣有傅,请追而问傅。”傅慎子曰:“献之地,所以为身也。爱地不送死父,不义。臣故曰献之便。”太子入,致命齐王曰:“敬献地五百里。”

太子归,即位为王。齐使车五十乘,来取东地于楚。楚王告慎子曰:“齐使来求东地,为之奈何?”慎子曰:“王明日朝群臣,皆令其献计。”

上柱国子良入见。子良曰:“王不可不与也。王身出玉声,许强万乘之齐,而不与,则不信。后不可以约结诸侯。请与而复攻之。与之信,攻之武,臣故曰与之。”

子良出,昭常入见,曰:“不可与也。万乘者,以地大为万乘。今去东地五百里,是去东国之半也,有万乘之号,而无千乘之用也,不可。臣故曰勿与。常请守之。”

昭常出,景鲤入见,曰:“不可与也。虽然,楚不能独守。臣请西索救于秦。”

景鲤出,慎子入。王以三大夫计告慎子曰:“寡人谁用于三子之计?”慎子对曰:“王皆用之!”王怫然作色曰:“何谓也?”慎子曰:“臣请效其说,而王且见其诚然也。王发上柱国子良车五十乘,而北献地五百里于齐。发子良之明日,遣昭常为大司马,令往守东地。遣昭常之明日,遣景鲤车五十乘,西索救于秦。”王曰:“善。”乃遣子良北献地于齐。遣子良之明日,立昭常为大司马,使守东地。又遣景鲤西索救于秦。

子良至齐,齐使人以甲受东地。昭常应齐使曰:“我典主东地,且与死生。悉五尺至六十,三十余万弊甲钝兵,愿承下尘。”齐王谓子良曰:“大夫来献地,今常守之何如?”子良曰:“臣身受弊邑之王,是常矫也。王攻之。”齐王大兴兵,攻东地,伐昭常。未涉疆,秦以五十万临齐右壤,曰:“夫隘楚太子弗出,不仁。又欲夺之东地五百里,不义。其缩甲则可,不然,则愿待战。”齐王恐焉,乃请子良南道楚,西使秦,解齐患。士卒不用,东地复全。(选自《战国策》,有改动)

【注】致命:致辞。上柱国:军事武装的高级统帅。甲:盔甲,代指军队。下尘:谦辞,表示不敢与齐国抗衡之义。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楚襄王为太子之时,质于齐  质:抵押 

B.而王且见其诚然也          诚:确实

C.臣身受弊邑之王,是常矫也  矫:假托

D.我典主东地,且与死生      典:恩典 

2.下列句子中,全都属于“东地复全”的原因的一组是(    )

臣有傅,请追而问傅

王明日朝群臣,皆令其献计

遣子良之明日,立昭常为大司马,使守东地

子良至齐,齐使人以甲受东地

未涉疆,秦以五十万临齐右壤

士卒不用,东地复全

A.①③⑥    B①④⑥

C②③⑤    D.②④⑤

3.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齐王以索取土地作为楚太子返国的条件,慎子认为太子如果爱惜土地而不能归国为父送葬是不义的。

B.慎子综合各方意见,找到了最佳方法,既不用背负失信之名,又兵不血刃,就能维护国土完整。

C.子良向齐国表明楚国信守承诺的态度,而昭常假托王命,誓死守卫东地,加上秦军压境,齐王无功而返。

D.楚太子回国即位,齐王派使臣来索取土地。楚王不想献地,向群臣问计,得到了不同的意见。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齐使来求东地,为之奈何?

(2)夫隘楚太子弗出,不仁。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