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一片肥沃的土地,一年四季里...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一片肥沃的土地,一年四季里生长着很多植物,品种繁多、姿态各异;而一片贫瘠的土地则生长的植物品种稀少,弥望皆黄茅白苇之类。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环境与成才 “环境与成才”,是人们经常思考和议论的问题,对这一问题有个正确的认识,对自己的发展与成才是十分重要的。 环境与成才有着密切的关系,这是无庸置疑的。良好的环境,即所谓“顺境”,有着成才所需要的各种条件,有利于一个人的进步和成长,利于造就人才。反之,恶劣的环境,即所谓“逆境”,处处限制乃至扼杀人们在学习与事业上的努力,就不利于一个人的进步和成长,有时甚至可以把人毁灭。古今中外,这样的事例不胜枚举。为多出人才,快出人才,社会和家庭必须努力为人才的成长创造和提供尽可能好的物质和文化条件。就一个人来说,为实现成才的希望,努力为自己选择较好的环境也是无可非议的。时下,广大青少年,都在尽最大努力迈入名牌或重点学校,就属于这种无可非议的行为。大家所以争向进入,就是因为这类学校设备、师资及其他环境条件优于同类。 总之,环境与成才确实关系密切,环境对成才确实重要。可以这样说,没有起码的环境条件,根本不可能出人才。这是唯物主义的观点。看不到这点,就违背了唯物主义。然而,我们却不能得出这样的结论:在顺境中就一定能成才,在逆境(总体条件不好,但仍有一些有利条件)中就一定不能成才。这样认识也是不对的,我们还必须辩证地看待这一问题。事实上,这样的人不是也不少吗?家庭为他提供了优越的物质条件,学校为他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环境,社会也有各种成才的机遇。但是,由于他游戏人生,不愿付出劳动和汗水,最后只能虚度岁月,一事无成。而有的人虽然所处的客观环境较差,不是得天独厚,但由于他能在“逆境”中磨炼意志、发愤图强,却终能获得成功。 由此可见,客观环境对成才确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但具体到一个人来说,要想把成才的希望变成现实,不管身处什么环境,归根结蒂,还要靠自己的主观努力。身处“逆境”,不加倍努力,固然不能成才;即使身处“顺境”,不付出汗水,也同样不能成才。著名数学家华罗庚说:“一分辛苦一分才”。这是至理名言,毛泽东同志说过:“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这外因指的就是客观外部条件,即环境;内因就是主观自我努力。没有内因的主观发动,外因便起不了什么作用,一个人就不会发生从“不是人才”到“人才”的变化。 所以,一个人要想成就一番事业,成为人才,必须具有造福人类的远大志向和坚韧不拔的毅力,不达目的,绝不罢休,遇到困难绝不示弱,遭受阻碍决不退缩,要不断前进,不断追求,直至成功。切不可稍不如意,就怨天尤人,而不从主观方面寻找原因。总的来说,我们国家对要求成才的人来说,是“顺境”,但由于我国还是发展中国家,不尽如人意之处也很多,有些也不能在短时间内得到改变,鉴于这种现实情况,广大青少年朋友,在认清环境与成才的辩证关系之后,一定要把着重点放在个人的主观努力方面。 “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圣人发愤之所作为也。”这些圣贤先哲,身陷逆境,却彪炳史册,流芳千古,作出非同常人的伟业,个中缘由,就在于其“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发愤”是其成功关键。试想如果他们意志薄弱,任随环境摆布,自暴自弃,恐怕只会“老死于户牖之下”,而湮没无闻吧!我们所处环境,虽然与这些先贤根本不同,但是,他们的发愤图强、立志成才的精神,却永远受到我们衷心赞佩。我想,只要能够在实际行动上继承和发扬光大他们的那种精神,我们一定全脱颖而出,无愧于这个“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的伟大时代。 【解析】 试题分析:写作指导——从土地的角度看,可写环境的作用,环境造就人;深一层次,土地的肥沃可以看着是一种积淀;肥沃的土地可以看着具有一种包容的胸怀。从植物的角度看,可写要珍惜环境,顺境更易成才,有了好的环境要充分利用,尽情展示,深一层次,可写多一些适应环境的能力。 【考点定位】能写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文章。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 【技巧点拨】材料作文写作策略:①引:恰当地引用材料,开头既要引述材料,在论证时还要回扣材料(不能全部照抄),对材料进行分析后,或摘要或概述,三言五语即可。②议:是对材料中提供的信息进行分析议论,对人物关系的分析,对结果的预测,对原因的追问等,目的是为了提出观点做铺垫,这部分不能太长,百字左右即可。③提:提出论点(或观点),文字简炼,一两句话就可以,观点明确。④联:这是文章的关键,可由材料推开去,可联系历史人物、历史故事,可联系现实生活,今人今事;可以正面举例也可以反面证明;可以摆事实,也可以讲道理。最少要举两个例子,一古一今或一正一反,多角度多侧面得把中心论点阐述得深刻有力,三四百字即可。⑤深:深入分析。怎样深入分析?分析原因,说明好处(或危害),找出症结。⑥结:收敛全篇,总结全文,宜对论述的问题有所深化,不要故作惊人之语,强调精炼有力,不要画蛇添足。能写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文章。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图是土耳其摄影师奥斯曼·萨厄尔在陷入战乱的叙利亚拍摄的一张照片,当他举起相机时,这个4岁的孩子竟然误把相机看作武器,跪下来并举起双臂投降。请用简短的语言揭示照片的内涵。 (不超过60字)

满分5 manfen5.com

 

 

查看答案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3个字。

正月十五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正月是农历的“元”日,古人又称夜为“宵”,①________。正月十五是一年之中第一个月圆之夜,又值大地回春,人们欢庆佳节,既是为了赏月,②__________。元宵节不仅仅是一种娱乐性活动,③___________,届时,君臣百姓都去看灯、猜谜,文人们则饮酒、赋诗、答对,异常热闹。

 

查看答案

依次填下面这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习总书记面对当前语文教学“去古诗词化”的现象痛心疾首,他表示“决不能为减负而刻意减量”,不能把古诗词从课本中彻底拿掉,国语课应该有明确的定位:                     

①吸收现代文明

②从而博纳多种价值和宽容各种思想

③继承传统价值

④不以强横的标准答案桎梏学生

⑤以母语教育为本

A⑤③①④②   B⑤③④②①

C④②⑤①③   D④②①⑤③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电视剧《花千骨》的“杀阡陌”是一个桀骜不驯、破坏力极大却率直坦诚的人,观众面对这类形象时会引起浓厚的兴趣。

B.茶马古道存在于中国西南和西北地区,其繁荣与形成必将深刻影响中国西部地区自唐代以来的民族经济文化交流。

C.江苏代表团经过一天的热烈讨论,一套要坚持科学发展观,强化执法为民理念的议案终于产生,表达了广大人民的心声。

D.环保部发布通知,要求北京、天津、上海、河北等13省区市开展大气污染物源排放清单编制试点工作,目前,北京已经开始进行污染源排放清单的论证和编制。

 

查看答案

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成语是(    

一些高三学生为了避免上课时打瞌睡,早餐时大量饮用咖啡,这种做法表面上看立竿见影,实质上无异于           

2014年夏季,陕西各地持续干旱,尤其是广大农村地区受灾严重。有些老百姓在无奈之际竟然入山寻仙求雨,其结果必然是            徒劳无益。

争霸不是靠打仗,而是靠赢得民心,依靠武力称霸天下简直就是            ,最终会适得其反。

④以分发给每人一百元钱然后遣散的方式来应对民工集体追索欠债,德隆建筑公司的这种做法也只能是            ,对问题的解决是毫无帮助的。

A缘木求鱼 南辕北辙 饮鸩止渴 扬汤止沸

B.饮鸩止渴 缘木求鱼 南辕北辙 扬汤止沸

C饮鸩止渴 缘木求鱼 扬汤止沸 南辕北辙

D.缘木求鱼 南辕北辙 扬汤止沸 饮鸩止渴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