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各组词语中,书写无误的一组是( )
A.义愤填膺 扪心自问 曲折莹回 楹联
B.一夫挡关 豺狼之心 望帝啼鹃 崔嵬
C.峥嵘岁月 面目狰狞 开门辑盗 湍急
D.敷衍塞责 气魄宏伟 闻名遐迩 咨询
下列词语中,加横线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敕造(chì) 威吓(hè) 笑靥(yè) 沸反盈天(fèi)
B.忖度 (cǔn) 怯弱 (què) 盥沐 (ɡuàn) 度长絜大(qì)
C.贾人(ɡǔ) 踌蹰(chú) 形骸(hái) 命途多舛(chuǎn)
D.吞噬(shì) 蹂躏(lìn) 慰藉(jiè) 鞭笞天下(chī)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蜀道难》中写水石相激、山谷轰鸣的惊险场面的句子是:“ , 。”
(2)《登高》中由高到低地描写诗人所见所闻,渲染秋江景物特点的句子是:“ , 。”
(3)《秋兴八首》中的“ , ”两句写出了夔地露冷枫丹、万物萧森的景象。
(4)《咏怀古迹》运用拟人、对比手法,借用山水景象蓄势,用以烘托昭君形象的句子是:“ , 。”
(5)《琵琶行》写音乐由“冷涩”到“凝绝”这样一个“声渐歇”的过程,诗人用“ , ”的佳句描绘了余音袅袅、余意无穷的艺术境界。
(6)贾谊《过秦论》中“ , ”两句运用对比手法来描写陈涉农民军武器的简陋。
(7)《寡人之于国也》通过“ ”(诸侯贵族的奢侈浪费行为)与“ ”(对待下层百姓没有仁慈之行为)对比,强调要施仁政。
(8)《荀子·劝学》中与王之涣《登鹳雀楼》里“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表达意思相近的句子是:“ , 。”
请以“事情开始就是一个错误”为开头,写一篇记叙文。
“事情开始就是一个错误。”
这句话是美国小说家查尔斯·布考斯基的代表作《邮差》的开头。(阿尔贝·加缪称其为“美国当代最伟大的作家”。)
要求:题目自拟。立意清晰。可叙述事件,改编经典,创写小说,编写童话等。不少于800字。
阅读下面的文章,按要求回答问题。
忆韦素园君
鲁迅
⑴ 现在有几个朋友要纪念韦素园君,我也须说几句话。是的,我是有这义务的。
⑵ 怕是十多年之前了罢,我在北京大学做讲师。我的认识素园,大约是李霁野介绍的罢,然而我忘记了那时的情景。现在留在记忆里的,是他已经坐在客店的一间小房子里计划出版了。
⑶ 这一间小房子,就是未名社。
⑷ 未名社的同人,实在并没有什么雄心和大志,但是,愿意切切实实的,点点滴滴的做下去的意志,却是大家一致的。而其中的骨干就是素园。
⑸ 于是他坐在一间破小屋子,就是未名社里办事了,不过小半好像也因为他生着病,不能上学校去读书,因此便天然的轮着他守寨。
⑹ 我最初的记忆是在这破寨里看见了素园,一个瘦小,精明,正经的青年,窗前的几排破旧外国书,在证明他穷着也还是钉住着文学。然而,我同时又有了一种坏印象,觉得和他是很难交往的,因为他笑影少。“笑影少”原是未名社同人的一种特色,不过素园显得最分明,一下子就能够令人感得。但到后来,我知道我的判断是错误了,和他也并不难于交往。他的不很笑,大约是因为年龄的不同,对我的一种特别态度罢,可惜我不能化为青年,使大家忘掉彼我。这真相,我想,霁野他们是知道的。
⑺ 但待到我明白了我的误解之后,却同时又发现了一个他的致命伤:他太认真;虽然似乎沉静,然而他激烈。认真会是人的致命伤的么?至少,在那时以至现在,可以是的。一认真,便容易趋于激烈,发扬则送掉自己的命,沉静着,又啮碎了自己的心。
⑻ 这里有一点小例子。——我们是只有小例子的。
⑼ 那时候,因为段祺瑞总理和他的帮闲们的迫压,我已经逃到厦门,但北京的狐虎之威还正是无穷无尽。段派的女子师范大学校长林素园,带兵接收学校去了,演过全副武行之后,还指留着的几个教员为“共产党”。素园激烈起来了,他给我的信上,有好一晌竟憎恶“素园”两字而不用,改称为“漱园”。同时社内也发生了冲突,虽是小小的文学团体罢,每当光景艰难时,内部是一定有人起来捣乱的,这也并不稀罕。然而素园却很认真,他不但写信给我,叙述着详情,还作文登在杂志上剖白。在“天才”们的法庭上,别人剖白得清楚的么?——我不禁长长的叹了一口气,想到他只是一个文人,又生着病,却这么拼命地对付着内忧外患,又怎么能够持久呢。自然,这仅仅是小忧患,但在认真而激烈的个人,却也相当的大的。
⑽ 不久未名社就被封,几个人还被捕。也许素园已经咯血,进了病院,他不在内。
⑾ 我到广州,是第二年――一九二七年的秋初,仍旧陆续的接到他几封信,是在西山病院里,伏在枕头上写就的,因为医生不允许他起坐。他措辞更明显,思想也更清楚,更广大了,但也更使我担心他的病。有一天,我忽然接到一本书,是布面装订的素园翻译的《外套》【注】。我一看明白,就打了一个寒噤:这明明是他送给我的一个纪念品,莫非他已经自觉了生命的期限了么?
⑿ 我因此记起,素园的一个好朋友也咯过血,一天竟对着素园咯起来,他慌张失措,用了爱和忧急的声音命令道:“你不许再吐了!”我那时却记起了伊孛生的《勃兰特》。他不是命令过去的人,重新起来,却并无这神力,只将自己埋在崩雪下面的么?……
⒀ 一九二九年五月末,我最以为侥幸的是自己到西山病院去,和素园谈了天。他为了日光浴,皮肤被晒得很黑了,精神却并不萎顿。我们和几个朋友都很高兴。但我在高兴中,又时时夹着悲哀:忽而想到他的爱人,已由他同意之后,和别人订了婚;忽而想到他竟连介绍外国文学给中国的一点志愿,也怕难于达到;忽而想到他在这里静卧着,不知道他自以为是在等候全愈,还是等候灭亡;忽而想到他为什么要寄给我一本精装的《外套》?……
⒁ 一九三二年八月一日晨五时半,素园终于病殁在北平同仁医院里了,一切计划,一切希望,也同归于尽。我所抱憾的是因为避祸,烧去了他的信札,我只能将一本《外套》当作唯一的纪念,永远放在自己的身边。
⒂ 自素园病殁之后,转眼已是两年了,这其间,对于他,文坛上并没有人开口。这也不能算是希罕的,他既非天才,也非豪杰,活的时候,既不过在默默中生存,死了之后,当然也只好在默默中泯没。但对于我们,却是值得记念的青年,因为他在默默中支持了未名社。
⒃ 未名社现在是几乎消灭了,那存在期,也并不长久。然而自素园经营以来,介绍了果戈理,陀思妥也夫斯基,安特列夫,介绍了望•蔼覃,介绍了爱伦堡的《烟袋》和拉夫列涅夫的《四十一》。还印行了《未名新集》,其中有丛芜的《君山》,静农的《地之子》和《建塔者》,我的《朝华夕拾》,在那时候,也都还算是相当可看的作品。
⒄ 是的,但素园却并非天才,也非豪杰,当然更不是高楼的尖顶,或名园的美花,然而他是楼下的一块石材,园中的一撮泥土,在中国第一要他多。他不入于观赏者的眼中,只有建筑者和栽植者,决不会将他置之度外。
⒅ 我不知道以后是否还有记念的时候,倘止于这一次,那么,素园,从此别了!
一九三四年七月十六之夜
(选自《鲁迅全集》,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有删改)
【注】《外套》作为果戈理讽刺小说的代表作之一,反映了彼得堡官僚统治下的小人物的悲剧遭遇,表现了果戈理同情被侮辱、被损害者的人道主义精神和民主主义思想。
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
A.韦素园是进步的文学青年,有着未名社同人的共性:勤奋踏实的精神。
B.韦素园虽生活贫穷,却始终“钉住着文学”,一直默默地支持着未名社。
C.韦素园性格向来是认真而温和的,他关心别人胜过于关心自己。
D.韦素园死后两年,文坛上没有人开口纪念他。作者也觉得理所当然。
E.在作者眼里,作为“泥土”、“石材”,韦素园为未名社作出了巨大贡献。
2.品读第⒀段,补出下面句中的空缺部分。
作者再见到韦素园,既感到高兴,又夹杂着 的感情。
关于这次见面,作者并没有记叙两人谈话的内容,而是连用四个“忽而”,构成一组 (修辞格),把笔墨转而集中在对自己的 描写上,具体而充分表达了对韦素园命运的 之情。
3.文章第⒄段中,鲁迅说“在中国第一要他多”。如何理解这句话的含义?
阅读以下文段,按要求回答问题。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节选)
⑴ 从某种意义上说,在布热金卡,最可怕的事情是这里居然阳光明媚温暖,一行行白杨树婆娑起舞,在大门附近的草地上,还有儿童在追逐游戏。
⑵ 这真像一场噩梦,一切都可怕地颠倒了。在布热金卡,本来不该有阳光照耀,不该有光亮,不该有碧绿的草地,不该有孩子们的嬉笑。布热金卡应当是个永远没有阳光、百花永远凋谢的地方,因为这里曾经是人间地狱。
⑶ 每天都有人从世界各地来到布热金卡——这里也许是世间最可怕的旅游中心。来人的目的各不相同——有人为了亲眼看看事情是不是像说的那样可怕,有人为了不使自己忘记过去,也有人想通过访问死难者受折磨的场所,来向他们致敬。
⑷ 布热金卡在波兰南方城市奥斯维辛城外几英里的地方——世人对奥斯维辛这个地名更熟悉。奥斯维辛大约有12000名居民,距华沙120英里,地处被称为摩拉维安门的山口的东头,周围是一片沼泽地。布热金卡和奥斯维辛一道组成了被纳粹称为奥斯维辛集中营的杀人工厂的一部分。
⑸ 十四年前,最后一批囚徒被剥光衣服,在军犬和武装士兵的押送下走进毒气室。从那时起,奥斯维辛的惨状被人们讲过了很多次。一些幸存者撰写的回忆录中谈到的情况,是任何心智健全的人所无法想像的。奥斯维辛集中营司令官罗道夫•弗兰斯•费尔南德•霍斯在被处决前也写了回忆录,详细介绍了这里进行的集体屠杀和用人体作的各种试验。波兰人说,共有400万人死在那里。
⑹ 今天,在奥斯维辛,并没有可供报道的新闻。记者只有一种非写不可的使命感,这种使命感来源于一种不安的心情:在访问这里之后,如果不说些什么或写些什么就离开,那就对不起在这里遇难的人们。
1.下列对选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
A.标题是一个充满悬念的否定句。作为一篇新闻稿,却以“没有什么新闻”为题,故意利用矛盾设置悬念,既吸引读者,又蕴含深意。
B.布热金卡是世界上最可怕的旅游中心,游客们到这里来,都是为了通过访问这个曾经的人间地狱,向死难者致敬。
C.4-5自然段介绍集中营的方位、居民、环境、历史等概况,以确凿的事实证明这里曾经是“杀人工厂”。
D.第5段援引了奥斯维辛集中营司令官的个人回忆录要点,他在被处决前写下的回忆录中说,有400万人死在集中营里。
E.第6段呼应标题,交代写作动机:出于记者职业的神圣使命感,出于对遇难者在天之灵的告慰,必须向世人报道他所见到的奥斯维辛。
2.如何理解文中划线句子“在布热金卡,本来不该有阳光照耀,不该有光亮,不该有碧绿的草地,不该有孩子们的嬉笑”的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