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百年舂锄不言休 我国学术界曾将饶宗颐与钱锺书、季羡林...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

百年舂锄不言休

我国学术界曾将饶宗颐与钱锺书、季羡林并列,称之为“北钱南饶”和“北季南饶”,在钱锺书心申,饶宗颐是“旷世奇才”,季羡林则直呼“我心目中的大师就是饶宗颐”.

1917年8月9日,饶宗颐出生于广东潮安.父亲饶锷是潮州首富,又是当地著名学者.饶锷致力于考据学,家中藏书10万卷.他为儿子取名“宗颐”,希望他能成为像北宋理家周敦颐那样的大学者,饶宗颐三四岁时,父亲便教他诵读经典.10岁时,他已经阅读了《通鉴纲目》《纪事本末》等古籍,并跟随名师学习,打下了绘画、书法和古文的深厚根基。

1930年秋,14岁的饶宗颐以优异成绩考入潮州金山中学学堂.当时在潮州能考上金中的,都相当于“举人”,享受礼遇.但饶宗颐觉得“在学校获益不大”,入学后没多久,就回家自修,开明的父亲并未反对。16岁那年,父亲撒手人寰.“父亲留下庞大的财产与大批书籍,在这两者之中我选择了书籍。

他继承父亲遗志,完成《潮州艺文志》,踏出了学术生涯的第一步。

抗日战争爆发后,饶宗颐曾在中山大学任艺文纂修,同时加入顾劫刚主持的禹贡学会,在学术界崭露头角。潮州沦陷后,饶宗颐不得不辗转于广东香港之间。父母早逝,战乱动荡,让他较早地参透何为心元挂碍。他一生面对逆境,往往比较达观、超然,心态平和,乐观向上。

在香港,饶宗颐有机会接触到很多善本、孤本,为以后的治学打下了基础.1952年,并无大学学历的他受聘成为香港大学中文系讲师.饶宗颐主讲目录学、文字学、《楚辞》扣汉魏六朝文学,他的潮卅话、普通话与粤语都能讲得流畅标准,受到学生欢迎.港大授课之余,饶宗颐还前往新亚书院讲授“老子”等课程,同时继续研究敦煌学,

饶宗颐不喜欢政治,专心治学.他将著述又涉政的人称为“早达”,“忘文学而求‘名’,不知道名之为‘害一。但他也关注世道人心。当年亚洲金融风暴,香港股市大跌,每天都有股民跳楼自杀,饶公亲自书写了《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字很大,每个约一平方米,由香港政府出资,按照原始尺寸,在大屿山建了“心经筒林”,来安抚市民的心灵.现在已是香港市民寻求心灵慰藉的一个重要去处。

在日常生活中,饶宗颐为人谦虚,待人真诚,就是陌生人想与他讨论问题,他也会热情交流,不会高高在上。他对“国学大师”“一代通儒”等称呼表示不敢当.2003年,香港大学设立饶宗颐学术馆,他给学术馆取名The Jaotsung-I Petite Ecolc,意思为“这是香港大学里面的一闯小学校,我在这里做点小学问”。

1954年,饶宗颐在日本研究甲骨文.同年到剑桥出席第二十三届东方学国际会议并发表了论文((老子想尔注》,从此引起了西方的注意.法国汉学家戴密微邀请他到巴黎整理敦煌经卷资料,在浩如烟海·的文物中,饶宗颐系统地研究了道教文献资料,并出版了《敦煌老子想尔注校笺》,填补了学术空白。

这本书引发了欧洲研究道教的热情,巴黎大学中国学院还把此书定为研究生必读教材.戴密微很欣赏饶宗颐诗、词、赋方面的才情,曾邀他同游瑞士.1962年,经戴密微力荐,饶宗颐以甲骨学著作殷代贞卜人物通考》,获得了玎汉学界诺贝尔奖之称的“汉学儒莲奖”。

“久去乡关,累十余稔,山川乔木,望之畅然”。饶宗颐1949年离开大陆,随着年龄的增长,对故乡的思念愈加强烈.藉由中山大学邀请,63岁的饶宗颐回到朝思暮想的广州,感慨地说:“我从小读过很多地方志,对各地的地名很熟悉,可是大陆很多地方还没去过.”他下定决心,要在晚年游历祖国。

饶宗颐前往莫高窟考察,虽然他以敦煌学研究而闻名于世,此前却从未到过莫高窟.饶宗颐在火车上一路凝望着窗外,同行者问:“荒无人烟的大漠戈壁有什么好看的?”饶宗颐回答说:“我正等着海市蜃楼的出现。”离开敦煌后,饶宗颐叉到了西安、洛阳等历史名城,每到一处,他都要去当地的博物馆仔细地考察每一样藏品,有时候还要到库房里看。

进入新世纪以来,他被尊为国学泰斗,今年4月,李克强总理在中南海紫光阁会见饶宗颐,称赞他心系国家发展,学术耕耘不辍,艺术创作不断。

不论何时,饶宗颐都像他自比的那样“辛苦待舂锄”,百年不休,他曾说:“人在天地之中,渺小得像一个不可知的斑点,亦像一根芦苇,很容易被一阵风所摧折……面对无限的宇宙,永远的岑寂给人以无限的恐惧.在无限的周遭,处处可以是中心,而何处是圆周,却煞费思量。”(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饶宗颐)特别喜欢一句话,“万古不磨意,流自在心”,这里的“万古不磨”,就是我们常说的 “三不朽”,即”立德、立功、立言”;“自在”是佛教的话,就是保持一种独立的精神和自在之心。(肖莹《饶公印象记》)

②饶氏治学所涉及的时代,从上古史前到明清,几乎没有一个时代是“交白卷”的.他通晓中、英、法、日、德、印度等国语言文字,对古梵文、楔形文字也颇有研究。因此他能在古今中外文化的交汇比照中,提出和解答中国历史文化的新问题。过去不少人以为他的艺术创作只是治学之“余事”,但近30年来,他在书画创作上新法选出,业界公认其成就绝不在学术之下.(刘伟忠、姜舜源《一代通儒饶宗颐》)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饶宗颐的家境优越,深厚渊博的家学为他终身学习提供了方便,儿时名师的教导为他日后学术研究和艺术创作打下了扎实的根基。 

B.饶宗颐在香港大学教书,虽然他没有大学学历,仅因为他的潮州话、普通话与粤语都能讲得流畅标准,所以仍受到学生们的欢迎。

C.饶宗颐在法国系统研究了道教文献资料,其著述填补了学术空白,巴黎大学中国学院将他的《老子想尔注》定为研究生必读教材。

D.饶宗颐从未到过西北大漠戈壁,对海市蜃楼感到十分好奇,为“等着海市蜃楼的出现”,他在前往敦煌的火车上一路凝望着窗外。

E.饶宗颐在阔别大陆多年之后,重新回到故乡。已届花甲之年的他心系国家发展,决心游历各地,考察丰富的文化资源,耕耘不辍。

2.中外学者非常敬重饶宗颐的原因是什么?请简要概括。

3.文中多次引用了饶宗颐的话,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全文,举两个例子作具体分析。

4.饶宗颐所说的“三不朽”和“自在”在他自己身上有哪些具体的体现?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1.答E给3分,答A给2分,答D给1分,答B.C不给分。 2.①有着“百年舂锄不言休”的矢志不渝,坚持不懈的治学精神。 ②在汉学研究方面卓越建树,有突出的学术成就,学贯古今中西,堪称一代通儒。 ③在诗文、书法、绘画等方面都有很高的艺术造诣。 ④具有一种平和超然、谦虚真诚、悠远深邃的人格境界 答到①②③④中任何三点即给满分。意思答对即可。 3.①引用饶宗颐的话,增强了传记的真实可感性,凸显了传主作为一代通儒的精神品质。 ②示例1:“那时候,父亲留下庞大的财产与大批书籍,在这两者之中我选择了书籍。”(或“忘文学而求‘名’,不知道名之为‘害’。”)通过饶宗颈在物质名利与学术之间的选择,生动地表现了传主专注治学的精神。 示例2:“久去乡关,累十余稔,山川乔木,望之畅然。”(或“我从小读过很多地方志,对各地的地名很熟悉,可是大陆很多地方还没去过。”或“我正等着海市蜃楼的出现。”)表现了饶宗颐对故土对祖国的深挚情谊。 示例3:文章末段的引语,以含蓄形象的语言启示人们认识自身在天地之中的渺小和脆弱,表现了饶宗颐思想的深刻以及努力探索未知世界约谦逊的态度。 4.①“三不朽”,即“立德、立功、立言”。“立德”主要体现在关注世道人心,韦写《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来安抚香港市民;“立功”体现在很多方面,如教书育人,治学深广,学艺兼长,整理研究流失海外的中国文献资料,获得有汉学界诺贝尔奖之称的“汉学儒莲奖”,为弘扬汉学、推广中华文化作出了巨大的贡献;“立言”主要指他的学术观点独到,著作颇丰,得到学界的普遍认可和推崇,如撰写的《敦煌老子想尔注校笺》,填补了学术空白,巴黎大学中国学院还将它定为研究主必读教材。 ②“自在”指保持一种独立的精神和自在之心,始终坚持本心,不为世俗扫他人所左右;上中学时感到在学校获益不大,就毅然退学回家自修;在选择父亲遗产对,舍弃庞大的财产,选择书籍;不热衷政治,专心从事学术研究。 【解析】 试题分析: 1.B项因果关系绝对化,C项应是《敦煌老子想尔注校笺》,D项对“海市蜃楼”的理解片面。回答三项或三项以上,不给分。 考点:分析语言特色。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把握文章结构。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2】解答该题,应当从原文本中提取信息,如结合原文的“跟随名师学习,打下了绘画、书法和古文的深厚根基”“他一生面对逆境,往往比较达观、超然,心态平和,乐观向上”“饶宗颐主讲目录学、文字学、《楚辞》扣汉魏六朝文学,他的潮卅话、普通话与粤语都能讲得流畅标准,受到学生欢迎。港大授课之余,饶宗颐还前往新亚书院讲授‘老子’等课程,同时继续研究敦煌学”“饶宗颐都像他自比的那样‘辛苦待舂锄’,百年不休”等信息概括即可。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3.3】引用传主的话,一般的作用应是突出传主形象,增强传记的真实性,结合原文本作答,然后可以选出两处分析说明即可。 考点:分析文本的文体基本特征。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4.4】根据相关链接可知“三不朽”,即”立德、立功、立言”,然后从文本中找出饶宗颐在这三方面的表现即可,“自在”是佛教的话,就是保持一种独立的精神和自在之心。从文本中找出表现他具有这种精神的语句即可。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可根据观点明确、理由充分论述合理的程度,酌情给分 考点: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所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能力层级为探究F。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

南方的辣椒树

苇子

凡是从我们村小学出来的孩子,都知道一件事:南方的辣椒能长成树。

我们村小学,真就是个小学,巴掌那么大点地方却坐着26个孩子,有我们村的,也有临近村的,还有个孩子是外镇的。谁也不知道他为啥选择我们村的学校读。

这26个孩子,个个挂着青青的鼻涕,抹着灶灰的脸衣服十天半月不洗,补丁跟着补丁。你进去看,分辨不出男孩女孩来,真奇怪!女孩子也把头发剪得那么短.你问她,她告诉你,头发长了容易生虱子,

老师来一个走一个,走的时候都摇着头:这哪里是人呆的地方。

没有老师就拿村里最有文化的万大叔硕吧。他念过几年书,懂不少事,进过城市,见过高楼,他的见识一天一夜也说不完。

万大叔也不推辞,夹着书本就来了学校。临出门前不忘戴上他那副老花镜,旧中山装上的风纪扣扣得死死的。口袋里插支钢笔,这样才像个老师样了。万大叔对自己这身行头相当满意。

春风满面的万大叔就开始了他的教师生涯,这—教就是10多年。10多年里,村里也不停的来过一些老师,可是他们跟以前的老师一样,呆不下半月就卷个铺盖逃跑了,他们说:这可不是人呆的地方!

万大叔知道自己的文化没有他们深,也乐得他们离开。

万大叔念起书本摇头晃脑,他不但这样要求自己,也这样要求学生。念起书来,拖着长尾巴,一拖一拖,余音袅袅,就跟谁藏在被子里哭泣似的!那时候你刚巧大早经过学校屋后,你会听见一群孩子稚嫩的声音,全拖着尾巴,那尾巴悠长且拐弯抹角,这些孩子进了初中之后纷纷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嘲笑,甚至连初中的老师也奇怪,怎么一下出来这么多清朝的遗少?

万大叔给他们讲加减乘除,讲李白杜甫,讲三皇五帝,讲江河湖海,还讲牛郎织女,也讲村后池塘里为啥长不了藕.万大叔还教他们唱歌:学习雷锋好榜样……小燕子穿花衣……

万大叔说蝙蝠是老鼠吃盐巴变的,你们知道盐巴是怎么来的吗?盐巴是古代人的骨髓凝结的矿物质。你们知道了吧,为什么我们吃点盐巴就有力量,那是我们在吃古代人的骨髓啊.你们知道野蒜吧?

对!就是山上的,它有毒,并且是巨毒。这种毒不会立即发作,总是藏在身体里,等过了20岁,毒就发作啦!

那个吃过野蒜的小孩,吓得哭了起来。

小孩从这天起就开始担忧了,好像每活一天,日子就短一天,死亡就靠近了.他的日子是能计算出来的,他的身体里有颗不定时炸弹的种子。小孩后来就变得神情恍惚,小孩的头发大片大片的脱落。小孩得了抑郁症!

万大叔说,南方啊,好地方,蛇多哇,晚上睡觉好好的,早上起来一看,到处都是蛇啊,鞋里也是蛇,可那蛇不咬人,跟人亲着呢.怕蛇的孩子,就怕起南方来了,暗暗发誓,永不到南方去。

万大叔说:南方的辣椒全在树上结着.孩子们觉得稀奇。万大叔就说了:南方热啊,温度高,那辣椒,秋天落落叶,春天又接着长了。一年一年可不就成了树.南方人摘辣椒都要爬到树上去呢,孩子们听得呆了,孩子们深信不疑!

孩子们回家就跟父母讲,讲老鼠变蝙蝠,讲带毒的野蒜,讲南方的蛇,讲南方的辣椒树……

父母说:万大叔懂的还真多,咱的娃们有福气哇!他们就在心里无限感激着万大叔。

万大叔在村子里教了10多年.直到他的心脏病发作的前一刻,他还是站在讲台上的。

万大叔的葬礼很隆重.村子的所有人都参加了。他们一字排开,长长的队伍,从村头到村尾。他们’沉浸在巨大的悲伤里,泪水滂沱,村子里最有学问的人死了,往后谁来教咱的娃娃呢…

说起来也奇怪,那个吃了野蒜的小男孩过了20岁竟然还在活着,他就想可能30岁死吧,过了30却又没死,就这样一直活到了现在.

他是个光棍,谁也不愿意嫁给这个20岁后毒发身亡的人。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A.文中介绍当地村小学很小,也还有不是本村的孩子米读书,这说明了当地人们十分重视教育问     题,孩子们本身的求知欲也很强。

B.本文运用了肖像、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描写手法,生动地刻画了乡村代课教师“万大叔”的形象,给读者留下了深刻形象。

C.本文情节安排清晰合理。开头介绍村小学的环境,接着介绍万大叔十多年来的教学内容和经历,最后以万人叔的葬礼和影响结束。

D.文中介绍说那个吃了野蒜的孩子一直活到到现在,并且一直单身,体现出了我们村里人对万大叔      的尊重,展现了他们对知识的敬畏。

E.本文以万大叔在村小学的教书生涯为主要内容,触及到了偏远农村的教育问题,表达出了作者      对偏远农村落后的教育状况的担忧。

2.万大叔是一个什么么样的人?请简要概括。

3.作者在文中两次提到过这里不是人呆的地力,其用意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4.文章围绕万大叔展开,却以“南方的辣椒树”为题,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庄子在《逍遥游》中描写宋荣子毁誉不惊,不因外界评价而影响自己情绪的两句是:                                                  。”

(2)李白在《蜀道难》中想象在攀登蜀道的过程中用手触摸星宿,发出感叹的两句是:                                              

(3)白居易在《钱塘湖春行》中用“                             ”来描写春天到来之后鸟儿的活动。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题。

试院书怀陈与义

细读平安字,愁边失岁华,

疏疏一帘雨,淡淡数枝花。

投老诗成癖,经春梦到家,

茫茫十年事,倚杖数栖鸦。

【注】①这首诗作于宣和六年(1124年),当时陈与义官司勋员外郎,任省试考官.试院:旧时科举考试的考场,②平安字:平安历上的字,指家信,③愁边:忧愁中.④投老:将老.

1.古人认为这首诗的颔联“平淡有工”,请说说你的理解。

2.这首诗的后两联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

章懋,字德懋,兰溪人.成化二年会试第一,成进士,改庶吉士.明年冬,授编修

宪宗将以元夕张灯,命词臣撰诗词避奉.懋与同官黄仲昭,检讨庄昶疏谏曰:“顷谕臣等撰鳌山烟火诗词,臣等窃议,此必非陛下本怀,或以两宫圣母在上,欲备极孝养奉其欢心耳,然大孝在乎养志,不可徒陈耳目之玩以为养也。今川东未靖,辽左多虞,江西、湖广赤地数千里,万姓嗷嗷,张口待哺,此正陛下宵旰焦劳,两宫母后同忧天下之日.至翰林官以论思为职,鄙俚之言岂宜进君上,伏读宜宗皇帝御制((翰林箴))有曰‘启沃之言,唯义与仁,尧、舜之道,邹、鲁以陈.’张灯岂尧、舜之道,诗词岂仁义之言?若谓烟火细故不足为圣德累,则舜何必不造漆器,禹何必不嗜旨酒,汉文何必不作露台?

古帝王慎小谨微必矜细行者,正以欲不可纵,渐不可长也.伏乞将烟火停止,移此视听以明目达聪,省此资财以振饥恤困,则灾祲可销,太平可致。”帝以元夕张灯,祖宗故事,恶懋等妄言,并杖之阁下,左迁其官,修撰罗伦先以言事被黜,时称“翰林四谏”。

年止四十一,力求致仕。吏部尚书尹曼固留之,不可.既归,屏迹不入城府.奉亲之暇,专以读书讲学为事,弟子执经者日益进。贫无供具,惟脱粟菜羹而已,四方学士大夫高其风.家居二十余年,中外交荐,部檄屡起之,以亲老坚不赴。

弘治中,孝宗登用群贤众议两京国学当用名儒起谢铎于北监及南监缺祭酒遂以懋补之懋方遭父忧不就.时南监缺司业且二十年,诏特以罗饮顺为之,而虚位以待懋,十六年,服阕,懋复固辞,不允,始莅任.六馆士人人自以为得师.监生尤樾母病,例不得归省,昼夜泣.懋遣之归,日:“吾宁以连制获罪。”武宗立,陈勤圣学、隆继述,谨大婚、重诏令、敬天戒五事,正德元年乞休,五疏不允。复引疾恳辞,明年三月始得请。世宗嗣位,即家进南京礼部尚书,致仕,其冬,遣行人存问,而懋已卒,年八十六。

(节选自((明史·章懋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足

A孝宗髓/用群贤众议/两京国学当用名儒/起谢铎于北监及南监/缺祭酒/遂以懋补之/懋方遭父忧不就/

B.孝宗登用群贤众议/两京国学当用名儒/起谢铎于北监及南监/缺祭洒/遂以懋补之/懋方遭父忧不就/

C.孝宗登用群贤/众议西京国学当用名儒起/谢铎于北监/及南监缺祭酒/遂以懋补之/懋方遭父忧不就/

D.孝宗登用群贤/众议两京国学当用名儒/起谢铎于北监/及南监缺祭酒/遂以懋补之/懋方遭父忧不就/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会试是我国封建社会科举考试的一种。乡试的第二年由皇帝主持在京城举行,因为在春天举行,

又称春试或春闹。

B.致仕就是旧时官员交还官职,即今所谓退休。依照古制,官员在一般情况下七十岁致仕,有疾患

的则可以请求提前。

C服阕是指旧时官员三年守丧期满除服。官员遭逢父母去世,按例要离职回籍守丧,满三年后朝廷

再授予新的职务。

D尚书是中国古代官名。始置于战国时代,或称“掌书”,到了隋唐时确定为尚书省下设的六个部

的最高行政长官。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章懋在担任翰林院编修时,敢于犯颜直谏口他明知劝说停止元夕张灯一事会激怒皇上,甚至会丢

了官职,仍然坚守职责,与同事上书直陈其事。

B.章懋以为国君应谨小慎微,不可纵欲长渐。懋等指出烟火诗词非尧舜之道,并列举尧舜、汉文帝

等古代的贤君圣主从细节处自警的事例说服皇上。

C.章懋回到故乡后屏迹不出,惟奉亲是务。虽然朝野内外的人士一再推荐他,朝廷也多次下发公文

起用他,他都以双亲年老为由,予以坚决推辞。

D章懋担任祭酒时,受到六馆人士推崇。馆士认为得到了老师。他曾冒着违背国子监制度而获罪的

危险,破例为一个看望生病的母亲的学生批假。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然大孝在乎养志,不可徒陈耳目之玩以为养也。

(2)贫无供具,惟脱粟菜羹而已,四方学士大夫高其风。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

缺乏变动的文化里,长幼之间发生了社会的差次,年长的对年幼的具有强制和权力.这是血缘社会的基础.大体上说来,血缘社会是稳定的,缺乏变动;变动得大的社会,也就不易成为血缘社会.社会的稳定是指它结构的静止,填入结构中各个地位的个人是不能静止的,他们受着生命的限制.血缘社会就是想用生物上的新陈代谢,生育,去维持社会结构的稳定.

在人口不流动的社会中,自足自给的乡土社会的人口是不需要流动的,家族这社群包含着地域的涵义.村落这个概念可以说是多余的,儿谣里“摇摇摇,摇到外婆家”,在我们自己的经验中,“外婆家”充满着地域的意义.血缘和地缘的合一是社区的原始状态,

但是人还是要流动的。乡土社会中人口繁殖的血缘社群,若不能在一定地域上集居了,那是因为这社群所需的土地面积,因人口繁殖,也得不断地扩大.扩大到一个程度,住的地和工作的地距离太远,阻碍着效率时,这社群不能不在区位上分裂。

如果分出去的社群能在荒地上开垦,另外繁殖成个村落,它和原来的乡村还保持着血缘的联系,甚至把原来地名来称这新地方,那是说否定了空间的分离.这种例子在移民社会中很多,我们的祖宗在吴江已有二十多代,但是在我们的灯笼上却贴着“江夏费”的大红字.江夏是在湖北,从地缘上说我有什么理由和江夏攀关系?真和我的孩子一般,凭什么可以和她从来没有到过的吴江发生地缘呢?在这里很显然在我们乡土社会里地缘还没有独立成为一种构成团结力的关系.我们的籍贯是取自我们的父亲的,并不是根据自己所生或所住的地方,而是和姓一般继承的,那是“血缘”,所以我们可以说籍贯只是“血缘的空间投影”.

很多离开老家漂流到别地方去的并不能像种子落入土中一般长成新村落,他们只能在其他已经形成的社区中设法插进去,如果这些没有血缘关系的人能结成一个地方社群,他们之间的联系可以是纯粹的地缘,而不是血缘了.这样血缘和地缘才能分离.但是事实上在中国乡土社会中却相当困难.我常在各地的村子里看到被称为“客边”“新客”“外村人”等的人物.在户口册上也有注明“寄籍”的,这些寄居于社区边缘上的人物并不能说邑插入了这村落社群中,因为他们常常得不到一个普通公民的权利,他们不被视作自己人,不被人所信托.‘

在亲密的血缘社会中商业是不能存在的.这并不是说这种社会不发生交易,而是说他们的交易是以人情来维持的,是相互馈赠的方式.实质上馈赠和贸易是相通的,只在清算方式上有差别.从街集贸易发展到店面贸易的过程中,“客边”的地位有了特殊的方便了,寄籍在血缘性地区边缘上的外边人成了商业活动的媒介,村子里的人对他可以讲价钱,可以当场算清,不必讲人情,没有什么不好意思.所以依我所知道的村子里开店面的,除了穷苦的老年人摆个摊子,等于是乞丐性质外,大多是外边来的“新客”.商业是在血缘之外发展的。

地缘是从商业里发展出来的社会关系.血缘是身份社会的基础,而地缘却是契约社会的基础.契约是指陌生人中所作的约定,在订定契约时,各人有选择的自由,在契约进行中,一方面有信用,一方面有法律.契约的完成是权利义务的清算,需要精密的计算,确当的单位,可靠的媒介,在这里是冷静的考虑,不是感情,于是理性支配着人们的活动一一这一切是现代社会的特性,也正是乡土社会所缺的。

从血缘结合转变到地缘结合是社会性质的转变,也是社会史上的一个大转变。

(捕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血缘社会相对稳定,它想用生物上的新陈代谢,生育,来维持其结构的稳定,社会大的变动不利于它的形成。

B.家族这个社群它包含着地域的涵义,.甚至可以替代地域的名称,在自足自给的乡土社会中人口是没有流动的。

C.在我们的生活经验中,村落也充满着地域的意义,在血缘和地缘合一的乡土社会里,其概念可以说是多余的。

D.籍贯是“血缘的空间投影”,取自我们的父亲,并不根据自己所生或所住的地方,而是能够和姓一般继承的。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的一项是

A.在缺乏变动的文化里,长幼有等级,长幼有次序,年长的对年幼的拥有强制和权力,这就是血缘 社会的基础。

B.乡土社会中,离开老家漂流到其他地方的人们,虽能设法在其他已经形成的社区立足下来,但很

难融入进去。

C.寄居社区边缘上的人们不能真正成为村落社群中一员,因此他们得不到一个普通公良的权利,不

为人所信托。

D.亲密的血缘社会中,人们之间虽发生交易,却不存在商业行为,一般采用相互馈赠的方式,依靠

人情来维持。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乡土社会经历了“血缘结合”到“地缘结合”的大转变,“地缘结合”的强盛是血缘结合衰

微的必然结果。

B.乡土社会中,那些没有血缘关系的人们结成一个个地方社群,这些社群的出现表明中国乡土社会正在发生转变。

C.血缘是身份社会的基础,地缘是契约社会的基础,身份社会在某种程度上阻碍了商业的发展和契约社会的形成。

D.在社会活动中,有信用,讲法律,冷静考虑、理性支配,血缘和地缘相互融合,这一切构成了现代社会的特性。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