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写作文。 在生活中,我们可能亲历过很多“错过”。错过一场精...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写作文。

在生活中,我们可能亲历过很多“错过”。错过一场精彩的比赛或演出,错过一次与家人或同学难得的团聚;一时犹豫,错过了展示(或锤炼)自己的绝好机会;一场误会,错过了一段真挚的友谊;一次退缩,错过了不会再来的机遇……有些错过可以轻轻放下,有些错过却刻骨铭心,永难忘却。

    请以“错过”为题,写一篇不少于700字的记叙文。

 

错过 当我站在街角,看着他失望而落寞的背景时。眼泪便流了下来。我想,我们不得不错过彼此。 手里把玩着那粉色的信笺,我有些不知所措。成,那个优秀的男孩子,竟然约我去河滨公园…… 去吗?还是…… 有些憧憬,有些迷惘,还有些……MP3里恰好响起王力宏的歌声。 我…… “在听耿啊……”表姐突然出现,微笑地看着我手忙脚乱地收起信笺,“有决定了?”她显然看出了什么。 “没。”我低声说,脸有些烫。 “呵,我想起我高三时也有过这么一次。”表姐坐下来,为自己泡了一杯咖啡。 “你……怎么处理的?”我试探道。 “那时候啊……”她托着腮,似乎很陶醉地想着。 “我们班上有个非常出色的男孩,他成绩好,脾气好。也很帅。他是班长,而我正好是学习委员,我们经常一起讨论题目,不知不觉就走得很近。我想,我的确是喜欢他的。但因为那时是高三了,这种情感即使有,也不敢轻易说出来……” “有一天,他递了张字条给我……就像你这张……”表姐朝我瞧了一眼,笑着继续说:“约我到枫叶街见面——你知道,那是条‘情人街’。” “其实,刚开始我也挺高兴的。犹豫了一下,决定赴约——并不是出于约会这一目的——我只是想和他好好谈谈,无论结果如何。” “去枫叶街的路上,我得搭一班公车。在我旁边的是一个中年人,他一直看着窗外,痴迷于两边的风景。公车继续行驶着,他突然沮丧地说,他错过了目的地。想要下去。但是……你知道的。在当时,几乎不可能。那个中年人很着急很懊悔,却没办法挽回——他必须得等到下一站再下。” “不知道怎么的,那一刹那我突然就有这样一种念头:也许,我和那中年人一样,都在为了不错过路边的风景而忘记了目的地。” 表姐轻轻搅着杯里的咖啡,醇香的味道弥漫在空气里,只有她平静的面容依然清晰。 “意识到这一点,我有些害怕,我知道自己也许见了他以后,立刻就会失去。那一刻,我真的不愿犯下错误。” “所以,车到枫叶街时,我并没有去找他,而是在街角静静地看他。直到他失望地离去,我才流下泪来:也许,为了终点,我宁愿选择错过……” “现在……后悔吗?” “不。在人生这班车上,错过窗外的美景,也许会有小遗憾,但一旦错过了预定的站台,那就无力挽回了。在有些时候,我们必须选择错过。” 表姐说着,轻轻抿了一口咖啡,似乎陷入了对往事的回忆之中…… 我想,我明白了。 “喂,成吗?我……错过了那班车,不能去了……” MP3里,王力宏的歌早已停了。放下耳塞,我抬头看向天空。 很蓝,很亮。 【解析】 试题分析:例文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米兰•昆德拉说:“生命是一棵长满可能的树。”由于性格、经历和生活环境的不同,每个人对生命都有自己独到的理解。请你从以下四位人物中,任选两位仿照示例各写一句话,表达对生命的理解。要求符合人物特征,句式大致相同。

人物:  荆轲    贝多芬    达尔文    鲁迅

示例:徐志摩——生命就是一个星辉斑斓的梦,只有轻轻地来去,才能让梦长留心底。

(1)                                                                     

(2)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

三十年点滴念师恩

①八十七岁高龄的恩师夏承焘教授在北京仙逝已半年,到今天我才为文追念。恩师的道德文章,与他在词学上不朽的贡献,海内外已有多篇文章报道,毋庸我赘述。在我记忆中浮现的,都是在杭州、上海求学时代,他对弟子们传道授业的点点滴滴,与师生们平日相处言笑晏晏的情景。

②我进之江大学,完全是遵从先父之命,要我追随这位他一生心仪的学者与词人。他一口字正腔圆的永嘉官话,同学听来也许有点特别,我却非常熟悉。因为父亲说的正是同样的“官话”。他上课时讲解《文心雕龙》,特别强调四六骈文音调之美,组合之严密,便于吟诵,易于记忆。他用铿锵的乡音,朗吟了一段《神思篇》,问我们好听吗?我觉得那么多典故的深奥句子,经他抑扬顿挫地一朗吟,似乎比自己苦啃时容易多了。下课后,与一位最要好的同学一路走向图书馆,一路学着老师的调子唱“形在江海之上,心存魏阙之下”,又学着他的口音念“前面有钱塘江,后面有泰望山”,却没想到老师正走在我们后面。他笑呵呵地说:“多好呀,在厥样的好湖山里,你们要用功读书哟!”

③中文系同学不多,大家熟悉以后,恩师常于课余带领我们徜徉于清幽的山水之间。我们请问他为何自号瞿禅,他说因自己长得清瘦、双目瞿瞿。又请他解释禅的道理,他说“禅并非一定是佛法。禅也在圣贤书中、诗词文章中,更在日常生活中。”后来他教我们读书为人的道理时,在他那平易近人,情趣横溢的比喻中,常常含禅理,却使我们个个都能心领神会。

④瞿师常常边走边吟诗,有的是古人诗,有的是他自己的得意之作。他说“作诗作文章,第一要培养对万事万物的关注,能关注才会有灵感。诗文看似信手拈来,其实灵感早在酝酿之中。比如‘松间数语风吹去,明即寻来尽是诗’,看去多么自然,但也得细心去‘寻’呀。”他站在高岗之上,就信口吟道:“短发无多休落帽,长风不断任吹衣。”弟子们看着他的长衫,在风中飘飘荡荡,只觉得这位老师,有如神仙中人。大家都说:“先生的境界实在太高,学生们及不到。”他说:“这两句诗并不是出世之想,而是入世的一份定力。人要不强求名利,任何冲击都不致被动摇了。”在九溪十八涧茶亭中坐定,一盏清茗端来,他又吟起词来:“短策暂辞奔竞场,同来此地乞清凉。若能杯水如名淡,应信村茶比酒香。无一语,答秋光。愁边征雁忽成行。中年只有看山感,西北阑干半夕阳。”这是瞿师的得意之作,也是弟子们背诵得最多最熟的一阕词。

⑤瞿师小学毕业后考进有官费补贴的永嘉省立师范,在那一段日子里,他把学校图书馆的古典文学书全部读遍。对于诗词尤感兴趣,已能按谱填词,这就是他立志学词之始。师范毕业后,无钱马上念大学,就暂住乡村小学教书。在幽静的乡村里,他作了不少诗,“昨夜东风今夜雨,催人愁思到花残”,是他少年时的得意之作。瞿师于西北大学归来后,居于籀园图书馆附近,几乎翻遍了图书馆全部藏书,打下了历史文化的深厚基础,立定了他一生为人为学的方针。他谦虚地说自己很笨,认为“笨”这个字很有意义,头上顶着竹册,就是教人要用功,用功是人的根本,所以“笨”字从“竹”从“本”。

⑥瞿师在抗战八年中,眼看河山变色,沉痛地作过几首慷慨歌词。他也目睹许多读书人,有的为了生活,不得不屈志事敌,有的却是利欲熏心,认贼作父。他曾作《瑞鹤仙》,以“玉环飞舞”讽汪精卫的“辛苦回风舞”。他对于一个士子的出处进退,评定水准是非常严肃的。自民国二十六年至三十一年,四所基督教联合大学借英租界慈淑大楼开课。虽然弦歌不辍,但总不免国破家亡、寄人篱下的感触。瞿师在讲授词选时,常提起王碧山咏物词的沉咽,乃是一份欲哭无泪的悲伤,比起嚎啕大哭尤为沉痛。他回忆杭州,怀念西湖与之江母校,曾有词云:“湖山信美,莫告诉梅花,人间何世。独鹤招来,共临清镜照憔悴。”他看上去笑容满面,可是他内心是憔悴的,忧伤的。

⑦师生暌违的一段时日,他总频频赐书嘱我专心学业,勿为人间闲烦恼蚀其心血。他的片纸只字,我无不一一珍藏,时时捧读,有如亲聆教诲。他以毕生心血致力学问,以满怀仁爱,付予人间。以他的佛心佛性,必然往生西方。他临终时听师母吟他自己少年时得意之作,正如摇着短梦,飘然归去,内心必然因不辜负此生,而感到万分欣慰吧!

摘编自《三十年点滴念师恩》,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A.琦君一生受夏承焘先生的影响很大,却未能及时撰文悼念,动笔写作本文时可谓百感交集。

B.夏承焘教授热爱诗词,小学的时候就已立志终身从事词学研究,并为此不断进取,成就非凡。

C.作为弟子,琦君记下了恩师的诸多诗词,并能从细节出发展开对先生的回忆,情真而意切。

D.回顾抗战时作诗及讲授词选两件事,都只是为了表现夏承焘教授在大是大非面前的坚定立场。

E.本文生动地再现了夏承焘教授为学、教书、做人等生活片段,表现了夏承焘教授的精神风貌。

2.第②段琦君回顾“之江大学”的求学经历有什么作用?

3.琦君曾在《鹧鸪天》一文中回忆夏承焘先生说:“他因时适地,寓教诲于诗词,真是充分发挥了‘温柔敦厚,诗教也的古典精神。”本文中夏承焘先生“寓教诲于诗词”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概括。

4.夏承焘先生是海内外颇有影响的词学研究者,探究他的人生,你认为怎样才能成为一代学人呢?请就你感受最深的一点,结合文章内容加以阐述。

 

查看答案

补写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鹰击长空,鱼翔浅底,            。(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2)撑一支长篙,            。(徐志摩《再别康桥》)

(3)                         ,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荆轲刺秦王》)

(4)无丝竹之乱耳,                       。(刘禹锡《陋室铭》)

(5)                      ,浅草才能没马蹄。(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6)她飘过/像梦一般的,                      。(戴望舒《雨巷》)

(7)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              ,士皆垂泪涕泣。(《荆轲刺秦王》)

(8)毛泽东《采桑子·重阳》中的“                   ”一句是从李贺《金铜仙人辞汉歌》中的“天若有情天易老”转化而来的。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其二)

陆游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1.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诗歌的一二句。

2.诗歌后两句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

汉元年十月,沛公兵遂先诸侯至霸上。秦王子婴素车白马,系颈以组,封皇帝玺符节,降轵道旁。诸将或言诛秦王。沛公曰:“始怀王遣我,固以能宽容;且人已服降,又杀之,不祥。”乃以秦王属吏,遂西入咸阳。欲止宫休舍,樊哙、张良谏,乃封秦重宝财物府库,还军霸上。召诸县父老豪桀曰:“父老苦秦苛法久矣诽谤者族偶语者弃市吾与诸侯约先入关者王之吾当王关中父老约,法三章耳: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余悉除去秦法,诸吏人皆案堵如故。凡吾所以来,为父老除害,非有所侵暴,无恐!且吾所以还军霸上,待诸侯至而定约束耳。”使人与秦吏行县乡邑,告谕之。秦人大喜,争持牛羊酒食献飨军士。沛公又不受,曰:“仓粟多,非乏,不欲费人。”人又益喜,唯恐沛公不为秦王。

或说沛公曰:“秦富十倍天下,地形彊。今闻章邯降项羽,项羽乃号为雍王,王关中。今则来,沛公恐不得有此。可急使兵守函谷关,无诸侯军,稍征关中兵以自益,距之。”沛公然其计,从之。十一月中,项羽果率诸侯兵西,欲入关,关门闭。闻沛公已定关中,大怒,使黥布等攻破函谷关。十二月中,遂至戏。沛公左司马曹无伤闻项王怒,欲攻沛公,使人言项羽曰:“沛公欲王关中,令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欲以求封。亚父劝项羽击沛公。方士,旦日合战。是时项羽兵四十万,号百万。沛公兵十万,号二十万,力不敌。会项伯欲活张良,夜往见良,因以文谕项羽,项羽乃止。沛公从百馀骑,驱鸿门,见项羽。项羽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至此!”沛公以樊哙、张良故,得解归。归,立诛曹无伤。

(选自《史记·高祖本纪》)

1. 对下列句中加横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沛公又不受                       让:推辞,谦让

B.可急使兵守函谷关,无诸侯军       内:接纳,让……进来

C.方士,旦日合战                   飨:用酒食招待,犒劳

D.见项羽                           谢:拜谢

2.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父老约,法三章耳                 失其所,不知

B.使人与秦吏行县乡邑               问今是何世,不知有汉

C.沛公从百馀骑,驱鸿门             项伯乃夜驰沛公军

D.不然,籍何至此                   必得约契报太子也

3.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父老苦秦苛法久矣/诽谤者族偶语者/弃巿/吾与诸侯约先/入关者王之/吾当王关中。

B.父老苦秦苛法久矣/诽谤者族/偶语者弃巿/吾与诸侯约先/入关者王之吾/当王关中。

C.父老苦秦苛法久矣/诽谤者族偶语者/弃巿/吾与诸侯约/先入关者王之吾/当王关中。

D.父老苦秦苛法久矣/诽谤者族/偶语者弃巿/吾与诸侯约/先入关者王之/吾当王关中。

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且吾所以还军霸上,待诸侯至而定约束耳。

(2)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夫今樊将军,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荆轲刺秦王》)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