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语文教材中的许多文化景点或文学意象,常常会引发我们的情思。请仿照例句写一句话。 ...

语文教材中的许多文化景点或文学意象,常常会引发我们的情思。请仿照例句写一句话。

要求:①体现景点或意象特征;②句式一致;③运用拟人和反问的修辞手法。

例句:蜀道,你的天梯石栈,你的畏途巉岩,你的峥嵘崔嵬,不正好激发起我凌云的壮志吗?

 

康桥,你的温婉艳丽,你的灵动娇美,你的脉脉含情,不正好唤醒了我沉睡的柔情吗? 赤壁,你的雄奇伟岸,你的大气磅礴,你的壮丽多姿,不正好激荡起我心中的豪情吗?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仿写语句的能力。答题时应明确题目要求“语文教材中的许多文化景点或文学意象,常常会引发我们的情思”,且要运用拟人和反问的修辞手法。先从内容上看,要分析示例中的事物,理清它们之间的关系,体现景点或意象特征,要有着丰富的想象力和意趣。再从结构、手法上看,注意修辞要求。 【考点定位】选用、仿用、变换句式。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技巧点拨】答好仿写句至少需要三方面的能力:一、遣词造句的能力;二、汉语语法修辞运用能力;三、较强的联想能力。还必须遵循两条原则:一是形式的束缚性,即一定要符合题目的要求,不可另起炉灶;二是内容上的创造性,内容上不能再去重复原来的内容,要尽量开拓境界。在这诸多项要求中,至关重要的是敏捷而丰富的联想能力。只有联想丰富,思维发散面广,答题方能得心应手。明确题目的要求和仿写的类型,分析句式的特点和修辞手法。如本题注意拟人和反问修辞手法,选取体现景点或意象特征的文化景点或文学意象来写,注意句式。如本题康桥,你的温婉艳丽,你的灵动娇美,你的脉脉含情,不正好唤醒了我沉睡的柔情吗?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既然习惯是人生的主宰,那就要培养良好的习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除非像有的人那样,从不固步自封,思想开放,能够不断自新自强,但这种人毕竟太少了。

①在体育方面,年轻人四肢柔软,比老年人更适应各项运动

②犹如学习语言,在表达和发音方面,年轻人的舌头比老年人更灵便

③可见,晚学总不如早学那样从容自如

④这是早期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

⑤幼年时养成良好的习惯最为重要

⑥实际上早期教育的重点就应该是培养习惯

A.⑤④⑥②①③  B.⑤②①③④⑥

C.⑥②①④⑤③  D.⑥⑤②①④③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中国首档原创新锐语言竞技真人秀节目《超级演说家》,本着“挑选中国最会说话的人”为目的,让观众感受到说话的魅力和重要性。

B.解决好“三农”问题的根本,在于走中国特色现代化农业道路,以解决好“怎么种”问题为重点导向,加快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构建。

C.由于电子购物目前没有法律法规规范,且一部分买家唯利是图,认为自己随便怎样都可以的不正确认识,造成了网上购物秩序的混乱。

D.作为信息传播、文化建设的最新载体和平台,互联网正无处无时都在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成为现代人工作、生活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

 

查看答案

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农历九月中旬应该是钱塘秋潮的余威了,但昨天在杭州萧山美女坝,钱塘潮突然冲上江堤,20多名观潮的游客___________,被水冲倒。

②今天,一场突如其来的大雪让大家有些___________,不仅交通堵了,物流园的很多简易仓库也被大雪给压塌了。

③前日晚上6时许,越秀区一水果店惊现约2米长的眼镜王蛇,___________的店主连忙报警,随后赶到的两位华南濒危动物研究所的专家将眼镜王蛇擒住。

A.措手不及  惊慌失措  猝不及防

B.措手不及  猝不及防  惊慌失措

C.猝不及防  措手不及  惊慌失措

D.猝不及防  惊慌失措  措手不及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朱东润自传

1896年我出生在江苏泰兴一个失业店员的家庭,早年生活艰苦,所受的教育也存在着一定的波折。21岁我到梧州担任广西第二中学的外语教师,23岁调任南通师范学校教师。

1929年4月间,我到武汉大学担任外语讲师,从此我就成为大学教师。那时武汉大学的文学院长是闻一多教授,他看到中文系的教师实在太复杂,总想来一些变动。用近年的说法,这叫作掺沙子。我的命运是作为沙子而到中文系开课的。

大约是1939年吧,一所内迁的大学的中文系在学年开始,出现了传记研究这一个课,其下注明本年开韩柳文。传记文学也好,韩柳文学也不妨,但是怎么会在传记研究这个总题下面开韩柳文呢?在当时的大学里,出现的怪事不少,可是这一项多少和我的兴趣有关,这就决定了我对于传记文学献身的意图。

《四库全书总目》有传记类,指出《晏子春秋》为传之祖,《孔子三朝记》为记之祖,这是三百年前的看法,现在用不上了。有人说《史记》《汉书》为传记之祖,这个也用不上。《史》《汉》有互见法,对于一个人的评价,常常需要通读全书多卷,才能得其大略。可是在传记文学里,一个传主只有一本书,必须在这本书里把对他的评价全部交代。

是不是古人所作的传、行状、神道碑这一类的作品对于近代传记文学的写作有什么帮助呢?也不尽然。古代文人的这类作品,主要是对于死者的歌颂,对于近代传记文学是没有什么用处的。这些作品,毕竟不是传记文学。

除了史家和文人的作品以外,是不是还有值得提出的呢?有的,这便是所谓别传。别传的名称,可能不是作者的自称而是后人认为有别于正史,因此称为“别传”。有些简单一些,也可称为传叙。这类作品写得都很生动,没有那些阿谀奉承之辞,而且是信笔直书,对于传主的错误和缺陷,都是全部奉陈。

是不是可以从国外吸收传记文学的写作方法呢?当然可以,而且有此必要。但是不能没有一个抉择。罗马时代的勃路塔克是最好的了,但是他的时代和我们相去太远,而且他的那部大作,所着重的是相互比较而很少对于传主的刻画,因此我们只能看到一个大略而看不到入情入理的细致的分析。

英国的《约翰逊博士传》是传记文学中的不朽名作,英国人把它推重到极高的地位。这部书的细致是到了一个登峰造极的地位,但是的确也难免有些琐碎。而且由于约翰逊并不处于当时的政治中心,其人也并不能代表英国的一般人物,所以这部作品不是我们必须模仿的范本。

是不是我国已经翻译过来的《维多利亚女王传》可以作为范本呢?应当说是可以,由于作者着墨无多,处处显得“颊上三毫”的风神。可是中国文人相传的做法,正是走的一样的道路,所以无论近代人怎么推崇这部作品,总还不免令人有“穿新鞋走老路”的戒心。

国内外的作品读过一些,也读过法国评论家莫洛亚的传记文学理论,是不是对于传记文学就算有些认识呢?不算,在自己没有动手创作之前,就不能算是认识。

这时是1940年左右,中国正在艰苦抗战,我只身独处,住在四川乐山的郊区,每周得进城到学校上课,生活也很艰苦。家乡已经陷落了,妻室儿女,一家八口,正在死亡线上挣扎。我决心把研读的各种传记作为范本,自己也写出一本来。我写谁呢?我考虑了好久,最后决定写明代的张居正。第一,因为他能把一个充满内忧外患的国家拯救出来,为垂亡的明王朝延长了七十年的寿命。第二,因为他不顾个人的安危和世人的唾骂,终于完成历史赋予他的使命。他不是没有缺点的,但是无论他有多大的缺点,他是唯一能够拯救那个时代的人物。 (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自传和传人,本是性质类似的著述,除了因为作者立场的不同,因而有必要的区别以外,原来没有很大的差异。但是在西洋文学里,常会发生分类的麻烦。我们则传叙二字连用指明同类的文学。同时因为古代的用法,传人曰传,自叙曰叙,这种分别的观念,是一种原有的观念,所以传叙文学,包括叙、传在内,丝毫不感觉牵强。朱东润《关于传叙文学的几个名词》)

②朱先生确是有儒家风度的学者,一身正气,因此他所选择的传主对象,差不多都是关心国计民生的有为之士。他强调关切现实,拯救危亡,尊崇气节与品格。这都是可以理解的。(傅璇琮《理性的思索和情感的倾注——读朱东润先生史传文学随想》)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当年有所大学的中文系开传记研究课,课程内容却是韩愈、柳宗元的古文,朱东润就是因为这件事决心献身传记文学的研究。

B.“我的命运是作为沙子而到中文系开课的”,这样的表述与其说写出了自己过去的经历,不如说反映了朱东润写自传时的心态。

C.朱东润虽然认可国外的传记文学,但却担心“穿新鞋走老路”,因此拒绝把近代人推崇的《维多利亚女王传》作为写作范本。

D.出于自己的现实关怀来选择传主,是朱东润传记文学创作的一贯原则。有学者总体上对此表示理解,但在态度上略有保留。

E.朱东润虽然认为“传叙文学”的说法更加科学,但为了避免常会发生的分类麻烦,还是在自传中采用了“传记文学”的说法。

2.朱东润的传记文学观是如何形成的?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3.作为带有学术性质的自传,本文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回答。

4.朱东润认为传记文学作品应如何刻画和评价传主?你是否同意他的观点?请结合材料说明理由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聂鑫森

郁剪剪如今已是古稀老人了。

二十年前,吴净第一次到青山铺乡来采访农民业余文化生活,写了篇关于此地盛行剪花的长篇通讯,并力荐许多剪花的女艺人,郁剪剪就是其中的一位。没想到文章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本地和外地的报纸、电台、电视台记者,来了一拨又一拨。于是,这些看似平常的剪纸也就成了艺术品,又参展,又卖钱。

吴净作为第一个报道者,自然不会就此罢手,隔上一段日子就要前来采访。每次来,必去探望郁剪剪。郁剪剪专攻神话传说人物,八仙、门神、财神、花仙子、十八罗汉、钟馗……运剪洗练泼辣,而且带点夸张、变形,颇获赞誉。

每次告别时,郁剪剪总是颤声对吴净说:“你让我扬眉吐气了,老田对我好多了。”

老田是她的丈夫,叫田谷生,长得很粗蛮,脾气又暴烈,爱喝酒,一有烦心事就打郁剪剪。如今,郁剪剪出名了,剪纸可以换钱了,他的野性收敛了不少。不过所有的钱都得由他统管,不让妻子过手。

吴净径直走到堂屋的门前,高喊一声:“郁老师——”

“来啦!”

随即,郁剪剪从堂屋后面走了出来,紧接着,红着一张脸的田谷生也醺然而出。

“是吴记者呵,快请坐。你怎么喊我‘老师’呢?我不配。”

“在剪纸上,您当然是老师。”

当吴净在挨墙茶几边的一把椅子上坐下,田谷生也大咧咧地在另一边的椅子上落座,然后,挥挥手,大声说:“大记者来了,还不快去泡茶!”

郁剪剪低声说:“我……会的。”

“郁老师,别客气了,我就要走的。我这次来,是要买你的四件门神作品。”

“吴记者,不要买,我送你就是……”

田谷生使劲地“咳”了一声。郁剪剪忙煞住话,目光也变得暗淡起来。

“是我的一个外地朋友,在画报上看到你的门神作品,很欣赏,托我来买的。”

“吴记者,你稍等一下,我去房里拿来。”

田谷生突然站起来,说:“你歇口气,我去替你拿。”说完,就快步走进与堂屋相连的那间卧房里去了。

吴净问郁剪剪:“儿女们都住在附近吧?经常来吗?”

“来得少,老田从不肯留他们吃饭,他把钱看得比命还重。”

“跟你学剪纸的那个姑娘,自取艺名王一剪的,还努力吧?”

“还努力,剪得和我差不多哩。”

正说着,田谷生出来了,手里拿着的四张门神卷成一卷,递给吴净。

吴净问:“多少钱一张?”

田谷生说:“你是老熟人,就二百元一张吧。”

郁剪剪急了,说:“收多了,老田。”

“城里买二百五哩。”

吴净忙付钱,然后告辞。

田谷生进房放钱去了,只有郁剪剪把吴净一直送到竹篱外。郁剪剪说:“真是对不起,这个老田……”

吴净说:“收钱是应该的。再见!”

送别时,郁剪剪没有说那句总是要说的话。

吴净在黄昏时回到了家。他把卷起的门神像在案头展开,按顺序摆好,一组是秦叔宝、尉迟恭;一组是神荼、郁垒。粗粗看去,都还不错。再细看,前一组是郁剪剪的作品,下剪厚重老辣;而后一组显得干净纤巧,出自郁剪剪的学生王一剪之手。

吴净长长地叹了一口气,心有点痛。不是心疼钱,是心痛怎么会发生这样的事。他明白,绝不是郁剪剪所为,定是田谷生进房后搞的名堂。至于王一剪的作品,或是放在老师处寄卖以图获得好价钱,或是田谷生用菲薄的价钱收购而来,吴净就不得而知了。但田谷生将王一剪的作品伪称为郁剪剪的作品,却是不争的事实。

吴净决定把王一剪的作品剔出来,再从自己的藏品中,寻出郁剪剪的同题作品补进去。他不能欺瞒朋友,更不能让伪作流传于世。

吴净把王一剪的作品烧了。

一个月后,青山铺乡政府一个常写新闻稿的宣传干事,打电话告诉吴净:郁老现在不肯动剪刀剪花了,几乎天天和田谷生吵架,骂丈夫不该骗了吴净你这个好人;若是田谷生动手打人,她就见什么砸什么,还大喊要一把火把房屋烧了。

吴净决定马上去一趟青山铺乡,他不能看着一个出色的民间艺术家,就这么被毁了!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每次告别时,郁剪剪总对吴净说“老田对我好多了”,这从侧面反映出了田 谷生对金钱的追求与贪婪,其实并不是真正对郁剪剪好。

B.吴净和郁剪剪谈到了学生王一剪,郁剪剪说“剪得和我差不多哩”,这为下文田谷生用王一剪的作品伪称郁剪剪的作品埋下了伏笔。

C.小说中对主人公郁剪剪的刻画,采用了语言描写、神态描写和心理描写,形象塑造了一个技术十分高超的民间艺术家形象。

D.郁剪剪对丈夫田谷生收吴净的钱,表现出了无可奈何的神情,因此,她满心抱歉地将吴净一直送到竹篱外。

E.郁剪剪后来不肯动剪刀剪花,是因为她不要愿意再成为丈夫敛财的工具,而且她自己也已觉醒,要捍卫自己的权利。

2.小说中的主人公郁剪剪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

3.小说结尾部分加上了宣传干事打给吴净的电话内容,作者这样写有那些作用?

4.小说中写到“吴净把王一剪的作品烧了”,有人认为这是吴净出于愤怒,也有人认为这是吴净出于对郁剪剪作品的尊重。你的看法呢?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