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诗人顾城有句出名的诗:“你看云时,我觉得很近,你看我时,我觉得很远。”这里说的是...

诗人顾城有句出名的诗:“你看云时,我觉得很近,你看我时,我觉得很远。”这里说的是人与人之间的隔膜。成语中有“咫尺天涯”一词,意思是说虽然近在咫尺,却远如天涯。

海南省海边有一块石碑,上书“天涯海角”,那里就是人们常说的“天涯”,现在飞机几小时就到了。美国在地球的那一边,似乎也是“天涯”,但卫星电视一下子将它拉到我们面前。这是现代科技的神威,它使我们生存空间的距离相对缩短了,难怪有地球村之说。

阅读上面的材料,选择一个角度来谈谈你对“咫尺”和“天涯”的理解。

 

距离并不意味着惧怕。有的人看到横在面前的独木桥,就畏缩而不敢前行,这两岸的距离,最终成为他始终不敢逾越的鸿沟;有的人仰头看见高高的台阶,就哀叹过高而不肯举步,这台阶的距离,最终使他失去了“更上一层楼”的机会……这样的因惧怕而生的距离,有增无减;而惧怕也伴随着距离,与日俱增。 距离并不意味着放弃。有人意识到自己和他人的距离,自认为是天壤之别,从此一蹶不振,自暴自弃,其实他忽略了:假若他不懈努力,这距离是完全可以缩小甚至消失的;有的人行至半山腰,已累得气喘吁吁,望着头上的山顶,他摇了摇头,它的半途而废,使他永远失去了“一览众山小”的机会。这样因放弃而生的距离,让人们在为其惋惜的同时,也生出了几分“怒其不争”的愤慨! 【解析】 试题分析:由话题我们可以进行发散性思维,谈对“咫尺”和“天涯”的理解,如从美学角度写“距离产生美”,从交往角度写“距离可以保持一个人的独立个性”,从认知角度写“距离可以保证客观性”,从物理角度写“距离可以提供活动空间,保证安全”等,但结合材料聚合思维,则不能这样随意去写了,材料告诉我们距离的远近是相对的,有条件的。 【考点定位】能写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文章。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 【技巧点拨】第一段材料从心理角度讲咫尺可以成为天涯,这是因为人与人之间心灵的隔膜;第二段材料从科技角度讲天涯可以变为咫尺,这是因为科技进步的力量。写作时从这两个角度切入方为正点。至于文体选择,从心理或者科技角度写距离由远变近或由近变远的体会,是要写议论文,体现话题的开放性。因心灵隔膜,人与人之间咫尺如天涯,也可写只要人与人心灵沟通,“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文后各题。

鹧鸪天

[宋]张

楼上谁将玉笛吹山前水阔暝云低。劳劳①燕子人千里落落梨花雨一枝。

修禊②近卖饧③时故乡惟有梦相随。夜来折得江头柳不是苏堤④也皱眉。

[注]①劳劳遥远。②修禊古俗春季于水滨设祭。③卖饧清明前后卖糖粥。④苏堤作者家乡杭州的名胜以柳闻名。

1.作者在词的上片是怎样借景抒情的?

2.作者为什么说“不是苏堤也皱眉”?请结合词的下片分析。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文后各题。

雪屋记

[明]杜

吴有儒曰徐孟祥氏读书绩文志行高洁家光福山中。相从而学问者甚夥其声名隐然闻于郡国。缙绅大夫游于西山必造其庐焉。孟祥尝结庐数椽覆以白茅不事华饰惟粉垩其中宛然雪屋也。既落成而天适雨雪遂以“雪屋”名之。范阳卢舍人为古隶以扁之缙绅之交于孟祥者为诗以歌咏之征予为之记。

夫玄冥司令草木消歇闭塞成冬之时。天地积阴之气湿而为雨寒而为雪缓缓而下一白千里遍覆于山林大地。万物埋没无所见其生意不几于息乎?孰知生意反寓于其中也。故冬至之节居小雪之后大雪之前而一阳已生于五阴之下矣。由是腊中有雪则来春有收人亦无疾疹之患。是雪也非独以其色之洁白为可尚也盖有生意弭灾之功在焉。太古之人或巢于木或处于穴。木处而颠土处而病也。圣人为屋  冀免  二者  患而已矣初未尝有后世华侈之饰也。  孟祥读书学古结茅为屋不事华侈其古者与?今又济之以雪岂亦表其高洁之志行也欤?宁独是邪?孟祥之匿于深山而不为世用穷而在下如冰雪冱寒之穷冬也及其以善及人而有成物之心其不为果哉者则又如雪之有生物弭灾之功也。以屋名雪讵不韪欤?至若启斯屋而观夫雪之态度则见于诸作者之形容予不暇多记也。

选自《金兰集》中华书局2013年版

1.对下列句子中加横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缙绅大夫游于西山其庐焉      建造

B非独以其色之洁白为可           推崇

C今又之以雪                       加上

D以屋名雪讵不                 正确

2.将文言虚词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内最恰当的一组是 

圣人为屋  冀免  二者  患而已矣

A而 因 之  B则 为 所  C以 乎 之  D且 于 所

3.下列用“/”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孟祥之匿于深山而不为世用/穷而在下如冰雪/冱寒之穷冬也/及其以善及人而有成物之心/其不为果哉者/则又如雪之有生物弭灾之功也

B孟祥之匿于深山/而不为世用/穷而在下如冰雪冱寒之穷冬也/及其以善及人/而有成物之心/其不为果哉者/则又如雪之有生物弭灾之功也

C孟祥之匿于深山/而不为世用/穷而在下/如冰雪冱寒之穷冬也/及其以善及人而有成/物之心其不为果哉者/则又如雪之有生物弭灾之功也

D孟祥之匿于深山而不为世用/穷而在下/如冰雪冱寒之穷冬也/及其以善及人/而有成物之心/其不为果哉者/则又如雪之有生物弭灾之功也

4.下列各句对原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雪屋”外覆白茅内涂白垩不事奢华与古人造屋简朴实用的特点相吻合。

B大雪遍覆山林大地埋没万物看似悄无声息但其中孕育的生机能消除灾祸。

C徐孟祥志行高洁推善及人隐居深山而相从问学者众不求名利而声名远播。

D文章由屋及雪叙写雪之寓意以雪喻人凸显人之品格脉络清晰行文晓畅。

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既落成而天适雨雪遂以“雪屋”名之。

(2)缙绅之交于孟祥者为诗以歌咏之征予为之记。

(3)木处而颠土处而病也。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文后各题。

未成年

大卫·波罗威尔(法)

我坐在去往巴黎的列车上,车厢里坐着一个姑娘,她的身边似乎从来都不缺乏异性,总有一些人主动跑过来向她搭讪。我看着她,觉得似曾相识。

到了马赛,我们一伙人都下了车,准备吃些东西。我看到她牵着一个男人的手,同大家一起在车站内的一个小餐馆里吃饭。大家都坐了下来,那个男人从公文包里拿出了一瓶威士忌,他把威士忌放在桌子上,嘭的一声,我们都朝着他那边看去。

“伙计们,嘿,有开瓶器吗?伙计们?”他朝着桌上的每一个人问到。

几乎每个人都摇了摇头,正当那个男人感到沮丧想要坐下的时候,我从包里拿出了一个开瓶器,递给了他。

“嘿,伙计,多谢啦!您的名字是什么?”他问我。

“布朗。”我对他说。

他把威士忌打开后,又将开瓶器还给了我,“我叫狄耳逊,是巴黎一家银行的老板。这次巴黎那边出了点急事,我要回去处理一下。瞧,这是我的朋友,叫安娜。她刚刚高中毕业,打算到巴黎去上大学,她家里条件不是很好,所以我能帮助她一点就帮助她一点……助人为乐嘛……助人为乐”他一边讲话,眉毛一边随着嘴巴不停的转动,就像榭丽舍大街上行驶的车正在转动的车轮一样。

那位姑娘对我笑了笑,她站了起来,伸出手,对我说道:“布朗,很荣幸认识你。”

我也站起来,跟她握了握手。

回去的时候,我不禁多看了安娜几眼,她仍然牵着狄耳逊的手,我们一同进入了车厢。

卖花的人走了上来,他跑过来对着安娜说道:“亲爱的美丽的小姐,买一份报纸吧,我相信像您这样的人一定需要一朵花,这样才能衬托出您的气质,衬托出您的高贵。”

狄耳逊的脸色似乎很难看,一会儿青一会儿绿,安娜叫了叫他,他没有理她,只是皱着眉头。安娜于是把头偏回来看着我。

那个卖花的人朝我走过来,“先生,”他指了指安娜,“这位美丽的小姐一定是您的女朋友吧,瞧,她多高贵啊,能有这样的一位女朋友真是您的福气!快买一朵花送给她吧,她一定会十分开心的。”

安娜将期望的目光投向我,我难以拒绝,买了几朵花请卖花人送给她。安娜收下了,脸上露出幸福的神色。

之后去巴黎的路上,她一直坐在我的旁边。

到了巴黎,狄耳逊直接走出了车站,头也没有回。我牵着安娜的手,走出车站,我呆在原地不动,安娜仍然往前走,她转过头来对我说:“走啊,呆在这儿不动干嘛?”

“去哪儿?”

“去你家啊。”她微笑着看着我,对着我说道。

我点了点头,带着她往威尔逊大街走去。

我和安娜同居了。

有一天早上,安娜走的很早,她走的时候,我还在睡着。我仍然能记得当我睡眼朦胧的时候,安娜收到那封短信的情景。那样的慌张,害怕,我从来都没见过。

我在焦虑和担忧的陪伴度过了一上午,到了中午,安娜终于回到了家,她很狼狈不堪,变得十分憔悴,她的手脚上似乎也多了几道伤痕。我赶紧招呼安娜坐下,并倒了一杯水给她。她趴在我的肩上,忍不住开始哭了起来。

“狄耳逊破产了,听说他跑回阿尔萨斯了,这边欠了一屁股的债。他的夫人今天来找到我,说她已经知道了我和狄耳逊的关系了,她认为我是不三不四的人,喜欢乱搞男女关系。我几次三番的跟她解释说不是这样的,我和他之间是很纯洁的朋友关系,”她哭着对我说,“我从他夫人家出来,就被几个自称是狄耳逊的债主的人讨债,还被人打了几巴掌,被关在卢浮宫对面的那条小巷的一个黑暗的屋子里,我用碎玻璃割断绳子,这才跑了出来。布朗,我跟狄耳逊真的一点关系都没有,你要相信我,真的,你要相信我。”安娜的泪水打湿了我的后背。

我抚摸着她,对她说:“安娜,我相信你,我相信你真的跟狄耳逊一点关系都没有,我们都很平凡,我们同样的渺小,我们同样的微不足道,我们是喧哗中唯一保持沉默的人。我知道你受了很多的委屈,可是,你要坚强,你要勇敢,你要振作起来。”

晚上,安娜告诉我,她决定走了,她要去马赛。

第二天,我送她到火车站,我看着她慢慢地离我远去,在她将要踏上火车的一刹那,她又走了回来,她在我耳边问:“你没有挽留我的意思?”我看着她,笑了,我对他说,走吧,去马赛要好好生活,要按时起床,按时吃饭,按时睡觉。

她踏上火车,便没有再回头。

一如既往,也似从前,仍然有很多异性围绕在她的旁边。

我看着火车卷着炊烟伴随着轰隆轰隆的汽鸣声,夹带着黄昏的几朵云彩逐渐离我远去。

毕竟是一见钟情。

可我终究还是未成年。

(2002年法国克罗尔微型小说金奖,选做考试文章时文章稍有改动)

1.赏析下面的句子,任意从一个方面分析。

他一边讲话,眉毛一边随着嘴巴不停的转动,就像榭丽舍大街上行驶的车正在转动的车轮一样。

2.从文章结构和故事人物分析卖花人的作用。

3.文章划线句是关于安娜离开时的一段景物描写,说说该景物描写的作用。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文后各题。

大一统:诸葛亮人格的文化属性

诸葛亮的思想以儒家为主导,这是古今学人的基本共识。洪迈《容斋随笔》就曾言道:“诸葛孔明千栽人,其用兵行师,皆本于仁义节制,自三代以降,未之有也。” 这种对诸葛亮的评价代表了中国传统的主流观点。除了仁义礼智信等一般的儒家人格特性外,诸葛亮人格中其有鲜明的儒家大一统的文化禀赋。

三国时代是一个政权分裂的时代,亦可以看作是各个文化集团都在进行着的国家统一事业的时代。以此视角观之,诸葛亮的南征与北伐则格外引人注目。诸葛亮的前、后《出师表》,既表现对于君王的忠诚,更表达对于江山一统的渴望。前《出师表》强调:“北定中原” ,“兴复汉室” ,统一意志坚决。后《出师表》一开篇就说:“王业不偏安!” 并表达为了一统天下“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的决心。

儒家大一统的社会理想,一是理论观念的表达,一是实践行为的表现。而打通儒家人格理想和社会理想的重要环节,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儒家典籍《礼记·王制》既记述了天子诸侯及其公侯伯子男的纵向的结构体系,也描述了东西南北中的空间格局,这是据于天下太平语境的规定。诸葛亮处在一个乱世,天下并未一统。诸葛亮的治国平天下,就是实现国家的统一。其于乱世的治国平天下之策,就是天下一统之策。

大一统之于诸葛亮,是长时段历史的积淀与文化的塑造。无论是作为意识、观念,抑或传统,甚至是一种基因,都是被历史一再肯定的结果。

这种文化基因,在前轴心时代即形成胚胎。黄帝行德政,诸侯皆归之,“抚万民,度四方” ,“监于万国,万国和” 。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和谐局面的形成,这种一统是制度上的统一,黄帝也因此被尊奉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夏商周,这种大一统的文化一脉相承,为中华文化大一统思想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轴心时代,诸子百家竞相提出自己的文化主张,以应对周代国家体制危机。无论是儒家的一统于道德仁义,法家的一统于帝王专制,还是道家一统于自然尊奉,他们对于天下“圣有所生,王有所成,皆原于一” 的主张却是整体认同的。大一统是那个时代的时代精神和历史主题。

汉武帝通过对匈奴的战争,稳定了大汉江山;另一方面则通过一系列策略,解决了封国问题。正是在这样的统一局面下,董仲舒等人以《春秋》公羊学为基础的大一统思想出笼了。他强调作为帝王统治者,向外施恩,就是仁;作为远方的族群,向中央的职贡就是义。国家这样的施恩越多,其领属的天地就越宽广辽远,而远方的职贡也就越多,与大一统国家的关系就越近。这时,族群关系被纳入了大一统的国家意识。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群豪并起。” 威胁一统的因素再次明显地凸显出来。过去的史学家往往关注的是魏、蜀谁为正统问题。假如我们放弃正统说,而改为大一统说,则曹魏和蜀汉都是天下统一的追求者,同样都是大一统的天下观的实践者。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 ;对于乌桓和匈奴,采用了武力征服与和亲的双重形式,维护了晚期东汉王朝的基本稳定。可以说,这是据乱世、求一统之曹操的方式。而诸葛亮主导下的蜀汉,强调“王业不偏安” ,则具有更强的统一欲望。

对于民族关系,诸葛亮始终采取的是“西和诸戎,南抚夷越” 的和平策略,主要不是武力的征服,这与曹操以征伐为主的策略大为不同。诸葛亮在尊重地方文化的基础上,强化了西南区域的对于中华文化的认同。诸葛亮在南中,“即其渠帅而用之” ,用当地的领袖治理,南征后不留兵,保留其自治权,体现出对于南中各族的信任。同时,这种地域化尊重不能排除对于共同文化的尊崇。据《华阳国志》载:诸葛亮“先画天地、日月、君长、城府;次画神龙,龙生夷及牛、马、羊;后画部主吏乘马幡盖,巡行安恤” 。这是一种以图像文献对于民众进行国家与地域关系的教育行为,即地方文化隶属于主流文化的教育,这在任何时代都是十分必要的。诸葛亮南征及其对西南边地的治理,与北伐一样,可以说是对大一统天下的儒家理念的践行。

(节选自2013年7月5日《光明日报》有删改)

1.下列对“大一统” 的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儒家典籍《礼记·王制》通过记述天子诸侯及其公侯伯子男的纵向的结构体系及东西南北中的空间格局,最早对大一统的社会理想进行了规定。

B.黄帝“抚万民,度四方” ,“监于万国,万国和” ,形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和谐局面,这种制度上的统一,是中华文化大一统思想的发端。

C.大一统是轴心时代的时代精神和历史主题,诸子百家为应对周代国家体制危机,提出了相同的文化主张:“圣有所生,王有所成,皆原于一”

D.董仲舒等人把族群关系纳入了大一统的国家意识,为汉武帝征服匈奴,稳定大汉江山,解决封国问题提供了思想理论依据。

2.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诸葛亮的前、后《出师表》强调“北定中原” “兴复汉室” “王业不偏安!” 既为了实现其统一江山的社会理想,也是为了实现其儒家的人格理想。

B.诸葛亮的大一统,作为一种意识、观念,是长时段历史的积淀与文化的塑造的结果;作为一种基因,则是被后代历史一再肯定的结果。

C.曹操和诸葛亮都是天下统一的追求者,同样都是大一统的天下观的实践者;但曹操因“挟天子以令诸侯” 而不被认为是正统。

D.对于民族关系,诸葛亮始终采取的是“西和诸戎,南抚夷越” 的和平策略,强化对于中华文化的认同;而不是像曹操那样采用武力征服的策略。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洪迈认为诸葛亮除了仁义礼智信等一般的儒家人格特性外,其人格中具有鲜明的儒家大一统的文化禀赋,他对诸葛亮的这一评价代表了中国传统的主流观点。

B.东汉末年,“天下大乱,群豪并起” ,威胁一统的因素再次明显地凸显出来,三国这个政权分裂的时代,也是各个文化集团都在进行着的国家统一事业的时代。

C.在轴心时代,诸子百家虽然整体认同大一统的观念,但他们主张一统的方式却大相径庭:儒家一统于道德仁义,法家一统于帝王专制,道家一统于自然尊奉。

D.诸葛亮对待西南区域的策略是尊重地方文化,“即其渠帅而用之” ,在此基础上,强化了其对于中华文化的认同,以独特的方式践行了儒家大一统的理念。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顺治七年冬,书生周容前往镇海县城,小书童背着一大摞捆扎好的书跟随其后。眼看太阳就要落山,周容问一摆渡人:“待我们赶到县城,城门还开着吗?”摆渡人仔细打量了小书童一番,回答说:“若是慢慢走,城门还会开着;若是惶急赶路,城门怕就关上了。”周容觉得摆渡人是在戏弄人,便带小书童快速前进。城门在望了,急着赶路的小书童却摔了一跤,捆扎书的绳子摔断了,书散落一地。等他们把书整理捆好,城门已关了。直到这时,周容才明白了摆渡人那番话的意思。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