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小题。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姓氏的国家,原始母系氏族社会...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姓氏的国家,原始母系氏族社会就产生了姓氏。在关永礼先生所著的《中国姓氏文化》一书中讲到,许多欧美国家名前姓后的姓氏构成方式,迟至中世纪才产生并传承下来。亚洲越南、朝鲜等国的姓氏在14世纪左右才普及兴盛,而且多由中国传入。日本则更晚,1876年才颁布《平民必称姓氏名字义务令》,普遍推行姓氏制度,改变了此前只有贵族、武士、神职官员才享有姓氏的历史。

而细致考究下,“姓”的来历要比“氏”更古老。“姓”字是由“女”字和“生”字组成的,《说文解字》解释:“姓,人所生也。”远古的人类只知其母不知其父,姓就代表了一个人的母系血统,一个始祖母所生的后代即为同姓。中国的古姓中大多都有“女”字偏旁,如姬、姜、嬴、姒、妫、姚等,也正反映了“姓”和母系血统的密切关系。

远古的人们把氏族繁衍的功劳归于某种神秘的自然力量。比如在周人的传说中,他们的始祖母姜因踩了熊的脚印而生了后稷,因此周人以熊为图腾,并姓姬,甲骨文“姬”字的右半部,就是熊的脚印的象形。而在商人的传说中,他们的始祖母简狄因吞食了燕子蛋而生了契,所以商人就以鸟为图腾,并姓子,子就是卵或蛋的意思。

如果说,“姓”是来自母系,那么“氏”就是来自男性。随着社会的发展,人口的繁衍,男性在生产和战争中的优势不断凸显,氏族群体中出现了强有力的男性首领,他们要对自己率领的群体用某种称号作出区分,这就是“氏”的来历。最初的氏,是这个氏族男性首领的称呼。

战国以后,随着经济的发展,政局的动荡,许多贵族降为平民。原本只有卿大夫之家才有资格立氏,随着士和平民地位、权力的上升,他们也开始称氏。氏已不再是贵族特有的标志,人们在交往中互相称名称氏,成为社会发展的需要。秦始皇统一全国后,彻底废除分封制,全面推行郡县制,氏只剩下了标记直系血统的作用,性质上没有了贵贱之别。汉代以后,通称为姓,自此姓氏彻底合一。

现在人们所说的名字是指一个人的名,与古代所说的名字不同。古代的名与字分指,均为一个人的称号。名,是一个人在成年之前的称呼,字则是他成年后步入社会时的称呼。

中国的这种名、字双轨制早在周代就已经形成。古人的名,主要用于自称;士人的字,主要用于他称。古代婴儿出生满两个月就要命名。《礼记》中说“男子二十,冠而字”,“女子许嫁,笄而字”。这是因为古代男子二十岁时行结发加冠之礼,以示成年,开始取字。女子十五岁结发加笄(束发的簪子),作为成年的标志,可以取字。一个人成年后,由长辈原先为其取的名已不便在社交场合中被人指名道姓地径直称呼,应另外换一个平辈或晚辈可以称呼的新名,否则被视为无礼。因此,以字相称,表示尊敬。

字独立于名之外,又与名密切相关。如诸葛亮字孔明,“亮”与“明”可以相互注释,字义相近。也有名与字互为补充,可以连义推想的,如岳飞字鹏举,“鹏举”取大鹏振翅高飞之意,与“飞”互为补充。还有以反义相对取字的,如宋代理学家朱熹字元晦,“熹”与“晦”字义相反。

除了名、字以外,有些古人还有号。虽然春秋时期已有称号的现象,但宋代才是号的大普及时代。明清时期,士人取号之风特盛。清未民初以后,字与号逐渐被笔名、艺名所取代。

(选自余昌《北京日报·中国人的姓与名》)

1.下列关于“中国姓氏”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姓氏产生于原始母系氏族社会,关永礼先生认为中国姓氏远远早于欧美国家,更早于亚洲的越南、朝鲜、日本等国。

B.中国最初的姓来源于母系,而氏来自男性,而且汉代以前氏是贵族特有的标志,汉以后姓氏就完全合一,统称“姓”。

C.中国古姓的字形大多带有女字偏旁,这种造字结构蕴藏着一个历史事实,即中国大多古姓与母系血统有着密切的关系。

D.中国人称氏最初只有卿大夫之家才有资格,后来随着经济的发展,政局的动荡,士和平民地位逐渐上升,他们也开始称氏。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在古代,名和字是不同的称号:名,是一个人在成年之前由长辈为其所取的称呼,而字,则是他成年后步入社会时的称呼。

B.古人的“名”与“字”之间的联系十分密切,或字义相近,相互注释,或连义推想,互相补充,或反义相对,对比鲜明。

C.古代男子年龄到了二十岁才加冠取字,有“字”之后,“字”就在社交场合被广泛应用,而“名”则退出了社交场合。

D.中国名与字的双轨制自周代形成以来,延续了几千年,清末民初以后,字逐渐退出历史舞台,取而代之的是笔名、艺名。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古代的氏与分封制有着密切的关系,分封制彻底废除后,氏只剩下标记直系血统的作用,性质上已没有了贵贱之分。

B.到14世纪左右亚洲越南、朝鲜等国的姓氏才普及兴盛,日本则更晚,而且多由中国传入,由此他们的姓氏和母系血统关系密切。

C.有些古人会取号,早在春秋时期已有称号的现象,但到了宋代,号才进入了大普及时代,而到了明清时期,士人取号之风非常盛行。

D.古人称自己通常称自己的名,称别人通常称他的字,以表示对对方的尊敬,如诸葛亮自称“亮”,鲁肃则称他“孔明”。

 

1.B 2.C 3.B 【解析】 1.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下列关于‘中国姓氏’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这是考查学生对文中重要信息的辨析能力。B项,“汉代以前氏是贵族特有的标志”错,原文是第五段“战国以后……氏已不再是贵族特有的标志”。 【考点定位】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名师点睛】此类题目的题干一般是“对……理解正确的一项”或者“错误的一项……”,答题时注意分清答题的区域,错误设置一般为混淆范围,强拉因果、曲解文意、无中生有等,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概括文章的内容较难,答题时首先浏览选项,在文中找到选项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比如本题选项B对应的文字在文章第五段,经过比对即可发现选项错把“战国以后”理解成“汉代以前”,时间范畴弄错。 2.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这是考查学生筛选和辨别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时要回到原文,找到选项所在的句段,然后与选项仔细比较、进行分析,最后发现问题。C 项,“名则退出了社交场合”错,从文章六、七两段的内容来看,“名”可以用于社交场合自称。 【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此类题目的题干一般是“下列理解不符合文章意思的一项是”或者“符合文章意思的一项是……”,答题时注意分清答题的区域,错误设置一般为混淆范围,强拉因果、曲解文意、无中生有等,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概括文章的内容较难,答题时首先浏览选项,在文中找到选项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选项C是对文章六、七两段内容的概括,从文中来看,“名”没有退出社交场合,只不过是用来自称。 3.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本题重点考查考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解题时首先要锁定答题范围,将选项对应原文信息,合理筛选。B 项,“他们的姓氏和母系血统关系密切”无中生有。 【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像这种题目,考生应先认真审题,要从题干中审明答题的方向,比如本题中,“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然后到文中找到选项对应的文字,进行比对。比如B项,“他们的姓氏和母系血统关系密切”于文无据,属于无中生有。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许多东西,我们之所以觉得是有用处的,只是因为我们已经拥有它们。当我们清理自己的居室时,我们会觉得每一样东西都舍不得扔掉。可是,倘若我们要搬到一个小屋子去住,只允许保留很少的东西,我们就会判断出什么东西才是自己真正需要的。那么,即使我们有一座大房子,又何妨用一间小屋的标准来限定必需的物品,从而为居室留出更多的自由空间呢?

要求:选取角度,自拟题目,除诗歌外文体自选,不得抄袭。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题。

 

 

①大概半年了吧,我不再去过那家古旧书店。它是否依旧安好?不得而知。

②酒香不怕巷子深。那爿小小的书店,盘踞于一个地势低洼、路径偏僻的小区。一开始是去它附近的新华书店,顺便下到这个书店望望。后来,便是只去这家旧书店了。它给我最大的记忆,不过是两朵橘黄色的灯光,斜斜地投在这个城市疲惫的罅隙里面,把那些满面尘土的读物和画作,映照得无比令人渴望。我从它那里真正买下的,不过是一本《秋海棠》、两本《西藏擦擦艺术》的小画册。

③其实在发现这家书店之前,我就目睹了一家古旧书店的短寿。那家书店原本开在我生活的大院里,主要卖一些五十年代到八十年代出版的外国著作。一本《藏族民间故事》引逗出我许多古拙的知觉。几个月之后那书店就永远地消失了。正因为此,我才暗暗祈求那家生存下来的古旧书店免于无声的坍圮。

④我惊异于旧书和旧书拥有者之间的缘分。

⑤幼年读书的时光里,身边的旧书并不少。但给我印象最深的还是《香妃》。那大概是十来岁的时候,我到父亲的老同学家中做客。父亲和老同学酒酣眼热,我一人钻进书房乱翻一气。结果我被淡淡的霉味蛊惑了。我找到了抽屉里的一本《香妃》。书皮破败,纸页油腻。我坐在床单褪色的小床上,窗外是萧森的树影,捧着书我忘记了时间。我并不记得具体的内容,只记得仿佛香妃的剪下来的辫子那么干枯,这个辫子干枯的女人真的很神秘。那个下午,那个逼仄破旧的房间,让我魂牵梦萦了很多年。

或许正是从那时开始,我发现了旧书和新书的不同

⑦后来的那本《秋海棠》有着碧绿色的封皮,柔软光洁,当属旧书堆里的罕物。封面绘着一朵秀雅的海棠花。让我感叹不已的是,扉页上红色小篆的“骆志培藏书”印记,还有空白页中的签字章“骆志培”。我突入了这个藏书者的阅读史。我不得不承认,得以窥看另一个读书者的心灵给了我别样的快意。

⑧《丰子恺散文选》带给我的则是一张快乐糖的糖纸。那糖纸被岁月和书页压得平平整整。它原来该是被主人用作书签的吧;为了感激这意外的礼物,我把它小心地粘贴在扉页上,让它永远地失去了书签的价值,从此获得了陈列于博物馆一般的境遇。这或许是自私的,但我再也不愿失去这张辗转人世三十多年的糖纸,连同它所记录的、我无法释读的往事。

⑨和那些老房子、老街区以及一切有形无形的遗产一样,旧书的旧,只是一种表象;老,才是一种资历。即便是表面上看去毫无痕迹的旧书,也能带给我一种甜蜜的错觉:它已经陪伴我很久了。一页一页翻着,那黄褐色的霉,恰似皮肤上的斑点,属于老去的情人。你和它一起变老,它喂养你的灵魂以岁月。那些漫漶的词句,是任何一本新书都无法赐予的温情。

⑩因为老,它们不比新书站得更高,却更深。当你拥有了那些被同样热爱书籍的生命碾磨过的旧书,它们便开始碾磨你的生命。你会看到,旧书把很多人连在一起。祖父和孙子,父亲和女儿,漂泊异乡的同乡人,共存一个社区却属于不同历史节点的生命。剥除外在的身份,作为阅读者,你发现他们就是你在茫茫宇宙里素未谋面的邻居,只因为他们陪你,或者说你也陪着他们,读了同一本书。你们向同一本书裸露自身,也从同一本书汲取营养

对待旧书的态度,也是我们对待这个世界的态度。诗人于坚说过:遥远和旧这两个词一旦消失,那么世界的末日也就来临了。我们大概无法最终拯救二手书店的命运。但如果它们能够存活下来,我愿意在每一个炎炎夏日的傍晚走进那爿昏黑的旧书店。

1.纵观全文,文章第③自然段插入对另一家古旧书店的回忆,有何作用?

2.文中说或许正是从那时开始,我发现了旧书和新书的不同,请结合⑦~⑩自然段的内容,概括旧书的不同之处。

3.解释你们向同一本书裸露自身,也从同一本书汲取营养这句话在文中的含义。

4.请仔细阅读全文,探究作者的情感取向。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史记  高祖本纪》

                         ,举类迩而见义远。《史记  屈原列传》

                    ,衣食足而知荣辱。《史记  管仲列传》

④胜败兵家事不期,                    。(杜牧《题乌江亭》)

                       ,而后乃今将图南。(庄子《逍遥游》)

⑥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王羲之《兰亭集序》)

⑦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                                 。(王勃《滕王阁序》)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作品,回答问题。

南柯子﹒淮西客舍接得陈敬止书,有寄

毛奇龄

驿馆吹芦叶,都亭舞柘枝。相逢风雪满淮西,记得去年残烛照征衣

曲水东流浅,盘山北望迷。长安书远寄来稀,又是一年秋色到天涯。

【注】①毛奇龄,清代词人。②柘枝:指柘枝舞。《梦溪笔谈》:“寇莱公好《柘枝》舞会客必舞《柘枝》 ”③征衣:旅人之衣。

1.全词表达了作者哪些情感?请简要概括。

2.词虽短,时空转换却多,请简述。

3.有人评价本词“别有凄凉”,作者是用哪些手法表达“凄凉”的?请简要分析。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

高思诚咏白堂记

(金)王若虚

有所慕于人者,必有所悦乎其事也。或取其性情德行才能技艺之所长,与夫衣服仪度之如何,以想见其仿佛;甚者,至有易名变姓以自比而同之。此其嗜好趋向,自有合焉而不夺也。

吾友高君思诚,茸其所居之堂以为读书之所,择乐天绝句之诗,列之壁间,而标以“咏白”。盖将日玩诸其目而讽诵诸其口也。

一日,见告曰:“吾平生深慕乐天之为人,而尤爱其诗,故以是云,何如?”

予曰:“人物如乐天,吾复何议?子能于是而存心,其嗜好趋向,亦岂不佳?然慕之者欲其学之,而学之者欲其似之也。慕焉而不学学焉而不似亦何取乎其人耶? 盖乐天之为人,冲和静退,达理而任命,不为荣喜不为穷忧所谓无入而不自得者。今子方皇皇干禄之计,求进甚急,而得丧之念,交战于胸中,是未可以乐天论也。乐天之诗,坦白平易,直以写自然之趣,合乎天造,厌乎人意,而不为奇诡以骇末俗之耳目。子则雕镌粉饰,未免有侈心而驰骋乎其外,是又未可以乐天论也。虽然,其所慕在此者,其所归必在此。子以少年豪迈,如川之方增,而未有涯涘,则其势固有不得不然者,若其加之岁年而博以学,至于心平气定,尽天下之变,而返乎自得之场,则乐天之妙,庶乎其可同矣。始俟他日复为子一观而评之。”

选自《古文鉴赏词典》

1.下列对句子中加横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合乎天造,乎人意         厌:厌恶

B.今子方皇皇禄之计         干:求取

C.自有合焉而不           夺:改变

D.姑他日复为子一观而评之   俟:等待

2.下列“而”字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列之壁间,而标以“咏白”

B.盖将日玩诸其目而讽诵诸其口也。

C.慕焉而不学

D.未免有侈心而驰骋乎其外

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择乐天绝句之诗,列之壁间,而标以“咏白”

(2)慕焉而不学学焉而不似亦何取乎其人耶?

(3)不为荣喜不为穷忧所谓无入而不自得者。

4.作者认为白居易和高思诚在做人和作诗两个方面的不同点各是什么?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