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
A.有的人看够了城市的繁华,喜欢到一些人迹罕至的地方去游玩,但这是有风险的,近年来已经多次发生了背包客被困野山的案情。
B.熟悉他的人都知道,生活中的他不像在银幕上那样,是个性格开朗外向、不拘小节的人。
C.菲律宾借口查处“非法捕鱼”为名,屡次进犯黄岩岛,并企图将黄岩岛改名为“帕纳塔格礁”,中国外交部就此事件向菲方阐明了严正立场。
D.哈大高铁施行新的运行计划后,哈尔滨至北京、上海等地的部分列出也将进一步压缩运行时间,为广大旅客快捷出行提供更多选择。
在下列句子的空缺处依次填入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
①治理环境污染,不是一个省、一个城市可以完成的,必须让区域联动起来,建立治理环境的联系机制,不同地区、不同部门________,才有可能治理好整体性环境污染问题。
②在巴基斯坦军队杀死最后一名躲在红色清真寺的伊斯兰武装人员之后,军队周四在毁坏烧焦的废墟里召开新闻发布会,但是他们对有多少平民死亡这个问题________。
③领导干部以实名身份开“微博”,就应该从群众的角度出发,深入思考怎样更好地借助网络平台,吸引群众,与群众________讨论各类难点热点问题,讨论政府有关工作。
A.齐心协力 闪烁其辞 开诚布公
B.齐心协力 隐约其辞 开诚布公
C.和衷共济 隐约其辞 推心置腹
D.和衷共济 闪烁其辞 推心置腹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小题。
回家
朱道能
日暮时分,他终于赶回了家乡。
村口的小商店早早亮起了灯光。有几个乡邻在说着闲话。见了他,都一脸热情地招呼着。他立即放下大包小包,连连回应,一一敬烟。
刚唠了几句,爹来了。
“回了。”爹的话,永远是那么简明。然后就去提地上的行李。
有人对他说:“你爹都来瞄几趟了。”
也有人对他爹说:“养儿不要多,一个顶十个呀——老哥好福气哟。”
爹拿眼去瞅儿子,嘿嘿地笑。
回到家,把脸一洗,娘已经把七大碟八大碗摆上了桌子。爹悄无声息地从柜子里拿出一瓶酒来。
一看这酒,他愣了一下。去年春节前,妻子冰在单位分了八瓶抵债的高档白酒。初一给领导拜年拎去了两瓶,可一看领导家的酒柜,就又悄悄拎了回来。后来这酒,就送了岳父两瓶,客户四瓶,朋友来家喝了一瓶,余下这一瓶,回老家时塞进了提包,他想让一辈子只喝两块五一斤土烧的父亲,也尝尝这百元佳酿的滋味。
娘说:“这酒你爹稀罕着哩,过生日时都舍不得拿出来喝一口。”
爹打开酒盖,先给他倒满,然后给自己满上端起来,和儿子轻轻一碰,仰起脖子,一饮而尽。
他心头一热,为不苟言笑的父亲和儿子这尽在不言中的一碰。
于是,他也一饮而尽。
娘嗔怪道:“瞧你爷俩,慢点喝,跟谁抢呀?吃菜,吃菜……”
就这样杯来盏去,一瓶酒很快去了大半。
他说:“爹,你少喝点。”
娘说:“老头子,身体不好,别逞能了。”
爹说:“没事。”
又是一杯。
酒见底了,爹也醉了。
他扶起爹,爹的头就软软地靠在他肩上。这一瞬间,他才突然发现,儿时印象中无所不能的父亲,竟然如此的瘦小羸弱……
他几乎是搂抱着把爹放在了床上。爹的手还一直抓着他的胳膊,嘴里还含糊不清地絮语着。他拉过被子,把爹的手轻轻塞进被窝。
出来时,娘已经收拾好饭桌。
有杯茶,热气腾腾地等着他。
娘说:“你爹是高兴啦。”
他点点头。
“你爹是高兴啦,”娘又重复了一遍,“你们寄回来的纸片片,可给你爹长脸了……”
纸片片?他愣住了。
娘说:“就是那啥……那啥……”便转身进屋,拿出一个包,解了一层又一层,露出的是——一张明信片。
他想起来了,那是春节前,儿子蛋蛋从学校带回几张学校发的明信片,说是要完成“感恩”的家庭作业。
他说:“算了吧,你爷奶都不识字,寄回去了也没有用。”
儿子说:“不嘛,老师说一定要寄的。”于是,他就替儿子写地址。在写“溡河村”时,还一时想不起“溡”字是不是应该有个三点水。有多少年没有给父母写信了呢?仔细想想,应该追溯到上大学的时候了。
他看儿子一笔一画地写道:祝爷爷奶奶春节愉快,身体健康!
他见下面还有大片空白,就提笔续了一句:祝爹妈笑口常开,健康长寿!
儿子见了,又拿起笔递给妻子:“妈妈,你也写一句……”
于是妻子也写了一句。
然后,儿子交到学校,统一寄发了。
如果不提起,他早已忘记了这张“纸片片”了。
他端起茶杯,猛喝了一口,却烫得直吐舌头。
娘还在说:“这张纸片片,邮递员就送在村口商店里,好多人都看了,说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儿子孝顺,孙子乖,媳妇也懂得礼数……”
“你爹才没有出息呢,跟俺一样,是个大字不识的睁眼瞎,却没事捧着这个纸片片,左瞅瞅右瞄瞄的……”
说着,娘就笑出了声。
他也跟着笑,肌肉却有些僵硬。
“前几天,你爹还说呢,掰个指头算一算,冰冰有五年没回了,蛋蛋也有三年没回了……”娘总有说不完的话题。
他立即道:“原来是准备回的,冰冰单位要临时值班,孩子也要上补习班……”说这话时,他感觉脸在发烫。
娘也立即说:“知道,知道。你爹还说了,你以后也不要年年回了。爹妈知道你们在城里的难处,喝口凉水都要花钱买。回来一趟,这七大姑八大姨的,你不容易啊……”
说到这里,娘的眼圈突然红了:“你爹娘没有啥本事,出门在外都靠你自个勤扒苦做的——以后逢年过节,给俺们寄个纸片片啥的就行了。省俩钱儿,好给咱的蛋蛋上大学……”
他鼻子一酸,说:“娘,你别这样说……”顿了顿,又大声道:“跟俺爹说,明年过年,我们全家一定回来!”
在里屋,爹的鼾声正响。
(选自《天池》2009年第9期,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A.文章语言多用口语,质朴自然。小说多处描写人物对话,既能揭示人物的心理,又能彰显文章的主旨。
B.文章使用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等多种手法刻画人物,还多处使用修辞手法,如“是个大字不识的睁眼瞎”。
C.在“他”与儿子蛋蛋的对话中我们知道,他大学毕业后就没给父母写过信了,不写信的原因是父母不认字。
D.“爹拿眼去瞅儿子,嘿嘿地笑”一句通过对人物的动作描写,表现了父亲内心的自豪与幸福,折射出父亲内向的性格特征。
E.文章写娘转身进屋,拿出一个包,包里装着明信片,“解了一层又一层”的细节描写表明了爹娘珍视的程度,也是对儿孙爱的程度。
2.文章开头写乡邻们的话语有什么作用?
3.简要概括母子谈论“明信片”时“我”的心理变化过程。
4.有人说这篇小说的主旨是表现在外打拼的孩子不能经常关爱父母的愧疚之情,也有人说主旨是赞美父母对子女的理解和关爱。结合文章,谈谈你的看法。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白的《蜀道难》中“ , ”两句,融会了五丁开山的神话,刻画了蜀道的高危难行。
(2)杜鹃,是我国古诗词中最常见的意象,因其啼声甚哀,往往传达一种凄凉之情或思念之意。《琵琶行》中的“ , ”两句就表达了一种凄凉之意。
(3)荀子在《劝学》中指出,如果“ , ”,那么就能达到“圣心备焉”的境界。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后面小题。
为农①
杜甫
锦里烟尘外,江村八九家。圆荷浮小叶,细麦落轻花。
卜宅从兹老,为农去国赊。远惭句漏令②,不得问丹砂。
【注】①此诗是安史之乱后杜甫流寓四川卜居成都草堂时所作。②句漏令,东晋葛洪年老欲炼丹以求长寿,闻交趾国产丹砂,遂求为句漏令(句漏在今广西北流县),帝许之。
1.“圆荷浮小叶,细麦落轻花”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
2.请简要分析“远惭句漏令,不得问丹砂”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小题。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1.下列句中加横线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师说以贻之 贻:赠送
B.其闻道也亦先乎吾 闻:懂得
C.术业有专攻 攻:学习、研究
D.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师道:从师的道理
2.下列各选项中对相关内容的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师说》选自《昌黎先生集》。韩愈,字退之,唐代著名文学家。苏轼《潮州韩文公庙碑》中称赞他“文起八代之衰,而道济天下之溺”。
B.在文学史上,“古文”的概念是柳宗元提出来的。而韩愈是“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他所谓的“古文”是一种与内容空洞、重视词藻、堆砌典故、讲究对偶的骈文相对立的散文。
C.“说”是古代以议论或说明等方式来阐述事理的文体,是古代议论说明一类文章的总称,如《马说》《捕蛇者说》《爱莲说》等都属于这一种文体。
D.《师说》中有“六艺经传”的说法,其中“六艺”指《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种经书。另外,在古代“六艺”还指六种基本才能:礼、乐、射、御、书、数。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古之学者必有师”。第一段正面阐述了教师的作用、从师的必要性和择师的标准。
B.第二段慨叹师道不传已久,运用对比的手法,把“古之圣人”从师而问与“今之众人”耻学于师,为子择师与自己不从师,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与士大夫之族分别对比,批判了社会上轻视师道的不良风气。
C.第三段以孔子从师的范例,进一步阐明教师的作用和“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道理。
D.最后一段说明写作本文的缘起,这本属于附记性质,但作者赞扬李蟠“不拘于时”“能行古道”,又一次强调了他的观点。
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2)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3)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