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屠呦呦与青蒿素 沈 斌 屠呦呦,l930年12月30...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

屠呦呦与青蒿素

 

屠呦呦,l930年12月30日出生于浙江省宁波市。她自幼耳闻目睹中药治病的奇特疗效,小时候就对中药有了深刻印象,这促使她后来去探索其中的奥秘。考大学时,屠呦呦选择药物学专业为第一志愿。她认为药物是治疗疾病的主要手段与工具。1951年,屠呦呦如愿考入北京医学院药学系,所选专业正是当时一般人缺乏兴趣的生药学。她觉得生药专业最可能接近探索具有悠久历史的中医药领域,符合自己的志趣和理想。在大学4年期间,屠呦呦努力学习,取得了优良的成绩。在专业课程中,她尤其对植物化学、本草学和植物分类学有着极大的兴趣。1955年,屠呦呦大学毕业,分配到卫生部直属的中医研究院工作。从此,她埋头从事生药、炮制及化学等中药研究,开始了她为之奋斗一生的事业。

工作伊始,屠呦呦主要从事生药学研究。l956年,全国掀起防治血吸虫病的高潮,她对有效药物半边莲进行了生药学研究;后来,又完成了品种比较复杂的中药银柴胡的生药学研究。这两项成果被相继收入《中药志》。屠呦呦虽身患结核等慢性疾病,但仍坚持工作,无论到野外采集标本,还是在室内进行实验研究,她都积极主动地完成。由于她在工作中的出色表现,l958年,被评为卫生部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1959年,屠呦呦参加卫生部举办的“全国第三期西医离职学习中医班”,系统地学习了中医药知识。在两年半的学习中,她不但掌握了理论知识,而且参加过临床学习。通过这次学习,屠呦呦深深感受到中医理论与临床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性。她还根据自己的专业,深入药材公司,向老药工学习中药鉴别及炮制技术,并参加北京市的炮制经验总结,从而对药材的品种真伪和道地质量,以及炮制技术有了进一步的感性认识。以后,屠呦呦参加了卫生部下达的中药炮制研究工作,是《中药炮炙经验集成》一书的主要编著者之一。

通过一段时间的生药和炮制研究,屠呦呦体会到,中药研究还必须重视中药内含物质与药效之间的关系,而有效成分的研究又是掌握中药疗效规律的必然途径。屠呦呦和同志们经过多年不懈的努力,先后发明和研制了新型抗疟药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1978年,青蒿素抗疟研究课题荣获全国科学大会“国家重大科技成果奖”;1979年,获国家科委授予的发明奖。l984年,青蒿素的研制成功被中华医学会等评为“建国35年以来20项重大医药科技成果”之一。

疟疾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生命健康的世界性流行病。据世界卫生组织报告,全世界约数10亿人口生活在疟疾流行区,每年2亿余人患疟疾,百余万人死于疟疾。因疟原虫对喹啉类药物已产生抗药性,所以,疟疾的防治重新成为世界各国医药界的研究课题。60年代以来,美、英、法、德等国花费大量人力和物力,寻找有效的新结构类型化合物,但始终没有满意的结果。中国是从1964年重新开始了对抗疟新药研究,至l967年,又组织全国7大省、市全面开展这项工作。从中草药中寻找抗疟新药一直是整个工作的主流,但是,通过对数千种中草药的初步筛选,却没有任何重要发现。

就在中外都处于困境的情况下,l969年2月,屠呦呦接受了中草药抗疟研究的艰巨任务。她首先从收集整理历代医籍、本草、地方药志的单、验方入手,还走访当时中医研究院内老中医专家,搜集建院以来的有关群众来信,整理了一个从2000余方药中选编的以640种药物为主的抗疟方药集,并且在此基础上,进行实验研究,组织鼠疟筛选。东晋名医葛洪《肘后备急方》中称,有“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可治“久疟”。她细细琢磨这段记载,觉得里面大有文章。屠呦呦根据这条线索,改进了提取方法,采用乙醇冷浸法将温度控制在60℃,所得青蒿提取物对鼠疟治疗效果有了显著提高;接着,用低沸点溶剂提取,使鼠疟效价更高,而且趋于稳定。后来又进行猴疟实验,取得同样满意的效果。此后,她又进行了深入的药理、毒理研究,为确保用药安全她还亲自试服。

在临床证实青蒿抗疟有效的基础上,屠呦呦等人发扬连续作战的精神,进一步分离提纯青蒿有效单体。这种新型化合物被命名为“青蒿素”,经大量化学工作、衍生物制备结合四大光谱研究,确定为倍半萜类成分。1977年3月,首次以“青蒿素结构研究协作组”名义撰写的论文《一种新型的倍半萜内酯——青蒿素》发表于《科学通报》1977年第3期,引起了世界各国的密切关注和高度重视。青蒿素的发现和研制,是人类防治疟疾史上的一件大事,也是继喹啉类抗疟药后的一次重大突破。l981年10月,在北京召开了由世界卫生组织等主办的国际青蒿素会议上,屠呦呦以首席发言人的身份作《青蒿素的化学研究》的报告,引起中外代表们的极大兴趣。

由于青蒿素存在抗疟复发率比较高、用药剂量比较大等实际问题,为进一步完善这一特效药,屠呦呦等人还对其衍生物进行了研究。他们排除干扰,克服困难,历经6年时间,终于又开发成功抗疟疗效比青蒿素高l0倍,而复发率极低、用药剂量小、使用方便的抗疟新药——双氢青蒿素。同时,对双氢青蒿素的化学、制剂、毒理、药理、药代动力学、生物利用度、质量规格、临床应用等20余项课题进行了系统研究。

1990年3月,双氢青蒿素通过了技术鉴定,专家们普遍认为该药是国际上比较理想的口服抗疟治疗药,将青蒿素结构中的羰基改为羟基,使临床疗效大幅度提高,具有理论和实际意义。双氢青蒿素的研制成功,在抗疟药的研究领域里又是一个新的起点。屠呦呦并未因此而满足,她十分清楚,新药系列化研究计划正等着她和同志们去实现。                                        

(选自《生物谷》,有改动)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中医药的神奇疗效让屠呦呦小时候就对中药有了深刻印象,这成为促使她后来去探索中医药奥秘的主要原因。

B.屠呦呦在北京医学院药学系所选的专业是当时一般人缺乏兴趣的生药学,她工作后也只从事了生药学的研究。

C通过参加卫生部举办的“全国第三期西医离职学习中医班”,屠呦呦深深感受到中医理论与临床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性。

D.屠呦呦经过自己的努力,先后发明和研制了新型抗疟药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并获得了“国家重大科技成果奖”等大奖。

E.传记前两段主要讲了屠呦呦学习医药学的经历,后面若干段落讲了发明研制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的过程,详略得当。

2.第四段交代疟疾和抗疟药物研制什么情况其用意是什么?请简要分析概括。

3.屠呦呦有哪些优秀品质?请简要分析概括。

4.屠呦呦对青蒿素的研究历程十分复杂艰难,请概括出来,说说这些给了什么启示。

 

1.答E得3分,答c得2分,答A得1分。 2.第四段交代了美英等国寻找有效抗疟疾的新结构类型化合物,没有满意的结果,也写了中国从中草药中寻找解决的办法,也没有收获。这两方面衬托了屠呦呦对抗疟药物研究的重要性,凸显了屠呦呦研究思路的独特、研究历程的艰辛。 3.①学习努力,成绩优异。由于小时候的影响,她选择了符合自己志趣理想的专业并为之努力学习。②工作出色:无论到野外采集标本,还是在室内进行实验研究,她都积极主动地完成。由于她在工作中的出色表现,1958年,被评为卫生部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③虚心好学:向老药工学习中药鉴别及炮斜技术。④勇挑重担:屠呦呦接受了中草药抗疟研究的艰巨任务。⑤连续作战,精益求精:克服困难,历经6年时间,终于又开发成功抗疟疗效比青蒿素高10倍,而复发率极低、用 药剂量小、使用方便的抗疟新药——双氢青蒿素。 4.研究历程:①从收集整理历代医籍、本草、地方药志的单、验方人手,走访专家,整理抗疟方药集。②进行实验研究,组织鼠疟筛选。③改进了提取方法,所得青蒿提取物对鼠疟效价有了显著提高。④进行猴疟实验,取得满意的效果。⑤进行了药理、毒理研究,并亲自试服。⑥进一步分离提纯青蒿有效单体——青蒿素。⑦对其衍生物进行了研究。⑧对有关双氢青蒿素的20余项课题进行系统研究。(每点l分,答出任意四点即可,但顺序不可颠倒)看法:①科学研究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长期坚持不懈的研究,才可能有所建树。②科学研究需要认真细心,反复实验,要有耐心、有决心、有信心。③科学研究也需要有造福于人类的精神境界和为此而献身的精神。 【解析】 1.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综合分析理解实用类文本的能力。A.小时候对中药的印象是主要原因,这在文中无根据。B.她从事过生药、炮制及化学等中药研究,不只是生药学。D.“自己的努力”错误,应该是“屠呦呦和同志们”共同的努力。 【考点定位】分析语言特色,把握文章结构,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技巧点拨】这是一道综合分析文章的题目,涉及到文章的细节、结构、传主的品格等等多方面,试题命制的错误选项多为无中生有,牵拉因果、传主的品格和所举的事例不对应等。答题时应仔细注意题干内容,在回到原文中,与原文内容仔细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并分析判断。注意选项中那些绝对、不全面、牵强、似是而非等特征的方面。如D项中的内容分析错误。 2.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题干中要求对“第四段交代疟疾和抗疟药物研制”的用意与概括,抓住题干中关键词——“第四段”“ 研制情况”,其用意解题时联系传记人物。 【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考点定位】分析语言特色,把握文章结构,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技巧点拨】人物传记文体特点:是遵循真实性原则,用形象化的方法记述人物的生活经历、精神风貌及其历史背景的一种叙事性文体。其文体特点是真实性和文学性。其中,真实性是传记的第一特征,因为传记叙写的是历史或现实中存在的活生生的人,有真名实姓、居住地点、活动范围等,写作时不允许任意虚构。但传记不同于一般的枯燥的历史记录,它又具有文学性。它是写人的,有人的生命、情感在内;它通过作者的选择、剪辑、组接,倾注了爱憎的情感;它需要用艺术的手法加以表现,以达到传神的目的。如该题中对“研制情况”的概括分析,实则是对传记人物“屠呦呦”的考核。 3. 试题分析:概括传主的性格品质,可从分析人物的相关事件入手,从中提炼出其性格品质。文中记叙了屠呦呦在从事青蒿素研究中面对的困难,以及她为此所做出的努力和获得的成就,表现了其吃苦耐劳、锲而不舍、有高度的责任感等可贵品质。 【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技巧点拨】去粗取精。基本要点有二:一是切块法,即在锁定与答案有关信息句段的基础上,进一步缩小包围圈,将目光锁定在一段或几段中的某一“块”。可以依据写作的角度切块,也可以依据内容上的关键词切块,还可以依据语句上的连接词(关联词、序数词、插入语、介词等)切块。二是抽条法,即在锁定“块”的基础上,分出“条”来抽取答案信息,然后再提炼概括。点面结合。有时候与答案有关的信息并不是集中在某一“块”,而是分布在全文的各部分,这就要对全文进行整体把握,点面结合,逐一摘取,避免遗漏。瞄准目标。目标语句使指代表有用信息的语句,它不一定就是文章的段落或全篇的核心语句或精要语句。瞄准目标语句,依题干要求进行提取和整合是迅速、准确地解决问题的关键。 4.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概括能力与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所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的能力。作答此类题,既要联系文本内容,又要表明自己的观点。根据文本中对屠呦呦对青蒿素的研究历程的介绍,分析其对现实生活的意义即可。 【考点定位】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能力层级为探究F。 【名师点睛】通读全文,把握与传主相关的重要事实,了解传主的生活经历或人生轨迹;把握传主的性格特征或人生追求、思想个性;把握传主的历史地位和作用;把握作者对传主的态度与评价;把握传主的自我认识和评价等。(归纳概括传主的主要经历、重要事迹(事件))。掌握归纳人物经历(事件)的基本方法:①时间变化,②地点变化,③职位(工作)变化,③注意关键句子提示(过渡句),④注意题目的附加条件(对归纳内容的限制),筛选归纳传主的主要性格特征(特质、与众不同之处等)方法归纳:①从事件(人物的言行)中概括传主的性格。②注意作者对传主的议论性描述。③注意文章引用的他人对传主的评价。④关注文章的过渡句。如该题中分析“启示”应首先理解传记人物形象。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诗仙”李白在《行路难》中,用“                ”两句,抒发了自己的乐观自信、志向远大;《将进酒》中同样表达诗人乐观自信的诗句是“                   ”。

(2)岑参在《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以夸张的笔墨渲染出气势磅礴、瑰奇壮丽的边塞冬景的名句是“                      ”。

(3) 刘禹锡在《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用典故表达回归后的感受的句子是“                   ”。

(4)                ,一一风荷举。(周邦彦《苏幕遮》)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以下小题。

送韩汝度还关中①

[明]何景明

华岳②云台万里情,高秋落日眺秦城。

黄河一线通沧海,  身在仙人掌上行。

【注】①韩汝度:作者友人。因上疏指斥时政,被夺官还乡。关中:古代指陕西一带,也是韩汝度的家乡所在。②华岳:即华山,古称西岳,北瞰黄河,南临秦岭。云台:即云台峰,华山北峰。下文“仙人掌”在华山朝阳峰。

1.同样写黄河、华山,本诗与陆游的“三万里河东如海,五千仞岳上摩天”相比,在景物描写的视角上有什么不同? 请简要分析。

2.作为一首送别诗,本诗是怎样抒情的?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以下小题

杨嗣昌,字文弱,武陵人。万历三十八年进士。改除杭州府教授。迁南京国子监博士,累进户部郎中。天启初,引疾归。

崇祯元年,起河南副使,加右参政,移霸州。四年,移山海关饬兵备。父鹤,总督陕西被逮,嗣昌三疏请代,得减死。五年夏,擢右佥都御史,巡抚永平、山海诸处。嗣昌父子不附奄,无嫌于东林。侍郎迁安郭巩以逆案谪戍广西,其乡人为讼冤。嗣昌以部民故,闻于朝,给事中姚思孝驳之,自是与东林郄

七年秋,拜兵部右侍郎兼右佥都御史,总督宣、大、山西军务。时中原饥,群盗蜂起,嗣昌请开金银铜锡矿,以解散其党。又六疏陈边事,多所规画。帝异其才。以父忧去,复遭继母丧。

九年秋,兵部尚书张凤翼卒,帝顾廷臣无可任者,即家起嗣昌。嗣昌既建“四正六隅”之说,欲专委重文灿,文灿顾主抚议,与前策牴牾。帝谯让文灿,嗣昌亦心望。既已任之,则曲为之解。乃上疏,克今年十二月至明年二月为灭贼之期,帝可其奏。

贼大入四川,朝士尤洪承畴纵贼。嗣昌因言于帝曰:“熊文灿在事三月,承畴七年不效。论者绳文灿急,而承畴纵寇莫为言。”帝知嗣昌有意左右之,变色曰:“督、理二臣但责成及时平贼,奈何以久近藉之口!”嗣昌乃不敢言。文灿既主抚议所加饷天子遣一侍郎督之本藉以剿贼文灿悉以资抚帝既不复诘廷臣亦莫言之。至明年三月,嗣昌以灭贼逾期,疏引罪,荐人自代。帝不许,而命察行间功罪,乃上疏曰:“洪承畴专办秦贼,贼往来秦、蜀自如,剿抚俱无功,不免于罪。熊文灿兼办江北、河南、湖广贼,抚刘国能、张献忠,战舞阳、光山,剿抚俱有功,应免罪。诸巡抚则河南常道立、湖广余应桂有功,陕西孙传庭、山西宋贤、山东颜继祖、保定张其平、江南张国维、江西解学龙、浙江喻思恂有劳,郧阳戴东旻无功过,凤阳朱大典、安庆史可法宜策励图功。总兵则河南左良玉有功,陕西曹变蛟、左光先无功,山西虎大威、山东倪宠、江北牟文绶、保定钱中选有劳无功,河南张任学、宁夏祖大弼无功过。承畴宜遣逮,因军民爱戴,请削宫保、尚书,以侍郎行事。变蛟、光先贬五秩,与大弼期五月平贼,逾期并承畴逮治。大典贬三秩,可法戴罪自赎。”议上,帝悉从之。

(节选自《明史·杨嗣昌吴姓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文灿既主抚/议所加饷/天子遣一侍郎督之/ 本藉以剿贼/ 文灿悉以资抚 / 帝既不复诘廷臣/亦莫言之

B.文灿既主抚议/ 所加饷天子遣一侍郎督之/ 本藉以剿贼/ 文灿悉以资抚 / 帝既不复诘 / 廷臣亦莫言之

C.文灿既主抚/议所加饷天子遣一侍郎督之/ 本藉以剿贼/ 文灿悉以资抚/ 帝既不复诘廷臣/亦莫言之

D.文灿既主抚议/ 所加饷/天子遣一侍郎督之/ 本藉以剿贼/ 文灿悉以资抚帝/既不复诘/ 廷臣亦莫言之

2.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进士:元、明、清时,贡士经乡试后,及第者皆赐出身,称进士。以成绩高低分为“三甲”:一甲赐“进士及第”只取三名,第一名状元,第二名榜眼,第三名探花;二甲赐“进士出身”若干名,第一名通称传胪;三甲赐“同进士出身”若干名。

B国子监博士国子监是中国古代隋朝以后的中央官学,为中国古代教育体系中的最高学府,又称国子学或国子寺。唐代之后,在国子监中分管教学的官员称作国子监博士及助教。

C父忧:父丧的婉辞。根据儒家传统孝道观念,朝廷官员在位期间,如若父母去世,无论此人官何职,从得知丧事的那天起,必须辞官回祖籍,为父守制27个月,这叫丁忧丁忧是中国封建社会传统的道德礼仪制度。

D兵部尚书尚书,是中国封建时代的政府高官名称,相当于现在各国家部委的部长。兵部尚书是六部尚书的其中之一,别称为大司马,统管全国军事的行政长官。相当于现在主持中央军委日常工作的军委副主席兼国防部长。

3.下列对文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杨嗣昌父亲杨鹤,总督陕西时被逮捕,杨嗣昌三次上疏请求代替父亲受死,他父亲得以免除死刑。

B.中原闹饥荒,到处发生暴乱,杨嗣昌请求开采金银铜锡矿,以解散这些流民暴徒。又六次上疏陈述边防事务,多有所规划、谋议。

C.杨嗣昌因为一些官员剿灭农民军的期限已过,上疏要求让他们承担过错,并毛遂自荐代替他人,皇帝没有答应。

D.杨嗣昌向皇帝上疏建议曹变蛟、左光先跟祖大弼限期平定盗贼,超过期限连同洪承畴一起逮捕法办。

4.把文中文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嗣昌以部民故,闻于朝,给事中姚思孝驳之,自是与东林郄。

②熊文灿在事三月,承畴七年不效。论者绳文灿急,而承畴纵寇莫为言。

 

查看答案

作文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荀子

我宁愿靠自己的力量,打开我的前途,而不愿求有力者的垂青。——雨果

以上材料引起了你怎样的思考?请全面理解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得炒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一段话,然后回答问题。

晚10时40分许,某大学副校长上课时,教室管理员以“锁门时间已过” 为由,在门口大声催促“锁门了”。该副校长得知对方身份和来意后说:“教学重要还是锁门重要?”“我可以明天就让你走人。”此事在学生中引发争议。根据校方规定,老师上课时间到晚9时30分结束,教学楼关闭时间为晚上10时30分。

(1)你认为事件中谁的做法欠妥?请你评论。要求观点鲜明,语言简洁,写出两点理由。

(2)请选择你认为表达不当的一方,为他拟写一句得体的话。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