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仿照画线的语句,再续写两个语句,使之构成排比,表达一定的理趣。 只要春天还在,我...

仿照画线的语句,再续写两个语句,使之构成排比,表达一定的理趣。

只要春天还在,我就不会悲哀,纵使黑夜吞噬了一切,太阳还可以重新回来;

只要生命还在,我就不会悲哀,                                   

只要明天还在,我就不会悲哀,                                 

 

纵使身陷茫茫沙漠,希望的绿洲还会存在;纵使寒冬冷酷逼人,春雷还会滚滚而来。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仿写语句的能力。答题时应明确题目要求“句式、结构与示例相似”且要符合情理。先从内容上看,要分析示例中的事物,理清它们之间的关系,“信念依旧不悲哀”。再从结构、手法上看,构成排比句,表达一定的理趣。 【考点定位】选用、仿用、变换句式。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技巧点拨】答好仿写句至少需要三方面的能力:一、遣词造句的能力;二、汉语语法修辞运用能力;三、较强的联想能力。还必须遵循两条原则:一是形式的束缚性,即一定要符合题目的要求,不可另起炉灶;二是内容上的创造性,内容上不能再去重复原来的内容,要尽量开拓境界。在这诸多项要求中,至关重要的是敏捷而丰富的联想能力。只有联想丰富,思维发散面广,答题方能得心应手。明确题目的要求和仿写的类型,分析句式的特点和修辞手法。如本题“信念依旧不悲哀”, 纵使身陷茫茫沙漠,希望的绿洲还会存在等。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以下新闻材料,根据要求答题。

不久前,某地一所高中对700名学生做了以“你觉得你离父母有多远”为主题的调查。调查结果显示69%的学生认为与父母有代沟,其中6%的学生觉得离父母很远。很多学生说,与父母沟通时,除了学习再无别的话题。

(1)用一句话概括这则新闻的主要内容。

(2)就此现象谈谈你的看法。(不超过80字)

 

查看答案

填入下面一段文字划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句是    

文化建设是新农村建设的灵魂。对尚存的乡村传统文化挖掘、保存,并根据新的情势有益地加以改造,                                  

①有助于共同体的维护与重建

②不仅能重构农民的意义与价值体系

③而且还能增加村庄社区的黏合能力

④建设与农民现实生活相匹配的乡村新文化

⑤消减他们因社会急剧变迁而产生的“拔根”感

A. ④②⑤③①

B. ③①⑤②④

C. ②①③⑤④

D.①⑤③④②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大师的这段经历非常重要,但流传的说法不一,而所有的当事人、知情人都已去世。我们斟酌以后拟采用大师儿子所讲的为准。

B.让老百姓吃饱、吃好、吃得安全,永远是农业发展的根本任务,它并不随着农业自身发展阶段的变化而有所改变。

C该厂狠抓生产质量,重视企业文化,十几年来凝聚了一批技术骨干,所生产的内衣产量成为全国同行业销售额率先突破十亿大关的一个著名品牌

D.刘老先生热心支持家乡的教育、慈善等公益事业。他这次返乡,主动提出要与部分福利院参加高考的孤儿合影留念。

 

查看答案

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法国十八世纪伟大的启蒙思想家卢梭的《社会契约论》           ,给当时法国思想界带来全新的气息,这本书后来成为了反映西方传统政治思想的最有影响力的著作之一。

②陕北民歌《山丹丹开花红艳艳》描述了红军长征胜利抵达陕北时,正逢满山的山丹丹花开的美丽情景,歌曲旋律优美,而演唱者阿宝的嗓音           ,更让听者印象深刻。

③一位抗战老兵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回忆说:“当时只听到一声           般的巨响,身旁火光冲天,前方的战友永远的倒在了血泊中,而我也身受重伤”,说完他黯然。

A.天崩地坼          穿云裂石        发聋振聩

B.天崩地坼          发聋振聩        穿云裂石

C.发聋振聩          穿云裂石       天崩地坼

D.发聋振聩         天崩地坼        穿云裂石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

王元化①二三事

姚芳藻

王元化先生是上世纪四十年代《联合晚报》文艺副刊“夕拾”的主编。谈起他从事新闻工作的这一段生活,他却说,他当年是被迫进《联合晚报》的。

王先生以前从来没同我们谈起过那一段不太愉快的往事。原来抗战胜利后,他在上海地下文委宣传组负责文艺工作时,因为在杂志上用“函雨”这个笔名发表了一篇题目叫《舅爷爷》的短篇小说,就遭到老文委书记的指责:“为什么写童年时代的东西?为什么不为政治服务?”他与胡风的联系更被上纲上线为“政治问题”。个别谈话不够,还发动党员群众整他。可是《舅爷爷》把一个质朴的老人和天真的孩子之间的感情写得细致入微,是一篇优秀小说,文章一发表,就受到几位作家的注意,魏金枝撰文介绍,以群在《文哨》上加以推荐,师陀主持的苏联电台文艺节目中也全文播送了。一直到八十年代,冯亦代还在文章里对《舅爷爷》推崇备至。其实,这些作家当时他都认识的,但他们从来也不知道函雨原来就是王元化。至于与胡风联系问题,更是没来由的罪名。年少气盛的王先生当然大不以为然,他据理力争,而结果是靠边站。既然在文艺圈落荒,不如去新闻界栖身,他是不得已才提出进《联合晚报》工作的。“这是我的一段不光彩的历史。”他讲得很风趣。一开始我以为这只不过是一句反话,但细细玩味,觉得其中奥妙无穷,因为显然讲自己光彩,就意味着别人不光彩,而王先生是决不愿意去触他那位老上级的心境的。

他接替姚溱,担任了“夕拾”的主编。初进报界,对编辑程序可以说是一窍不通,姚溱不仅坐在他的身边,帮着他编了一个星期,而且在知道他经济困难后,把整个月的工资全都给了他。谈起姚溱这位新来的文委书记对他的帮助,他充满了感激之情。当时的报纸,副刊版面天天有,编辑是唱独脚戏。缺稿是常有的事。一个时期里,姚溱天天问他版面情况,缺多少,姚溱就补多少,先生说他真佩服姚溱有这样的本领。

其实,他后来也有了这套本领了。我记得在《联合晚报》不大的编辑室里,总编辑、总主笔、各版编辑、采访主任、资料员、校对、会计……近二十来人济济一堂。长途电话叫喊声、记者说话声、报纸撕裂声、算盘滴嗒声……乱哄哄好不热闹。而先生总是弓着背坐在那里,默默地写着什么。“夕拾”上一篇篇锋利的杂文,就是这样写出来的。

“我后来也能缺多少补多少了。”他说,“《丑》就是我听记者讲了美国兵杀害三轮车夫案件中,检查官怎样威胁证人的事而马上写出来的。新闻工作使我能够了解时代,直接对现实发言。我很喜欢新闻工作。”

孰知过不了几天,“夕拾”主编一下又变成了冯亦代。原来是《丑》惹下了祸事,这位检察官恼羞成怒,对《联合晚报》提出起诉。

先生从事新闻工作是被迫的,研究《文心雕龙》当然更是被迫的了:被胡风问题牵连上了以后,他还有什么好日子过?在这种情况下,只好让自己沉到故纸堆里去。

他在大学里念的是经济系,却一直热衷于文学,当大学教授的父亲便专门请了清华大学汪鸾翔先生在家里教他《文心雕龙》,这使他对《文新雕龙》发生了浓厚的兴趣。先生在研究刘勰的创作论时,不仅贯穿了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而且采取了中西文学比较的方法,大大开拓了研究视野,也为《文心雕龙》研究开辟了一个新的天地。

1962年,我在文艺刊物上看到他关于《文心雕龙》的论文,真是又惊又喜。在那极左思潮当道的日子里,一个被打入黑籍的作家,竟能以他自己的名字在刊物上发表文章,简直是一个奇迹。如果他的研究没有达到一个新的高度,是决不会被刊出的,而同样重要的是,如果没有一个赏识他的权威人物的支持,任何一个刊物的编辑也是不敢刊用的。果然,权威人物是有的,他就是周扬。 当时支持他的,不仅周扬一人,还有郭绍虞、夏衍、张光年等。而1962年,正是许多人见着他退避三舍的年代,这就是他对那些默默的支持,为什么始终感念不忘的原因了。

但《<文心雕龙>创作论》的书稿还是随着作家的命运而历尽坎坷。“文革”中被抄;粉碎了“四人帮”后拿去一家理论刊物上发表时,却又连遭批判,有些责难更是上纲上线,穿靴戴帽,以势压人。

“你们不是好朋友吗?”我很诧异,先生提到的那些文艺理论家我都是认识的,而且在编纂大百科全书《中国文学卷》的过程中,我亲眼目睹了他和他们的亲密无间的合作。

“是的,那是以后的事,胡风问题平反了,而他们的观点也在变,这样,情况就完全不同了。”他平静地说。

真是一点也没想到,在他们这些好朋友之间,还曾有过那么一些不愉快的回忆。认识先生65年,却有着那么多不知道的事。

(选自2008年11月3日《文汇报》,有改动)

【注释】①王元化(1920年11月30日-2008年5月9日):我国著名思想家、学者、文艺理论家。与钱钟书齐名,这两位学界泰斗素有“北钱南王”的称号。

1.关于对选文“那一段不太愉快的往事”的解说,不正确的两项是(   )(  

A.《舅爷爷》这篇小说尽管描写细致人微,受到几位作家的关注,一些作家给予介绍和推荐,但王元化却仍为此遭到不公正对待。

B王元化开始任《联合晚报•夕拾》主编时,得到了姚溱的帮助,使他在这一段“不太愉快的”经历中,感受到了人情的温暖。

C.当时的领导认为王元化擅自发表作品,没有做好政治工作,严厉批评了他,他最终不得不离开文艺圈,进入新闻界。

D.王元化认为新闻工作使他能够了解时代,直接对现实发言。正因为他很喜欢新闻工作,所以主动要求到《联合晚报》工作。

E.因为发表《丑》这篇反映现实、揭露丑恶的作品,触怒了当时的检察官,王元化又不得不离开了刚来不久的《联合晚报》。

2.文中说:“1962年,我在文艺刊物上看到他关于《文心雕龙》的论文,真是又惊又喜。”那么作者“惊”的是什么?“喜”的又是什么?

3.读完全文,你认为王元化先生具有怎样的人格特点?请概括。

4.王元化在晚年常说的一句话是:“为学不作媚时语”,其实这一点在本文中也有表述,请探究本文是如何体现王元化“为学不作媚时语”的。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