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小题。 徐绩字元功,宣州南陵人。举进士,选桂州教授。王...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 

徐绩字元功,宣州南陵人。举进士,选桂州教授。王师讨交趾,转运使檄绩从军。饷路瘴险,民当役者多避匿,捕得千余人,使者使绩杖之,绩曰:“是固有罪,然皆饥羸病乏,不足胜杖,姑涅①臂以戒,亦可已。”使者怒,欲并劾绩,绩力争不变,使者不能夺。      

舒亶闻其名将以御史荐绩恶亶为人辞不答通判通州濒海有捍堤废不治岁苦漂溺勃躬督防卒护筑之堤成民赖其利 

徽宗立,中书舍人,修《神宗史》。时绍圣党与尚在朝,人怀异意,以沮新政。帝谓绩曰:“每听臣僚进对,非诈则谀;惟卿鲠正,朕所倚赖。”诏与蔡京同校《五朝宝训》。绩不肯与京联职,固辞。迁翰林学士。国史久不成,绩言:“《神宗正史》,今更五闰矣,未能成书。盖由元祜、绍圣史臣好恶不同,范祖禹等专主司马光家藏记事,蔡京兄弟纯用王安石《日录》,各为之说,故论议纷然。当时辅相之家,家藏记录,何得无之?臣谓宜尽取用,参订是非,勒成大典。”帝然之,命绩草诏戒史官,俾尽心去取,毋使失实。绩与何执申偕事帝于王邸,蔡京以宫僚之旧,每曲意事二人,绩不少降节。谒归视亲病,或言翰林学士未有出外者,帝曰:“绩谒告归尔,非去朝廷也,奈何轻欲夺之!”  

大观三年,知太平州。召入觐,极论茶盐法为民病,帝曰:“以用度不足故也。”对曰:“生财有道,理财有义,用财有法。今国用不足,在陛下明诏有司,推讲而力行之耳。”帝曰:“不见卿久,今日乃闻嘉言。”蔡京自钱塘召还,微言撼之曰:“元功遭遇在伯通右,伯通既相矣。” 绩笑曰:“人各有志,吾岂以利禄易之哉?”京惭不能对,绩亦终不复用。 

以疾,年七十九。绩挺挺持正,尤为帝所礼重,而不至大用,时议惜之

(节选自《宋史·徐绩传》) 

注释:①涅:刺字涂墨。 

1.下列对文中划横线的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 

A.舒亶闻其名/将以御史荐/绩恶宜为人/辞不答通判/通州濒海有捍堤/废不治岁/苦漂溺勃/躬督防卒护筑之/堤成/民赖其利。 

B.舒亶闻其名/将以御史荐绩/恶宜为人/辞不答通判/通州濒海有捍堤/废不治/岁苦漂溺/勃躬督防卒护筑之/堤成/民赖其利。 

C.舒亶闻其名/将以御史荐/绩恶宜为人/辞不答/通判通州/濒海有捍堤/废不治/岁苦漂溺/勃躬督防卒护筑之/堤成/民赖其利。 

D.舒亶闻/其名将以御史荐/绩恶宜为人/辞不答/通判通州濒海/有捍堤废/不治/岁苦漂溺勃/躬督防卒护筑之堤/成/民赖其利

2.下列对文中加横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项是 (    

A.迁,调动官职,一般是升官。而“予左迁九江郡司马”中的“左迁”则是“贬官,降职”的意思。 

B.秦王赢政称帝前,普通人都自称“联”,赢政称帝后,“联”成为帝王一人的专称。

C.有司,指主管某部门的官吏。古代设官分职,各有专司,故称“有司”。 

D.古人对“死”一般都用讳称,因级别不同,“死”的说法也不一样,从文中“卒”可以推断徐绩的等级应该是诸候。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朝廷发兵讨伐交趾时,转运使发布官文,徐绩应命从军。由于运送粮饷的路上瘴气弥漫,崎岖险阻,应当服役的人大多躲避藏匿。徐绩同情他们,为使一千多个被捉来的人免遭杖责而据理力争。 

B.针对《神宗正史》久未编成的状况,徐绩认为原因在于史臣好恶不同,取材各有偏向,意见难以一致,所以应广泛搜集资料,明辨是非,才能修成符合史实的国史。他的见解和主张得到皇帝肯定。 

C.皇帝曾命令徐绩与蔡京同校《五朝宝训》,徐绩一再推迟,不肯与蔡京共事。后来在徐绩回乡看望生病的亲人时,蔡京便以翰林学士没有擅离京城的先例为由提出异议,但皇帝并不同意蔡京的看法。 

D.大观三年,因茶盐法已成为百姓苦痛,徐绩建议皇上诏令有关部门研究商议,勉力行事就可解决。

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诸 

(1)绩挺挺持正,尤为帝所礼重,而不至大用,时议惜之。 

(2)谨痒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1.C 2.D 3.C 4. (l)徐绩正直公正,尤其被皇上礼遇推崇,却未被重用,当时的议论为他感到惋借。 (2)认真地兴办学校教育,把孝敬父母、敬爱兄长的道理反复讲给百姓听,须发花白的老人就不会背负或头顶重物在路上行走了。 【解析】 1.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的断句能力。“舒亶闻其名/将以御史荐/绩恶宜为人/辞不答/通判通州/濒海有捍堤/废不治/岁苦漂溺/勃躬督防卒护筑之/堤成/民赖其利”,这句话的意思是“舒亶听说他的名声,将举荐他为御史,徐绩不齿他的为人,拒绝不回应。徐绩担任通州通判,海边有防护大堤,废弃未曾整治,每年海水泛滥成灾,百姓以此为苦。徐绩亲自督促防卒防护筑修,堤成,百姓依赖徐绩的功绩而得到好处”;可以抓住名词来断句,比如“舒亶”“御史”“绩”“通州”等。 【考点定位】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名师点睛】给文言文断句时要注意发语词,句末语气词和谓语的确定。一般情况下,发语词前、句末语气词后要停顿,并列成分之间也须要停顿。分析谓语,谓语如果是形容词,谓语后可停顿。如果是动词,宾语后可以停顿。同时还要注意结构上的对称,省略、对偶、反复等修辞。特别注意“曰”“乎”“于”“而”“之”“也”“矣”“焉”“耳”“则”这些关键词。 2. 试题分析:回答此类题目,必须熟记文学名著的主要内容,区分文学常识的概念,仔细察看题干中的修饰限制成分。D项,“从文中‘卒’可以推断徐绩的等级应该是诸候”有误;徐绩的等级应该是士大夫而不是诸侯。 【考点定位】识记文学常识。能力层级为识记A。 【技巧点拨】备考时要积累名著、名篇作者、时代、国别、文学形象、作品主题等文学常识。解答此道题目,需要逐项审读,按照自己积累的有关知识,判断相关内容,是否正确;要注意各项表述中有关作品同作者、年代是否一致。 3.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C项,“蔡京便以翰林学士没有擅离京城的先例为由提出异议”有误;文章倒数第三段中的原句是“或言翰林学士未有出外者”,“或”的意思是“有人”,可见不是蔡京提出的异议,而是“有人”。 【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这道题目是概括归纳文章内容。解答此类题的方法是:①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所谓读全,就是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所谓读准,就是要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只有对题干作全面、准确的分析理解,才能准确地答题。②放回原文,查对正误。特别是在时间、地点、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对似是而非处,要有借题解文的意识。比如本题,选项C对应的文字在文章倒数第三段,文中的句子是“或言翰林学士未有出外者”,选项张冠李戴。 4.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第一句中,“挺挺持正”,正直公正;“尤为帝所礼重”被动句;“而不至大用”动词本身表被动;“惜”,为动用法,为……惋惜。第二句中,“谨”,认真兴办;“申之以孝悌之义”,状语后置句,应为“以孝悌之义申之”;“颁”同“斑”;“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状语后置句。 【考点定位】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技巧点拨】本题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参考译文: 徐绩字元功,是宣州南陵人。被举荐为进士,被选拔举荐为桂州教授。朝廷的军队讨伐交趾(今越南),转运使发文征召徐绩从军。运军饷的道路凶险,瘴气弥漫,服役的百姓大多躲避藏匿,(官府)捕获一千多人,使者命徐绩杖打百姓,徐绩说:“这些人的确有罪,但都是些饥饿瘦弱困乏之人,不能承受杖打,姑且染黑臂膀以示警戒,这样做就可以了。”使者发怒,想要连同徐绩弹劾,徐绩据理力争,秉持自己的主张,使者不能强行改变。 舒亶听说他的名声,将举荐他为御史,徐绩不齿他的为人,拒绝不回应。徐绩担任通州通判,海边有防护大堤,废弃未曾整治,每年海水泛滥成灾,百姓以此为苦。徐绩亲自督促防卒防护筑修,堤成,百姓依赖徐绩的功绩而得到好处。 徽宗即位,升迁为中书舍人,修订《神宗史》。当时绍圣年间结党结盟的现象在朝中还存在,人怀贰心,来阻挠新政。帝对徐绩说:“我每次听百官进谏回答,不是欺诈就是谄媚,只有你是骨鲠之臣,是我所倚赖的。”诏令与蔡京共同校订《五朝宝训》。徐绩不愿与京共事,坚决拒绝。迁任翰林学士。国史长时间未能修成,绩说:“编修《神宗正史》,已经历14年了,未能成书。这是因为元佑绍圣年间的史臣好恶不同,范祖禹等专门主管依靠司马光的家藏记事,蔡京兄弟纯乎采用王安石的《日录》,各自著述,所以评议一片杂乱。当时辅相之家,家藏记录,哪一家能没有呢?我认为应该全部取用,参验修订是非,集成大典。”帝认为言之有理,命徐绩起草诏书警戒史官,使他们尽心选取剔除,不要使史书失实。徐绩与何执申一起在宫中随侍皇上,蔡京用皇上旧宫僚的身份,常常曲意逢迎两人,徐绩未曾稍稍降低节操。请求归省看望生病的亲人,有人进言说翰林学士未有出京的,帝说:“绩请求谒告归省罢了,不是离开朝廷,(你们)怎么想要轻易改变他的诉求。” 大观三年,为太平州知州。应召觐见,极力阐述茶盐法已成为百姓苦痛,帝说:“因为财政用度不足,(所以推行茶盐法)。”绩回答道:“生财有道,理财有义,用财有法。现在国库空虚,只要陛下明确诏令有关部门,研究商议,勉力行事就可解决。”帝说:“长时间没见你,今日一见才听到美芹之献。”蔡京从钱塘应诏回京,用隐晦的言辞打动徐绩,说:“您的功绩在伯通之上,伯通已经位居相位。”绩笑道:“人各自有自己的志趣,我怎么能因为利禄而改变呢?”京惭愧不能对答,绩也始终未被重用。 徐绩因病辞世,年龄79岁,徐绩正直公正,尤其被皇上礼遇推崇,却未被重用,当时的议论却为他感到惋惜。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文后题。

夏衍先生改编《祝福》的败笔——祥林嫂怒砍门槛

魏建宽

今天,是一个什么样的时代?是一个要去信仰什么却很困难的时代,而不去信仰什么又觉得是十分可怕的时代。 

近日,读《牛汉自述——我仍在苦苦跋涉》,感慨良多!诗人牛汉是一个对中国文坛熟悉如家谱的人,文坛的风云变幻由他这样一位八十五岁的真性情的诗人来描述是令人相信的。牛汉说“在中国,想无拘无束地表达自己的心灵,真的很难”。革命家的夏衍又何尝不是如此? 

1955年,夏衍奉命将鲁迅的小说《祝福》改编为电影剧本,为的是让电影《祝福》赶在1956年纪念鲁迅逝世二十周年的日子里上映。历史就是这样富有戏剧色彩,一位上个世纪三十年代被鲁迅讥讽为“四条汉子”之一的夏衍,却被指定来完成鲁迅作品的改编任务。夏衍在写于1957年的《杂谈改编》一文中这样写道:“我接受这一改编工作就把它看作是一件严肃的政治任务”“改编者无论如何总得力求忠实于原著,即使细节的增删、改作,也不该越出以至损伤原作的主题思想和他们的独特风格。”不过,夏衍还是做了一些大胆的改编,他在电影的结尾加上了画外音:“……值得庆幸的是,这样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为什么要加上这样一段画外音呢?夏衍的解释是“为了使生活在今天这样一个幸福时代的观众不要因为看了这部影片而感到过分的沉重,就是说,不必为古人流泪。”这样的改编完全是为了迎合当时的政治需要而出现的狗尾续貂,这样的改编显然与鲁迅小说《祝福》的整体悲剧风格极不协调。更让人难以接受的是夏衍竟然在电影中添加了一个情节,一个祥林嫂捐门槛之后仍不能被鲁四老爷同意参加祭祀于是冲上土地庙怒砍门槛的情节。这一完全背离了人物性格逻辑发展的情节处理,当时就被很多人批评。可是夏衍却以祥林嫂曾“异乎寻常”“出格”地抗拒再嫁给贺老六为由,来证明祥林嫂是一个“反抗性颇为鲜明的人物”,进而证明祥林嫂“难道永远会是神权下面的不抵抗的奴隶么”?

其实,夏衍这样的解释不仅不能证明祥林嫂是一个“反抗性颇为鲜明的人物”,反而说明祥林嫂恰恰是匍匐在封建礼教下的奴隶。祥林嫂为何拼死不嫁贺老六?她正是在拼死“捍卫”好女不嫁二夫的名节啊!夏衍又说祥林嫂砍门槛“按情理只能是处身在失望、痛苦之极而爆发出来的一种感情上的激动”,既然是一时的感情上的偶发的冲动,怎能代替人物性格对情节的必然支配呢? 

夏衍同样是在《杂谈改编》中,不知是谦虚还是出于其它什么目的,承认对《祝福》《春蚕》《复活》的改编“应该说都是失败之作”!为何失败呢?我想,正是因为这完全不是他个人在创作,他只不过是在遵命创作。 

1959年,夏衍在八一电影制片厂全军电影剧作座谈会上,作了题为《漫谈改编》的报告。身为文化部副部长的夏衍这样告诫与会者:“在改编之前首先要明确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从什么立场、什么观点、为什么目的来改编这个作品;第二个问题是想用什么样的艺术形式来表达这个作品的主题思想。”对于第一个问题的回答,夏衍说:“我们要求的是从无产阶级立场,用马克思列宁主义和毛泽东思想的观点,通过阶级分析,为着对亿万观众进行爱国主义、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教育而改编剧本。” 

读了夏衍的这一番说明,你就会发现夏衍之所以剧终加画外音,之所以让祥林嫂怒砍门槛,就是为了处处不忘新旧社会对比,有意识地突出社会主义好这一主题,突出无产阶级的斗争精神与反抗精神。但是这一改,却完全背离了鲁迅原著的主题。这样改编拍摄而成的电影,与其说是对鲁迅的纪念,倒不如说是对鲁迅的亵渎。 

观众看电影《祝福》,看到最后,悲剧成了喜剧,成了闹剧。祥林嫂砍门槛砍出了一场闹剧,这还罢了。苦倒是苦了那些撰文批评夏衍不该添加祥林嫂怒砍门槛的人。著名作家刘绍棠的儿子刘梦在回忆父亲的文章《燕赵慷慨悲歌之士——我的父亲刘绍棠》中说:“在1957年,不少人就是因为反对给《祝福》加上“祥林嫂砍门槛”的情节,成了右派分子。”

文坛已经与政坛的风云紧紧纠结,文学已经成了政治的传声筒,作家的悲剧也就不可避免。这个时候的夏衍已经没有了自己的个性,没有了自己的创作理念,没有了自己的创作自由。文学规律已经被政治教条所代替,夏衍还是夏衍吗?此时的夏衍还能称为剧作家与戏剧理论家吗?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1957 年,不少人反对给《祝福》加上“祥林嫂砍门槛”的情节,因此被打成了右派分子。 

B.夏衍背离文学规律被政治驱使去改编《祝福》 ,夏衍就不再是夏衍,他也不够格再做戏剧家和文艺理论家了。

C.八十五岁诗人牛汉在对风云变幻的中国文坛评价时说,“在中国,想无拘无束地表达自己的心灵,真的很难”。 

D.祥林嫂曾“异乎寻常”“出格”地抗拒再嫁给贺老六,说明她拼死都想“捍卫”好女不嫁二夫的名节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文学不应该成为政治的传声筒,否则作家遵命创作就会失去自己的个性,没有了自己的创作理念和创作自由。 

B.祥林嫂捐了门槛之后不可能再去砍门槛,这是由她的性格决定了的。背离人物的这一 性格而去做改编,作者觉得是一个败笔。 

C.作者认为夏衍在电影的结尾加上画外音:“… 值得庆幸的是,这样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与原作的整体悲剧风格极不协调。

D.让祥林嫂去砍门槛就是为了展示她“信任很困难,不信任又很害怕”的复杂的、矛盾的内心世界。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夏衍认为,改编应该力求忠实于原著,即使细节的增删、改作,也不应该越出以至损伤原作的主题思想和他们的独特风格。 

B.夏衍认为祥林嫂是一个“反抗性颇为鲜明的人物”,因此改编时他加了一个样林嫂怒砍门槛的情节。 

C.夏衍改编《祝福》,之所以让祥林嫂去砍门槛,其目的是为了对比新旧社会的不同,突出无产阶级的斗争精神与反抗精神。 

D.夏衍所强调的立场、观点、目的以及艺术形式等都是在改编时必须要明确的问题。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照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一个房间内,三四个身份不明的人望着窗外的雪花纷飞。

一个说:“天碎了,等会儿我们能飞上去。”

一个说:“告诉厨房一声,我们晚上要吃雪馅的包子——我的烟袋呢,我先装一袋尝尝。”

还有一个,一声不响地把白纸撕得粉碎。

这是在精神病院还是诗人的房间?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查看答案

下面对有关名著《红楼梦》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红楼梦》判词中“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分别写的是薛宝钗和林黛玉。

B.《红楼梦》中,有这样一句“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其中“阆苑仙葩”指的是黛玉,“美玉无瑕”指的是宝玉。

C.抄检大观园前,王善保家的在王夫人面前说晴雯的坏话,晴雯被王夫人叫来,因像个“病西施”,而被断定是“狐媚子”,抄检怡红院时,晴雯把箱子一倒,任凭抄检,还打了王善保家的一个耳光,抄检过后,晴雯被王夫人感触,抱屈而死。

D.宁国府贾珍的儿媳妇秦可卿病亡,悲痛欲绝的贾珍决心为儿媳妇操办一场隆重体面的葬礼,然而妻子尤氏这时却偏偏卧病在床,不能料理家事,于是贾珍想到要请精明强干的王熙凤过来帮忙。

 

查看答案

下面的句子排序正确的一项是(    

这种看法是不正确的。

但这并不是意味着个性应当消灭。

靠它来把最大量的知识传授给成长中的一代。

有时,人们把学校简单地看作是一种工具。

知识是死的,而学校却要为活人服务。

它应当发展青年人中那些有益于公共福利的品质和才能。

A.④③①⑤②⑥      B.④③①⑤⑥②

C.④①⑤⑥③②      D.④①⑤⑥②③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河南省气象台昨日16时发布寒潮蓝色预警:从昨日晚上开始,全省有6到7级的阵风,降温最大幅度为10℃。

B.经历了从无到有、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的艰苦发展历程,我省的电视大学远程开放教育终于形成了教有特色、学有定法、评有成规,呈现出生机勃勃的发展态势。

C.美韩黄海联合军演刚于12月1日结束,紧接着规模“超过美韩演习6倍”的美日联合军演又开始登场,这进一步加剧了东亚的紧张局势。

D.新当选的中国国家军委主席习近平夫妇在今年3月下旬对俄罗斯、坦桑尼亚、南非和刚过共和国进行了国事访问。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