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古诗文理解性默写及颁奖词默写。 (1)针对魏晋名士崇尚虚无的思想倾向,王羲之在《...

古诗文理解性默写及颁奖词默写

(1)针对魏晋名士崇尚虚无的思想倾向,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用了一句来批评:                                   

(2)《庄子》中说死生是人的一件大事,每个人寿命的长短,听凭造化,最后归结于消亡。正如王羲之《兰亭集序》中所写:                                   

(3)有志与力,                      ,亦不能至也”说明成功做好一件事光有“志”与“力”是不够的,还需要借助“物”才能实现。

(4)默写屠呦呦的颁奖词和题目

题目:                

颁奖词:                                                                                

 

 

 

(1)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2)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3)而又不随以怠 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4)题目:春草鹿呦呦。颁奖词:青蒿一握,水二升,浸渍了千多年,直到你出现。为了一个使命,执着于千百次实验。萃取出古老文化的精华,深深植入当代世界,帮人类渡过一劫。呦呦鹿鸣,食野之蒿。今有嘉宾,德音孔昭。 【解析】 试题分析:注意根据题干的提示确定诗句,不要写错别字。 【考点定位】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能力层级为识记A。 【易错警示】理解性默写的题目难度比根据上下文默写要难,首先要选准诗句,然后不要出现错别字,此题注意提示语中的“崇尚虚无”“寿命的长短,听凭造化”“志”“力”“物”,这样就能准确的答出题目,注意“虚诞”“彭殇”“浸渍”“呦呦”的写法。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诗,然后回答题。

侍御

李白

宛溪霜夜听猿愁,去国长为不系舟。

独怜一雁飞南海,却羡双溪解北流。

高人屡解陈蕃榻,过客难登谢脁楼。

此处别离同落叶,朝朝分散敬亭秋。

【注】本诗写于天宝十二年(753年),时诗人离东鲁家南游吴越。崔侍御,李白的好友,曾任校书郎,摄监察御史。②敬亭:指敬亭山。

1.李白在诗中表达了哪些情感?请做简要概括和分析

2.这首诗歌在抒写情感时用了多种表现手法,请选取两种做简要分析。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

李大亮,雍州泾阳人,少有文武才干。隋末,在东都与李密战,败,同辈百余人皆就死,贼帅张弼见而异之,独释与语,遂定交于幕下。义兵入关,大亮自东都归国,授土门令。属百姓饥荒,盗贼侵寇,大亮卖所乘马分给贫弱,劝以垦田,岁因大稔。躬捕寇盗所击辄平时太宗在藩巡抚北境闻而嗟叹。其后,胡贼寇境,大亮众少不敌,遂单马诣贼营,谕以祸福,群胡相率前后降者千余人,县境以清。高祖大悦,以功赐奴婢百人。大亮谓曰:“汝辈多衣冠子女,破亡至此,吾亦何忍以汝为贱隶乎!”一皆放遣。

贞观元年,出为凉州都督,以惠政闻。尝有台使到州,见有名鹰,讽大亮献之。大亮密表曰:“陛下久绝畋猎,而使者求鹰。若是陛下之意,深乖昔旨;如其自擅,便是使非其人。”

八年,为剑南道巡省大使。十七年,晋王为皇太子,东宫僚属,皆盛选重臣。以大亮兼领太子右卫率,俄兼工部尚书,身居三职,宿卫两宫,甚为亲信。大亮每当宿直,必通宵假寐。太宗尝劳之曰:“至公宿直,我便通夜安卧。”其见任如此。大亮虽位望通显,而居处卑陋,衣服俭率。至性忠谨,虽妻子不见其惰容。每怀张弼之恩,而久不能得。弼时为将作丞,自匿不言。大亮尝遇诸途而识之,持弼而泣,多推家产以遗弼,弼拒而不受。大亮言于太宗曰:“臣有今日之荣,张弼力也。”太宗遂迁弼为中郎将,俄代州都督。时人皆贤大亮不背恩,而多弼不自伐也。寻遇疾,太宗亲为调药,驰驿赐之。卒,时五十九。

亲戚孤遗为大亮所鞠养,服之如父者十五人。太宗为举哀于别次,哭之甚恸,废朝三日。赠兵部尚书、秦州都督,谥曰懿,陪葬昭陵。

(删节自《旧唐书?列传第十二》)

1.下列对第一段中画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躬捕寇盗所击 / 辄平 / 时太宗在藩 / 巡抚北境 / 闻而嗟叹

B躬捕寇盗所 / 击辄平 / 时太宗在藩巡抚 / 北境闻而嗟叹

C躬捕寇盗 / 所击辄平 / 时太宗在藩巡抚 / 北境闻而嗟叹 

D躬捕寇盗 / 所击辄平 / 时太宗在藩 / 巡抚北境 / 闻而嗟叹

2.下列对文中加横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谥,古代帝王、大臣等死后,按其生平事迹进行评定后,给予或褒或贬或同情的称号。

B藩,封建时代称属国属地或分封的土地,文中借指边防重镇。

C出,古代称地方官调任到京城为官。

D驿,旧时供传递公文的人中途休息、换马的地方,亦指供传递公文用的车马。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张弼对李大亮有不杀和赏识之恩。隋末时李大亮战败,与他一起的一百多人都被处死了,只有他被张弼释放并成了张弼的朋友。

B李大亮曾凭借冷静勇敢建功。胡人进犯他所辖县境时,面对敌众我寡难以取胜的情况,他独闯敌营,最终使辖区恢复了太平。

C李大亮死后仍获得荣耀。他抚养的孤儿像对待父亲一样为他服丧的有十五人;太宗追封他爵位,赐予他美谥,允许他陪葬昭陵。

D晋王成为皇太子后十分器重李大亮。大规模选拔皇太子臣属的时候,李大亮作为朝廷重臣,被皇太子同时委任了剑南道巡省大使等三个重要职务。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大亮尝遇诸途而识之,持弼而泣,多推家产以遗弼,弼拒而不受。

(2)亲戚孤遗为大亮所鞠养,服之如父者十五人。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

苏轼的故乡观

综览苏轼关于故乡、异乡的众多文字表达可以看出苏轼是一个有浓厚怀乡情结的人。故乡首先是地理意义的出生之所。对此苏轼有明确交代多次说他的家在剑外之地、岷峨之间、蜀江之上。“吾家蜀江上 江水绿如蓝。”他虽总在异乡漂泊但总忘不了其“蜀士”身份。其次故乡是宗族意义的团聚地。在异地他乡遇到两类人最易牵起怀思故乡的心肠。一是来自故乡的乡人。“我家峨眉阴与子同一邦。相望六十里共饮玻璃江。”那种共饮一江水的同里感觉让身在异乡的他难忘。二是到故乡去做官的人。苏轼总会夸故乡的山水、风物等“胶西高处望西川应在孤云落照边。”最后故乡是文化心理的生活区。在异乡苏轼常用故乡的山水、风物、典故来比照在黄州见到美丽的海棠他不禁发出是否来自故乡的疑问“陋邦何处得此花,无乃好事移西蜀? ”不仅如此他还将故乡的文化移植到他乡让异乡充满故乡的气息。他在湖州写的《何满子》词中的岷峨、江汉、当垆人等都是故乡的符号。

不断怀念故乡的苏轼事实上却是于三十三岁时第三次出川后就再也没有回过老家。苏轼的后半生在贬谪流放中度过长期处于“无家”的状态,“逐客如僧岂有家”不得不忘记地理、家族和文化心理意义上的故乡认他乡为故乡。

但要认他乡为故乡,又要经历几个必要的思维阶段。首先将故乡具化 与异乡对立。苏轼常以比眉州更大的地名或山水、云月来代表故乡如成都、青城、峨眉、岷江等。故乡的具化一定程度上就是迁移人对异乡的排斥,这既可发生在迁移初期的凤翔,又可发生在饱经迁移之苦的惠州。其次是将故乡泛化。不具述与眉山有关的地名而只说“故园”、“故山”、“归路”、“归去”等泛化字眼以表现对宦途世味的梦幻感受。此时的故乡是烦恼人生的虚化寄托是对现实漂泊处境的抗衡工具不再是地理意义上的眉山。然后是将故乡意念化。所谓意念化就是不执泥于出生地的故乡一切随缘,适意将足之所履和心之所安处都视为故乡,“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此时的故乡只是一种意念一种理想的旷达人生态度不再与异乡对立。最后是,实现故乡的异乡化甚至是异乡的故乡化。对苏轼而言又有两种情况。一种是与异乡的和睦相处,把异乡变成要归去的“家”之所在地。如果异乡的风景足够好苏轼甚至会“贬低”故乡“我本无家更安往故乡无此好湖山。”对异乡的山水、人情等的好感至极 苏轼就会用佛教思维将异乡“前生”化为故乡“前生我已到杭州到处长如到旧游。”另一种是受命运驱策打击颠沛异乡与魂牵梦萦的故乡阻隔时扩大心胸寓寄于物发现异乡的种种优点。先将异乡寄托甚至实体化为身体和心灵栖息的故乡 最后实现对故乡和异乡阻隔的超越以一种处处吾乡处处家的心态来对待每一次实际非常痛苦的贬谪经历。

选自《苏轼的故乡观》,有删改

1.下列对于“苏轼故乡观”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故乡是苏轼烦恼人生的虚化寄托是苏轼对现实漂泊处境相抗衡的工具此时的故乡不仅仅是地理意义上的眉山。

B故乡是苏轼文化心理的生活区,在异乡见到美丽的海棠苏轼也要发出是否来自故乡的疑问,充分体现了他对故乡的依恋。

C故乡的内涵之一是地理意义的出生之所,苏轼多次说他的家在剑外之地、岷峨之间、蜀江之上就是这种观点的体现。

D当故乡是个意念化的概念时,苏轼把足之所履和心之所安处都当作故乡,此时的故乡代表的是一种理想的旷达人生态度。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来自故乡的乡人和到故乡去做官的人往往会勾起苏轼对故乡的思念之情,这在其诗歌中都有所体现。

B“故乡的异乡化”是指苏轼把异乡变成要归去的“家”之所在地以及身体和心灵栖息的故乡。

C为了表现对宦途世味的梦幻感受,苏轼将故乡泛化,只说“故园”、“故山”、“归路”、“归去”等泛化字眼。

D苏轼虽然有浓厚的怀乡情结,但他在被贬谪远离故乡之后就对故乡的情感日益淡薄,乃至把他乡认作故乡。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苏轼对故乡的具化就是他对异乡的排斥,这既可发生在迁移初期的凤翔,又可发生在苏轼饱经迁移之苦的惠州。

B“吾家蜀江上 江水绿如蓝”中的“蜀江”是苏轼地理意义的故乡,“此心安处是吾乡”中的“吾乡”是意念化的故乡。

C苏轼长期过着贬谪流放的生活,处于“无家”状态,因此他有时贬低自己的故乡:“我本无家更安往故乡无此好湖山。”

D泛化了的故乡让苏轼实现了对故乡和异乡阻隔的超越使他能够以旷达的心态来对待每一次实际非常痛苦的贬谪经历。

 

查看答案

作文。

中国传统绘画讲究“留白”,也就是一幅画不能画满,要留有空白,看似无画的空白却给人想象空间和无穷的美感。

请以“留下一片空白”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意自定,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查看答案

仿照下列句子的形式,同样以“潇洒”开头,造两个类似的句子,组成排比句。

潇洒是不计他人之过,以大局为重的谦让宽容的生活态度,如蔺相如的潇洒。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