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这首清代诗,完成文后小题。 晚望 (清)郑珍 向晚古原上,悠然太古春。碧...

阅读下面这首清代诗,完成文后题。

晚望

(清)郑珍

向晚古原上,悠然太古春。碧云收去鸟,翠稻出行人。

水色秋前静,山容雨后新。独怜溪左右,十室九家贫。

1.颈联、颔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请简要赏析。

2.尾联卒章显志,直抒胸臆,这首诗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简要赏析。

 

1.鸟儿将飞翔的影子隐没于万里碧空之中,农人在田间穿行劳作。水因为山而显得澄碧静美,而雨后的青山更是显出一副清润动人的模样,描绘一幅山水交映农村春景图。 2.运用“以乐写哀”的手法(或“以乐景衬悲情”、“对比”),前三联描绘了一幅亮丽的田园春景图(春色之美和闲适之感),最后两句点出农村的穷苦和诗人内心的沉重。作者抒发了诗人感叹民生疾苦的满腔悲愤之情。 【解析】 1. 试题分析:此题分析“画面”。分析两句诗描写画面的特点时,需要抓住原诗中的碧云、鸟儿、翠稻、农人、清静的水、雨后清新的山等意象具体解说,描绘出一幅色彩明丽,对比鲜明、水色山容、清新明丽的田园风光春景图。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此题考查对意象的分析,同一作者在不同的环境中,对不同的景物描写特点各不相同,要抓住两句诗的主要意象碧云、鸟儿、翠稻、农人、清静的水、雨后清新的山,分析比较其特点。答题步骤先分别概括两句景色特点,然后分别具体分析两句诗所表现的的具体景色及特点。鸟儿将飞翔的影子隐没于万里碧空之中,农人在田间穿行劳作。水因为山而显得澄碧静美,而雨后的青山更是显出一副清润动人的模样,描绘一幅山水交映农村春景图。 2.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表现手法。由题干可知“主要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选取最突出的、最明显的手法分析。运用“以乐写哀”的手法(或“以乐景衬悲情”、“对比”),前三联描绘了一幅亮丽的田园春景图(春色之美和闲适之感),最后两句点出农村的穷苦和诗人内心的沉重。作者抒发了诗人感叹民生疾苦的满腔悲愤之情。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规范答题:第一步,指出运用了哪种手法。第二步,分析怎样运用了这种手法。第三步,简析这种手法在塑造形象和表情达意中作用。特别提示:答题时要区分“一”“些”“主要”等关键词。如问“运用了哪一种艺术手法”,只答一种即可。如问“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至少两种以上。诗歌的表达技巧 1、修辞方法:比喻、拟人、设问、反问、借代、对偶、夸张、衬托、用典、化用、互文、反复等。2、表达方式:记叙、议论、描写、抒情。 抒情:可分为直接抒情,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情景交融)。描写:可分为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明暗结合、正侧结合、粗笔勾勒、白描工笔;乐景写哀、哀景写乐等。3、表现手法:赋、比、兴;抑扬变化、铺陈描写、象征、联想、衬托、对比、想象、联想、照应、托物言志等。如本题运用“以乐写哀”的手法(或“以乐景衬悲情”、“对比”),前三联描绘了一幅亮丽的田园春景图(春色之美和闲适之感),最后两句点出农村的穷苦和诗人内心的沉重。作者抒发了诗人感叹民生疾苦的满腔悲愤之情。答题时要注意每条中手法和分析。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文言文,完成文后题。

荆轲者,卫人也。其先乃齐人。荆卿好读书、击剑,以术说卫元君,卫元君不用。荆轲尝游过榆次,与盖聂论剑,盖聂怒而目之。荆轲出,人或言复召荆卿。盖聂曰:“曩者吾与论剑有不称者,吾目之;试往,是宜去,不敢留。”使使往之主人,荆卿则已驾而去榆次矣。荆轲游于邯郸,鲁勾践与荆轲博,争道,鲁勾践怒而叱之,荆轲嘿而逃去,遂不复会。

荆轲既至燕,爱燕之狗屠及善击筑者高渐离。荆轲嗜酒,日与狗屠及高渐离饮于燕市,酒酣以往,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于市中相乐也。已而相泣,旁若无人者。荆轲虽游于酒人乎,然其为人沉深好书;其所游诸侯,尽与其贤豪长者相结。其之燕,燕之处士田光先生亦善待之,知其非庸人也。

居顷之,会燕太子丹质秦亡归燕。及政立为秦王,而丹质于秦。秦王之遇燕太子丹不善,故丹怨而亡归。归而求为报秦王者,国小力不能。其后秦日出兵山东,以伐齐楚三晋,稍蚕食诸侯,且至于燕,燕君臣皆恐祸之至。太子丹患之,问其傅鞠武。武对曰:“奈何以见陵之怨,欲批其逆鳞哉!”丹曰:“然则何由?”

居有间,秦将樊於期得罪于秦王,亡之燕,太子受而舍之。荆轲遂见太子,言田光已死,致光之言。太子再拜而跪,膝行流涕。荆轲坐定,太子避席顿首曰:“今秦有贪利之心,而欲不可足也。非尽天下之地,臣海内之王者,其意不厌。丹之私计,愚以为诚得天下之勇士,使于秦,窥以重利,秦王贪,其势必得所愿矣。诚得劫秦王,使悉反诸侯侵地,若曹沫之与齐桓公,则大善矣;则不可,因而刺杀之。彼秦大将擅兵于外而内有乱则君臣相疑以其间诸侯得合从其破秦必矣。此丹之上愿,而不知所委命,唯荆卿留意焉。”久之,荆轲曰:“此国之大事也,臣驽下,恐不足任使。”太子前顿首,固请毋让,然后许诺。

于是尊荆卿为上卿,舍上舍。太子日造门下,供太牢,具异物,恣荆轲所欲,以顺适其意。

1.下列加横线实词解释有误的一项(    )

A曩者吾与论剑有不称者,吾   目:瞪眼看

B于酒人乎                   游:交往

C太子受而                   舍:使……住下来

D燕之处士田光先生亦待之       善:与……交好

2.下列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彼秦大将擅兵于外而内有乱/则君臣相疑/以其间诸侯得合从/其破秦必矣。

B彼秦大将/擅兵于外/而内有乱/则君臣相疑以其间/诸侯得合从/其破秦必矣。

C彼秦大将/擅兵于外而内有乱/则君臣相疑/以其间诸侯/得合从/其破秦必矣。

D彼秦大将擅兵于外/而内有乱/则君臣相疑/以其间诸侯得合/从其破秦必矣。

3.下列对原句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三晋”:战国时赵、韩、魏三国的合称。赵氏、韩氏、魏氏原位晋国大夫,战国初,分晋各立为国,故称后“三晋或晋”又为山西省别称。

B文开头写荆轲遭盖聂和鲁勾践的怒目、怒叱,都不计较,这和《史记》中叙述韩信受胯下之辱的故事一样,意在表现他们“含羞忍耻丈夫事,一朝之愤非良图”的励志精神。

C选文两次提到荆轲好读书,意在突出荆轲不是刺客,而是腹中有经纶,心中有抱负的读书人!只是现实不如意,饱读诗书却无法施展抱负从而选择刺客这条路。

D文中太子丹笔墨与荆轲不相上下,两人相得益彰。太子丹是一个礼贤士人,虚心请教,急人所难,待人真诚,善于以情动人。对田光的死及劝说荆轲采用行刺之法时展现在读者面前一个有血有肉太子形象。

4.翻译文中画线句子。

(1)奈何以见陵之怒,欲批其逆鳞哉?

(2)非尽天下之地,臣海内之王者,其意不厌。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

“文化+”是文化更加自觉、主动地向经济社会各领域的渗透,其核心是赋予事物活的文化内核、文化属性、文化精神、文化活力、文化形态和文化价值,为事物植入文化的DNA。

在文化产业迅猛发展的今天,“文化+”越丰富、越深入、越广泛,经济越强劲、越发达、越繁荣。文化与经济的联姻,使得经济在文化的基因中裂变,文化在经济的承载下绽放,其构建形成的产业,以文化为魂,能够更好地融入社会、链接市场、亲和大众,并因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兼容性而充满生命力。由此可见,“文化+”能够为经济、产业乃至社会的发展注入文化内核、文化元素、文化细胞和文化支撑,它为经济社会的划时代发展开辟了新空间。

事实上,人们早就在享用着“文化+”的恩惠。我国的不少老字号,例如“王麻子”剪刀,就是因为注入了“王麻子”的手艺文化而名利双收。而“文化+”的自觉,则起源于第三次工业革命之中,并成为先驱们决胜市场的秘密武器。例如,文化+产业,使产业孕育出新概念,日本的汽车工业就早已摒弃了“交通工具”的单一理念而注入流线形感官设计、舒适度人文关怀和微空间通讯、办公、娱乐等多重功能,使得“新概念”汽车风靡世界;文化+竞争力,云量的创新创造和发明使全球进入知识产权时代,创造还是制造,决定着全球经济板块的海拔高度;“文化+”催生的广告业更是促使产业和产品的竞争演变成文化的竞争。现阶段,“文化+”衍生的文化产业业已成为朝阳支柱产业。当今主要发达国家文化产业产值占GDP的份额分别是:美国31%、日本20%、欧洲国家10%-15%、韩国15%。在我国,文化产业产值占GDP较大比重的是北京和上海,北京2014年为131%,上海2013年为115%。

“文化+”承载着经济与政治的双重功能。一方面,“文化+”孕育出的文化产业,成为“互联网+”和经济全球化时代世界各国和我国经济较发达地区的支柱产业和核心经济支撑。另一方面,“文化+”打造的文化产业,不仅是经济的输出和市场的占领,也是文化精神、价值观的输出和意识形态战场的较量。在文化的餐桌上,人们消费的不仅是物质的满足和身心的愉悦,更是思想灵魂的洗涤。

中国从来不乏文化资源,博大精深的中华经典、精美绝伦的中国手艺、多民族文化传承的巨大体量,都是举世不二的文化资源优势;中国从来不乏“文化+”的智慧,国画与瓷器的结合、中国工艺装备的百货等,占据了世界市场;中国从来不乏“文化+”的实践,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到今天的中国道路、中国智慧、中国特色,都是“文化+”的经典。

当今时代,传统产业经济都在向创意产业、创意经济转变,“文化+”已渗入经济社会方方面面,文化经济成为发展大势。在我国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文化+城市、文化+产业、文化+物流也已经风起云涌,取得巨大经济和社会效益。可以说,“文化+”不仅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当前我国经济转型和保增长的战略选择。要以“全链接”“零距离”的理念看待“文化+”,实施“文化+”战略,把文化产业上升到创意产业、创意经济、文化经济的时代潮流中加以认知和把握。

“文化+”不是牵强附会,它必须顺应市场经济规律,与市场各要素实现无缝对接。要善于统筹国际国内两大市场,把握宏观经济与区域经济不同走势和需求,准确选择“文化+”的切入点、结合点、增效点及其内容,创新适应市场,富有吸引力、竞争力、生命力的新业态和新产品,赋予劳动力更高文化素养,赋予生产资料更多文化元素,赋予生产工具更强文化塑造功能,赋予产品更多文化内涵。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各种文化自成体系又独具特色;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文化丰富多彩、竞相绽放……但是我们对文化资源的利用尚存不足,文化上的不够自信和自觉,有些行业、产业、商品崇洋媚外,搞起“挂羊头卖狗肉”,欺骗国人。

(选自《光明日报》2015年11月23日《“文化+”与文化产业的崛起》)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化与经济联姻,让文化产业兼具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而充满生命力,“文化+”为经济社会的划时代发展开辟了新空间,为经济注入文化内核、文化元素、文化细胞和文化支撑。

B“文化+”核心就是为事物植入文化的基因,它起源于第三次工业革命之中,是先驱们决胜市场的秘密武器,当前“文化+”衍生的文化产业已经成为朝阳支柱产业。

C我国文化资源丰富,如精美绝伦的中国手艺、博大精深的中华经典。今天的中国道路、中国智慧、中国特色,都是“文化+”的实践经典。

D文化经济已经成为当今时代的发展大势,我国各地文化+城市、文化+产业、文化+物流已经风起云涌,取得巨大经济和社会效益,“文化+”是当前我国经济转型和保增长的战略选择。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在文化产业迅猛发展的今天,“文化+”催生更多新型产业,美国文化产业占GDP份额达31%,因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文化+”的意义,强化“文化+”的自觉意识,提高文化产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

B当前创意产业、创意经济已经成为新的发展势头,文化经济成为发展大势,“文化+”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在这样的大潮下,我们要加快“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化,发展文化创意。

C“文化+”是文化更加自觉、主动地向经济社会各领域的渗透,能更好的链接市场,它可以打破市场经济规律,自由与市场各要素对接,推动文化经济向更高层次发展。

D“文化+”的自觉,起源于第三次工业革命之中,其表现文化更加自觉、主动地向经济社会各领域的渗透,当前“文化+”已经渗入经济社会方方面面,促进传统产业经济向创意产业、创意经济转变。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化+”的自觉,是先驱们决胜市场的秘密武器。如日本的汽车摒弃“交通工具”的单一理念而注入流线型感官涉及、舒适度人文关怀和微空间通讯、办公、娱乐等多重功能,使得“新概念”汽车风靡世界。

B当前传统产业都在向创意产业、创意经济转变,实施“文化+”战略,是国家重视“文化+”在经济产业的作用。我国尹同跃创办奇瑞汽车品牌、李书福开创吉利汽车品牌、马云开创阿里巴巴电商购物平台,都是国家实施“文化+”战略的表现。

C经济与政治是“文化+”的双重功能,人们文化消费既是物质的满足更是思想灵魂的洗涤,文化成品成为输出价值观的工具。如一部韩剧,不仅占据了国人的休息时间,而且潜移默化改变着国人的生活方式和语言习惯。

D当前一些国货喜欢起“洋名”、挂“洋品牌”推崇“国际口味”,如马可波罗瓷砖、诺贝尔瓷砖、卡尔丹顿男装、鸿星尔克体育运动品牌等,这些是国人文化上不够自信和自觉的表现。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鲤鱼们都想跃过龙门变为龙,可是龙门太高,只能望而兴叹。于是它们祈求佛祖降低龙门的高度。佛祖被感动,降低了高度,每条鲤鱼都顺利跃过,实现了梦想。但它们很快发现没有了做龙的感觉。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回答问题。

《水浒》写武松打虎之前,有这么一段话:“当日晌午时分,走得肚中饥饿,望见前面有一个酒店,挑着一面大旗在门前,上面写着五个大字:‘三碗不过岗。’”

从现代商品经济观点来看,“三碗不过岗”是绝妙的广告词。它究竟蕴含了酒店主人怎样的用心?请分三点作答。

(1)                                     

(2)                                     

(3)                                     

 

查看答案

日常交际中,注重礼貌用语,讲究措辞文雅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请写出下列不同场合中使用的两个字的敬辞谦语

示例:探望朋友,可以说“特意来看您”,更文雅一点,也可以说“特意登门(拜)(访)”

想托人办事,可以说“请您帮帮忙”,也可以说“(   )(    )您了”。

请人原谅,可以说“请原谅”,“请谅解”,也可以说“请您(   )(   )”。

询问长者年龄,可以说“您多大岁数”,也可以说“您老人家(   )(     )”。

把自己的著作送给人,可以在书上写“请您多提意见”,也可以写“××先生(   )(  )”。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