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小题。 惜花 (唐)韩偓 皱白离情高处切,腻香愁态静中...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题。 

惜花

(唐)韩偓

皱白离情高处切,腻香愁态静中深。

眼随片片沿流去,恨满枝枝被雨淋。

总得苔遮犹慰意,若教泥污更伤心。

临轩一醆悲春酒,明日池塘是绿阴。

1.颔联中哪两个词用得极妙?请找出来并简析其表达效果。

2.诗歌的尾联是如何抒情的?请简要分析。

 

1.“随”和“满”。“随”有追随、追踪之意,把诗人寄情于落花的难舍难分的心意表现出来;“满”,写出诗人惆怅满怀,诗人的伤痛漫溢到每一株被雨淋湿的花枝上,这两个词化景语为情语,表现了诗人对春意阑珊的那种不舍和怅恨之情。 2.既有直接抒情又有间接抒情。诗人因无计留住春光,悲不自胜,只有临轩凭吊,借酒浇愁。这是直接抒情;结尾一句不言花尽,而说绿郁郁的树荫映入池塘,即所谓“绿肥红瘦”,其意自明,含蓄委婉地展现了诗人面对春光流逝的流连哀痛的心情,属于借景抒情。 【解析】 1. 试题分析:题干要求“颔联中哪两个词用得极妙?请找出来并简析其表达效果”,这是考查诗歌的炼字技巧。首先应找出这两个词,然后解释该词的意思,再代入句中描绘画面,最后分析其效果。“眼随片片沿流去,恨满枝枝被雨淋”,颔联展示了雨打风吹、水流花落的情景:眼睛追随着那一片片坠落水中的花瓣顺流而去,再抬头望见残留枝上的花朵还在受无情的风雨摧残,这满目狼藉的景象,不能不教人满怀怅恨。这里的“片片沿流去”和“枝枝被雨淋”,都是写的实景,但添上了“眼随”、“恨满”,就起到化景语为情语的作用。随,有追踪的意思。不说“眼看”,而说“眼随”,更深一层,把诗人那种寄情于落花的难分难舍的心意表现出来了。至于“恨满”的“满”,既可以指诗人惆怅满怀,也可以理解为诗人的伤痛漫溢到每一株被雨淋湿的花枝上,于是客观的物象又蒙上了人的主观心境的投影。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诗眼,一般是动词或形容词。析诗眼就是抓诗句中最精练传神的动词或形容词品味,看其在拓深诗的意境、传达诗人情感上起的作用。炼字,指锤炼词语,指诗人经过反复琢磨,从词汇宝库中挑选出最妥切、最精确、最形象生动的词语来描摹事物或表情达意;析炼字,就是品味用得好的词语深藏的情感或品味其更为形象生动的效果。解答分析: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答题步骤:(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2.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诗歌的尾联是如何抒情的”。这是考查诗歌的抒情技巧。抒情技巧主要包括:借景抒情、直抒胸臆、借事抒情、用典抒情。“临轩一醆悲春酒,明日池塘是绿阴”,诗人因无计留住春光,悲不自胜,只有临轩凭吊,对酒浇愁,遥想明日残红去尽,只有绿沉沉的树荫映入池塘,即所谓“绿肥红瘦”。结尾一句不言花尽,而其意自明,委婉含蓄的笔法,正显示诗人那种不愿说、不忍说而又不得不说的内心矛盾。这其中既有借景抒情,也有直抒胸臆。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表达技巧有三个层面的内容:修辞方法、表现手法(表达方式、文艺表现方法)、篇章结构。题目类型:这首诗歌采用了何种表现手法?变体:这首诗歌运用了怎样的艺术手法(技巧)?诗人是怎样来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或就某一方面提具体问题。答题要领:分析表达技巧,就是分析诗人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首先要区分鉴赏要求,即试卷设题是要我们从修辞角度,还是表现手法角度,还是篇章结构,还是兼而有之。(1)必须准确的指出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或何种技巧。其次才是对相关表达技巧的具体的鉴赏。(2)结合相关诗句说说这个手法的内容,在诗歌中的具体运用。(3)说说作者采取这种手法的原因。再次,解释(4)这种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传达怎样的旨趣。运用该手法的好处。在鉴赏过程中的语言表述必须是将诗歌的意境解释和形式技巧的鉴赏结合在一起的流畅优美的赏析。比如本题,题干中直接指向“抒情”,考生可以从抒情方式的角度答题。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

杜景俭,冀州武邑人也。少举明经,累除殿中侍御史。为益州录事参军。时隆州司马房嗣业除益州司马,除书未到,即欲视事,又鞭笞僚吏,将以示威,景俭谓曰公虽受命为此州司马而州司未受命也何藉数日之禄而不待九重之旨即欲视事不亦急耶嗣业益怒。景俭又曰:“公今持咫尺之制,真伪未知,即欲揽一州之权,谁敢相保?扬州之祸,非此类耶。”乃叱左右各令罢散,嗣业惭赧而止。有制除嗣业荆州司马,竟不如志,人吏为之语曰:“录事意,与天通,益州司马折威风。”景俭由是稍知名。入为司宾主簿,转司刑丞。   

天授中,与徐有功、来俊臣、侯思止专理制狱,时人称云:“遇徐、杜者必生,遇来、侯者必死。”累迁洛州司马。寻转凤阁侍郎、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则天尝以季秋内出梨花一枝示宰臣曰:“是何祥也?”诸宰臣曰:“陛下德及草木,故能秋木再花,虽周文德及行苇,无以过也。”景俭独曰:“谨按《洪范五行传》:‘阴阳不相夺伦,渎之即为灾。’又《春秋》云:‘冬无愆阳,夏无伏阴,春无凄风,秋无苦雨。’今已秋矣,草木黄落,而忽生此花,渎阴阳也。臣虑陛下布教施令,有亏礼典。又臣等忝为宰臣,助天理物,理而不和,臣之罪也。”于是再拜谢罪,则天日:“卿真宰相也!” 

延载初,为凤阁侍郎周允元奏景俭党于李昭德,左迁溱州刺史。后累除司刑卿。圣历二年,复拜凤阁侍郎、同凤阁鸾台平章事。时契丹入寇,河北诸州多陷贼中。及事定,河内王武懿宗将尽论其罪。景俭以为皆是驱逼,非其本心,请悉原之。则天竞从景俭议。岁余,转秋官尚书。坐漏泄禁中语,左授司刑少卿,出为并州长史。道病卒,赠相州刺史。 

(节选自《旧唐书·杜景俭传》,有删改) 

1.对下列句子中加横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除书未到,即欲视事      视事:就职理事

B.有制除嗣业荆州司马    俄:不久

C.累迁洛州司马           累迁:多次升迁

D.阴阳不相夺伦           夺伦:相互争夺

2.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景俭谓曰/公虽受命/为此州司马/而州司未受命也何/藉傲日之禄/而不待九重之旨/即欲视事/不亦急耶/嗣业益怒

B.景俭谓曰/公虽受命为此州司马/而州司未受命也/何藉数日之禄/而不待九重之旨/即欲视事/不亦急耶/嗣业益怒 

C.景俭谓曰/公虽受命为此州司马/而州司未受命也/何藉数日之/禄而不待九重之旨/即欲视事/不亦急耶/嗣业益怒

D.景俭谓曰/公虽受命/为此州司马/而州司未受命也/何藉数日之禄而不待九重之旨/即欲视/事不亦急耶/嗣业益怒

3.下列对文中加横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出”是由京城到地方做官,与后文“入为司宾主簿”中的“入”相对。

B.“季秋”是指秋天的最后一个月,即农历九月,古代一个季度的三个月分别用“孟仲季”来表示。

C.“《春秋》”是儒家经典之一,与《诗》《书》《礼》《乐》合称为“五经”。

D.“左迁”是指降低官职,犹言下迁,汉代贵右贱左,故将贬官成为左迁,后世沿用之。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房嗣业最终被任命为荆州司马,而不是益州司马,证明了杜景俭劝阻房嗣业行为的正确,益州的老百姓为这件事还编了个顺口溜,称赞杜景俭。 

B.“遇徐、杜者必生,遇来、侯者必死”,当时人们流传的这句话可以看出,虽然都是处理案件,但杜景俭、徐有功与来俊臣、侯思止的方式不同。 

C.在回答武则天有关秋天梨树开花的询问时,与各宰臣的吹捧不同,杜景俭大胆直言,认为这是武则天布教施令“有亏礼典”上天发出的预警。 

D.调任秋官尚书期间,因为漏泄了皇帝在皇宫内和身边亲近的人说的不公开的话,杜景俭被贬司刑少卿,外调担任并州长史,在赴任途中不幸病死。

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公今持咫尺之制,真伪未知,即欲揽一州之权,谁敢相保?

(2)景俭以为皆是驱逼,非其本心,请悉原之。则天竟从景俭议。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文后题。

信与张耳以兵数万,欲东下井陉击赵。赵王、成安君陈馀闻汉且袭之也,聚兵井陉口,号称二十万。广武君李左车说成安君曰:“闻汉将韩信涉西河,虏魏王,禽夏说,新喋血阏与,今乃辅以张耳,议欲下赵,此乘胜而去国远斗,其锋不可当。臣闻千里馈粮,士有饥色,樵苏后爨,师不宿饱。今井陉之道,车不得方轨,骑不得成列,行数百里,其势粮食必在其后。愿足下假臣奇兵三万人,从间道绝其辎重;足下深沟高垒,坚营勿与战。彼前不得斗,退不得还,吾奇兵绝其后,使野无所掠,不至十日,而两将之头可致于戏下。愿君留意臣之计。否,必为二子所禽矣。”成安君,儒者也,常称义兵不用诈谋奇计,曰:“吾闻兵法十则围之,倍则战。今韩信兵号数万,其实不过数千。千里而袭我,亦已罢极。今如此避而不击,后有大者,何以加之!则诸侯谓吾怯,而轻来伐我。”不听广武君策,广武君策不用。

韩信使人间视,知其不用,还报,则大喜,乃敢引兵遂下。未至井陉口三十里,止舍。夜半传发,选轻骑二千人,人持一赤帜,从间道萆山而望赵军,诫曰:“赵见我走,必空壁逐我若疾入赵壁,拔赵帜,立汉赤帜。”令其裨将传飧,曰:“今日破赵会食!”诸将皆莫信,详应曰:“诺。”谓军吏曰:“赵已先据便地为壁,且彼未见吾大将旗鼓,未肯击前行,恐吾至阻险而还。”信乃使万人先行,出,背水陈。赵军望见而大笑。平旦,信建大将之旗鼓,鼓行出井陉口,赵开壁击之,大战良久。于是信、张耳详弃鼓旗,走水上军。水上军开入之,复疾战。赵果空壁争汉鼓旗,逐韩信、张耳。韩信、张耳已入水上军,军皆殊死战,不可败。信所出奇兵二千骑,共候赵空壁逐利,则驰入赵壁,皆拔赵旗,立汉赤帜二千。赵军已不胜,不能得信等,欲还归壁,壁皆汉赤帜,而大惊,以为汉皆已得赵王将矣,兵遂乱,遁走,赵将虽斩之,不能禁也。于是汉兵夹击,大破虏赵军。斩成安泜水上,禽赵王歇。

1.对下列句子中加横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车不得方轨          方轨:两车并行

B.千里而袭我        能:能够

C.韩信使人间视        间视:暗中探听,窥伺

D.夜半传发            传发:传令出发

2.下列对语段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成安君之所以没有采纳广武君的建议,主要是他生搬硬套“义兵不用诈谋奇计”的信条,害怕示怯遭伐。而“背水阵”成功的根本原因在于韩信坚定地运用了“右、背山陵,前、左水泽”的军事原则。

B.广武君认为实施“断后计”的意义和有利条件是:汉军去国远斗,后勤成为命脉,而“井陉之道,车不得方轨,骑不得成列,行数百里,其势粮食必在其后”。

C.韩信“背水阵”成功的根本原因在于韩信坚定地运用了“右背山陵,前左水泽”的军事原则。

D.这场战争生动地刻画出了韩信运筹帷幄、多谋善断、机智灵活和成安君迂腐、机械的形象特点。

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愿足下假臣奇兵三万人,从间道绝其辎重。

(2)赵见我走,必空壁逐我,若疾入赵壁,拔赵帜,立汉赤帜。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

汉字自从成了汉语的书面符号,一直是中华民族文化最重要的载体。从甲骨文所记录的商周编年史,毛公鼎的篆文所镌刻的嬴秦的历史,先秦诸子的论辩和散文,汉代的《史记》《说文》,直到康乾盛世所刻的九百卷、近五万首的《全唐诗》和近八万卷的包括经史子集的《四库全书》,浩瀚的典籍集聚了一代又一代文化精英的思维逻辑和艺术创造。中国作为古典文献的大国,其文献数量或质量都无愧为上乘。

汉字所以能够长盛不衰,它的生命力来自它的内部结构。汉字是形音义三位一体的结构体,在形音义之中,表意是它的主体功能。隶变之后字形稳定少变,占汉字大多数的形声字,表意的形旁相对明确,表音能力较差。稳定的形、义使它超越了标音能力的缺陷,尽管古今汉语和南北方言语音发生了重大变化,人们还能“由文知义”。于是,隔代的人可以共享书面阅读,异地的人可以借助文字沟通。不同的民族虽有各自的语言,用汉字书写的书面语,都被大家尊为共同的文化载体。唐代之后的一千年间,《切韵》系韵书作为标准音,通过科举取士普及全国,形成了“文读”的字音类别,使古今南北的字音差异保持着多多少少的对应,使操着不同口音的人都认同统一的汉语。满族入关统治中国三百年,正是处在古代汉语向现代汉语转变的历史时期,也是中华文化达到鼎盛的时期,《四库全书》和《红楼梦》所标志的文言和白话也登上了顶峰。这就是各民族共同使用汉字、多民族共同创造统一文化的最好见证。统一的文字不但维系着统一的书面语和统一的民族文化,也使我们这个拥有数亿人口的大国能够经常保持着统一的局面。

汉字在它的青春时期,不但勤勤恳恳地为中华民族服务,还作为中华文明古国的友好大使,传播到东亚的许多邻国,形成了太平洋西岸的汉字文化圈。日本在明治维新之前向中国学习了一千年,先是直接学汉字,读四书五经,公元720年成书的《古事记》就是用文言文写的,750年创造了汉字笔画式的表音文字——假名,用汉字和假名拼音来书写日语。二战期间,曾有人提出要废除汉字,因为汉字已经用“音读”和“训读”的形式进入日语的血脉,废除不成,后来采取限用汉字的办法,规定了1945个汉字作为“当用汉字”。朝鲜从公元372年起使用汉字,1444年也创制了汉字笔画式的谚文字母,直到1910年被日本吞并。韩国1987年规定,小学只学谚文,中学学1600个汉字。越南在汉代中叶之后纳入中国版图一千年,一直以汉字为正式文字,直到1945年才改用拼音。正是因为汉字以表意为主、不精确表音,所以才能够被不同语系的语言借用为文字符号,这种情况在世界上是绝无仅有的。

几千年间,汉字的形体发生过甲、金、篆、隶、楷、草等字体的变化,在笔画的选择、结构的调整、繁简的变异上经过了不断的探索实践,在时代的演变中,创造了书法艺术。汉字不但是记录语言的符号,还成为类似西方绘画、雕塑的艺术陈列品,这在世界文字之林中也是极为罕见的。

(选自李如龙《汉字的历史发展和现实观照》)

1.下列表述,不能体现汉字对中华民族文化影响的一项是(    )

A.汉字作为汉语的书面符号,承载着几千年的中华文化,由汉字书写而汇成的浩瀚的典籍集聚了中华文化精英的思维逻辑和艺术创造。

B.各民族共同使用汉字使得不同民族能够共同创造统一文化,也使得中国这个拥有数亿人口多个民族的大国能够经常保持着统一的局面。

C.汉字的书写形成了书法的艺术,历代书法大家留传下来的珍贵墨宝成为类似西方的绘画、雕塑的艺术陈列品,是华夏子孙的宝贵遗产。

D.汉字有着长盛不衰的生命力,在它的青春时期,作为中华文明古国的友好大使,传播到东亚的许多邻国,形成了太平洋西岸的汉字文化圈。

2.下列关于原文第三段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明治维新前日本已向中国学习了一千年,公元712年成书的《古事记》即用文言文写就,约公元9世纪创造了汉字笔画式表音文字——假名。

B.由于汉字已经以“音读”和“训读”的形式进入日语的血脉,所以二战期间日本试图废除汉字未成,后来只能采取限用汉字的办法。

C.“谚文”是朝鲜从公元3世纪左右使用汉字之后,在15世纪利用汉字的笔画创造出的文字,即使现在,汉字在韩国依然有影响。

D.因为汉字是世界上绝无仅有的表意文字,所以才能够被日本、朝鲜、越南等不同语系的多个国家借用为文字符号,并沿用千年至今。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唐代之后的一千年间,科举取士使得《切韵》系韵书作为汉字标准音普及全国,这使得各地操着不同口音的人都认同统一的汉语。

B.满族入关统治中国近三百年间,是古代汉语向现代汉语转变的历史时期,也是中华文化的鼎盛时期,《红楼梦》代表着当时文言的最高成就。

C.尽管古今汉语和南北方言语音发生了重大变化,但汉字形、义稳定,不会因语音变化而影响书面阅读和文字沟通。

D.汉字经过在笔画的选择、结构的调整、繁简的变异上的探索实践,发生过多种字体的变化,但自从隶变之后,字形是基本稳定的。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老师问学生:“你去山上砍树,面前有两棵树,一棵粗,一棵细,你砍哪一棵?”大家都说:“当然砍粗的了!”老师又问:“那棵粗的是普通的杨树,而那棵细的却是红松,你会砍哪一棵?”同学们一想,红松比较珍贵,就说:“砍红松!”老师又问:“如果杨树是笔直的,红松却七歪八扭,你砍哪一棵?”……

我们如何选择其实不在树,而在于我们到底为什么砍树? 如果想要取柴,你就砍杨树,想做工艺品,就砍红松。虽然条件不断变化,可是最终结果取决于我们最初的动机。

请自选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查看答案

请选出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据了解,此网络将仅承载“低功耗传感器、小延迟高可靠工业控制器、高优先级集群指挥调度”三类新兴业务。

②据悉,除了新业务外,现有的大流量低延迟高可靠业务如语音电话和短信业务,仍然将由现有的TD-LTE网络承载。

③今天,有网友曝光称,中国移动准备将VoLTE全面商用后空闲的GSM频段(900MHz),来建设FDD LTE专用网络。

④那么为什么要为这三类业务单独建设FDD LTE网络呢?

⑤主要原因在于,现有的网络与这三类业务的特点不符,这三类服务均要求网络具有高可靠性,低延迟。

⑥正因为如此,所以只能建设FDD LTE网络来满足业务需求。

A①③④⑤②⑥ 

B.③①④⑤⑥② 

C③①②④⑤⑥ 

D.①③⑤④⑥②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