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第二种失败 麦家 第九次冲锋被击溃下来的时候,他...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第二种失败

麦家

第九次冲锋被击溃下来的时候,他悲愤得像一头因重创而恐怖、因恐怖而咆哮的困兽,禁不住仰天嚎叫了一声。这粗壮的悲鸣,似雄狮的怒吼,歇斯底里,撕心裂肺。

这是一个有风有阳光的日子。就像以往许许多多个美丽的清晨一样,山雾袅袅,轻风送爽,小鸟鸣唱,晨曦把半个山头映得霞光四射,整个是一派充满诗情画意的景致。但是,突然的,这往日的宁静和美妙很快被粉碎了。

是战争打扰了它!

他奉命在天黑前拿下山头。他在八点钟组织了第一次冲锋,然后是第二次、第三次、第四次……一次又一次冲上去,一次又一次被打下来。

现在,绛红的太阳跌落在山顶的另一边,四射着早晨一样的金色光芒,但照耀的已全然不是同一个山坡。这是一个卧满尸体、烈焰升腾的山坡,远看,像开满了杜鹃,又像布满了红旗,既悲惨,又壮丽。山坡上犹如惨遭浩劫一般的褴褛,破败不堪。他看一眼还在继续跌落的太阳,心想,太阳走得真快啊。

山坡下,士兵们又一次在整队集合。他要组织第十次冲锋。

队伍终于横出来了。站在他面前的,只是四十几个衣衫不整的伤兵和哀兵。

同志们……他觉得自己的声音也是很陌生的,又哑又黏,像喉咙里堵满了稠血,敌人还在山上,我们还冲不冲锋!

冲!

他觉得听到了四百个人的喊声,好像山坡上的尸体也在喊。

太阳在继续西沉。他抬头看看落日,又回头看看队伍,知道自己现在只能做最后一次努力了。我再也输不起了,他想。

第十次冲锋开始了。士兵们猫着腰,吼叫着,疯狂地直往山顶扑去。枪声紧密。呼啸的子弹如同雨点一般泼下来,中弹的士兵一个个倒在了大地的怀抱里。 

他冲在队伍的前面,时而匍匐,时而跃进,那挥舞手枪的样子,就像在指挥千军万马。可士兵们却一个个在和他告别。

突然,他一下子跪倒在距离堑壕十几米远的山坡上,热乎乎的血瞬间从几个黑暗的窟窿里奔涌不息。子弹钻进他大腿了!

“我冲不上去了!”他悲愤地吼叫着。

他看见几个战士飞快地越过了他。这叫他振奋,他拉开嗓门大喊:冲!给我冲!往上冲!

不一会儿,所有没有扑倒的战士都越过他,冲到了堑壕外沿。  

终于,一个熟识的身影突然领先跃进了堑壕。很快,第二个也跟着上去了。三、四、五……七……九,他激动了,又一次挣扎着想站起来。可两条腿简直像被灼热的焦土熔化了。他站不起来!

渐渐地,厮杀声开始冷落了下来,而这时一声突然的枪响,似乎像是打出了一个句号。从此,山顶如同死光了人,再没有发出一点声音。

他知道,胜负已经摊牌。

谁胜?谁负?他激动得要死,也害怕得要死。他希望山顶上马上跃出一张他熟悉的脸,或者一个声音。是的,捷报应该是他的。他已经经不起打击了。他努力尽了,也损失尽了,接下来应该请他收获和交代了。

终于,山顶上突然颤颤巍巍地站出了一面旗帜。那是一面褴褛得失去了真实和原貌的旗帜,但他几乎不用看,只是用鼻子嗅了一下,就觉得脑浆飞溅……

那是敌人的旗帜!

山坡上,静静的。

还有人吗?他回头扫视山坡:山坡上,只有一具具静卧的尸体。对着无数尸体,他也忍不住吼叫起来:还有人吗?谁还能冲锋?

只有山谷的回音:谁还能冲锋……还有人吗……

一阵风过,他打了一个寒战,同时也清醒了。恍若一场梦醒来,他接着又看见了辉煌的落日,和满山满坡的尸体,还有那面迎风招摇的旗帜。

难道我这样趴着等着来人把我抬下去,或者拖上去?他想。

不,我不想作为一个伤兵被人抬回去,也不能做俘虏,被他们拖上去。他自言自语道,我要爬上去,我没死,我应该爬上去,爬上去决一死战。

这叫宁死不屈。

他一拱一拱地爬起来了,夕阳的光辉照耀着他,像照耀着一片熠熠发光的金属。他丑陋的身躯如同一条断尾的蚯蚓,只是不息地、顽强不屈地蠕动在焦土和血泥之中,直逼山顶,直逼那面狰狞的旗帜。

堑壕就在眼前,这是多么激动人心!

接下去,他只要来一个翻滚就上了山顶了。此时此刻,他需要的是拿生命作最后一搏的勇气和毅力。但是,他的目光又看到了那面狰狞可怖的旗帜。旗帜似一个威风的巨人傲然凌立,孤独中透露出一股杀气腾腾的神气。它是对方胜利的铁证。看着它,他的冲动和勇气顿时损失了大半。他想,你一个没腿的伤兵爬上去又能怎样?让对方再次享受屠杀的快乐?

他对自己说,我被打垮了。

与其上去让他们屠杀,让他们享受屠杀的快乐,我宁可自杀……

于是,枪口顶在了太阳穴上。是右边的太阳穴。

是的,他是不害怕死的。他害怕的是失败和失败以后的一切。

晚霞如血,光辉抹在他身上,他感到了光辉的压力。其实,作为军人,最重要的是看你关键时候是不是有那种大无畏的、不怕死的、宁死不屈的精神和风度,他想。既然败局已定,那么还有什么可留恋的?

于是,他开始下达此生的最后一道命令:开枪!

枪声拔地而起,直插云霄。

一个小时后,增援部队赶到,不费一枪一弹便冲上山顶。当他们冲上山顶后,发现阵地上惟一的活物是一个奄奄一息的伤兵,他双手紧紧拥抱着旗杆,连松手的力气都没了。(有删节)

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A文章把他的嚎叫比作“雄狮的怒吼,把他比作“一头暴怒的、歇斯底里的狮子”,生动地写出了他暴怒的情态,着意表现他对敌人强烈的愤慨、誓与敌人拼到底的决心。

B文章对第十次冲锋时的场面描写,既有对主人公语言、动作的细腻刻画,也有对战士群体冲锋的“面”的描绘,点面结合的写法,增强了文章的画面感、真实感。

C第十次冲锋结束后,山顶终于竖起了一面旗帜,“褴褛得失去了真实和原貌的旗帜”“他几乎不用看”“只是用鼻子嗅了一下”等描写为敌我双方此时的胜负设置了悬念。

D他有军人的风骨,宁肯壮烈地死,也不肯屈辱地活,所以当败局已定时,他毫不犹豫地向自己举起了手枪,增援部队赶到时,他已全军覆没,点明了“第二种失败”的含意。

E本文构思精巧,结构严谨,以时间为序,用悲壮的笔调讲述了一段令人荡气回肠的惨烈战事。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语言生动形象,极富表现力和感染力。

2.小说中画横线部分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3.小说中“他”这个人物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

4.小说的结尾既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作者这样安排结尾有什么用意?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1.答 E给3分,答 B给2分,答 A给1分;答 C.D不给分。 2.①突出战事惨烈。与前文中宁静美丽的画面形成对比,从侧面展现了战斗的激烈、战事的惨烈;②推动情节发展。日薄西山的画面描写,突出了时间的推移,暗示下文即将开始的第十次冲锋。③以一天结束时的“黄昏落日”暗示主人公最终失败的结局。 3.①勇猛,不畏生死。冲锋时奋不顾身,冲在队伍的最前面;②坚韧顽强,有血性。九次冲锋失败后,依然能够不屈不挠地发起第十次冲锋;③内心脆弱,害怕失败。他内心脆弱,害怕失败和失败后的一切,在离胜利一步之遥时自杀。 4.①从主题上看,他死在自己的枪下,败给了自己内心的脆弱,性格上的悲剧能更好地深化人往往被自己打败(第二种失败)的主题。②从人物形象上看,用奄奄一息仍紧抱旗杆的伤兵与害怕面对失败而开枪自杀的他形成对比,反衬了他的脆弱,展现了作为英雄的他的另一面,丰富了人物形象。③从文章结构来看,小说悲剧式的结尾与开头的悲剧氛围相呼应,首尾圆合,结构严谨。④从表达效果上看,本应是胜利者的“他”竟然在还没有看清山顶的景象时就选择了开枪自杀,引人深思,令人回味。 【解析】 1.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能力。解答此题,可从小说内容、主题、情节、表现手法等角度分析判断。A项,应该是表现他的悲愤、恐怖、暴怒等情感以及拼到底的决心;C“为敌我双方此时的胜负设置了悬念”理解错误,此时敌我双方胜负已判,“他”已明了,应该是为他的“第二种失败”埋下伏笔;D项,“败局已定”是他的感受,而不是事实,“第二种失败”不是指全军覆没,而是指他惧怕失败以及失败后所带来的后果,最终被自己内心的恐惧打败。所以选EB。 【考点定位】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易错警示】多项选择题在现代类文本阅读中算是比较难的一道题,命题人常常会从多个角度来设置一些令考生迷惑性的或隐性的陷阱,解答此类题,要在整体感知与理解文本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选项的设置,从内容、人物精神、表现手法、语言特点、结构等角度来分析。根据选项内容,在原文中找到选项对应的信息源,要把所有的信息源全部找到;其次要把选项与原文材料进行比较,找到两者表达的信息是否完全一致,核实选项是否完整准确地传达了原文的信息。对于有多个信息源的选项,要辨别选项是否全部概括了所有信息。例如本题选项A是对人物心理及情感的考查,选项C属于对情节设置技巧的误解,选项D属于对人物心理活动理解的错误。 2.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景物描写在小说中的作用,解答此题,可根据景物描写的常见作用,结合着段落位置,联系上下文具体语境,从作者的写作意图角度分析作答。例如画线语句描写出了夕阳落山时的情景,结合着山坡上的尸体遍布山坡,故起着体现突出战事惨烈的作用;以“黄昏落日”来暗示以失败结束。 【考点定位】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技巧点拨】常见的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一、渲染故事气氛作家往往用生动的自然环境描写,来创造故事的特定氛围,从而增强故事的真实性。二、烘托人物形象环境本是为人物活动提供一个场所和背景的,故而自然环境的描写,往往是为塑造人物服务的。也就是说,作家为了表现人物丰富的心境、复杂的性格,往往要为人物设置多种不同的自然环境,用以“刺激”人物,以记录其种种行为,从而显露其性格。三、推动情节发展情节发展与环境描写往往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环境描写要以情节为依据,情节发展离不开环境描写 。还可以为下文发展做铺垫四、暗示社会环境优秀的作家,总是通过对特定的自然环境的描写,来展示独特的世态风情,为读者提供一副社会历史图画。所以,小说中的自然环境,一般都带有作家的感情色彩,被当作是社会环境的暗示。五、深化作品主题分析小说的主题,离不开对人物和情节的细致分析,也离不开对环境的认真考察。 3.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鉴赏人物形象的能力。解答此题,可根据小说中有关“他”的言行举止等描写语句及议论性评价性的语句分析作答。例如,他在冲锋时奋不顾身,冲在队伍的最前面,刻画出了他的勇猛、不怕死的形象;以此类推,再从坚韧顽强,有血性;内心坚强等角度分析作答。 【考点定位】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人物形象的分析:首先,可以从作者对人物的肖像描写、行动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等方面入手,了解人物的语言、外貌、行动、心理等。每一神态、动作或语言的描写要与所表现出的优秀的品质一一对应,不能张冠李戴。其次,揣摩人物形象,分析人物描写中揭示的内涵,即个性特征及形象的意义。再次,体悟作者的创作意图,从作者所揭示的作品主题和情感倾向中去分析人物。 4.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探究小说结尾的妙处探究能力。解答此题,可根据常见的小说结尾情节的作用,结合着小说具体内容,从作者的写作意图,从人物形象、小说主题、情节结构、表达效果等角度分析作答。 【考点定位】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能力层级为探究F。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层级为探究F。 【技巧点拨】常见的小说情节设置的作用答题思路:1.与其他情节关系的作用(视情节位置而定)2.表现人物性格的情节:情节安排的效果:巧妙、意料之外、情理之中、耐人寻味、引人深思、设置悬念、引发兴趣等。对人物性格及主题起作用的两方面:交代前文某情节内容 与其他情节进行对比,表现人物某种性格。答题格式:情节内容+性格内容。3情节在表现主题方面所起的作用一般为点明,突显,深化主题。格式:情节内容+主题内容。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王勃《滕王阁序》中“                              两句,于色彩浓淡对比中写山色水态,被前人誉为“写尽九月之景”。

(2)陶潜归去来兮辞中表现诗人身居陋室而能孤介自傲、知足常乐的两句是             

(3)《游山西村》中描绘了南宋初年的农村风俗画卷的诗句是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题。

西江月

苏轼

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新凉?夜来风叶已鸣廊,看取眉头鬓上。

酒贱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

1.这首词表现了词人怎样的复杂情感?请简要分析。

2.这首词是如何抒情的?请简要分析。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

唐恪,字钦叟,杭州钱塘人。四岁而孤,闻人言其父,辄悲泣。以荫登第,调郴尉。县民有被害而尸不获,吏执其邻人,抑使自诬,令以为信。恪争之,令曰:“否将为君累。”恪曰:“吾为尉而盗不能捕,更俾亡辜死乎?”躬出访求,夕,若有告者,旦而得尸,遂获盗。知榆次,县豪子雄于乡,萃逋庇奸,不输公赋,前后莫敢诘。恪以理善晓之,悟而自悔,折节为长者。大观中,召为屯田员外郎,持节招纳夷人。夷始恫疑,衷甲以逆,恪尽去兵卫,从数十卒单行。夷望见欢呼,投兵听命。

徙沧州。河决,水犯城下,恪乘城救理。都水孟昌龄移檄索船与兵,恪报水势方恶,船当以备缓急,沧为极边,兵非有旨不敢遣。昌龄怒,劾之,恪不为动,益治水。水去,城得全,诏书嘉奖。

靖康初,金兵入汴,李邦彦荐之,拜同知枢密院事,至则为中书侍郎。八月,进拜少宰兼中书侍郎,帝注礼之甚。然恪为相,无济时大略。金骑再来,邀割三镇,恪集廷臣议,以为当与者十九,恪从之。使者既行,于是诸道勤王兵大集,辄谕止令勿前,皆反旆而去。洎金兵城下,始悔之,密言于帝曰:“唐自天宝而后屡失而复兴者,以天子在外可以号召四方也。今宜举景德故事,留太子居守而西幸洛,连据秦、雍,领天下亲征,以图兴复。”帝将从其议,而开封尹何栗入见,引苏轼所论,谓周之失计,未有如东迁之甚者。帝幡然而改,以足顿地曰: “今当以死守社稷。”擢栗门下侍郎,恪计不用。

从帝巡城,为都人遮击,策马得脱,遂卧家求去。御史胡舜陟继劾其罪,谓:“恪之智虑不能经画边事,但长于交结内侍,今国势日蹙,诚不可以备位。”乃以栗代为相。

选自《宋史·列传第一百一十一》,有删改

1. 对下列句中加横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悟而自悔,折节为长者                    有德行的人

B进拜少宰兼中书侍郎,帝注礼之甚        优厚

C洎金兵城下,始悔之                    攻击

D今宜举景德故事                          旧事

2.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登第”,即登科,通常也叫“及第”,是指科举考试应试中选。相反,应试落榜则称为“落第”。第,指科举考试录取列榜的甲乙次第。隋唐只用于考中进士,明清时期则有状元及第、榜眼及第、探花及第之说,其中状元即为会试所取第一名进士。

B“反旆”,旆是古代旌旗末端形如燕尾的飘带,泛指旗帜。旗帜是古时军队身份的标识,也是行军征战的指向标。“反旆”即掉转旗帜,指军队转变了行进的方向。文中的“反旆”意思是前来勤王的各路军队都调转旗帜回去了。

C“东迁”,西周灭亡后,周平王即位,一年后迁都洛邑,始称东周。自此,王权开始衰落,诸侯势力不断坐大,最终形成“春秋”时期群雄争霸的局面。文中何栗引用周平王“东迁”的典故,借以劝诫皇帝不要听信唐恪迁都之议。

D“社稷”,社为土神,稷为谷神。土地神和谷神是在以农为本的汉民族最重要的原始崇拜物。由于古时的君主为了祈求国事太平,五谷丰登,每年都要到郊外祭祀土地和五谷神,社稷也就成了国家的象征,后来人们就用“社稷”来代表国家。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唐恪有孝心,有执政才能。靠祖上荫功登第,初为官吏时,恪尽职守,不怕牵累。处理事务,能审时度势。为朝廷做出了很大贡献。

B唐恪忠于职守,敢于抗上。在沧州做官时,遇黄河决堤,抗洪救灾时,拒绝了都水孟昌龄索要船只与士兵的要求,一心治水,保全了沧州城。

C唐恪缺少远谋,主张和议。因为顺从臣议割城降金,令勤王大军后退,所以跟从皇帝巡城时,被都城人拦住击打,骑马快跑才得脱身。

D唐恪智谋不足,能力有限。曾建议皇帝放弃汴梁迁都洛阳,后遭到了开封府尹何栗的反对,计谋不被采用,后被免去相位。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知榆次,县豪子雄于乡,萃逋庇奸,不输公赋,前后莫敢诘。

(2) 恪之智虑不能经画边事,但长于交结内侍,今国势日蹙,诚不可以备位。

 

查看答案

现代文阅读

隐逸文化的精神价值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陶渊明的这一声清啸,引得林泉激荡,岩穴来风,千载之下尚令人追慕不已。其实,这并非陶渊明有卓异之处,而是因为隐逸文化实在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的一翼,它不仅存在于传统文化的深处,而且以一种潜隐的方式存在于现实生活的深处。

如果从传说中的巢父、许由算起,中国的隐逸传统应与民族的文明史几乎同源,隐士亦不下万余人,有文献记载、事迹可考的就有几千人。中国隐逸文化的源头应当追溯到孔子。孔子当然不是隐士,甚至还明确反对过隐逸,但他的思想里却隐含着许多隐逸成分,中国后来的许多隐逸思想就是由此发展来的。孔子终生都在宣扬、推行和维护代表儒家文化理想的“道”,但他还提倡“无道则隐”。不仅如此,他还进一步提出明哲保身、存身以成仁等观点,作为他隐居求志、待时而动的必要补充。

庄子则是中国隐士的正牌祖先,他不仅本人是大隐士,而且全面系统地提出了中国的隐逸理论。他否定一切世俗的功名利禄,使之不扰于心,并进一步卸除了一切社会责任,使自己成为一种纯粹的自我存在。这还不够,他不仅要隐身,更重要的是要隐心,通过艰苦的修炼,彻底荡除喜怒哀乐的情绪,即使“大浸稽天”也不感到潮湿,“大旱金石流”也不感到炎热,由纯粹的自我存在升华到了纯粹超然的精神存在。这样,庄子就什么也不依靠,做到了真正纯粹的“逍遥游”。庄子的隐逸思想是一种面对社会精神牢笼的觉醒,对封建政治意识形态一直起着强烈的破坏作用,经过封建士大夫和隐士的发扬,这一思想基本上是作为积极因素而发挥作用的。

儒道两家的融合互补为传统的隐逸文化奠定了基础。到了汉代,由于政治意识形态的统一和强固,隐士几乎没有生存的空间,就出现了以东方朔为代表的朝隐,它体现了传统隐逸文化的初期特征:注重现实功利;魏晋时期,随着大一统政治意识形态的解体,出现了林泉之隐,它更多地体现出传统隐逸文化中精华的一面;由于唐代的包容性,反而使得隐逸文化很难找到自己的位置,于是出现了具有浓厚的实用色彩的中隐;至宋代,整个传统文化走向内倾,注重精神超越的酒隐就应运而生了。明清时期的壶天之隐既是传统隐逸文化的总结,也是传统隐逸文化的衰落。

应当说,没有士人就没有中国的古代社会,而隐士则是士阶层的重要组成部分,甚至是其中最优秀的组成部分。在此必须指出的是,隐士是一个复杂的概念,绝不仅仅指那些啸傲山林而不问世事的人,更重要的是指隐逸传统、隐逸文化,凡是具有浓郁的隐逸意味的人在此都应被当作隐士来看待,因为隐逸思想使他们升华了人格,丰富了社会价值。隐士人格的强劲的辐射力和隐逸文化的强劲的张力使任何板结顽固的社会土壤都不能不为之松动,从而为历史文化灌注新鲜的活力。

1.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隐逸文化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的一翼,隐逸文化以一种潜隐的方式存在于现实生活的深处。因归隐田园而成为隐逸诗人之宗的陶渊明影响很大,千百年来一直令后人追思敬仰。

B中国的隐逸传统应当与民族的文明史几乎同源,“如果从传说中的巢父、许由算起”之句,不能说明巢父、许由是中国隐逸传统的先行者。

C.孔子终生都在宣扬、推行和维护代表儒家文化理想的“道”,中国后来的许多隐逸思想就是由此发展来的,因此,中国隐逸文化的源头应当追溯到孔子。

D.中国隐士的正牌祖先是庄子,原因有两个,一是庄子本身就是大隐士,二是他全面系统地提出了中国隐逸理论,即如何由纯粹的自我存在升华到了纯粹超然的精神存在。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隐身的含义就是使一切世俗的功名利禄不能干扰内心,并进一步卸除一切社会责任,使自己在天地间成为一种纯粹的自我存在。

B.隐心的含义是通过艰苦的修炼,彻底荡除了喜怒哀乐,升华到纯粹超然的精神存在,什么也不依靠,做到真正纯粹的“逍遥游”。

C.隐士是士阶层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他不只指啸傲山林而不问世事的人,从隐逸传统和文化的角度看,凡是具有浓郁的隐逸意味的人都应当被看作隐士。

D.隐士人格与隐逸文化有强劲的辐射力和强劲的张力,这两种力量会使任何板结顽固的社会土壤变得松动,从而为历史文化注入新鲜的活力。

3.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不仅提倡“无道则隐”,而且还进一步提出明哲保身、存身以成仁等观点来作为他隐居求志、待时而动的必要补充,这其实是孔子构建了一套积极入世者的处世策略。

B.庄子的隐逸思想是一种面对社会精神牢笼的觉醒,经过封建士大夫和隐士的发扬,他的思想发挥了强烈的积极作用。这与他欲借此有力地反对封建政治意识形态的初始目的相悖。

C.传统隐逸文化以儒道文化的融合互补为基础,它不仅存在于传统文化的深处,而且以潜隐的方式存在于现实生活的深处,所以,分析本民族的隐逸文化传统对了解中国人的精神内核是必要的。

D.因为不同的时期有特定的社会环境,所以不同时期的隐逸文化会呈现出各自的独特之处,汉代的朝隐注重现实功利,唐代的中隐具有浓厚的实用色彩,宋代的酒隐则更注重精神的超越。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动物的游戏,是叶猴在树枝上“走钢丝”,是北极渡鸦玩滑雪,是马驹轻盈地蹦跳,是北极熊追石块,是野象踢草球,是河马在水下吹树叶,是羊玩追逐。在动物研究专家眼中,这些游戏是动物未来生活的演习,是动物生理心理的自我安抚,是动物天赋技能的有效锻炼。

人类的游戏,原来是丢手绢、吹泡泡、拍纸牌、抓石子、跳山羊、丢沙包、转陀螺、跳房子、踢毽子、跳皮筋、滚铁环、捉迷藏、打水漂、猜谜语、弹玻璃球、老鹰捉小鸡……而今天,人们常玩的游戏是什么呢?打开电脑,点开手机,无论是家里,还是在地铁里、公交车里,低头一族玩的是植物大战僵尸,是魔兽世界,是水果忍者,是愤怒的小鸟,是饥饿的鲨鱼,是神庙逃亡,是求生之路……凶杀、悬疑、神魔、鬼怪等元素混杂其中,口味越来越重,题材越来越暴力血腥。这些游戏,在许多家长眼中是洪水猛兽,在玩家眼中是让人无法自拔的娱乐方式,在主管部门眼中是新兴的文化产业,在从业者眼中是很有前途的朝阳行业……

这段文字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结合材料内容及含意写一篇议论文,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