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寒衣处处催刀尺, 。(杜甫《秋兴八首》) (...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寒衣处处催刀尺,                   。(杜甫《秋兴八首》)

(2)               潦倒新停浊酒杯。 (杜甫《登高》)

(3)画图省识春风面,                   。(杜甫《咏怀古迹》)

(4)              ,凝绝不通声暂歇。(白居易《琵琶行》)

(5)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                。(贾谊《过秦论》)

(6)吾师道也,                            ?(韩愈《师说》)

 

(1)白帝城高急暮砧 (2)艰难苦恨繁霜鬓 (3)环珮空归月夜魂 (4)冰泉冷涩弦凝绝 (5)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6)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解析】 试题分析:名句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与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如“暮”“霜”“珮”“涩”“凝”要理解字义去记忆。学生记忆的时候应该结合诗句的意思。每句1分,句中有误该句不得分。要求学生养成回头望的习惯,避免笔误。 【考点定位】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能力层级为识记A。 【名师点睛】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高考所考的名句,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考生经常在这些“浅水滩”“翻船”,原因是光背不写,光记不辨,不知道联系句意和古文的特性来区分。所以在平时对名句记忆时要立足于对诗句的理解,如本题“艰难苦恨繁霜鬓”的“霜”是“白色”的意思,注意和“双”区别。“冰泉冷涩弦凝绝”的“涩”“凝”错误率很高,需要注意。现在课标卷已经考核“理解性默写”,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既准确还不容易写错字,然后要立足于“写”,不要背下来但得不到分数。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文后题。

青杏儿 

(明)朱栴

午枕梦初残,高楼上,独凭阑干。清商应律金风至,砧声断续,笳音幽怨,雁阵惊寒。

景物不堪看,凝眸处愁有千般。秋光淡薄人情似,迢迢野水,茫茫衰草,隐隐青山。

注释:朱栴,明太祖朱元璋第十六子,在宁夏生活了45年,最终葬在宁夏同心县韦州明王陵。

1.词的上阕写了哪些声音?分别传达出怎样的情感?

2.词人以“迢迢野水,茫茫衰草,隐隐青山”收束全词有何妙处?请简要赏析。

 

查看答案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

(2)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文后题。

荀攸字公达,彧从子也。祖父昙,广陵太守。攸少孤。及昙卒,故吏张权求守昙墓。

攸年十三,疑之,谓叔父衢曰:“此吏有非常之色,殆将有奸?”衢寤,乃推问,果杀人亡命。由是异之。何进秉政,征海内名士攸等二十余人。攸到,拜黄门侍郎。

建安三年,从征张绣。攸言于太祖曰:“绣与刘表相恃为强,然绣以游军仰食于表,表不能供也,势必离。不如缓军以待之,可诱而致也;若急之,其势必相救。”太祖不从遂进军之穰与战绣急表果救之军不利太祖谓攸曰不用君言至是乃设奇兵复战大破之

七年,从讨袁谭、尚于黎阳。明年,太祖方征刘表,谭、尚争冀州。谭遣辛毗乞降请救,太祖将许之,以问群下。攸曰:“袁氏据四州之地,带甲十万,绍以宽厚得众,借使二子和睦以守其成业,则天下之难未息也。今兄弟遘恶,此势不两全。若有所并则力专,力专则难图也。及其乱而取之,天下定矣,此时不可失也。”

太祖曰:“善。”乃许谭和亲,遂还击破尚。其后谭叛,从斩谭于南皮。冀州平,太祖表封攸陵树亭侯。后转中军师。魏国初建,摄尚书令。

攸深密有智防,自从太祖征伐,常谋谟帷幄,时人及子弟莫知其所言。太祖每称曰:“公达外愚内智,外怯内勇,外弱内强,不伐善,无施劳,智可及,愚不可及,虽颜子、宁武不能过也。”文帝在东宫,太祖谓曰:“荀公达,人之师表也,汝当尽礼敬之。”

攸曾病,文帝问病,独拜床下,其见尊异如此。攸与钟繇善,繇言:“我每有所行,反复思惟,自谓无以易;以咨公达,辄复过人意。”公达前后凡画奇策十二,唯繇知之。繇撰集未就,会薨,故世不得尽闻也。

攸从征孙权,道薨。太祖言则流涕。

(节选自《魏书·荀彧攸贾诩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太祖不从/遂进军之/穰与战/绣急/表果救之/军不利/太祖谓攸曰/不用君言至是/乃设奇兵/复战大破之/

B.太祖不从/遂进军之/穰与战/绣急/表果救之/军不利太祖/谓攸曰/不用君言至是/乃设奇兵复战/大破之/

C.太祖不从/遂进军之穰/与战/绣急/表果救之/军不利/太祖谓攸曰/不用君言至是/乃设奇兵复战/大破之/

D.太祖不从/遂进军之穰/与战/绣急/表果救之/军不利太祖/谓攸曰/不用君言至是/乃设奇兵/复战大破之/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守墓是古时人们为了表示孝敬父母或尊重师长,在其死后看护其坟墓的行为,这期间,会在坟墓旁搭建守护人所住的屋舍,称之为“庐冢”。

B.庙号、谥号都是已过世君主的专用指称,文中“太祖”即为庙号,“文帝”为谥号,谥号通常带有对其生平行为的评判性质。

C.古代表示授予官职的词汇很多又略有区别,文中“拜”为授给官职,“转”为转任官职,“摄”为暂时担任某个职务。

D.古人对不同身份之人的去世表述各异,天子死一般曰“崩”,诸侯、王死就曰“薨”,后来,品阶比较高的官员死也可以称“薨”。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荀攸少时即有敏锐的洞察力,祖父去世,旧属请求为其看守坟墓,荀攸发现此人有问题并及时提醒了自己的叔父。

B.太祖攻打张绣,荀攸建议缓兵诱敌,他认为张绣如果不能得到刘表的粮草供应,一定会背离刘表。但是太祖起初并未听从他的建议。

C.太祖和文帝都非常尊敬荀攸。荀攸生病时,文帝亲自前往慰问,而提及荀攸去世的消息,太祖也伤心流泪

D.荀攸深谋远虑,缜密机智,在军中谋划制定了很多计策,当时,很少有人能够理解,但曹操常称赞他。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不伐善,无施劳,智可及,愚不可及,虽颜子、宁武不能过也。

(2)我每有所行,反复思惟,自谓无以易;以咨公达,辄复过人意。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题。

中国知识分子在中国近现代历史舞台上,曾扮演着新时代催生者的重要角色。然而,曾几何时,面目全非,斯人憔悴!于今,中国知识分子是失落了!这一大变迁不是偶然的,也不是简单的因素形成的。这一大变迁是与时代的变迁息息相关而为时代的变迁之一环。从知识分子的观点来看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举几种重要的原因: 第一,与传承脱节。第二,与社会及家庭脱节。第三,与经济来源脱节。第四,与现实统治建构及行动人物脱节。有这么多的脱节,于是知识分子纷纷变成脱节人。

中国近几十年的巨大变动带有浓厚的群众运动之色彩。群众性的运动之发展趋向,通常经由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宣传。第二个阶段是组织。第三个阶段是新的权力形态可能出现。在组织阶段,常有一种潜在的行动人物。这种人物常常隐身在组织中,职卑位低,不为人所注意。到了第三个阶段,如果有新的权力形态出现,那末这种潜在的行动人物可能脱颖而出,成为实际的行动人物。所谓实际的行动人物,意指行政官、司法官、计划家,以及做最后决定的人,等等。在群众性的运动之初期,除了狂热分子以外,是观念之士的黄金时代。所谓“观念之士”即是“搞观念的人”。例如,好谈主义学说的人,爱演说的人,擅长写文章著书立说的人。这一类的人物我们送他们一块招牌,叫做“观念人物”。

行动人物和观念人物不仅在基本的想法上不同,而且在性格形成方面也不同。他们是一个运动中的两种异质要素。行动人物的基本兴趣是成功。至于怎样成功的,使用什么手段成功的,是否由于因缘时会,是否由于巧取豪夺,他们认为这些是空洞的问题,而对于空洞的问题他们向来不感兴趣。

正如霍弗尔所说的,真正的行动人物并非要改造世界,他只要占有世界。他的内在冲动是要掌握和控制,并令既得权力能够行使。为了保持权力,他们可以用自己创造的方法,可以用外来的方法,可以用古旧的方法,甚至也可以用敌人的方法。这么一来,彼等于不知不觉之间,变成了为权力而权力。

观念人物在一个动荡时代常削弱流行的信仰,批评既存制度的权威,为新的信仰之普及而开路。真正的观念人物视追求真理为重要的事。照他们看来,上述行动人物的真理观简直荒谬到不能忍受。他们常视理想为第一。人身常置于理想之下,一切为理想,一切努力向理想集中。一般而论,观念人物渴望受到尊重。中国的观念人物,受传统影响,渴望出人头地。当他们得不到这些满足时,不是离异了自己,便是远避了现实。

中国近几十年来,实际的行动人物和观念人物之间的悲欢离合有发人深省之处。真正的观念人物和行动人物有内在心性上的不调和。当势利抬头时,真理一定远避。就某一特定的情况而言,真正的观念人物是对付不了行动人物的。

(摘自殷海光《中国文化的展望》)

1.下列对“中国知识分子是失落了”这一现象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当代中国知识分子虽然失落了,但他们曾经在中国近现代历史上起过重要作用,对新时代的产生贡献不小。

B.中国知识分子的失落是由多方面因素造成的,而且从某种意义上讲,他们的失落是一种历史变化的必然。

C.当代中国知识分子的生存状况堪忧,他们的失落既与时代变迁密切相关,又成为时代变迁的一个组成部分。

D.知识分子成为“脱节人”是他们失落的具体表现,“脱节”主要体现在历史传承、现实社会等四个方面。

2.下列理解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群众运动发展后,潜在的行动人物就会变为实际的行动人物,并可能在新的权力形态中获取地位。

B.观念人物通常是思想家、演说家,行动人物可能是计划家、实干家。在群众运动中,二者缺一不可。

C.中国的观念人物都渴望受到别人的认可与景仰,如果不能实现这种愿望,他们可能选择消极遁世。

D.当行动人物得势之时,观念人物只能避其锋芒,在特定情况下,观念人物无法与行动人物相抗衡。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行动人物与观念人物在群众运动中崭露头角的活跃阶段不一样,观念人物的活跃阶段常在行动人物之前。

B.行动人物与观念人物为达成目标而使用的手段不同,观念人物有所为有所不为,行动人物为达目的不择手段。

C.行动人物与观念人物对待真理的态度有明显区别,观念人物视真理为第一要务,行动人物则无视真理的存在。

D.行动人物与观念人物对既存制度的破坏力有差别,观念人物会为了真理埋葬旧权威,行动人物却可能被同化。

 

查看答案

请以“不为昨天束缚”为题结合自己的经历或感悟,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

要求①必须符合记叙文的文体要求;②角度自选;③立意自定;④不得抄袭不要套作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