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依次填入下列各句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每年春运期间,客运站的问讯处挤满...

依次填入下列各句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每年春运期间,客运站的问讯处挤满了前来咨询的人。面对这种情形,工作人员常常__________

②在人民币持续贬值的大背景下,银行推出的各种理财产品令人___________,投资者投资一定要谨慎。

③据广东天文学会透露,2016年全年共有9个流星雨,3次半影月食,真是好戏连台,令人____________

A应接不暇    眼花缭乱    目不暇接

B.眼花缭乱    应接不暇    目不暇接

C.应接不暇    目不暇接    眼花缭乱

D.目不暇接    眼花缭乱    应接不暇

 

A 【解析】 试题分析:应接不暇:暇:空闲。风景好看;东西好而多,看不过来;或人、事物太多,来不及接待、应付。眼花缭乱:缭乱:纷乱。眼睛看见复杂纷繁的事物而发花、迷乱。目不暇接:暇:闲暇;接:接收。可看的东西太多,眼睛都忙得看不过来了。 【考点定位】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技巧点拨】成语的错误类型主要有内涵不明,感情色彩失当、对象错类和不合语法,考核的重点是望文生义、对象错配和褒贬失当,这就要求在平时的成语积累中找到成语的关键,记忆含义的同时还要记忆用法,如词义的褒贬、适用的对象、语法功能,在答题时首先明确句子要表达的意思,然后分析成语的内涵,看是否恰当。“应接不暇”为眼睛被动接受, “目不暇接”是主动去看,“眼花缭乱”是东西复杂纷繁,让眼睛发花迷乱。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

二胡演奏家闵惠芬   琴音一曲余韵长

曹玲

5月12日上午10时05分,素有“二胡皇后”美誉的著名二胡演奏家闵惠芬因病在沪去世,享年69岁。这位“超天才的二胡演奏家”,最终挥手告别,留一曲琴音,缭绕人间。年少结缘,终成一代“二胡皇后”  闵惠芬曾告诉二胡爱好者顾兆农,自己的第一把二胡是美术老师给做的,“用蛤蟆的皮做的,都不是蛇皮。”  从摸到二胡伊始,闵惠芬就显露出与众不同的天赋。8岁,闵惠芬跟从父亲闵季骞学习二胡,13岁考入上海音乐附中,师从王乙先生,19岁跳级入上海音乐学院本科民乐系,师从陆修堂先生。1963年,闵惠芬便在第四届“上海之春”全国二胡比赛中荣获一等奖,可谓年少成名。

“她参加‘上海之春’那年还不满18岁。”上海民族乐团团长、艺术总监王甫建说,闵惠芬曾告诉他,那届比赛《二泉映月》是必选曲目,她正是凭借自己超出年龄的理解和演奏取得了第一名的成绩。

闵惠芬出生在江苏,听惯江南丝竹吹打、民谣小调,跟阿炳也算同乡。对这首自己演奏的成名之作,闵惠芬生前似乎总还有点不够尽兴的感觉,“阿炳拉《二泉映月》其实是可以一直拉下去的,当时的录音技术只能录6分钟,所以人们现在听到这首曲子,在结尾时有点意犹未尽。”

随后的艺术生涯,闵惠芬获奖无数。她先后访问过美国、法国、加拿大等十几个国家和港、澳、台地区,所到之处,均获高度评价。1973年,美国费城交响乐团指挥大师奥曼迪称赞闵惠芬是一个“超天才的二胡演奏家”。波士顿交响乐团听了她的演奏后,首席评论员撰文称赞她为“伟大的弦乐演奏家”。

“我也算二胡发烧友。”顾兆农说,同样拉二胡曲《赛马》,“一听就知道是不是闵惠芬,她的演奏特别有激情。”二胡在闵惠芬手里,热情内涵、动人而不媚,夸张而不狂,哀怨而不伤,情感气势与神韵合而为一。有人甚至如此评价,“听闵惠芬拉二胡,要跪着听。”

与病魔抗争三十三载,二胡拉出了她第二条生命。

在艺术的道路上,闵惠芬有足够的幸运与成功,但她长期与病魔抗争。36岁时,闵惠芬就罹患皮肤癌,6次手术、15个疗程的化疗没能击垮她,这位坚强的艺术家康复后依然活跃于舞台,用她的音乐激励着观众。

她很乐观,也很豁达。之前已经经历过一次生命的考验了,对人生有一种彻悟的感觉。对她来说,自己的事业永远是放在第一位的,活着一切为了二胡。”王甫建回忆。

闵惠芬曾这样说过,“我的生命依恋着许许多多的生命,是二胡拉出了我第二条生命。民乐、二胡已是我生命中的一部分,我生来就属于它们。”她悉心研究“器乐演奏声腔化”课题,推出了大量耳熟能详、韵味浓郁的二胡曲。她说,“二胡的声音,像中国人在说话。”也因此,由她演奏的《洪湖主题随想曲》《川江号子》等源于声乐素材的作品,无不体现出她声腔化演奏的特点。

闵惠芬常说,“民乐既要让外国人喜爱,也要让中国人喜爱,才算成功。”她的毕生精力,都用在二胡和民族音乐传承与发展上。她曾提出“中西合璧”的观点。传承千年的民族音乐借鉴西方的音乐技术,用新的语言和方式来传达,或许更加能够使现代的观众接受。

“她重要的一个代表作,就是二胡协奏曲《长城随想》。”王甫建认为。

《长城随想》是作曲家刘文金与闵惠芬写就的经典之作,全曲纵横驰骋、延绵起伏,恰如长城龙行之势。王甫建说,每当乐队宏大的引子之后闵老师奏出第一个长音,那种气定神闲、大开大阖的演奏状态,很难让人相信这是个有着半个世纪演奏经历、曾身患重病的老演奏家。

“无论是在海内外的任何一个演出场所,她每一次开始演奏时,几乎都是一样的神情和姿态——自信、专注、端庄,闭目凝神,音乐大气磅礴,挥洒自如。”这一影像,深深刻在王甫建与很多人的心中。

相关链接

1977年,闵惠芬演奏的东北民间乐曲《江河水》,曾使日本指挥大师小泽征尔感动得伏案恸哭,“拉出的人间悲切,听起来使人痛彻肺腑。”法国报纸评论她的演奏,“连休止符也充满了音乐”,“有不可抗拒的魅力”。

她是中国二胡艺术的一面旗帜,对二胡艺术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她在与病魔的抗争中,完成了艺术的升华。——武汉音乐学院副院长、二胡演奏家胡志平。

(选自2014513《人民日报》,有删改)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作者在开头就用“二胡皇后”“超天才的二胡演奏家”来称呼闵惠芬,一方面让读 者了解了传主的身份,另一方面也流露出对传主的崇敬之情和高度评价。

B.本文并未采用一般传记使用的按时间先后记叙的纵式结构,而是从闵慧芬的艺术魅 力和人格魅力两部分分别记叙,融抒情与议论于一体,充分表达了作者对一代艺术大师的崇敬之情。

C.闵惠芬跟阿炳是同乡,因此她在第四届“上海之春”全国二胡比赛中选择了阿炳的 《二泉映月》曲目来参赛,并获得了第一名的好成绩。作者记叙这件事是为了着力表现闵慧芬在艺术追求上的完美主义。

D.在二胡演艺事业中奋斗的闵慧芬获奖无数,她带着她的二胡访问了多个国家和地区,  获得了广泛赞誉,她独特而又感人的演奏甚至让人觉得“要跪着听”。

E.闵慧芬认为传承民族音乐要借鉴西方的音乐技术,用新的语言和方式来表达,所以她提出了“中西合璧”的观点,并用尽毕生精力去实践它。

2.作者多处引用闵惠芬的原话和他人的评语,简要分析这样引用的作用。

3.闵惠芬二胡演奏艺术有哪些特点?请结合文章简要概括。

4.闵惠芬的艺术经历给人们许多启示。请结合文本,谈谈这篇传记给你的启示。)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荀子在《劝学》中说君子需要通过广泛的学习来提升自己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韩愈认为老师的职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蜀道难》写水石激荡,山谷空鸣的场景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4)《蜀道难》中把行人艰难的步履、惶恐的神情绘声绘色地刻画出来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5 《登高》中道出郁积诗人心中的自身之苦和国运之恨,无限悲凉难以排遣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6 《琵琶行》 运用侧面描写表现琵琶女弹奏技艺高超、音乐具有让人回味无穷的艺术境界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题。

清平乐·送春   朱淑真

风光紧急,三月俄三十。拟欲留连计无及,绿野烟愁露泣。

倩谁寄语春宵?城头画鼓轻敲。缱绻临歧嘱咐,来年早到梅梢。

注:临歧,本为面临歧路后亦用为赠别之辞。

1.这首词表达了词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词的上片分析。

2.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缱绻临歧嘱咐,来年早到梅梢”两句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

叶衡字梦锡,婺州金华人。绍兴十八年进士第,调福州宁德簿,摄尉。以获盐寇改秩,知临安府于潜县。户版积弊,富民多隐漏,贫弱困于倍输,衡定为九等,自五等以下除其藉,而均其额于上之四等,贫者顿苏。征科为期限榜县门,俾里正谕民,不遣一吏而赋自足。治为诸邑最,郡以政绩闻。

擢知常州。时水潦为灾,衡发仓为糜以食饥者。或言常平①不可轻发,衡曰:“储蓄正备缓急,可视民饥而不救耶?”疫大作,衡单骑命医药自随,遍问疾苦,活者甚众。檄晋陵丞李孟坚摄无锡县,有政声,衡荐于上,即除知秀州。

除太府少卿。合肥濒湖有圩田四十里,衡奏:“募民以耕,岁可得谷数十万,蠲租税,二三年后阡陌成,仿营田,官私各收其半。”从之。

除户部侍郎。时盐课大亏,衡奏:“年课入不增,私贩害之也,宜自煮盐之地为之制,司火之起伏,稽灶之多寡,亭户②本钱以时给之,盐之委积以时收之,择廉能吏察之,私贩自绝矣。”仍命措置官三人。

丁母忧。起复,除枢密都承旨。奏马政之弊,宜命统制一员各领马若干匹,岁终计其数为殿最。李垕应贤良方正对策,近讦直,入第四等,衡奏 “陛下赦其狂而取其忠,足以显容谏之盛。”乃赐垕制科出身。有言江、淮兵籍伪滥,诏衡按视,赐以袍带、鞍马、弓矢,且命衡措置民兵,咸称得治兵之要。讫事赴阙,上御便殿阅武士,召衡预观,赐酒,洒宸翰赐之。

拜右丞相兼枢密使。上锐意恢复,凡将帅、器械、山川、防守悉经思虑,奏对毕,从容赐坐,讲论机密,或不时召对。

上选使求河南,衡奏:“司谏汤邦彦有口辨,宜使金。”邦彦请对问所以遣既知荐出于衡恨衡挤已闻衡对客有讪上语奏之上大怒。即日罢相。年六十有二薨。

(节选自《宋史·列传第一百四十三》)

【注】:①常平:常平仓。②亭户:古代的盐户。

1.下列句子停断正确正确的一项是(    

A.邦彦请对/问所以遣/既知荐出于衡/恨衡挤已/闻衡对客有讪上语/奏之/上大怒。

B.邦彦请对/问所以遣/既知荐出于衡/恨衡挤已闻衡对客/有讪上语/奏之上/大怒。

C.邦彦请对问/所以遣/既知荐出于衡/恨衡挤已闻衡对客/有讪上语/奏之/上大怒。

D.邦彦请对问/所以遣/既知荐出于衡/恨衡挤已/闻衡对客有讪上语/奏之上/大怒。

2.以下四项文化常识的理解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A“绍兴十八年”,是用皇帝的年号纪年的一种纪年方式。如“咸丰十年”、“德祐二年二月”等也是属于此类纪年方式。

B除。拜官授职,如本文的“   除户部侍郎”“除太府少卿”、“ 除知秀州”中的“除”,都是授予官职的意思。

C 除户部侍郎”中的“户部”,属于“三省六部”中的六部之一,户部主要掌管土地户口、赋税财政和典礼、科举、学校等工作

D“拜右丞相兼枢密使”中的“右丞相”要大于“左丞相”,前者为正职,后者为副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叶衡关心百姓疾苦。在任于潜县令时,贫弱户苦于重复纳税,他把民户定为九等,把五等以下应交的份额均摊给上四等,使贫民得到解脱;在常州任上,他积极应灾救民。

B.叶衡深得皇上赏识。皇上驾临偏殿检阅武士时,特意让叶衡参与观礼,赐给他酒,并亲自写字赐给他;皇上考虑军机大事时,也常常召见他参与研讨。

C.叶衡富有治军之才。他在任枢密都承旨时,有人反映江、淮一带士兵名籍造假现象泛滥,皇上下诏让叶衡考察巡视,并且命令叶衡处理安置民兵,人们都称赞他抓住了治军要领。

D.叶衡能够唯才是举。李孟坚在代理无锡县令时,有很好的为政声誉,叶衡就向皇上举荐;李垕在应贤良方正对策时亢直敢言,叶衡上奏劝说皇上赐他制科出身。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征科为期限榜县门,俾里正谕民,不遣一吏而赋自足

2)或言常平不可轻发,衡曰:“储蓄正备缓急,可视民饥而不救耶?”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题。

中国古代的文论和画论,首先所关注并强调的,乃是艺术家主观情怀和客观世界的统一,这种统一往往超越了一般的反映论,而是主客观的彻底融合。然而,艺术的创造还不仅于此,中国画家进一步强调在物我一如的过程中“我”的重要性。东晋顾恺之提出“迁想妙得”的精论,意指“迁想”这种主观活动,乃具一种关系到艺术作品成败利钝的移情作用。无“迁想”则无“妙得”,“妙得”是至美尽善的追求,没有这种追求是谈不上艺术创造的。

中国的艺术家岂能陷自己于“心为形役”的蹇促不堪之境?他们要在包容万有的大化中凭虚御风,物我两忘,如苏东坡之“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陆机《文赋》所谓“精骛八极,心游万仞”,足证诗人作赋、画家秉笔所藉者是九垓重霄的清逸之气。这是画家心灵、智慧、才情的升腾,惟其如此,中国画家才能超然物表,既能与花鸟同忧乐,又能以奴仆命风月,倾东海以为酒,一浇胸中块垒。

至此,大自然已成诗人、画家手中之觥爵,日月星辰、山川湖海、飞羽游鳞,无非胸中忧乐所寄托,遂有杜公“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之句,遂有八大山人“墨点无多泪点多,山河仍是宋山河”之画。缘物寄情乃是心物交感和迁想妙得的最后结果。在宣纸上留下一些痕迹,这痕迹显然是约略言之,得其仿佛,与心头所勃郁所蓄积者相去颇远,这是中国画家永远无法弥补的遗憾。

中国画直抒胸臆的快感,来源于它语言的痛快淋漓,来源于假自然陶咏乎我的山川大神般的自信。傅抱石先生曾说:“中国绘画原本是兴奋的,用不着加其他调剂。”这“兴奋”二字,质朴之中奥义在焉。中国画家不能似日本画家那样一枝一叶着意描,中国画家的兴奋如兔起鹘落,稍纵即逝,不能持续于苦役般的描画之中。中国画是即兴神驰的产物,它近乎中国的汉诗,利于言情述怀,钝于状物描摹,东西方诗在其源头已分道扬镳,西方有史诗,而汉人只有诗史。司马迁的《史记》是无韵之《离骚》,然屈原《离骚》则绝非有韵之《史记》。中国的诗虽可佐史,但不可当史看,中国画可写实但不可以形似求。

中国画的线是超越了写实的,以形写神,要求线条之抑扬顿挫、起伏波磔具写意性,倾注画家意匠,使线有独立审美价值。线条表现力的丰富与中国人审美领域的拓展并行不悖。线的美学标准,在两千年历史进程中,已入高雅美奂之境。笔墨的含意则与线条相近,而且墨的地位从属于笔,这已是定论,笔可说是线的别称。中国画的线乃是天生玉质不假脂粉的美人,而墨分五色之说则更表明,在中国画家看来,墨的黑色包容了绚丽的自然。这种特有的认识,使中国画一直以水墨为大厦之栋梁,这与西方后期印象派之以色彩为雄殿之基础,南辕而北辙。必强自己所不能,无异于用短舍长。有人于水墨画上施以莫奈之色彩或雷诺阿之光影,恕我不敏,岂能苟同?

(摘编自范曾《中国画刍议》)

1.下列关于原文前三段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艺术家主观情怀和客观世界的统一,以及超越一般反映论的主客观的彻底融合,是中国古代的文论和画论共同关注和强调的。

B.东晋顾恺之所提出的“迁想妙得”的精论,其中“迁想”的意思也就是“移情”,离开了“迁想”这一前提,“妙得”便无从谈起。

C.所谓画家秉笔所藉的清逸之气,正是画家心智才情的升腾,这是中国画家实现物我两忘,超然物表,抒发情感的必备条件。

D.中国诗人所写、画家所绘之自然,都是其寄托忧乐的对象,但中国诗人、画家在缘物寄情时又能摆脱“心为形役”的困境。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中国画直抒胸臆的快感,源自中国语言的痛快淋漓。“中国语言”即为“汉语”,其独有的特点影响了中国画的风格。

B.中国的诗歌虽然可以佐证历史,但不可以视其为历史,同样,中国画未尝不可写实,但形似不是中国画真正的追求。

C.中国画的线超越了写实,追求写意,有其独立审美价值,随着两千年历史演进,中国画的线的美学标准已入高雅之境。

D.中国画里的笔墨,其含义与线条相近,线的别称即为笔,其地位高于墨,在画家眼里,墨的黑色可包容绚丽的自然。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画宣纸上所留的约略言之、得其仿佛的墨迹,与画家心中所要表达的深厚情感相比尚有很大距离,这是中国画家的一大憾事。

B中国画和汉诗的相似之处,在其长于言情述怀,不善于状物描摹,画家的兴奋来得快,去得也快,不能像日本画家那样着意细描。

C中国画线条的抑扬顿挫、起伏波磔,倾注了画家的情意与匠心,其丰富的表现力随着画家审美领域的拓展而与时俱进,相得益彰。

D.中国画以水墨画为主,与西方后期印象派有质的区别,如果像有些人在中国画中盲目融入色彩光影等西洋画元素,将会贻笑大方。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