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然后回答小题。 送杜十四之江南 白居易 荆吴相接水为乡,君去春...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然后回答题。

送杜十四之江南

白居易

荆吴相接水为乡,君去春江正渺茫。

日暮征帆何处泊,天涯一望断人肠。

1.第二句中的渺茫一词在诗中有哪些含义?

2.春江正渺茫征帆何处泊形成强烈的对比,突出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结合诗句分析。

 

1.“渺茫”一词包含着复杂的情感,从字面上来看它是描写眼前景:春江上烟波浩淼,雨雾蒙蒙,其实是写诗人心中的茫然,写出诗人送别友人时的怅然若失。 2.“春江渺茫”与“征帆一片”,形成一个强烈对比,阔大的背景衬托出一片征帆的渺小真有点担心那征帆晚来找不到停泊的处所,表现出诗人对朋友一片殷切的关心。同时,揣度行踪,可见送者的心追逐友人东去,又表现出一片依依惜别之情。 【解析】 1. 试题分析:此题“渺茫”一词,从字面上来看是烟波浩淼,雨雾蒙蒙的意思,实际在写诗人内心的感受,送完友人,他的心理就好似浩淼的烟波一样无法平静。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炼字的题目注意从炼意、炼境、链结构和炼手法等角度进行分析,一般都有炼意的内容,如是写景的诗句往往有炼意的成分,炼结构主要是统领全诗或在诗歌的结构中起关键的作用,如转折、过渡等,炼手法主要是修辞和表现手法。答题时先答出字的含义,然后从以上几个方面分析效果。此题主要从炼意方面考虑。 2. 试题分析:“春江渺茫”突出春江的浩大,“征帆”可见其渺小,形成一个强烈对比,表现诗人担心那征帆晚来找不到停泊的处所,表现出诗人对朋友一片殷切的关心。 【考点定位】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注意一般诗歌的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答题时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弃诗句。此题注意抓住诗歌后面的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关键词语“故园”“泪尽”进行分析。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

训俭示康①

司马光

吾本寒家,世以清白相承。吾性不喜华靡,平生衣取蔽寒,食取充腹﹔亦不敢服垢弊以矫俗干名,但顺吾性而已。众人皆以奢靡为荣,吾心独以俭素为美。人皆嗤吾固陋,吾不以为病。应之曰:“古人以俭为美德,今人乃以俭相诟病。嘻,异哉!”

近岁风俗尤为侈靡,走卒类士服,农夫蹑丝履。吾记天圣中先公②为群牧判官,客至未尝不置酒,或三行五行,多不过七行。酒酤于市,果止于梨、枣、之类﹔肴止于脯、醢、菜羹,器用瓷、漆。近日士大夫家,酒非内法,果、肴非远方珍异,食非多品,器皿非满案,不敢会宾友,常量月营聚,然后敢发书。苟或不然,人争非之,以为鄙吝。嗟乎,风俗颓弊如是,居位者虽不能禁,忍助之乎!

又闻昔李文靖公为相,治居第于封丘门③内,厅事前仅容旋马,或言其太隘。公笑曰:“居第当传子孙,此为宰相厅事诚隘,为太祝、奉礼厅事已宽矣。”参政鲁公为谏官,真宗遣使急召之,得于酒家。上曰:“卿为清望官,奈何饮于酒肆?”对曰:“臣家贫,客至无器皿、肴、果,故就酒家觞之。”上以无隐,益重之。张文节为相,自奉养如为河阳掌书记时,所亲或规之曰:“公今受俸不少,而自奉若此,宜少从众。”公叹曰:“吾今日之俸,虽举家锦衣玉食,何患不能?顾人之常情,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呜呼!大贤之深谋远虑,岂庸人所及哉!

御孙曰:“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夫俭则寡欲,君子寡欲,则不役于物,可以直道而行﹔小人寡欲,则能谨身节用,远罪丰家。侈则多欲,君子多欲则贪慕富贵,枉道速祸﹔小人多欲则多求妄用,败家丧身。

昔正考父④饘粥以糊口,孟僖子知其后必有达人。季文子相三君,妾不衣帛,马不食粟,君子以为忠。管仲镂簋朱纮,山节藻棁 ,孔子鄙其小器。公叔文子⑤享卫灵公,史鰌知其及祸﹔及戌,果以富得罪出亡。近世寇莱公豪侈冠一时,然以功业大,人莫之非,子孙习其家风,今多穷困。其余以俭立名,以侈自败者多矣,不可遍数,聊举数人以训汝。汝非徒身当服行,当以训汝子孙,使知前辈之风俗云。

(选自《温国文正司马公文集》,有删改)

【注】①康:司马光之子司马康。②先公:司马光称他死去的父亲。③封丘门:疑是汴京北面一城门的俗称。④正考父:春秋宋国的大夫,孔子的远祖。⑤公叔文子:春秋卫国大夫公叔发,其子为公叔戌。

1.对下列语句中加横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亦不敢服垢弊以矫俗干名                               干:求取

B.走卒类士服,农夫蹑丝履                               类:大都

C.而自奉若此,宜少从众                                 少:稍微

D.子孙习其家风,今多穷困                               习:熟悉

2.下列各组语句中,全都说明“训俭”意图的一组是(   

古人以俭为美德,今人乃以俭相诟病常量月营聚,然后敢发书

大贤之深谋远虑,岂庸人所及哉

夫俭则寡欲,君子寡欲,则不役于物

管仲镂簋朱纮,山节藻棁

其余以俭立名,以侈自败者多矣

A①③⑥        B①④⑤         C②③⑤       D②④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写自己,选取平生崇尚节俭的言行;写先父,选取为官时俭朴待客的情况。父子二人的事例既突出了家风的纯朴,又使后辈读来兴趣盎然,倍感亲切。

B文中引述三位重臣深谋远虑的事例来教育后代,从正面树立了俭朴的榜样。三个事例虽都是节俭,但论证的角度却各不相同。

C为了说明以俭得福,作者分别选取了正考父的“缩食”、季文子的“节用”以及管仲的“小器”三个事例,与后面不俭自败的两个事例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D作者引用御孙的话,是为了从道理上论证俭和侈的本质不同,使人从理性上受到启迪。该文所论虽是为子孙后代保全身家性命着想,但对于后世仍具有教育意义。

4.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2)秦无亡失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

(3)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查看答案

阅读《林黛玉进贾府》一文中的语段,回答问题。

①王夫人道:“……我不放心的最是一件:我有一个孽根祸胎,是家里的‘混世魔王’,……你只以后不要睬他,你这些姊妹都不敢沾惹他的。”

②无故寻愁觅恨,有时似傻如狂。纵然生得好皮囊,腹内原来草莽,潦倒不通世务,愚顽怕读文章。行为偏僻性乖张,那管世人诽谤!

③富贵不知乐业,贫穷难耐凄凉。可怜辜负好韶光,于国于家无望。天下无能第一,古今不肖无双。寄言纨绔与膏粱:莫效此儿形状!

1.这三段文字都是描写宝玉的。①是___________描写,用的是_______的手法;②③是模拟_______的口吻写的,突出宝玉的_______性格,这是宝玉的本质特点,用的是______的手法。

2.“潦倒不通世务,愚顽怕读文章”是说(  

A.穷困失意,懒惰愚笨                   B.愚笨顽皮,不通人情世故

C.厌弃功名,否定封建正统               D.不学无术,不懂儒家经典

3.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贾宝玉?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荀子在《劝学》一文中连用靛青、冰等五个比喻进行分析论证,最后水到渠成地阐述明了“君子”学习的意义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师说》一文中,韩愈指出老师和弟子的关系是相对的,应该以能者为师,该观点是建立在“_______,__________。”两句所反映客观事实之上。

(3)杜甫在《春望》一诗中悲哀国破家亡,伤感离乱之痛,表现他爱国,念家的美好情操,诗中能够表现他忧愁而日益衰老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下列各项说法中,正确的一项是(  

A.《林黛玉进贾府》是中国古典名著《红楼梦》中的精彩篇章,是全书的序幕之一,它以林黛玉的所见所闻,对这个封建大家族进行了介绍。这一节除了进行环境描写,最主要的作用还是通过不同的描写手法刻画了贾府的主要人物。其中的人物语言个性鲜明,动作描写生动形象,人物的出场也历来为人们所称道。

B.《祝福》从一个启蒙知识分子“我”的视角,以倒叙的手法,追述了底层妇女祥林嫂悲剧的一生,揭露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其中祥林嫂再嫁深山时出格的反抗举动,表现了她对封建礼教的抗争和批判。

C.《老人与海》不重在描述故事,而重在表现哲理,在艺术上更多地运用了现代派的表现手法,故事和人物形象都充满象征意味。桑地亚哥只是一个命途多舛的渔夫,同时他也是一个永不言败的硬汉子,是人类战胜自我、永不向命运屈服的精神的象征。小说表现了“命运无常和人生来苦难” 的主题。

D.第一单元所选的三篇小说,涉及人类社会生活的多个层面。既有展示中国清代大家族生活的《红楼梦》,也有表现现代社会中国妇女命运的《祝福》,还有塑造现代西方硬汉形象的《老人与海》,它们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了人类社会生活的丰富性和多样性,给人以人生的启示与精神的陶冶。

 

查看答案

选出对下列句子中句式相同能归类在一起的一项(   

①是亦走也;②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③ 王道之始也;④ 树之以桑;⑤申之以孝悌之义;⑥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⑦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

A.①②③⑥

B②④⑥

C②④⑤⑦

D③⑥⑦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