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小题。 高巍,辽州人,尚气节,能文章。母萧氏有痼疾,巍...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

高巍,辽州人,尚气节,能文章。母萧氏有痼疾,巍左右侍奉,至老无少懈。母死,蔬食庐墓三年。洪武中,旌孝行,由太学生试前军都督府左断事。疏垦河南、山东、北平荒田。又条上抑末技、慎选举、惜名器数事。太祖嘉纳之。寻以决事不称旨,当罪。减死,戍贵州关索岭。特许弟侄代役,曰:“旌孝子也。”

及惠帝即位上疏乞归田里未几辽州知州王钦应诏辟巍巍因赴吏部上书论时政用事者方议削诸王独巍与御史韩郁先后请加恩。曰:“贾谊曰:‘欲天下治安,莫如众建诸侯而少其力。’勿行晁错削夺之谋,而效主父偃推恩之策。臣又愿益隆亲亲之礼,岁时伏腊使人馈问。贤者下诏褒赏之。骄逸不法者,则告太庙废处之。”书奏,帝颔之。

已而燕兵起,命从李景隆出师参赞军务。巍复上书,言:“臣愿使燕。披忠胆,陈义礼,晓以祸福,感以亲亲之谊,令休兵归藩。”帝壮其言,许之。

巍至燕,自称:国朝处士高巍再拜上书燕王殿下:太祖上宾,天子嗣位,布维新之政,天下爱戴。今大王据北平,取密云,下永平,袭雄县,掩真定。虽易若建瓴,然自兴兵以来,业已数月,尚不能出蕞尔一隅地。且大王所统将士,计不过三十万。以一国有限之众应天下之师,亦易罢矣。愿大王信巍言:上表谢罪,再修亲好。朝廷鉴大王无他,必蒙宽宥。况大丧未终,毒兴师旅,其与泰伯、夷、齐让国之义,不大径庭乎?巍白发书生,蜉蝣微命,性不畏死。洪武十七年蒙太祖高皇帝旌臣孝节。巍窃自负:既为孝子,当为忠臣。死忠死孝,巍至愿也。如蒙赐死,获见太祖在天之灵,巍亦可以无愧矣。书数上,皆不报。

已而景隆兵败,巍自拔南归。至临邑,遇参政铁铉,相持痛哭。奔济南,誓死拒守,屡败燕兵。及京城破,巍自经死驿舍。

(选自《明史》,有删节)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及惠帝即位上疏/乞归田里/未几/辽州知州王钦应诏/辟巍/巍因赴吏部/上书论时政/用事者方议削诸王/独巍与御史韩郁先后请加恩。

B.及惠帝即位上疏/乞归田里/未几/辽州知州王钦应诏辟巍/巍因赴吏部上书论时政/用事者方议削诸王/独巍与御史韩郁先/后请加恩。

C.及惠帝即位/上疏乞归田里/未几/辽州知州王钦应诏/辟巍/巍因赴吏部上书论时政/用事者方议削诸王/独巍与御史韩郁先/后请加恩。

D.及惠帝即位/上疏乞归田里/未几/辽州知州王钦应诏辟巍/巍因赴吏部/上书论时政/用事者方议削诸王/独巍与御史韩郁先后请加恩。

2.下列对文中的加横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学,是指古代的大学,明朝时在太学读书的学生叫太学生。

  B.伏腊,指伏日与腊日,夏祭为伏,冬祭为腊,是古代两种祭祀的名称。

  C.太庙,指中国古代皇帝的祖庙。在先秦有不同的称谓,在秦汉时始称“太庙”。

  D.洪武,即明太祖的年号。建文四年时,成祖废除建文年号,改为洪武三十五年。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高巍入仕以后,积极向上进言。他任职期间,先上疏开垦河南等地的荒田,后又条陈上奏抑制末技、谨慎选举等事,这些建议被太祖采纳了。

B.高巍思虑周密,行事稳妥。在削王的问题上,他主张加恩,建议皇帝效仿主父偃的推恩令,并重视对待父母的礼节,褒赏贤才,严惩骄纵不法之徒。

C.高巍虽善于辞令,却未能化解危机。在燕王起兵后,他主动请命使燕,多次面对燕王,不卑不亢,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可最终仍未能说服燕王罢兵。

D.高巍为国尽忠,死而后已。他在李景隆兵败后,启程南归,后投奔济南,誓死据守,并多次打败燕王军队。等到京城被攻陷,在驿站中自缢身亡。

74. 把文中的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寻以决事不称旨,当罪。减死,戍贵州关索岭。

(2)披忠胆,陈义礼,晓以祸福,感以亲亲之谊,令休兵归藩。”

 

1.D 2.A 3.C 4. (1)不久,因为决定事情不符合皇帝的心意,被加罪。(皇帝)减免他的死罪,把他贬戍到贵州关索岭。(“决”“称”“当”各1分,全句通顺2分) (2)(我愿意向燕王)坦露真诚,讲述仁义礼仪之道,用祸福的道理教导他,用亲奉父母的情谊感化他,让他停止进攻返回蕃地。(“陈”“晓”“感”各1分,全句通顺2分) 【解析】 1. 试题分析:给文言文语段断句,需要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由易到难,把能断开的先断开,对不能断开的字词要研究前后语句的含义及联系,看看断在哪里语意才能明白,句子前后的联系往往都有标志可寻,只要抓住了这些标志,就可以轻松断句,同时,需要掌握语句的大意,即可得出答案。这句话的意思是:后来,明惠帝即位,他上疏请求回归乡间。不久,辽州知州王钦应皇帝之命征兆高巍,他于是前往吏部(任职)。他上疏谈论时政,掌权的人正在讨论削弱藩王(的事情),只有高巍与御史韩郁一先一后请求(对诸位藩王)施加恩惠。故D项正确。 考点: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2.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识记文学常识的能力。古代文化常识包括古代文化中天文、历法、乐律、地理、官职、科举、姓名、宗法等。这类试题一般不考过于冷僻的内容,涉及的大多是科举、姓名、礼俗等,考生要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A明朝在太学读书的学生叫太学生,解读有误。汉武帝时,始置太学,明朝以后只设国子监,不设太学,在国子监里读书的学生叫太学生。 考点:识记文学常识。能力层级为识记A。 3. 试题分析:可使用假设法与代入法,与选项所在段落进行比较:C项“多次面对燕王”理解有误,原文是“国朝处士再拜上书燕王殿下”“书数上,皆不报”等,说明高巍并没有多次见到燕王。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4. 试题分析:本题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式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除一些带有比喻性的词语;然后再整体翻译,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关键字(1)“决”译为决定,“称”译为符合,“当”译为应当。(2)“陈”译为陈述,“晓” 译为教导,“感”译为感化。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文言文翻译】 高巍,辽州人,崇尚气节,擅长写文章。他母亲萧氏有经久难以治愈的疾病,高巍在她身边侍奉,到她年级很大了也没有一点松懈。他母亲去世后,他吃素食、在坟墓旁边的庐舍里守丧三年。洪武年间,国家表彰孝义之行,高巍以太学生的身份被试任为前军都督府左断事。他上疏请求开垦河南、山东、北平一带的荒田。又曾条奏控制工商业、慎重进行选聘人员、珍惜名贵器物等几件事。明太祖赞赏采纳了。不久,因为决定事情不符合皇帝的心意,被加罪。(皇帝)减免他的死罪,把他贬戍到贵州关索岭。皇帝特意允许他的弟弟或侄子可以代替他服兵役,说:“(这样做)是为了表彰天下有孝心的人啊!” 后来,明惠帝即位,他上疏请求回归乡间。不久,辽州知州王钦应皇帝之命征兆高巍,他于是前往吏部(任职)。他上疏谈论时政,掌权的人正在讨论削弱藩王(的事情),只有高巍与御史韩郁一先一后请求(对诸位藩王)施加恩惠。他说:“西汉的贾谊曾说,要想让天下太平安定,没有比多加分封诸侯从而削弱他们各自的力量(更好的办法了)。千万不要实行晁错削弱剥夺(藩王的权力)的方针,而应当效法主父偃(对藩王)广施恩惠的策略。我还期望能够更加弘扬亲奉父母的礼节,每年夏祭冬祭时能够派人前去慰问。对于贤能的人,皇帝能够下诏令褒扬赞美他们。对于那些骄纵不守法的人,就禀告列祖列宗请求废弃处罚他们。”他的文书呈给皇帝后,皇帝点头称是。 后来,燕王起兵,皇帝命令高巍跟随李景隆率军出战并可参与讨论军中事务。高巍上奏皇帝说:“我愿意前往燕王那里。(我愿意向燕王)坦露真诚,讲述仁义礼仪之道,用祸福的道理教导他,用亲奉父母的情谊感化他,让他停止进攻,返回蕃地。”皇帝感到他的话十分豪壮,答应了他。 高巍到达燕地后,自称,大明王朝不愿做官的高巍谨向燕王殿下呈上文书:“太祖已经逝去,当朝天子继承王位,实行革新的政令,天下百姓爱戴。今天燕王您占据北平一带,攻下密云,拿下永平,袭击雄县,铲平真定。虽然(这些城池的攻占)容易得就像倾倒水瓶,然而自从您起兵以来,也已经几个月了,尚且没能突出小小的边隅之地。而且燕王您所统率的士兵,算一算不超过三十万。凭借一个小小都城有限的兵力来应对全天下的士兵,(你们)也是很容易(被)解除了。希望燕王您能听信我高巍的真诚之言,向皇帝呈上奏折请求谢罪,然后重修于好。朝廷会考虑大王您没有别的图谋,必定会宽恕您的。况且,先帝的丧期尚未结束,就大兴军队(发动战争),这种做法难道与历史上的泰伯、伯夷、叔齐对国家王位十分礼让的高尚道义,不是大相径庭吗?我高巍仅仅是一介白发书生,寿命不唱了且地位低下,也根本不畏惧什么死亡。洪武十七年时曾蒙受太祖高皇帝表彰我孝顺的气节。我私下自认为:既然做了孝子,就也应当做忠臣。为忠孝而死,是我高巍最大的愿望。如果蒙您赐死,就能有机会见到太祖的在天之灵,我高巍也就可以无怨无悔了!”他的文书多次呈上,都没有得到回复。 不久,李景隆战败,高巍自己率兵向南方回归。到达临邑遇到参政大臣铁铉,互相搀扶着痛哭。他们分奔向济南聚集,誓死抵抗坚守,多次击退燕兵。后来,京城被攻破,高巍在驿舍自刎而死。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

家风是核心价值观的微观体现

“家风”是一个家族开展教育的起点。在传统中国,社会教育不发达,人的成长往往依赖家庭教育。许多大的家族组织,承担着对本家族成员的社会保障的任务。家族成员之间通过礼仪性的活动取得联系,同时也接受家族的集体约束。在这一层面,家风家训好比家族“纲领”,指导和规训着每一位家族成员的生活和行为。

“家风”还是家族的共识性的道德观念。无锡《锦树堂钱氏宗谱》所记载钱氏《家训》,可以概括为“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八字。在传统社会,家风往往是儒家核心价值观念的具体展开,因族群的生活环境及文化传统不同,侧重会略有不同,但无外乎是教人向善、积极进取、勤劳节俭。

在每一个具体的家族中,家风不仅仅是道德教化的口号,还是家族精神的体现,通过代代家族成员具体的行为而践行和传承。有的历史人物,可能和这个家族并无直接的血缘关系,但是因为姓氏相同往往也被说成是本族的祖先。用祖先的荣耀和事迹,增强自身的荣誉感和尊严感,凝聚家族成员,使他们对于姓氏家族本身产生认同。家风实际是一种经过历史积累而形成的精神尺度。

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培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为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明了方向:国家层面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社会层面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公民层面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高度概括,反映了现阶段全国人民价值观的“最大公约数”。

从家风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个具体现实,另一个宏观抽象,二者其实存在深刻的内在联系。正是有了家风这样的微观载体,宏观抽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会变得具体而鲜活,也就更容易从精神层面的“深入”,到具体行动上的“浅出”。

现实中,家庭就是这样一个很好的载体。中国传统文化讲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强调个人、家庭、国家的统一。而受传统儒家文化的熏陶,中国人内心深处有着浓厚的家庭情结,诗礼传家、耕读传家、精忠报国等家风,更是一代代传承下来,深入到每个人的血脉当中。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家风可谓是深入人心的无形力量。它有时候就是普普通通的语言,却能在日常生活中影响每个人的心灵;尽管它是最基本、最直接、最经常的教育,却能通过言传和身教让每个人刻骨铭心。正因为家风是让每个人从小就不断触及的,因此,对一个人的影响是整体和全方位的。

家风的作用固然不可低估,但我们也要看到,随着传统大家庭在现代社会的分崩离析,家风的传承也正面临诸多挑战。在社会加剧转型过程中,不仅传统大家族逐渐被小家庭取代,留守老人、留守儿童、离婚率上升、啃老等问题,也对家庭道德产生诸多负面影响。将家风作为社会主流道德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更需要我们协调好国家、集体、家庭、个人的关系,维护一个个社会细胞的和谐与安定。

无论现实多么复杂多变,人们的价值观如何变化,一个个家庭的家风的存在,仿佛就是一棵棵参天大树,屹立不动。它们从历史中成长起来,植根于深厚的文化土壤中,有强烈的道德感召力,让人在日常生活中得到启示。我们既要继承历史留给我们的深厚家风,我们也要不断发扬民族的家国精神,让家风这一棵棵大树,最终成长汇聚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茂密森林。

1.下列关于“家风”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家族成员受家族的约束层面,家风好比家族“纲领”,指导和规划着每位家族成员的言行,承担着对本族成员的社会保障功能。

B.在社会教育不发达的传统中国,家风是人们所受的最基本、最经常的教育,是每个家庭成员受教育的起点,人的成长往往离不开它。

C.传统社会的家风是家族成员共识性的道德观念,往往是儒家核心价值观的具体展开,不外乎教人向善、积极进取、勤劳节俭。

D.受中国传统文化“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影响,“诗礼传家、耕读传家、精忠报国”等家风代代传承,已融入到了每个人的血脉。

2.下列对“家风”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关系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家风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微观载体,它使宏观抽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变得具体鲜活;通过这个载体,核心价值观更易实现“深入浅出”。

B.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全国人民价值观的“最大公约数”,家风是经过历史积累而形成的精神尺度;一宏观一微观,两者互为补充,各有侧重。

C.中国人有浓厚的家庭情结,家庭成员通过礼仪性的活动取得联系,从中受到家风无形力量的影响,这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可能性。

D.要想让家风这一棵棵大树成长汇聚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茂密森林,我们既要继承历史留给我们的深厚家风,又要不断发扬民族的家国精神。

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随着传统大家庭被小家庭取代,留守老人、留守儿童、离婚率上升、啃老等问题日趋严重,家庭道德教育受到严重影响,家风的传承难以为继。

B.有的大家族,把和自己姓氏相同但并无直系血缘关系的杰出历史人物说成是自己家族的祖先,是为了提高本家族的社会地位,赢得社会的认同。

C.家风根植于深厚的文化土壤,有强大的道德感召力,对个体的教育是持久而全方位的;离开了家风的继承和发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无法践行。

D.要让家风在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发挥重大作用,将它作为社会主流道德文化传承 的重要载体,就需要协调好国家、集体、家庭、个人的关系。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辞书上说:命运是指生死、贫富和一切遭遇。有人说:命运是生命的一种运行方式。生命平常地运行,就是平常的命运;生命异常地运行,就是异常的命运;生命超常地运行,就是超常的命运。

命运与环境有关,改变了环境,便能改变命运;命运与选择有关,把握好选择,也就把握好命运;命运与机遇有关,抓住了机遇,也便抓住了命运……

也有人说:生死有命,富贵在天。

生活中,你对“命运”有何认识,请以“命运”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注意: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立意自定文体自选题目自拟不少于800不得抄袭。

 

查看答案

仿照划线句子的句式再举两例,使语段完整。

古语云:“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凡立功名于世者,无不是从小处做起,注意点点滴滴的积累,不断自我完善的。若无每日闻鸡起舞坚持不懈的毅力,那么祖逖又怎能北伐中原而名垂千古

 

查看答案

补写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                     ,以手抚膺坐长叹。 (李白《蜀道难》)

2)寒衣处处催刀尺,                 。(杜甫《秋兴八首》)

3                                            铁骑突出刀枪鸣。(白居易《琵琶行》)

4)《锦瑟》尾联两句:                                          

5                     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林黛玉进贾府》)

(6)蟹六跪而二螯,                    ,用心躁也。(《荀子劝学》)

(7)                          ,潦倒新停浊酒杯(《登高》)

(8)《过秦论》中秦国灭亡的原因是 :“                                   

(9)《老人与海》中桑地亚哥的名言是: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后面题。

发潭州      杜甫

夜醉长沙酒,晓行湘水春。

岸花飞送客,樯燕语留人。

贾傅才未有,褚公书绝伦。

名高前后事,回首一伤神。

注【解析】
①唐代宗大历三年正月,杜甫由夔州出峡,拟归洛阳,终因时乱,亲友尽疏,北归无望,惟以舟为家,漂泊江陵、公安、岳州、潭州一带。本诗作于大历四年离潭州赴衡州时。

②贾傅:即西汉贾谊,有才名,曾因遭群臣忌恨,被贬为长沙王的太傅。③褚公:指初唐时书法家褚遂良,因阻立武则天为皇后,被贬为潭州都督。

1.第二联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2.本诗的颈联突出的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3.请概括诗中主人公的形象特点。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