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情与景,是诗歌创作的两个要素。“景乃诗之媒,情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情与景,是诗歌创作的两个要素。“景乃诗之媒情乃诗之胚”“孤不自成两不相背”谢榛。情因景生,景以情合,二者相互生发与渗透,并从而达成融合无间的状态,于是美妙的诗歌意境便产生了。情因景而物态化,景因情而意象化,这便是诗人进行形象思维和艺术构思的基本内容。而触景生情--情景相生——情景交融,便成了诗歌意境创造的基本途径之一。虽则,胡应麟曾称道王勃五言律《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等诗,“不著景物,而兴象婉然,气骨苍然,实首启盛中妙境。”张戒也说:对景言情,“此乃众人之所同耳”,杜甫则“对景亦可,不对景亦可”。这是说,诗歌以言情为主,诗中不著景物,也未始不能写出好诗。被称做杜甫“生平第一首快诗”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题事只一句,余俱写情”,即是如此。然而,从我国的古典诗歌民族传统看,情景交融标志着我们民族基本的审美趣味与审美理想。古典诗歌往往通过借景言情,寓情于景,而使诗情画意高度融合,从而在艺术上表现为含蓄蕴藉,诗味浓郁,使人读之,悠然神远。

诚然,以情景二者而言,情为主,而景为从。因此,徒自描摹,为写景而写景,纵使声、光、色、态俱全,日月迭璧,山川焕绮,也不会产生感人的力量,不足与诗歌意境的创造。大谢(灵运)、小谢(眺),有时不免为后人所诟病,就因为他们的诗作往往景多而情少。更不必说有些摹拟之作,描绘景物,尽成堆垛,其中缺少真情实感,而窒息着诗的生命。深情是诗歌生命之所系,诗人必得“以情会景”。否则,“本自无意,不能融景”。费经虞说得好:“……青山、绿水、白云、红树无诗不有,而必知所以用之,非遂以此为诗也。

情景交融,关键在融。有些诗,情景并同,然而妍媸各别。谢榛曾说:“韦苏州曰:‘窗里人将老,门前树已秋。’白乐天曰:‘树初黄叶日,人欲白头时。’司空曙曰:‘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三诗同一机杼,司空为优;善状目前之景,无限凄感,见乎言表。”这大约是因为,司空曙的两句诗,仿佛信手拈来,抒写自然,善藏善露,能给人以更多的感。也就是情与景融合得好,不露痕迹。可知,同是情景交融,也自有高低优劣之分,或者说是有程度的不同。而最为人们津津乐道的则是情景浑融,物我两忘的艺术境界。传统的美学观念中有一个显著特色,即认为世界万物具有类似人的精神、意识、性情的表现。因此,诗人们往往追求一种“山情即我情,山性即我性”的理想艺术境界,物我同一,浑然无迹。正如黄宗羲所说:“诗人萃天地之清气,以月露花鸟为其性情,其景与意不可分也。”

情景交融,说到底不过是创造诗歌意境的一种手段与方式。而要创造出既优美而又深切动人的意境,最终还得看整个诗篇的立意。所谓“夫景以情合,情以景生,初不相离,惟意所适”(王夫之语)。这都较明确地指出了在情景交融过程中,意所应有的统摄作用。所以,抒情写景,贵在立意。

节选自任中杰《谈谈“情景交融”》

1.下列各项中的诗句,不能体现文所说的“情景交融”的一项是

A.诗经《采薇》中的:“采薇采薇,薇亦柔止。曰归曰归,心亦忧止。”

B.曹操《短歌行》中的:“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C.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中的:“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D.苏轼《惠崇春江晚景》中的:“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胡应麟称道王勃的《送杜少甫之州》等诗歌,是因为这些诗歌不拘泥于情景交融这一创作原则,却也能写得情志深长,颇见气骨,自有妙境。

B.谢灵运和谢眺的有些诗歌之所以受人诟病,是这些诗歌不能很好地处理景和情的关系,有的诗歌甚至就是景物的堆砌。

C.司空曙的“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之所以是情景交融的典范,主要是诗人把自己的情感潜藏在了景物描写之中,浑然无迹。

D.王夫之“景以情合,情以景生”这一观点,是符合“触景生情---情景相生---情景交融”这一诗歌意境创造的基本途径的。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情景交融虽然能体现我们民族基本的审美趣味与审美理想,但并不是所有古典诗词都遵从这一审美标准,也有许多优秀的古典诗词不着景物。

B.情与景,是诗歌创作的两个要素,但情和景还是有主从之分,情为主,景为从,如果诗歌写景的内容多于抒情的内容,往往会受人诟病。

C.情景交融的最高境界是情景浑融,物我两忘。如果在处理情景关系的时候,能做到不露痕迹,显然就是非常高明的了。

D.即便一首诗歌在处理景情关系时实现了“山情即我情,山性即我性”的理想艺术境界,如果整首诗的立意不佳,也算不得好诗。

 

1.A 2.C 3.B 【解析】 试题分析: 1.文中第一段关于情景交融的论述即“情与景,是诗歌创作的两个要素。情因景生,景以情合,二者相互生发与渗透,并从而达成融合无间的状态,于是美妙的诗歌意境便产生了。情因景而物态化,景因情而意象化,这便是诗人进行形象思维和艺术构思的基本内容。而触景生情--情景相生——情景交融,便成了诗歌意境创造的基本途径之一。”BCD都是情景交融,A《采薇》两句中的写景是起兴。 【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技巧点拨】论述类文章中的重要词语,往往不是一般的词语,而是重要的社科概念,在文章里含有特定的属性。还有代词的指代对象或内容的认定,多义词的判断,隐含信息比较丰富的词语的推断,都必须准确把握。在理解概念的含义时一定要将它还原到具体的文本中,做到“词不离句,词不离段,词不离篇”。要在把握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正确理解词语的使用意义,特别是临时意义,即理解词语在语境中的具体意思。如题干中的设题“情景交融”,应对照原文找出其特征再具体分析判断。 2. 【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易错警示】像这种题目,考生应先认真审题,要从题干中审明答题的方向,比如本题中,“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那就要找出选项中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地方。明确要求之后,应到文中找到选项对应的文字,然后进行比对辨析。找到这些内容的所在区域之后,一定要抓住关键的地方进行分析,比如选C项中,司空曙的“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之所以是情景交融的典范,主要是诗人把自己的情感潜藏在了景物描写之中,浑然无迹。考生就要重点看一下原文内容,判断分析。 3.错在“诗歌写景的内容多于抒情的内容,往往会受人诟病”。 文中第二节“大谢(灵运)、小谢(眺),有时不免为后人所诟病,就因为他们的诗作往往景多而情少。”有限制词“有时”不能绝对。 【考点定位】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技巧点拨】考点强调的是“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所以在理解有关表述时,一定要将它还原到具体的文本中,做到“词不离句,词不离段,词不离篇”。要在把握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正确理解使用意义,特别是临时意义,即理解表述在语境中的具体意思。如“表述内容”。正确理解在语境中的内容。如返回课文会发现B项“情与景,是诗歌创作的两个要素,但情和景还是有主从之分,情为主,景为从,如果诗歌写景的内容多于抒情的内容,往往会受人诟病,”作者强调的是有时会受人诟病。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后面的题。

含山店梦觉作

[唐]韦庄

曾为流离惯别家,等闲挥袂客天涯。

灯前一觉江南梦,惆怅起来山月斜。

宿渔家

[宋]郭震

几代生涯傍海涯,两三间屋盖芦花。

灯前笑说归来夜,明月随船送到家。

[注] 韦庄(约836~910):字端己,长安杜陵人(今陕西西安东南)人。曾流离吴越等地。郭震:字希声,成都人。生卒年生平不详。

1.韦庄在诗中是用什么方法表现感情的?请简要分析。

2.两首诗都写到“灯前”,这两处“灯前”各自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后面的题

发临洮将赴北庭留别

岑参

闻说轮台路,连年见雪飞。

春风不曾到,汉使亦应稀。

白草通疏勒,青山过武威。

勤王敢道迟,私向梦中归。

【注释】:

临洮:在今甘肃临潭西。北庭:.唐六都护府之一,治所为庭州(今新疆吉木萨尔北)。

轮台:庭州厲县.在今新鲁木齐。

1.与《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相比,本诗描写塞外景物的角度有何不同?诮简要分析。

2.诗的尾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对全诗的情感抒发有怎样的作用?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

鹊桥仙

陆游

华灯纵博,雕鞍驰射,谁记当年豪举

酒徒一一取封侯,独去作江边渔父。

轻舟八尺,低篷三扇,占断蘋洲烟雨

镜湖元自属闲人,又何必君恩赐与

【注】这三句是追忆当年军中的生活。博,古代的一种棋戏。占断:占尽。蘋洲烟雨:指长满蘋草、烟雨空濛的风光。  镜湖:即鉴湖,在今浙江绍兴。唐天宝初,贺知章请求回家乡会稽当道士,玄宗诏赐他镜湖一角。

1.上阕最后两句是什么意思?他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2.词的结尾借用了贺知章的故事,这有什么用意?请简要分析。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

在空间距离上,有万里之遥,有咫尺之近。

在心理距离上,有“天涯若比邻”。

在审美上,顾城说/一会儿看我/一会儿看云/我觉得/你看我时很远/你看云时很近”

请根据上面的材料,联系实际,以“远与近”为话题,写一篇文章,文体自选,题目自拟,不少于800字。

 

查看答案

刘明父亲今年11月20日八十岁生日,决定邀请亲朋为父祝寿,时间定为11月20日中午12点29分,地点在“南山松”酒店。请你代为刘明写一则邀请函。要求格式完整,语言简明、得体,句子通顺,不超过60字。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