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我的师长朱光潜 柳鸣九 朱光潜大名鼎鼎,但毫不起眼,...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

我的师长朱光潜

柳鸣九

朱光潜大名鼎鼎但毫不起眼身材矮小穿一身深蓝色咔叽布中山装踏一双布鞋像图书馆的一个老员工。他满头银发高悬在上露出一个宽大的额头几乎占了半个脑袋。他步履稳健全身透出凝重肃穆之气。

我与朱光潜先生开始有具体的接触是从北大毕业分配到《古典文艺理论译丛》工作之后的事。

朱光潜的家在燕南园腹地的深处环境格外幽静。我见到朱光潜的时候他已经六十多岁虽然瘦小单薄白发苍苍但精干灵便精神矍铄。他宽而高的前额下一 对深陷的眼睛炯炯有神老是专注地注视着、甚至是逼视着眼前的对象手里则握着一只烟斗不时吸上一口那态势、那神情似乎面前的你就是他观察分析的对象研究揣摩的对象。他专攻过心理学写过心理学方面的专著坐在他面前你会感到自己大脑里的每一道皱折似乎都被他看透了。

作为学者他对刊物选题与编译的意见都很明确、干脆绝不含糊圆滑模棱两可而对于刊物之外的任何学术理论问题他又有严格的界限绝不越雷池一步绝不高谈阔论枝叶蔓延。

如果说我曾经感到他身上有一种肃穆之气的话在接触之后我更确切地感到他有一种由内而外、并非刻意求之、而是自然而然渗透出来的威严

他讲起话来一副非常认真的样子一口安徽桐城的乡音听起来相当费劲。他脸上一般是没有笑容的但有时笑起来却笑得咧着嘴像是从心底里蹦出来的。这种笑 经常是他在讲了一个自认为得意的想法或意见时才有的而且这时他会停止说下去将那咧开了嘴的笑停驻在脸上眼睛盯着你似乎在等着你的回应。

几次接触后我就确切地感到他是一个很自主的人很有主见并力求影响别人的人。他绝不跟对方讲多余的话但当我小心翼翼从业务工作范围里挪出去一小步 恭维他身体很好时他会很和气很善意地告诫我“身体就是要锻炼每天不必要长时间但一定要坚持。”当我又称赞他的太极拳打得好时他以权威的口吻提示我“跑步最好的运动是慢跑每天慢跑半小时它给我的身体带来的好处最大。”我见过他在校园里跑步的样子步子不大节奏不快身体前倾姿态有点可笑。

在美学理论王国里朱光潜是一个矜持、肃穆、有尊严的“王者”。他对他在美学问题上的每一个论敌不论是什么倾向、什么身份的美学家从打着马克思唯物主 义、现实主义的旗帜娓娓动听赢得了不少信众的到有资格的老左翼理论家乃至哲学美学界的新秀他都没有放过几乎给每个人奉送了一长篇大文或为批评或为商榷或为反驳大有舌战群儒之概颇有横扫千军的架势。

“文革”前夕《古典文艺理论译丛》停办此后我就再没有见到朱光潜。据说“文革”中他受到冲击被当作反动学术权威而挨批斗。直到十年浩劫结束朱光潜重新活跃在学术舞台上。他受聘于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担任该所的学术委员。当时每个研究所都提携了几个已崭露头角的青年人担任学术委员。正是在这个场合我有幸成为这些学长的“同会者”和“共事者”。

朱光潜先生辞世后我不止一次地想起他他著作等身译文浩繁西方文艺批评史上、美学哲理史上的几乎所有重大问题所有名家经典他无不涉及。只要进入这个领域的每一个地区都能看到这个思想者——一个小老头的身影坐在那里握着拳支着下颌在进行思考。

他的精神人格之所以值得景仰并经得起推敲就在于他是一个纯粹的学者。他只专注于学术心无旁骛。作为学者他最突出的精神品质是“毅”与“勤”像他那样作出了厚重的学术业绩产生了那么大量的论著与译著并且是以康德、黑格尔、克罗齐、维柯等这样一些高难度的人物与文本为研译对象如果不是每天从不懈怠、坚持长时间艰苦的脑力劳动那是不可能达到的这对于早年就已经功成名就、有条件“歇一口气”的老学人更是不容易做到。

朱光潜先生常常使我想起加缪笔下的西西弗斯

(本文有删改)

【注释】在古希腊神话中西西弗斯因触犯了天庭而被惩罚。西西弗斯每日要将一块沉重的石头推上山每当石头推到山顶就滚下来于是西西弗斯又得重新将石头往山顶推周而复始永不停歇。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朱光潜大名鼎鼎但毫不起眼身材矮小穿一身深蓝色咔叽布中山装踏一双布鞋”这一句话从名气、身材、穿着等角度全面系统地介绍了朱光潜。

B作者写朱光潜对于刊物之外的任何学术理论问题“有严格的界限绝不越雷池一步绝不高谈阔论枝叶蔓延”旨在说明朱光潜研究领域的局限。

C说朱光潜是“美学理论王国的‘王者’”是因为朱光潜对他在美学问题上的每一个论敌都不曾放过或批评或商榷或反驳大有舌战群儒之概。

D朱光潜之所以能著作等等身,主要取决于他精神品质的“毅”与“勤”,作者显然也认同这种精神品质,比把它视为创作学术业绩的必要条件。

E本文通过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和运用比喻、对偶等修辞手法把朱光潜这个人物的形象活灵活现地推介了出来。

2.文中作者谈到,他对朱光潜先生的认识从“肃穆”到“威严”到后来“自主”,作者的这三种认识在朱光潜先生身上是如何体现的?请分析归纳。

3.文章题为“我的师长朱光潜”,作者从哪儿方面介绍朱光潜可以作为“我的师长”这一身份的?请加以概括。

4.文章最后一段有着怎样的意蕴?请简要探究。

 

1.选D给3分,选C给2分,选A给1分;选B.E不给分。 2.肃穆,主要体现在朴实的外表和稳健的步履给我的感觉。威严,主要体现在他善于观察分析,对工作和研究要求严格,非常严谨。自主,主要体现在有主见并力求影响他人。 3.学术业绩方面从精神人格方面人生轨迹方面 4.一是意在表明西西弗斯与与朱光潜先生同样有着不幸的遭遇:西西弗斯因触犯了天庭而受到“推石头上山”的惩罚;朱光潜先生因十年浩动的“文革”而遭到冲击,被当做反动学术权威受到批斗。二是意在表明西西弗斯与朱光潜先生同样有着始终不渝的精神:西西弗斯不断推石头上山,周而复始,永不停顿;朱光潜先生为学术事业、为坚持真理而孜孜以求,坚持不懈、锐意进取、永不停歇。(言之成理即可) 【解析】 试题分析: 1. 【考点定位】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技巧点拨】解答此类题的方法:①读全文,概括主要内容;②抓标题,概括主要内容;③辨文体,概括主要内容;④找线索,概括主要内容;⑤理层次,概括主要内容。第一步:整体感知。明确文章主旨和作者的写作意图是评价的基础。文章的主旨是指文章的主要意义或目的,整体把握中要抓住文章的主旨,这是评价的根本。要认真阅读和深入分析文章,理清内部的相互关系,取得对作品的全面认识和深刻理解,才能真正避免在评价中出现以偏概全、主观片面等问题。第二步:筛选文中的关键信息。第三步:评价要具体、客观,不可含糊笼统。分析和评价都必须紧密结合文学作品实际,避免离开作品去进行漫无边际的分析。分析和评价要以正确的思想为理论基础,以辩证法为基本的分析法,并结合文学作品创作特有的艺术规律,对作品进行分析和评价,而不应依据个人的好恶去随意评说。 2. 第七段“几次接触后,我就确切地感到,他是一个很自主的人,很有主见并力求影响别人的人。”找到相应的答题区域,概括即可 【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技巧点拨】信息筛选的题目,首先要求审清题干,确定答题的方向,如此题的“三种认识在朱光潜先生身上是如何体现的”,通过分析题干确定试题的类型是局部信息筛选还是综合信息筛选,局部信息筛选要锁定区位,对段落进行简单的划分,分出层析,找到关键词语,联词成句分条作答;综合信息筛选要立足全文,对文章进行段落的划分,筛选文中的重要语句,整合后作答。重点关注各段的段首和段尾句。分条作答。另外还要做到一是向内挖掘,一是向外延伸,不要脱离文本随意作答。此题注意答题要全面。 3.读全文,找到文中的关键此句,并加以概括。从“他的精神人格之所以值得景仰,并经得起推敲,就在于他是一个纯粹的学者。他只专注于学术,心无旁骛。作为学者,他最突出的精神品质是“毅”与“勤”,”等句可以概括出来。 【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技巧点拨】信息筛选的题目,首先要求审清题干,确定答题的方向,如此题的“哪儿方面介绍朱光潜可以作为“我的师长”这一身份的”,通过分析题干确定试题的类型是局部信息筛选还是综合信息筛选,局部信息筛选要锁定区位,对段落进行简单的划分,分出层析,找到关键词语,联词成句分条作答;综合信息筛选要立足全文,对文章进行段落的划分,筛选文中的重要语句,整合后作答。重点关注各段的段首和段尾句。分条作答。另外还要做到一是向内挖掘,一是向外延伸,向内挖掘的题目主要是概括传主的某些品质,本题就是如此,此题注意答题要全面。 4.探究题是文学类文章阅读中主观性最强、难度最大的题目。《考试说明》对“探究”的要求有三点: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探究题的探究点可以涉及文本的内容和形式的方方面面,或一个词语一个句子一个意象,或主旨选材和技巧,只要是作品的关键处和丰富处,皆可拿来作探究。 【考点定位】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所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能力层级为探究F。 【名师点睛】“阅读人物传记,了解传主的人生轨迹,分析影响传主成长的各种因素;认识传主的历史作用,正确评价其功过得失;能体验传主的内心感情世界,从中获得有益的人生启示”。《2011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江苏卷考试说明》“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所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实质上就是对上述教学要求的提炼和概括。“不同的角度”有正面与反面角度,有个人与民族角度,有当事人与旁观者的角度,有历史与现实角度等等;“不同的层面”指的是文本达到的层次,如深层、浅层、实用层面、美术层面、哲学层面等;可能涉及的范畴,如政治、经济、文化、风俗、科学等。“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应该包括传主本身体现出来的人生价值和传者的情感态度所反映出来的人生价值。而“文本反映出来的时代精神”则是指文本体现出来的它产生的那个时代的精神风貌,另一方面也包括文本本身与现在社会的精神之间的相通之处。前者属于历史性的,后者则是属于现实性的。这是对探究能力的要求,能力层级属于F级。这种考查大多采用的是阐述题或论述题。解决这种题,我们应该注意以下几个问题:第一,善于捕捉主要材料。无论是探讨文本所反映的人生价值,还是探讨文本反映的时代精神,都必须从文本的材料出发,我们要善于抓住最能反映传主或传者精神实质的那些材料进行分析,只有抓住了这些主要的材料所作的分析探讨才具有典型性和说服力,万不可以在无关紧要的枝节性的材料上大做文章。依赖枝节性材料所作出来的结论,是不能代表文本的主体意识的,因此也是偏颇的。第二,善于分析提炼概括。这里的分析提炼概括有两个方面,一是在捕捉到文本的主要材料之后,要善于对占有的材料进行细密周到的分析,对其中蕴含着的人生价值和体现出来的时代精神进行发掘整理。另一方面是指要善于对“时代精神”进行分析提炼,不管是文本产生的那个时代,还是我们所处的这个时代,都是纷纭而复杂的,“时代精神”到底是什么,要善于在纷纭复杂的事实中概括抽象出来,如果不能准确地提炼出“时代精神”,就不可能完成对文本所反映的“时代精神”的探究,因为离开了对历史或现实的“时代精神”的正确认知,对文本进行这方面的探究时就没有合适的参照对象,自然就很难获得正确的探讨结论。第三,善于做个性化解读。既然是探究,其探究结论也应该是富有个性色彩的。我们说一切要从文本的材料出发,要从社会存在的事实出发,但这绝对不是要我们做材料或社会存在的奴隶,我们要学会用自己的眼睛去审视问题,用自己的脑袋去思考问题,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述问题。有这样的一句话,叫做“新闻天天发生,视角有所不同”,就是说同样的材料,因为我们采用不同的审视角度,不同的分析方法,就有可能得出完全不同的结论来。所以,做这类探究性的思考题,就更需要具有个性色彩。此题的前三点答案都可从资料得来,而第四点不同的读者想法会不同属于个性解读。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

空中骑士

【美国】安布罗斯·比尔斯

月桂丛中沉睡的这个哨兵是一个名叫卡特·德路斯的弗吉尼亚州青年。他是有钱人家的子弟,他的家离他现在躺着的地方不过几英里路远。

一天,他安静而严肃地说道“爸爸,联邦军的一个团开到了格拉夫顿。我要去参军。”

父亲抬起了狮子般的头,默默地盯着儿子看了一会儿,接着答道“请便,先生。不管发生什么情况,尽你认为应该尽的责任。弗吉尼亚没有你这个叛徒照样能打败北方佬。如果我们都能活到战争结束,再继续讨论这个问题的是非。”

德路斯就这样离开了童年的故乡当兵去了。凭着忠诚和大胆,他很快就赢得了同伴们和长官的赏识。今天被选派到最前沿的岗哨执行这一危险任务,然而,疲倦比决心更强,他竟然睡着了。

他最初感到的是一种浓厚的艺术上的乐趣。就在那巨大无比的垫座——峭壁上,在那块高于一切的岩石的外沿,出现了一个庄严而惹人注目的骑士塑像。它一动也不动,在天空的衬托下显得轮廓分明。一个人的形体骑在马的形体上,直挺挺地,十分威武,但又具有大理石雕塑的希腊神像那种使人忘怀了一切活动的恬静。骑士那灰色的服装与缥缈的景物和谐一致,他的右手满把握着枪,使它固定不动。马的侧面带有浮雕似的鲜明棱角,在天空的背景上投下黑色的剪影。骑士的脸稍稍偏向左侧,只露出额头和胡须的轮廓,此刻他正在俯瞰峡谷的凹底。刹那间,德路斯产生了一种奇异的、若明若暗的感觉,他仿佛是一觉睡到了战争的结束,仰望着一件高贵的艺术品。这种感觉立刻被人和马的轻微动作所驱散,他这时完全清醒,强烈地意识到情况严重。

他把枪管从灌木丛中向前推出,枪托抵着面颊,从瞄准器中间望出去,对准了骑马人胸部的要害部位。偏偏在这一瞬间,骑马人转过头来,朝着这个隐蔽的敌人的方向看,似乎是在端详他的面孔,他的眼睛,还有他那颗勇敢而富于同情的心。

德路斯变得面如死灰,四肢发抖,浑身虚弱。他的手从枪上坠下,头慢慢地耷拉下来。

顷刻间,他的脸又从地面上抬起来双手恢复了原来握枪的部位,食指凑近扳机。他没有俘获敌人的希望,开枪警告只会使敌人带着致命的消息奔回营地。但也许这人什么也没有发现,也许他只是在欣赏这壮丽的景色。放他一条生路,他也许会转身沿着来的方向漫不经心地策马而去。

德路斯把目光从谷底折回,再一次凝视天空中人和马的组合,仍然是通过枪上的瞄准器望出去。但是这一次他瞄准的是马。他的记忆中萦回着父亲临别前的话,仿佛那是什么神明的嘱咐似的不管发生什么情况,都要尽你认为应该尽的责任。现在他十分镇静,咬紧牙关但又不太僵硬,他的神情像睡梦中的婴儿一样安详,浑身肌肉不打一下哆嗦,呼吸均匀而缓慢,精神对肉体传了话:“安静,别慌张。”

他开了枪。

一个男人骑在马上,腾空而起向山谷飞去,……骑手端坐马上,挺拔、威武。他手握缰绳,以减缓军马向下冲的速度,他的头发如翎子一般飘然而起。军马飘扬的鬃毛遮住了他的双手。马的身躯平稳,像是在平地飞奔一般。然而,刹那间,马儿四蹄腾空,冲了下去。不,是飞翔而下!

德路斯开枪以后,重新装上弹药,继续守望。不到十分钟,联邦军的一个军士小心地匍匐行进,爬到他身边。

“你开的枪?”军士低声说。

“是我。”

“对着什么?”

“一匹马。它刚才就立在那边岩石上,离这儿很有点路呢。你瞧,那匹马现在不见了。它掉下了悬崖。”

说话人脸色苍白,但除此以外,没有别的感情流露。答过了话,他转过脸去,再不往下说了。军士没有听懂。

“听着,德路斯,”他沉默了片刻,说道,“别把事情搞得神神秘秘的。我命令你报告。马背上有人吗?”

“有。”

“谁?”

“我父亲。”

军士站起来,走开了。“我的老天啊!”他说道。

1.下面对作品的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作品情节很简单,作者用诗一样的语言描写父子在战场不期而遇和互相残杀,儿子记取父亲的教诲,开枪射杀父亲的马,致使父亲坠崖而死。

B父亲有坚定的信念,虽不赞同儿子的立场,却不忘长者的责任,临行时赠给儿子做人的原则,但作为军人却是失败的,他死在自己的儿子手上。

C作品的心理描写恰到好处,如德路斯准备向父亲射击时的犹豫不决,不仅加强了人物的内心冲突,而且使作品在情节上悬念迭起,更加真实感人。

D德路斯射中父亲的坐骑后,又将枪膛的子弹填满,并继续认真观察敌情,没有丝毫的哀伤之情,表现了他刚毅和冷酷的性格。

E作品最后德路斯和军士的对话,既点出了故事的结局,又描绘了德路斯的无奈、痛苦和绝望的心情,让人对他既充满敬佩又带有同情。

2.分析文中划线句子在情节发展中的作用。

3.作品是怎样运用侧面描写的手法来塑造父亲这一人物形象的?试简要分析。

4.你认为这篇作品的主题是什么?试作探究。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庄子·逍遥游》文中写宋荣子看淡了世间的荣辱,不会因为外界的评价而更加奋勉或沮丧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赤壁赋》中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感叹我们个人在天地间生命的短暂和个体的渺小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诗经·卫风·氓》通过写桑叶凋落喻指女子年华逝去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离骚》一文中以博大的胸怀,对广大劳动人民寄予深深同情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登高》用落叶和江水抒发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伤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6)《锦瑟》中以锦瑟起兴,引起对华年往事的追忆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送柴侍御

王昌龄

流水通波接武冈,送君不觉有离伤。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

1.你认为这首诗的第一句中的那个字用得好?为什么?

2.诗人送友人却“不觉有离伤”,这合乎常理吗?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白居易传

(元)辛文房

居易字乐天,太原下邽人。弱冠,名未振,观光上国,谒顾况。况,吴人,恃才少所推可,因谑之曰:“长安百物皆贵,居大不易。”及览诗卷,至“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乃叹曰:“有句如此,居天下亦不难。老夫前言戏之耳。”贞元十六年,中书舍人高郢下进士、拔萃,皆中,补校书郎。元和元年,作乐府及诗百余篇,规讽时事,流闻禁中。上悦之,召拜翰林学士,历左拾遗。时盗杀宰相,京师汹汹。居易首上疏,请亟捕贼。权贵有嫌其出位,怒。俄有言:“居易母堕井死,而赋《新井篇》,言既浮华,行不可用。”贬江州司马。初以勋庸暴露不宜,实无他肠,怫怒奸党,遂失志。亦能顺适所遇,托浮屠死生说忘形骸者。久之转中书舍人知制诰河朔乱兵出无功又言事不见听乞外除为杭州刺史。文宗立,召迁刑部侍郎。会昌初致仕,卒。

居易累以忠鲠遭摈,乃放纵诗酒,既复用,又皆幼君,仕情顿而索寞。卜居履道里,与香山僧如满等结净社。疏沼种树,构石楼,凿八节滩,为游赏之乐,茶铛酒杓不相离。尝科头箕踞,谈禅咏古,晏如也。自号醉吟先生,作传。酷好佛,亦经月不荤,称香山居士。与胡杲、吉皎、郑据、刘真、卢贞、张浑、如满、李文爽燕集,皆高年不仕,日相招致,时人慕之,绘《九老图》。

公诗以六义为主,不尚艰难。每成篇,必令其家老妪读之,问解则录。后人评白诗如山东父老课农桑,言言皆实者也。鸡林国行贾售于其国相,率篇百金,伪者即能辨之。与元稹极善胶漆,音韵亦同,天下曰“元白”。元卒,与刘宾客齐名,曰“刘白”云。公好神仙,自制飞云履,焚香振足,如拔烟雾,冉冉生云。初来九江,居庐阜峰下,作草堂,烧丹。今尚存。

(本文有删节)

【注】①勋庸:这里指被刺杀的宰相武元衡。②科头:不戴帽子,裸露发髻。③鸡林国:朝鲜半岛古国名。

1.下文对文中画波浪线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久之/转中书舍人/知制诰/河朔乱/兵出无功/又言事/不见听/乞外/除为杭州刺史。

B久之/转中书舍人/知制诰/河朔乱/兵出无功/又言事不见听/乞外除/为杭州刺史。

C久之/转中书舍人/知制诰河朔/乱兵出/无功/又言事不见听/乞外除/为杭州刺史。

D久之/转中书舍人/知制诰河朔/乱兵出/无功/又言事/不见听/乞外/除为杭州刺史。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男子20岁称弱冠。这时行冠礼,即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还比较年少,故称为“弱”。

B.乐府,原来是古代掌管音乐的官署,后来也用以称魏晋到唐代可以配乐的诗歌和后人效仿的乐府古题的作品。

C.浮屠,亦作浮图,是佛陀的异译。古人称佛教徒为浮屠,后来也称佛塔为浮屠,有时也用浮屠代指佛教。

D.六义,是诗经学名词,指赋、比、兴、风、雅、颂,最早是由《诗·大序》提出来的,基本概括了诗经的六种表现手法。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开篇以顾况对白居易的前“谑”后“叹”,侧面表现了白居易在诗歌创作上的非凡才华。

B.白居易性格耿直,常上书直言论事,触怒了权贵奸党,这给他的仕途蒙上了阴影,也是他“放纵诗酒”的重要原因之一。

C.白居易的诗歌内容真实,辞句晓畅,风格平易,在当时流传甚广。内至宫廷,外达异邦,诗名远播。

D.白居易居庙堂之上,则“兼济天下”;处江湖之远,则“独善其身”。儒、释两家思想的影响,并存于他人生的各个阶段。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俄有言:居易母堕井死,而赋《新井篇》,言既浮华,行不可用。

(2)公诗以六义为主,不尚艰难。每成篇,必令其家老妪读之,问解则录。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情与景,是诗歌创作的两个要素。“景乃诗之媒情乃诗之胚”“孤不自成两不相背”谢榛。情因景生,景以情合,二者相互生发与渗透,并从而达成融合无间的状态,于是美妙的诗歌意境便产生了。情因景而物态化,景因情而意象化,这便是诗人进行形象思维和艺术构思的基本内容。而触景生情--情景相生——情景交融,便成了诗歌意境创造的基本途径之一。虽则,胡应麟曾称道王勃五言律《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等诗,“不著景物,而兴象婉然,气骨苍然,实首启盛中妙境。”张戒也说:对景言情,“此乃众人之所同耳”,杜甫则“对景亦可,不对景亦可”。这是说,诗歌以言情为主,诗中不著景物,也未始不能写出好诗。被称做杜甫“生平第一首快诗”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题事只一句,余俱写情”,即是如此。然而,从我国的古典诗歌民族传统看,情景交融标志着我们民族基本的审美趣味与审美理想。古典诗歌往往通过借景言情,寓情于景,而使诗情画意高度融合,从而在艺术上表现为含蓄蕴藉,诗味浓郁,使人读之,悠然神远。

诚然,以情景二者而言,情为主,而景为从。因此,徒自描摹,为写景而写景,纵使声、光、色、态俱全,日月迭璧,山川焕绮,也不会产生感人的力量,不足与诗歌意境的创造。大谢(灵运)、小谢(眺),有时不免为后人所诟病,就因为他们的诗作往往景多而情少。更不必说有些摹拟之作,描绘景物,尽成堆垛,其中缺少真情实感,而窒息着诗的生命。深情是诗歌生命之所系,诗人必得“以情会景”。否则,“本自无意,不能融景”。费经虞说得好:“……青山、绿水、白云、红树无诗不有,而必知所以用之,非遂以此为诗也。

情景交融,关键在融。有些诗,情景并同,然而妍媸各别。谢榛曾说:“韦苏州曰:‘窗里人将老,门前树已秋。’白乐天曰:‘树初黄叶日,人欲白头时。’司空曙曰:‘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三诗同一机杼,司空为优;善状目前之景,无限凄感,见乎言表。”这大约是因为,司空曙的两句诗,仿佛信手拈来,抒写自然,善藏善露,能给人以更多的感。也就是情与景融合得好,不露痕迹。可知,同是情景交融,也自有高低优劣之分,或者说是有程度的不同。而最为人们津津乐道的则是情景浑融,物我两忘的艺术境界。传统的美学观念中有一个显著特色,即认为世界万物具有类似人的精神、意识、性情的表现。因此,诗人们往往追求一种“山情即我情,山性即我性”的理想艺术境界,物我同一,浑然无迹。正如黄宗羲所说:“诗人萃天地之清气,以月露花鸟为其性情,其景与意不可分也。”

情景交融,说到底不过是创造诗歌意境的一种手段与方式。而要创造出既优美而又深切动人的意境,最终还得看整个诗篇的立意。所谓“夫景以情合,情以景生,初不相离,惟意所适”(王夫之语)。这都较明确地指出了在情景交融过程中,意所应有的统摄作用。所以,抒情写景,贵在立意。

节选自任中杰《谈谈“情景交融”》

1.下列各项中的诗句,不能体现文所说的“情景交融”的一项是

A.诗经《采薇》中的:“采薇采薇,薇亦柔止。曰归曰归,心亦忧止。”

B.曹操《短歌行》中的:“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C.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中的:“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D.苏轼《惠崇春江晚景》中的:“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胡应麟称道王勃的《送杜少甫之州》等诗歌,是因为这些诗歌不拘泥于情景交融这一创作原则,却也能写得情志深长,颇见气骨,自有妙境。

B.谢灵运和谢眺的有些诗歌之所以受人诟病,是这些诗歌不能很好地处理景和情的关系,有的诗歌甚至就是景物的堆砌。

C.司空曙的“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之所以是情景交融的典范,主要是诗人把自己的情感潜藏在了景物描写之中,浑然无迹。

D.王夫之“景以情合,情以景生”这一观点,是符合“触景生情---情景相生---情景交融”这一诗歌意境创造的基本途径的。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情景交融虽然能体现我们民族基本的审美趣味与审美理想,但并不是所有古典诗词都遵从这一审美标准,也有许多优秀的古典诗词不着景物。

B.情与景,是诗歌创作的两个要素,但情和景还是有主从之分,情为主,景为从,如果诗歌写景的内容多于抒情的内容,往往会受人诟病。

C.情景交融的最高境界是情景浑融,物我两忘。如果在处理情景关系的时候,能做到不露痕迹,显然就是非常高明的了。

D.即便一首诗歌在处理景情关系时实现了“山情即我情,山性即我性”的理想艺术境界,如果整首诗的立意不佳,也算不得好诗。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