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盲者 刘学林 她喜欢这条路,尤其是在春天。现在就是春...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盲者

刘学林

她喜欢这条路,尤其是在春天。现在就是春天,垂柳新绿,桃花欲开未开,正是赏花时节。她驾一辆奥迪徐徐东行,直到无路可行时才拐上田园路。刚进档加速,一个背着一把坠胡的盲老人迎面走来。也就一闪而过了。然而就在这一闪而过的瞬间,她觉得这个盲老人有点面熟。她开始回忆。明静辽远的坠胡声响起来,那是四年前录在她记忆中的坠胡声。

难道会是他吗?

她犹豫了一下,还是调转了车头,超过了盲老人之后靠路边停住,钻出汽车,迎着盲老人站在车旁,看着盲老人用手中探路的竹竿一路敲过来。老人虽老,腰杆却直,满脸皱纹中有一种大喜大悲之后的淡定,一种饱经沧桑之后的淡定。她认定这一个瞎眼老人就是那一个盲老人。

“老人家,您是在隆兴街自由市场——”她顿了一下,斟酌该怎样表达,“拉琴的吗?”

盲老人站定,无语。

“你还记得,四年前,您让一个姑娘多拿几块钱的事情吗?”

“姑娘,您认错人了。”

盲老人手中的竹竿又向前探出,以盲人特有的轻稳起步走。她有点惘然,一动不动地看着老人的身影渐渐远去,那淡远空明的坠胡曲调却渐渐清晰起来。她重新上路,车开得很慢,坠胡的曲调时远时近,不绝如缕。

四年前的情景如在眼前。那时候她刚到这个大城市谋生,钱包被偷,她身无分文,饥肠辘辘。她在隆兴街自由市场逛悠,油条的气味,卤面的气味,粉浆面条的气味,残忍无情地折磨着她的肠胃。向大妈讨一碗粉浆面条喝喝吗?她鼓了几次勇气没有张开口。

这时候她听到了盲老人的坠胡声,那琴声淡若流云,清如溪水,也看到了坐在一条小巷的巷口操琴的盲老人。老人不是那种睁眼瞎,该长眼睛的部位陷进去两个深坑。老人面如荒漠,坐在闹市就像坐在渺无人迹的荒原上。老人面前放着一个铁盒子,圆形的破旧的铁皮盒子,盒子里有不少零票子,一角的,两角的,一元的,两元的,她看得清清楚楚还有两张五元的,一张十元的。她的眼睛一亮,心也随之慌慌跳起来。我只拿一张五元的,只拿一张五元的。可是怎么拿呢?人熙来攘往,看到我拿一个瞎眼老人的钱,会出现什么后果呢?

她从盲老人面前走过去,又从盲老人面前走过来。这样走了两趟,她终于想出了一个遮人耳目的办法。当她再一次从老人面前走过的时候,她装作一不小心把老人盛钱的盒子踩翻了。她说声“对不起”,连忙蹲下去给老人捡钱,借机把一张五元的票子握在了手心。正在她准备起身走开的时候,老人开口说话了。老人的声音空洞淡定,无哀无怨,无喜无怒。

老人说:“姑娘,多拿几元吧。”

她把汽车锁进车库,上四楼回到自己的家。所谓家,其实只是一套四室一厅的豪华住宅而已,她还没有成家。

经历了那一段穷苦磨难之后,她脚下的路忽然柳暗花明了。由于经商的天赋,她成立了一家公司,成了一名经理。两年之后,她已经是这个城市中的富人之一了。

她吃了两块“消闲派”,喝了一杯咖啡,点上一支烟。那辽远的坠胡声又在她的耳边悠悠响起。如果说她在路上拦住那位老人只是出于一个偶发的念头,那么,这时候她要报答盲老人的愿望竟是如此的强烈和急切。

第二天,她到公司安排了一下事务,就直接去了隆兴街自由市场,可是她没有找到那位盲老人。

第三天,她仍然没有找到那位盲老人。

一连四天她都没有找到那位盲老人。她问旁边卖粉浆面条的一位大娘,大娘只说她也好几天没有听到盲老人的胡琴声了,对盲老人的其他情况也是一无所知。

她决定每天傍晚到田园路上去等待,终于如愿以偿等到了那位盲老人。她拦住他。

盲老人漠然无语。

“这是一万元钱,您先用着。请您告诉我您的地址,我会定期给您送去生活费的。”

“这是从何说起?”老人在傍晚的夕阳下径直走去。

她跟上老人:“四年前您对我有恩,虽然只是几块钱。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希望您能成全我。”

“我一个瞎子能对谁有恩?请姑娘不要污人清白。”

盲老人说话的时候并没有回头。

(有删改)

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A“垂柳新绿,桃花欲开未开,正是赏花时节”,小说开头的景物描写,暗示女主人公历经磨难后的喜悦心情,也使作品充满了诗意。

B盲老人的声音“空洞淡定,无哀无怨”,“面如荒漠”,“腰杆却直”,这些细节描写,反映他与世无争、淡漠从容的人生智慧。

C小说注重从细微处表现人的心灵秘密,“她从盲老人面前走过去,又从盲老人面前走过来”写出了姑娘犹豫、矛盾的复杂心理。

D发生在姑娘和盲老人之间的故事温馨动人,其中也蕴含着作者对人性和当下社会道德的反思,这是小说的深刻之处。

E姑娘因为拿了盲老人五元钱而耿耿于怀,几年来她一直寻找盲老人,并拿出一万元报答老人,这反映了她知错就改的品质。

2.盲老人这个形象,其主要思想性格特征有哪些?请简要分析说明。

3.小说多次写到“坠胡声”,这样写有哪些作用?请结合全文内容概括说明。

4.这篇小说以“盲者”为题,耐人寻味。小说中的“盲者”究竟是谁?请你根据对本文的理解,作出合理而有说服力的分析。

 

1.CD(答C给2分,D给3分) 2. ①坚持自立,街头卖艺维持生计,挺直腰杆做人; ②朴实善良,帮助别人脱离困境,不求回报; ③洞明世事,敏锐发现姑娘窘境,予以帮助。(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3. ①引起“她”的回忆和联想。 ②点明盲老人卖艺为生的状况。 ③突出盲老人淡远明净的心灵。 ④推动小说情节的发展。 ⑤增强作品的诗意和韵味。(每点2分,答出其中三点得6分。其他答案,只要合理,应酌情给分) 4.示例:从表层看,“盲者”指小说中的盲老人,因为他双目失明,是个盲者,但是,从深层看,盲老人眼盲却心不盲,他虽然看不见姑娘,却能敏锐地判断出姑娘的困窘和犹豫,积极帮助姑娘,而且不求回报,不重钱财;与盲老人相比,姑娘却是眼不盲而心盲,她只因一时的困窘竟然盯上盲老人的钱,跨越了道德底线,事后也没有迅速还钱,直到有了豪宅、豪车后偶遇盲老人,才“出于一个偶发的念头”想到感恩和回报,而回报的方式也只是给钱,这样的人,虽然看得见盲老人,却看不清盲老人纯净美好的心灵,虽然看得见眼前浮躁喧嚣的物质世界,却看不清老人自立自尊的精神世界,因此,小说中的姑娘是真正的“盲者”。(应按分析“合理”及“有说服力”的程度分档次给分;没有分析过程、分析不合理及答非所问者不给分) 【解析】 试题分析: 1.本题综合考查文章的内容和手法。A项“也使整篇作品充满了诗意”不当;B项“细节描写”判断有误,如声音“空洞淡定,无哀无怨”;E项“几年来她一直寻找盲老人”“这反映了她知错就改的品质”不当。 【考点定位】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本题属于综合题。考查的范围包括:小说的主旨、情节构思、人物形象以及形象塑造的方法。解答此类题的方法:①读全文,概括主要内容;②抓标题,概括主要内容;③辨文体,概括主要内容;④找线索,概括主要内容;⑤理层次,概括主要内容。第一步:整体感知。明确文章主旨和作者的写作意图是评价的基础。文章的主旨是指文章的主要意义或目的,整体把握中要抓住文章的主旨,这是评价的根本。要认真阅读和深入分析文章,理清内部的相互关系,取得对作品的全面认识和深刻理解,才能真正避免在评价中出现以偏概全、主观片面等问题。第二步:筛选文中的关键信息。无论写人记事还是发表看法,关键性的语言最能显示文章的思想内涵或作者的观点,可以帮助我们对文章的内容进行评价。第三步:评价要具体、客观,不可含糊笼统。分析和评价都必须紧密结合文学作品实际,避免离开作品去进行漫无边际的分析。分析和评价要以正确的思想为理论基础,以辩证法为基本的分析法,并结合文学作品创作特有的艺术规律,对作品进行分析和评价,而不应依据个人的好恶去随意评说。 2.题干问的是“盲老人这个形象,其主要思想性格特征有哪些?请简要分析说明” 这是考查小说中的人物形象。首先应到文中找到描写盲老人的内容,然后再看有没人他人和环境的衬托。“老人虽老,腰杆却直,满脸皱纹中有一种大喜大悲之后的淡定,”“姑娘,您认错人了”“正在她准备起身走开的时候,老人开口说话了。老人的声音空洞淡定,无哀无怨,无喜无怒。‘姑娘,多拿几元吧’”“我一个瞎子能对谁有恩?请姑娘不要污人清白”,据此概括即可。回答时一般的思路是:先点出人物的典型意义,再根据文章不同内容分别概括人物所具有的鲜明的性格特征,还要用实例进行分析论证。 【考点定位】欣赏作品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首先,要分析人物的典型性格。典型人物的典型性如何体现呢?这就需要注意人物的共性和个性的统一,共性是指典型人物所代表的那一类人的共同性格。其次,借助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情节是小说中用以表现主题或人物性格的一系列有组织的生活事件。我们需要从情节的发展中把握人物形象,因为情节是人物性格形成和发展的历史,在事件发展的过程中,才能显现出人物灵魂深处的东西来,离开了情节,就不知道人物怎样做事,也就无法分析人物性格特征。要了解人物性格,必须透过情节中发生的事情这种外在现象去剖析现象背后的本质。故事情节或是发展了人物性格,或是表现了人物性格。第三,分析矛盾冲突,把握人物性格特征。矛盾冲突是构成情节的基础,是展示人物性格的手段。优秀的小说,总是充分地揭示社会生活本质的矛盾和斗争,在典型的矛盾冲突中展示人物的性格特征。一般说来,矛盾冲突展开得越充分,人物性格也就越鲜明。第四,借助描写方法分析人物形象。本题就可以借助盲老人的一系列行为表现来分析其性格特点。第五,借助环境描写分析人物形象(分析环境描写,探究形成人物命运和性格的社会原因)。第六,通过人物间的关系分析人物性格。第七,借助作者倾向分析人物形象(注意作者对人物的介绍和评价或联系小说主题分析)。 3.题干问的是“小说多次写到‘坠胡声’,这样写有哪些作用?请结合全文内容概括说明” 这是一道小说情节作用题。答题时可从内容和结构上去考虑。如第一、八、九段“她开始回忆。明静辽远的坠胡声响起来,那是四年前录在她记忆中的坠胡声”“那淡远空明的坠胡曲调却渐渐清晰起来。她重新上路,车开得很慢,坠胡的曲调时远时近,不绝如缕。”“四年前的情景如在眼前”引起“她”的回忆和联想,也点明盲老人卖艺为生的状况。在人物塑造上,“这时候她听到了盲老人的坠胡声,那琴声淡若流云,清如溪水”“老人的声音空洞淡定”琴声如人,突出盲老人淡远明净的心灵。“那辽远的坠胡声又在她的耳边悠悠响起”推动小说情节的发展,而且增强作品的诗意和韵味。 【考点定位】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小说情节作用分析题:情节是小说中用于表现人物性格发展变化的事件,它是生活片段的有机剪辑,是矛盾发生、发展的过程。可抓住小说的事、物、人、情、时间、空间等线索,理清小说的矛盾冲突,体会情节对人物形象的塑造及主题的揭示所起到的作用。常见题型:(1)小说叙写某一情节,有什么作用?请作简要分析。(2)简要分析小说情节的特点(双线交织、悬念、曲折性、合理性等)及作用。(3)作者反复写某一情节,有什么作用?作者写某一段,对展开情节有什么作用?思路引导:可读性强的小说一般都有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在出人意料的情节发展、不同类型的叙述顺序及戛然而止、留白式的结尾中,充分塑造着人物的性格,展现着文章的主题。因此,情节类作用分析题往往要考虑对情节本身、对人物、对主题三方面的作用。(1)先找出情节线索,理清情节的来龙去脉,考虑某些具体情节对全文情节的发展有什么作用;接着由事及人,看情节发展如何为塑造人物服务;然后分析情节对揭示深化主题等几个方面的作用。(2)由以上的思路作导引,结合文本具体分析,组织答案。答案分三个层面:指向情节本身(情节的特征)、指向人物(对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指向主题(对表现主题的作用)。 (4)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这篇小说以‘盲者’为题,耐人寻味。小说中的‘盲者’究竟是谁?请你根据对本文的理解,作出合理而有说服力的分析”这是一道关于小说主要人物的探究题。作答本题时首先明确“盲者”的含意,分析其表层含义和象征意义:“盲者”表层意义就是眼睛看不见;结合文本主旨,挖掘深层含义,即精神上的、品性上的“盲”;然后从小说主要人物的特征方面,结合文本进行分析,言之有立即可。 【思路点拨】探究小说的主要人物:这类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思考判断是否是主要人物(主人公):(1)是否运用大量的笔墨进行描写和刻画人物;(2)人物形象是否鲜明突出;(3)是否是贯穿全文始终的角色。本题答题关键是先弄懂“盲者”的意义。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清照的《声声慢》词中说气候变化无常,忽暖忽寒,人最难调养身体的句子是:“            。”

(2)李白《蜀道难》中写出水石相激,山谷轰鸣的惊险场面的句子是:“                   。”

(3)《阿房宫赋》中总括秦将剥削来得钱财像泥沙一样的浪费掉给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揭露和控诉了秦的自私无道的句子是“               。”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题。

长相思

陈东甫

花深深。柳阴阴。度柳穿花觅信音。君心负妾心。

怨呜琴。恨孤衾。钿誓钗盟何处寻。当初谁料今。

1.这首词上阕如何抒发感情的?请简要赏析。

2.词中塑造的女主人公思想情感什么变化?请简要分析。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

盛庸,不知何许人,洪武中,洪武中,累官至都指挥。建文初,以参将从耿炳文伐燕。李景隆代炳文,遂隶景隆麾下。二年四月,景隆败于白沟河,走济南。燕师随至,景隆复南走。庸与参政铁铉悉力固守燕师攻围三月不克庸铉乘夜出兵掩击燕众大败解围去乘胜复德州九月论功历城侯禄千石。寻命为平燕将军,充总兵官。陈晖、平安为左右副总兵,马溥、徐真为左右参将,进铉兵部尚书参赞军务。

时吴杰、平安守定州,庸驻德州,徐凯屯沧州,为犄角。是冬,燕兵袭沧州,破,擒凯。掠其辎重,进薄济宁。庸引兵屯东昌以邀之,背城而阵。燕王帅兵直前薄庸军左翼,不动。复冲中坚,庸开阵纵王入,围之数重。燕将朱能帅番骑来救,王乘间突围出。而燕军为火器所伤甚众,大将张玉死于阵。王独以百骑殿,退至馆陶。庸檄吴杰、平安自真定遮燕归路。明年正月,杰、平安战深州不利,燕师始得归。是役也,燕精锐丧失几尽,庸军声大振,帝为享庙告捷。三月,燕兵复南出保定。庸营夹河。王将轻骑来觇,掠阵而过。庸遣千骑追之,为燕兵射却。及战,庸军列盾以进。王令步卒先攻,骑兵乘间驰入。庸麾军力战,斩其将谭渊。而朱能、张武等帅众殊死斗。王以劲骑贯阵与能合。庸部骁将庄得、皂旗张等俱战死。是日,燕军几败。明日复战,燕军东北,庸军西南,自,互胜负。两军皆疲,将士各坐息。复起战,忽东北风大起,飞尘蔽天。燕兵乘风大呼,左右横击。庸大败走还德州,自是气沮。已而燕将李远焚粮艘于沛县,庸军遂乏饷。明年,灵璧战败,平安等被执。庸独引军而南,列战舰淮南岸。燕将邱福等潜济,出庸后。庸不能支,退为守江计。燕兵渡淮,由盱眙陷扬州。庸御战于六合及浦子口,皆失利,都督陈瑄帅舟师降燕,燕兵遂渡江。庸仓卒聚海艘出高资港迎战,复败,军益溃散。

成祖入京师,庸以余众降,即命守淮安。寻赐敕曰:“向以山东未定,命镇守淮安。今铁铉就获,诸郡悉平念山东久困兵革,惫于转输。卿宜辑兵养民,以称朕意。”永乐元年,致仕。无何,千户王钦讦庸罪状,立进钦指挥同知。于是都御史陈瑛劾庸怨望有异图。庸自杀。

赞曰:东昌、小河之战,盛庸、平安屡挫燕师,斩其骁将,厥功甚壮。及至兵败被执,不克引义自裁,隐忍偷生,视铁铉、暴昭辈,能无愧乎?

(选自《明史》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庸与参政/铁铉悉力固守/燕师攻围三月/不克庸铉/乘夜出兵掩击/燕众大败/解围去/乘胜复德州/九月/论功封历城侯/禄千石

B.庸与参政铁铉悉力固守/燕师攻围三月/不克庸铉/乘夜出兵掩击/燕众大败/解围去/乘胜复德州/九月/论功封历城侯/禄千石

C.庸与参政/铁铉悉力固守/燕师攻围三月不克/庸铉乘夜出兵掩击/燕众大败/解围去/乘胜复德州/九月/论功封历城侯/禄千石

D.庸与参政铁铉悉力固守/燕师攻围三月不克/庸铉乘夜出兵掩击/燕众大败/解围去/乘胜复德州/九月/论功封历城侯/禄千石

2.下列对文中有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兵部”“尚书”均为古代中央管职名,古代中央行政机构“六部分工”,“兵部”又称夏官,管军事。各部的长官称“尚书”。

B.古代任职授官很有讲究,用词不同,意义也可能不同。如“封”用于爵位,“徙、迁、调”是一般的官职调动,“擢、右迁、升”是升官,“黜、罢、除”是降官。

C.古代有十二地支纪时法,十二地支表示十二个时辰,每个时辰恰好等于现在的两个小时,辰即现在的7-9时,未即现在的13-15时。

D.“朕”是谦称,古人自称,意谓“我,我的”。从秦始皇时专为皇帝自称。“卿”是敬称,自唐代开始,君主称臣民为“卿”。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盛庸先后跟随耿炳文、景隆抵抗燕军,又与铁铉合力战败燕军,在东昌大败燕军。后在灵璧、六合、浦子口、高资港诸战皆败。成祖入京师后,他率众投降。

B.盛庸率军驻扎东昌拦击燕军,许多燕军为火器所伤,大将军张玉死在阵中。燕王以百名骑兵殿后,退至馆陶后顺利返回。

C.燕兵南出保定,盛庸率军力战,交战持久艰苦。燕军几乎失败,可惜第二天东北风大起,燕军乘风左右横击,盛庸兵败逃回德州,自此气沮

D.盛庸是一代名将,在东昌、小河战役中屡挫燕军,斩其骁将,功劳甚大。及至兵败被俘,没能引义自杀,隐忍偷生,受到时人非议。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向以山东未定,命卿镇守淮安。今铁铉就获,诸郡悉平。

(2)永乐元年,致仕。无何,千户王钦讦庸罪状,立进钦指挥同知。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

以生态文明视角发现乡村的价值

看待乡村,人们习惯用人们习惯用工业文明的视角,也就是以工业化、城市化标准衡量乡村,最常见的评价指标是规模效益。在这样的视角下,乡村的生产和消费似乎都变得不“经济”,也无法成为人们获取经济利益的场域。因此,在一些人看来,乡村只能依附于城市。

然而,当我们换个评价体系,以生态文明视角看待乡村时,就会发现它在现代社会的独特价值。

事实上,乡村文明以尊重自然、敬畏自然为基础,无论是生产方式、生活方式,还是信仰与习俗,都维系着人与环境、人与自然的和谐。跳出依附视角就能发现,乡村完全可以发展可循环利用的智慧农业,而不是依靠化肥、农药、除草剂伤害环境或“有水快流”的掠夺性农业。乡村生活,也可以相对超脱“时间就是金钱”的经济属性,寻求与大自然更合拍的生活节奏,缔造有利于生态、生活和生命健康的生活状态。更重要的是,乡村具有传统文化的保存功能,可以成为刻板都市生活的精神后花园。

如果说,工业文明理念让人们更注重生产结果,更追求财富,生态文明理念则给予生产和生活过程同等重视,因而更能发掘生命的意义,洞察生活的幸福。

现在乡村建设的问题,不少是因为人们习惯于把城市文明机械地移植到乡村,诸如“用城市建设的思路改造乡村”“就地城市化”等想法,其实是把城市问题复制到了乡村,甚至用一个存在问题的模式替代了乡村最美好的东西。比如,把城市的垃圾处置方式移植到乡村后,乡村生产与生活之间的有机循环被消灭了。在乡村,农民生产的绝大多数东西都可以得到有效的综合利用,生活垃圾以及动物的粪便,更可以变成有机肥回到农田。可惜,这一有机循环文化在错误的理念支配下被消灭了,于是出现了秸秆焚烧、动物粪便污染以及垃圾收集、运输、填埋等问题。

乡村有自身的发展规律,以生态文明的理念去理解,乡村像是一座尘封的宝库,又像是一块精雕细琢的工艺品。怀着一颗敬畏的心去对待它、体会它,就会发现其中不可替代的价值。1992年,1575名科学家曾发表了一份《世界科学家对人类的警告》,开头就说:“人类和自然正走上一条相互抵触的道路”,这正是与工业时代的过度索取有关。

生态文明视角下的乡村,承载了中国传统中“天人合一”的生活哲学,始终哺育着田园牧歌式的生活理想。农民的明哲适度,似乎是永恒的。乡村的自然、自足、自养、自乐,是乡村生活的最大魅力;顺应自然、有限利用资源、可持续发展以及智慧产业,则是乡村的最大财富。因此,新型的城乡关系,一定是尊重城乡差异基础上的互补。而美丽乡村建设,也是要把乡村建设得更像乡村,而不是用城市替代乡村,或在乡村复制城市。

1.下列各项是对生态文明下的乡村“在现代社会的独特价值”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乡村文明以尊重自然、敬畏自然为基础,无论是生产方式、生活方式,还是信仰与习俗, 都维系着人与环境、人与自然的和谐。

B乡村可以发展可循环利用的智慧农业比如农民生产的绝大多数东西都可以得到有效的综合利用,生活垃圾以及动物的粪便,更可以变成有机肥回到农田。

C.乡村生活,可以相对超脱“时间就是金钱”的经济属性,寻求与大自然更合拍的生活节奏,缔造有利于生态、生活和生命健康的生活状态。

D.乡村具有传统文化的保存功能,可以成为刻板都市生活的精神后花园。它承载了中国传统中“天人合一”的生活哲学,始终哺育着田园牧歌式的生活理想。

2.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人们总是以工业文明的视角看待乡村,也就是用规模效益这一评价指标来衡量乡村,其得出的结论是乡村无法成为人们获取经济利益的场域。

B.乡村中出现秸秆焚烧、动物粪便污染以及垃圾收集、运输、填埋等破坏有机循环的问题,都是受到工业文明这一错误理念支配的结果。

C.在生态文明理念支配下进行美丽乡村建设,是要把乡村建设得更像乡村,而不是用城市替代乡村,或在乡村复制城市,也就是说,乡村建设不要移植城市文明。

D.因为工业文明理念让人们更注重生产结果,更追求财富,所以出现向自然过度索取的情况,从而导致人类和自然产生相互抵触的问题。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生态文明的理念去理解乡村,会发现乡村像是一座尘封的宝库和一件精美的工艺品,我们遵循乡村自身的发展规律,怀着一颗敬畏的心去看待它,就会发现其独到的价值。

B.乡村生活的最大魅力在于乡村的自然、自足、自养、自乐,乡村的最大财富则在于顺应自然、有限利用资源、可持续发展以及智慧产业。

C.“乡村只能依附于城市”“用城市建设的思路改造乡村”“就地城市化”,这些想法和做法符合工业文明理念。

D.城乡建设在尊重城乡差异基础上形成互补,发现乡村的价值并充分挖掘、利用,从而达到利益的最大化,这符合生态文明的理念。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有一棵大树,枝繁叶茂,浓荫匝地,是飞禽、走兽们喜爱的憩息场所。飞禽、走兽们经常讲它们旅行的见闻。大树听了,请飞禽带自己去旅行,。飞禽说大树没有翅膀,拒绝了;请走兽帮助,走兽说大树没有腿,也拒绝了。于是,大树决定自己想办法,它结出甜美的果实,果实中包着种子。飞禽、走兽们吃了果实,大树的种子就这样传播到了世界各地。

请根据上面的材料,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