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 唐兴,承隋乱离,划祓荒荼,始择用州刺史、县令。授受...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

唐兴,承隋乱离,划祓荒荼,始择用州刺史、县令。授受之间,虽不能皆善,而所得十五。故叶气嘉生,薰为太平,垂祀三百,与汉相埒。致之之术,非循吏谓何?故条次治宜,以著厥庸。

张允济,青州北海人。仕隋为武阳令,以爱利为行。元武民以柠牛依妇家者,久之,孳十余犊,将归,而妇家不与牛。民诉县,县不能决,乃诣允济,允济曰:“若自有令,吾何与为?”民泣诉其抑,允济因令左右缚民,蒙其首,过妇家,云捕盗牛者,命尽出民家牛,质所来,妇家不知,遽曰:“此婿家牛,我无豫。”即遣左右撤蒙,曰:“可以此牛还婿。”妇家叩头服罪,元武吏大惭。允济过道旁,有姥庐守所莳葱,因教曰:“弟还舍,脱有盗,当告令。”姥谢归。俄大亡葱,允济召十里内男女尽至,物色验之,果得盗者。有行人夜发,遗袍道中,行十余里乃寤,人曰:“吾境未尝拾遗,可还取之。”既而得袍。

贾敦颐,曹州冤句人。贞观时,数历州刺史,资廉洁。入朝,常尽室行,车一乘,敝甚,赢马绳羁,道上不知其刺史也。久之,为洛州司马,以公累下狱,太宗贳之,有司执不贳,帝曰人孰无过吾去太甚者若悉绳以法虽子不得于父况臣得事其君乎遂获原徙瀛州刺吏,州濒滹沱、滱二水,岁湓溢,坏室庐,寝洳数百里。敦颐为立堰庸,水不能暴,百姓利之。时弟敦实为饶阳令,政清静,吏民嘉美。旧制,大功之嫌不连官,朝廷以其兄弟治行相高,故不徙以示宠。永徽中,迁洛州。洛多豪右,占田类逾制,敦颐举没者三千余顷,以赋贫民,发奸槌伏,下无能欺。卒于官。

咸亨初,敦实为洛州长史,亦宽惠,人心怀向。洛阳令杨德干矜酷烈,杖杀人以立威,敦实喻止,曰:“政在养人,伤生过多,虽能,不足贵也。”德干为衰减。始,洛人为敦颐刻碑大市旁,及敦实入为太子右庶子,人复为立碑其侧,故号“常棣碑”。历怀州刺史,有关迹。永淳初致仕,病笃,子孙迎医,敦实不肯见,曰:“未闻良医能治老也。”卒,年九十余。

节选自《新唐书·循吏列传》

1.对下列句子中加横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有司执不贳          有司:泛指官吏。古代设官分职,各有专司,故称有司

B.此婿家牛,我无    豫:参加,参与。

C.弟还舍,有盗      脱:脱离,远离。

D.永淳初致仕          致仕:旧时指交还官职,即退休。

2.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帝曰/人孰无过吾/去太甚者/若悉绳以法/虽子不得于父/况臣得事其君乎/遂获原/

B.帝曰/人孰无过/吾去太甚者/若悉绳以法/虽子不得于父/况臣得事其君乎/遂获原/

C.帝曰/人孰无过/吾去太甚者/若悉绳以法/虽子不得/于父况臣/得事其君乎/遂获原/

D.帝曰/人孰无过吾/去太甚者/若悉绳以法/虽子不得/于父况臣/得事其君乎/遂获原/

3.下列对文段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唐朝兴起之初,为了铲除荒政毒害,朝廷开始有选择地任用州刺史、县令。文中选择张允济、贾敦颐、贾敦实这样的循吏,记录他们合宜的施政措施,以彰明他们的功劳。

B.张允济善于断案,治理有方。元武县一百姓控告妻子娘家不还他的牛,张允济的巧妙解决令元武县官吏非常惭愧;有老妇人丢失了葱,张允济极为重视,终于抓获了偷盗者。

C.贾敦实宽厚仁惠,深得人心。洛阳令杨德干崇尚严酷刑罚,用杖杀来树立威势,贾敦实加以劝喻阻止;洛州人民在其兄贾敦颐石碑的旁边,为贾敦实也立了碑,以表达对他的爱戴。

D.贾敦颐品性廉洁,深受信任。贾敦颐入朝时,往往全家出行而且车破马瘦,以至于路上的人不知道他是刺史;贾敦颐任洛州司马时,因公事牵累被捕入狱,太宗对其严厉批评后原凉了他。

4.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政在养人,伤生过多,虽能,不足贵也。

2)有行人夜发,遗袍道中,行十余里乃寤,人曰:“吾境未尝拾遗,可还取之。”

 

1.C 2.B 3.D 4. (1)为政在于养育百姓,伤害生命过多,即使能干,也是不足为贵的。 (2)有位行人在夜里出发,在路上遗落了衣袍,走了十多里才发现,有人对他说:“我们县境里的人都不拾取遗失的东西,(你)可以返回去取它。” 【解析】 试题分析: 1.脱:倘若,或许。 【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名师点睛】文言实词的考核一直是文言文阅读重点考核的内容,课标卷近几年有加大难得的趋势,考的词语一般在课本中没有出现,要求学生根据文意进行推断,答题时注意分析词语前后搭配是否得当,还要注意文言文中常常出现以今释古的现象。此题“脱”解释为“脱离”就是典型的以今释古。同时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等。 2.帝曰:“人孰无过,吾去太甚者,若悉绳以法,虽子不得于父,况臣得事其君乎。”遂获原。 【考点定位】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名师点睛】文言断句的题目,注意一些常见的标志性的虚词,注意结构的对称,这是基础,一般考核较少,大多集中在人称的转换和在句中充当的成分,还要注意一个事件不要强行断开,不然句子就会支离破碎,相反两个事件句子再短,也要断开。选择题答题时注意选项的对比,然后结合文意进行分析。此题注意“吾”做前句的宾语,不做后句的“主语”,“于父”是介宾短语后置句,放在句尾。 3.“太宗对其严厉批评后原谅了他”错,太宗没有严厉批评他。 【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题目是文言文必考的题目,错误选项的设置多以人物、事件、时间、地点的错位为重点,有时会在一些词语的翻译上命题,因对词语翻译错误而出现误判,有时还涉及到文章写作手法的分析。内容的角度答题时注意分析选项涉及到的上下文,注意核实这些情节,手法上注意手法是否正确,效果分析是否合理。如此题选项D“太宗对其严厉批评后原谅了他”错,太宗没有严厉批评他。 4.重点词语:“能”“养人”“伤生”“遗袍道中”。 【考点定位】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名师点睛】文言翻译是文言文考的必考的内容,翻译注意直译,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如此题中的“能”“养人”“伤生”“遗袍道中”等实词,同时注意一些特殊的文言现象,如词类的活用和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的翻译,如(2)中的介宾短语后置句和省略句的翻译。还要注意翻译完之后一定要注意对句子进行必要的整理,使句意通顺。 【参考译文】 唐朝兴起之初,承接隋朝的混乱局面,于是铲除荒政毒害,开始有选择地任用州刺史、县令。在地方官员的授任和受命之间,虽然不能都是好的,但所得到的好的也有十分之五。因此祥和之气生出茂盛的谷物,熏染成太平的社会,而使(唐朝)持续了三百年,和汉朝相当。达到这样一种情况的方法,不是靠奉公守法的官吏是什么?所以整理编排那些合宜的施政措施来彰明他们的功劳。 张允济,是青州北海人。在隋朝任武阳县令,以爱人利民为政。元武县有一个百姓带着母牛投靠妻子娘家生活,时间长了,(母牛)繁殖了十多头牛犊,(他)将要返回自己的家时,而妻子娘家人不给他牛。那个百姓控告到县里,县里不能决断,(他)于是前去见张允济,张允济说:“你自己有县令,我怎么能管这件事呢?”那个百姓哭泣着诉说了自己的冤屈,张允济就叫身边的人捆着那个百姓,蒙住头,走过那个百姓妻子的娘家,说是抓到一个偷牛的人,让各家各户把牛全部牵出来,询问牛的来历,妻子娘家人不知是计,急忙说:“这是女婿家的牛,我没参与过偷牛。”张允济立即叫身边的人撤去蒙头的布,说:“可以把这头牛还给女婿。”妻子娘家的人叩头认罪,元武县的官吏很惭愧。张允济有次走在路边,看见有位老妇人在茅屋守护她所栽种的葱,就告诉她说:“(你)尽管回家去,如果有人偷了葱,就来告诉县令。”老妇人感谢而回。不久丢失了许多葱,张允济召唤十里以内的男女全部到来,访求查验,果然抓到了偷盗的人。有位行人在夜里出发,在路上遗落了衣袍,走了十多里才发现,有人对他说:“我们县境里的人都不拾取遗失的东西,(你)可以返回去取它。”那个行人随后找到了衣袍。 贾敦颐,是曹州冤句人。他在贞观年间,多次担任州刺史,品性廉洁。他入朝时,往往是全家出行,一辆车子,极为破烂,瘦马带着绳笼头,路上的人不知道他是刺史。很长时间后,任洛州司马,因公事牵累被捕入狱,太宗下令赦免他,有关官员坚持不赦免,太宗说:“人谁能无过,我只除去那些过失太严重的。如果全都绳之以法,即使儿子也有不合父亲心意的,何况臣子服事君主呢?”于是贾敦颐得到了原谅。迁任瀛州刺史,州境靠近滹沱、滱两条河,每年河水泛滥,毁坏房屋,淹没洼地数百里。贾敦颐为此筑立堤坝,河水不能泛滥,百姓受益。当时(贾敦颐)的弟弟贾敦实担任(与瀛洲相连的)饶阳县的县令,为政清廉平稳,受到官吏百姓的赞美。旧制度规定,凡是具有服丧九个月以上的亲属关系的人为避嫌不能在相连的地区同时担任官职,朝廷因为他们兄弟治理政务的成绩都高,所以不调开他们来表示宠信。永徽年间,迁任洛州。洛州有很多豪富大族,所占田地大都超过规定,贾敦颐查出后没收了三千多顷,把这些地分给贫民,揭发隐蔽的坏人坏事,属下不能欺瞒。死在官任上。 咸亨初年,贾敦实担任洛州长史,为政也很宽厚仁惠,民心归向他。洛阳令杨德干崇尚严酷刑罚,用拷打杀人来树立威信,贾敦实劝谕阻止,并说:“为政在于养育百姓,伤害生命过多,即使能干,也是不足为贵的。”杨德干因而渐渐减少杀伤。当初,洛州人在大市旁边给贾敦颐刻有石碑,等到贾敦实入京任太子右庶子,人们又在旁边给贾敦实立碑,所以号称“常棣碑”。贾敦实历任怀州刺史,有良好的政绩。永淳初年退休,在他病重时,子孙们接来医生,贾敦实不肯见,说:“没听说良医能治年老之病。”逝世,终年九十多岁。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

最近几十年来地质学,气象学和考古学的发现,也可以连贯到中国初期早熟的统一。中国文化发扬于黄河流域。黄河通过黄土地带。黄土铺盖着华北几省的广大地区,土质松疏,经常有100尺到300尺的深度,因之黄河夹带大量泥沙,随时有阻塞河床,冲破河堤,淹没人畜,损坏耕作物的可能,局部治理无济于事。因为人口增加,农业技术之进步,所以即使是春秋时代,各小国在黄河附近筑堤也已经妨碍了彼此的安全。但有些国家,还恶意地将灾害加诸邻国。公元前651年齐桓公会诸侯于葵丘,其中有一段盟誓,在各种古籍之中纪载略有不同,有的是“无曲防”,“毋曲堤”,有的是“毋雍泉”或“无障谷”。到战国期间,这问题加紧,公元前332年,赵国与齐魏作战即曾将黄河河堤决溃以浸淹对方(见诸《史记》)。又《孟子》一书中,提到治水十一次之多。足见光是治水一事,中国之中央集权,已无法避免。

季候风与农业的关系,也促使中国在公元前趋向统一。中国农产区的雨量,80%出现于夏季三个月内。季候风由菲律宾海循西北方向吹来,有赖于由新疆方向自西至东的旋风将这气流升高,才能将温度降低,使其中水分凝结为雨。这样一来,下雨或不下雨,全靠两种气流适时适地的聚会。要是它们经常在一处碰头,其地必有水灾;反之即有旱灾。《史记.货殖列传》里说:“六岁穰,六岁旱,十二岁大饥”,已经表现出中国初期农业的艰难。姚善友人《图书集成》及其他资料统计,中国在民国前2270年,有旱灾1392次,水灾1621次,见于官方的报告。到灾荒时,邻国如不加接济,是为“阻籴”,即可能发生战事。公元前647年晋国发生饥荒,秦国予以接济。次年秦国发生饥荒,晋国不感恩图报,反而阻籴。因此两国发生战争。这次战争,秦国胜利,俘虏晋候。恰巧次年晋国“又饥”,秦伯再加以接济,并且说:“吾怨其君,而矜其民。”还有很多战事,书中未叙明原因,根据我们现在推想,类似争执必然不少。

从春秋到战国,上述背景,只能增加国与国间的冲突。根据周朝以前的规定,各国不能随便筑城设防。但这几百年长期扰攘,却大开各国违“礼”筑城之门。有关的邻国,则因对方设防而备感威胁,更要先发制人。凡此种种设施,都增加中央集权的趋向。而且大国控制资源愈多,对赈灾恤邻更有效,参附的更多,是以有自然的因素支持兼并。战国的时候,梁惠王语孟子,“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经过如此的措施,他就觉得他的地盘应当扩大,人口应当增多。梁惠王个人的希望没有达到,他的想法却有长期历史上的合理性。

所以,全面竞争之后,小国无法生存,因而有趋向整个统一的趋势。始皇灭六国的期间,公元前243年“蝗蔽天下”,235年“天下大旱”,前230年和228年均是“大饥”,见于《史记.秦始皇本纪》。所以嬴政又称自己的功劳为“堕坏城郭”和“夷去险阻”,也就是全国对内不设防,食粮全部流通。这样才能“振救黔首(老百姓)周定四极”。由此看来,再参阅战国以降战事的惨烈,和《孟子》经常提出的“若大旱之望云霓”,“途有饿莩”,以及“凶年饥岁...老弱转乎沟壑,壮者散之四方”,更感到我们无法责骂秦始皇,只好强调中国在公元之前统一,而且自嬴秦之后,以统一为正轨,实有天候和地理的力量支撑着。

(节选自黄仁宇《赫逊河畔谈中国历史》)

1.下列关于地质学、气象学和考古学的发现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中国文化发扬于黄河流域。黄河夹带着大量泥沙通过黄土地带,随时有阻塞河床、冲破河堤的隐患,威胁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

B.中国的雨量,80%出现于夏季三个月内。季候风与由新疆防线自西至东的旋风汇集才有降雨,下雨或不下雨,全靠两种气流适时适地地聚会。

C.根据学者研究统计,民国以前中国的水灾旱灾非常频繁。《史记·货殖列传》中的“六岁穰,六岁旱,十二岁大饥”便是早期的证明。

D.秦夷灭六国的过程中就曾发生过几次天灾和几次大的饥荒,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把自己能够统一国家而无阻碍地赈济百姓当做一件很大的功劳。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对黄河的治理,各小国各自为政,影响了彼此之间的安全,甚至有些国家,还恶意地将灾害加诸邻国,赵国与齐魏作战就曾将黄河河堤决溃以侵淹对方。

B.晋国发生饥荒,秦国予以接济。第二年秦国发生饥荒,晋国不感恩图报,拒绝接济秦国。因此两国发生战争,这次战争,以俘获晋侯,秦国胜利而告终。

C.季候风气候对我国初期农业产生影响很大,它使得天灾频繁降临,水灾旱灾交替出现,而天灾之后可能会有大的饥荒。

D.根据周朝以前的规定,各国不能随便驻城设防,但只因频发的天灾导致了国与国之间的冲突,使得各国不得不违“礼”驻城。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治理黄河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突出的问题,各小国自己筑堤治理黄河,缺乏统一的协调,威胁到了邻国的安全,因此黄河的治理迫切需要统一的中央集权。

B.由秦国与晋国因为赈灾接济而发生战争的事件,作者推测中国历史上的很多战争也都是因为一国发生灾荒而另一国不提供援助发生的。

C.梁惠王想要扩大地盘、增加人口的想法有其合理性。因为国家控制的资源越多,越有利于赈灾恤邻,越有利于兼并他国。

D.地理特点和气候条件决定着当时的中国必然走向统一,也决定着只有秦始皇才能统一中国,所以我们不应该责骂秦始皇灭六国的行为。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因为停车问题,家住佛山的高先生与邻居向女士,斗了三年,其间甚至大打出手。后来高先生将向女士起诉到禅城法院,索赔人民币1元。2015年1月14日,当地法院判决高先生胜诉。有网友认为,因停车纠纷打1元官司是浪费资源,也有网友认为即使是一分钱的官司该打的也要打到底!

对此,你有什么看法?请据此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要求:题目自拟,立意自定,必须在材料所包含的范围内,不得套作。

 

查看答案

观察下面漫画,借助适当的联想和想象,用形象生动的语言描写画面内容,要求不能脱离画面意境,80字左右。

满分5 manfen5.com

 

 

查看答案

根据上下文,在横线处填入恰当语句。

文化无处不在,无物不显,像             。隐形的文化,说不出,写不出,画不出。它就蕴藏在事物背后,沉潜在事物深处。犹如诗意之于诗行,           。天地氤氲,万物化醇。文化以力量的方式存在与显现,这力量像           ,隐蔽地盛开在时间深处,其功能在于文以载道,以文化人、以文化物。

 

查看答案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图腾主义相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从而产生图腾崇拜的宗教仪式以及禁止伤害或食用图腾动植物的规定。

①母权制氏族社会的发生期,图腾主义就开始有了

②人和动物、植物乃至自然现象以及无生物之间,存在着某种不可见的联系

③相信氏族成员和被认为图腾的动物或植物有亲族的关系

④当时人们依母系为中心建立起社会组织,住在一定的社会地区打猎和采集野果

⑤由于上述的宗教观念,也由于社会生活和经济生活的实际需要,就很自然地认定某一动物或植物为自己氏族的图腾

A.②①④⑤③  B④⑤③②①

C②①⑤④③  D④③⑤②①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