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这两首诗歌,完成下题。 入黄溪闻猿① 柳宗元 溪路千里曲,哀猿何处鸣。孤...

阅读下面这两首诗歌,完成题。

入黄溪闻猿①

柳宗元

溪路千里曲,哀猿何处鸣。孤臣泪已尽,虚作断肠声。

江上闻猿

雍裕之②

枫岸月斜明,猿啼旅梦惊。愁多肠易断,不待第三声。

注:①此诗作于永贞革新失败后作者被贬永州之时。②雍裕之:数举进士不第,飘零四方。

1.请简要赏析《人黄溪闻猿》前两句的艺术特色。

2.两首诗都写了闻猿后产生的愁思,二者有何不同?你认为哪一首诗的愁思更浓重?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1. ①触景生情:作者看到眼前的黄溪小路弯弯曲曲绵延千里,想到了自己曲折坎坷的人生之路,山中的猿猴声声哀鸣不知来自何处,更勾起了诗人内心的惆怅,在凄凉,哀婉的氛围中,生发了身处逆境的苦闷与悲凉之情。 ②视听结合:从视觉上写“溪路.之曲折,从听觉上写“猿鸣.之哀婉,营造了凄凉,哀婉的意境,抒发了身处逆境的苦闷与悲凉。(如果从其他艺术角度答,言之成理也可。) 2.柳诗写的是贬谪之愁,雍诗写的是羁旅之愁。柳诗所写愁思更浓重。诗人被贬边州,听到哀猿啼叫本应“泪沾裳.“肠欲断.,可诗人却说“泪 已尽.“肠已断.,无需猿啼就已愁绝,这哀猿声声,徒自空啸,更能突显诗人极度的惆怅和痛苦。(或答:雍诗所写愁思更浓重。在霜枫冷月的秋夜里, 江上一声猿啼就会惊破游子的旅梦,使人断肠,已无需第三声,从而突出诗人极浓的羁旅愁苦。)(第二问作答时言之成理即可) 【解析】 试题分析: 1.首先答出艺术手法借景抒情、视听结合等手法,然后结合诗歌内容进行分析为什么是这种手法,最后分析手法的艺术效果。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诗歌的艺术手法主要有抒情方式、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抒情分方式主要是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即事感怀、托物言志、怀古伤今,表现手法主要是对比、拟人、烘托、动静、虚实、抑扬、用典等,修辞主要是比喻、拟人、对偶、借代、设问、反问等,一般抒情方式集中在整首诗歌或某一部分,表现手法和修辞集中在某一联诗句。答题时首先答出手法,然后结合诗歌内容分析为什么是这种手法,然后分析艺术效果。如此题主要是借景抒情和视听结合,注意结合诗歌分析效果。 2.结合诗歌中的重点词语“孤臣”“断肠”“愁多”“旅梦惊”作答。 【考点定位】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注意一般诗歌的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答题时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弃诗句。此题结合诗歌中的重点词语“孤臣”“断肠”“愁多”“旅梦惊”作答。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

唐兴,承隋乱离,划祓荒荼,始择用州刺史、县令。授受之间,虽不能皆善,而所得十五。故叶气嘉生,薰为太平,垂祀三百,与汉相埒。致之之术,非循吏谓何?故条次治宜,以著厥庸。

张允济,青州北海人。仕隋为武阳令,以爱利为行。元武民以柠牛依妇家者,久之,孳十余犊,将归,而妇家不与牛。民诉县,县不能决,乃诣允济,允济曰:“若自有令,吾何与为?”民泣诉其抑,允济因令左右缚民,蒙其首,过妇家,云捕盗牛者,命尽出民家牛,质所来,妇家不知,遽曰:“此婿家牛,我无豫。”即遣左右撤蒙,曰:“可以此牛还婿。”妇家叩头服罪,元武吏大惭。允济过道旁,有姥庐守所莳葱,因教曰:“弟还舍,脱有盗,当告令。”姥谢归。俄大亡葱,允济召十里内男女尽至,物色验之,果得盗者。有行人夜发,遗袍道中,行十余里乃寤,人曰:“吾境未尝拾遗,可还取之。”既而得袍。

贾敦颐,曹州冤句人。贞观时,数历州刺史,资廉洁。入朝,常尽室行,车一乘,敝甚,赢马绳羁,道上不知其刺史也。久之,为洛州司马,以公累下狱,太宗贳之,有司执不贳,帝曰人孰无过吾去太甚者若悉绳以法虽子不得于父况臣得事其君乎遂获原徙瀛州刺吏,州濒滹沱、滱二水,岁湓溢,坏室庐,寝洳数百里。敦颐为立堰庸,水不能暴,百姓利之。时弟敦实为饶阳令,政清静,吏民嘉美。旧制,大功之嫌不连官,朝廷以其兄弟治行相高,故不徙以示宠。永徽中,迁洛州。洛多豪右,占田类逾制,敦颐举没者三千余顷,以赋贫民,发奸槌伏,下无能欺。卒于官。

咸亨初,敦实为洛州长史,亦宽惠,人心怀向。洛阳令杨德干矜酷烈,杖杀人以立威,敦实喻止,曰:“政在养人,伤生过多,虽能,不足贵也。”德干为衰减。始,洛人为敦颐刻碑大市旁,及敦实入为太子右庶子,人复为立碑其侧,故号“常棣碑”。历怀州刺史,有关迹。永淳初致仕,病笃,子孙迎医,敦实不肯见,曰:“未闻良医能治老也。”卒,年九十余。

节选自《新唐书·循吏列传》

1.对下列句子中加横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有司执不贳          有司:泛指官吏。古代设官分职,各有专司,故称有司

B.此婿家牛,我无    豫:参加,参与。

C.弟还舍,有盗      脱:脱离,远离。

D.永淳初致仕          致仕:旧时指交还官职,即退休。

2.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帝曰/人孰无过吾/去太甚者/若悉绳以法/虽子不得于父/况臣得事其君乎/遂获原/

B.帝曰/人孰无过/吾去太甚者/若悉绳以法/虽子不得于父/况臣得事其君乎/遂获原/

C.帝曰/人孰无过/吾去太甚者/若悉绳以法/虽子不得/于父况臣/得事其君乎/遂获原/

D.帝曰/人孰无过吾/去太甚者/若悉绳以法/虽子不得/于父况臣/得事其君乎/遂获原/

3.下列对文段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唐朝兴起之初,为了铲除荒政毒害,朝廷开始有选择地任用州刺史、县令。文中选择张允济、贾敦颐、贾敦实这样的循吏,记录他们合宜的施政措施,以彰明他们的功劳。

B.张允济善于断案,治理有方。元武县一百姓控告妻子娘家不还他的牛,张允济的巧妙解决令元武县官吏非常惭愧;有老妇人丢失了葱,张允济极为重视,终于抓获了偷盗者。

C.贾敦实宽厚仁惠,深得人心。洛阳令杨德干崇尚严酷刑罚,用杖杀来树立威势,贾敦实加以劝喻阻止;洛州人民在其兄贾敦颐石碑的旁边,为贾敦实也立了碑,以表达对他的爱戴。

D.贾敦颐品性廉洁,深受信任。贾敦颐入朝时,往往全家出行而且车破马瘦,以至于路上的人不知道他是刺史;贾敦颐任洛州司马时,因公事牵累被捕入狱,太宗对其严厉批评后原凉了他。

4.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政在养人,伤生过多,虽能,不足贵也。

2)有行人夜发,遗袍道中,行十余里乃寤,人曰:“吾境未尝拾遗,可还取之。”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

最近几十年来地质学,气象学和考古学的发现,也可以连贯到中国初期早熟的统一。中国文化发扬于黄河流域。黄河通过黄土地带。黄土铺盖着华北几省的广大地区,土质松疏,经常有100尺到300尺的深度,因之黄河夹带大量泥沙,随时有阻塞河床,冲破河堤,淹没人畜,损坏耕作物的可能,局部治理无济于事。因为人口增加,农业技术之进步,所以即使是春秋时代,各小国在黄河附近筑堤也已经妨碍了彼此的安全。但有些国家,还恶意地将灾害加诸邻国。公元前651年齐桓公会诸侯于葵丘,其中有一段盟誓,在各种古籍之中纪载略有不同,有的是“无曲防”,“毋曲堤”,有的是“毋雍泉”或“无障谷”。到战国期间,这问题加紧,公元前332年,赵国与齐魏作战即曾将黄河河堤决溃以浸淹对方(见诸《史记》)。又《孟子》一书中,提到治水十一次之多。足见光是治水一事,中国之中央集权,已无法避免。

季候风与农业的关系,也促使中国在公元前趋向统一。中国农产区的雨量,80%出现于夏季三个月内。季候风由菲律宾海循西北方向吹来,有赖于由新疆方向自西至东的旋风将这气流升高,才能将温度降低,使其中水分凝结为雨。这样一来,下雨或不下雨,全靠两种气流适时适地的聚会。要是它们经常在一处碰头,其地必有水灾;反之即有旱灾。《史记.货殖列传》里说:“六岁穰,六岁旱,十二岁大饥”,已经表现出中国初期农业的艰难。姚善友人《图书集成》及其他资料统计,中国在民国前2270年,有旱灾1392次,水灾1621次,见于官方的报告。到灾荒时,邻国如不加接济,是为“阻籴”,即可能发生战事。公元前647年晋国发生饥荒,秦国予以接济。次年秦国发生饥荒,晋国不感恩图报,反而阻籴。因此两国发生战争。这次战争,秦国胜利,俘虏晋候。恰巧次年晋国“又饥”,秦伯再加以接济,并且说:“吾怨其君,而矜其民。”还有很多战事,书中未叙明原因,根据我们现在推想,类似争执必然不少。

从春秋到战国,上述背景,只能增加国与国间的冲突。根据周朝以前的规定,各国不能随便筑城设防。但这几百年长期扰攘,却大开各国违“礼”筑城之门。有关的邻国,则因对方设防而备感威胁,更要先发制人。凡此种种设施,都增加中央集权的趋向。而且大国控制资源愈多,对赈灾恤邻更有效,参附的更多,是以有自然的因素支持兼并。战国的时候,梁惠王语孟子,“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经过如此的措施,他就觉得他的地盘应当扩大,人口应当增多。梁惠王个人的希望没有达到,他的想法却有长期历史上的合理性。

所以,全面竞争之后,小国无法生存,因而有趋向整个统一的趋势。始皇灭六国的期间,公元前243年“蝗蔽天下”,235年“天下大旱”,前230年和228年均是“大饥”,见于《史记.秦始皇本纪》。所以嬴政又称自己的功劳为“堕坏城郭”和“夷去险阻”,也就是全国对内不设防,食粮全部流通。这样才能“振救黔首(老百姓)周定四极”。由此看来,再参阅战国以降战事的惨烈,和《孟子》经常提出的“若大旱之望云霓”,“途有饿莩”,以及“凶年饥岁...老弱转乎沟壑,壮者散之四方”,更感到我们无法责骂秦始皇,只好强调中国在公元之前统一,而且自嬴秦之后,以统一为正轨,实有天候和地理的力量支撑着。

(节选自黄仁宇《赫逊河畔谈中国历史》)

1.下列关于地质学、气象学和考古学的发现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中国文化发扬于黄河流域。黄河夹带着大量泥沙通过黄土地带,随时有阻塞河床、冲破河堤的隐患,威胁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

B.中国的雨量,80%出现于夏季三个月内。季候风与由新疆防线自西至东的旋风汇集才有降雨,下雨或不下雨,全靠两种气流适时适地地聚会。

C.根据学者研究统计,民国以前中国的水灾旱灾非常频繁。《史记·货殖列传》中的“六岁穰,六岁旱,十二岁大饥”便是早期的证明。

D.秦夷灭六国的过程中就曾发生过几次天灾和几次大的饥荒,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把自己能够统一国家而无阻碍地赈济百姓当做一件很大的功劳。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对黄河的治理,各小国各自为政,影响了彼此之间的安全,甚至有些国家,还恶意地将灾害加诸邻国,赵国与齐魏作战就曾将黄河河堤决溃以侵淹对方。

B.晋国发生饥荒,秦国予以接济。第二年秦国发生饥荒,晋国不感恩图报,拒绝接济秦国。因此两国发生战争,这次战争,以俘获晋侯,秦国胜利而告终。

C.季候风气候对我国初期农业产生影响很大,它使得天灾频繁降临,水灾旱灾交替出现,而天灾之后可能会有大的饥荒。

D.根据周朝以前的规定,各国不能随便驻城设防,但只因频发的天灾导致了国与国之间的冲突,使得各国不得不违“礼”驻城。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治理黄河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突出的问题,各小国自己筑堤治理黄河,缺乏统一的协调,威胁到了邻国的安全,因此黄河的治理迫切需要统一的中央集权。

B.由秦国与晋国因为赈灾接济而发生战争的事件,作者推测中国历史上的很多战争也都是因为一国发生灾荒而另一国不提供援助发生的。

C.梁惠王想要扩大地盘、增加人口的想法有其合理性。因为国家控制的资源越多,越有利于赈灾恤邻,越有利于兼并他国。

D.地理特点和气候条件决定着当时的中国必然走向统一,也决定着只有秦始皇才能统一中国,所以我们不应该责骂秦始皇灭六国的行为。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因为停车问题,家住佛山的高先生与邻居向女士,斗了三年,其间甚至大打出手。后来高先生将向女士起诉到禅城法院,索赔人民币1元。2015年1月14日,当地法院判决高先生胜诉。有网友认为,因停车纠纷打1元官司是浪费资源,也有网友认为即使是一分钱的官司该打的也要打到底!

对此,你有什么看法?请据此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要求:题目自拟,立意自定,必须在材料所包含的范围内,不得套作。

 

查看答案

观察下面漫画,借助适当的联想和想象,用形象生动的语言描写画面内容,要求不能脱离画面意境,80字左右。

满分5 manfen5.com

 

 

查看答案

根据上下文,在横线处填入恰当语句。

文化无处不在,无物不显,像             。隐形的文化,说不出,写不出,画不出。它就蕴藏在事物背后,沉潜在事物深处。犹如诗意之于诗行,           。天地氤氲,万物化醇。文化以力量的方式存在与显现,这力量像           ,隐蔽地盛开在时间深处,其功能在于文以载道,以文化人、以文化物。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