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说到仕与中国文学传统...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说到仕与中国文学传统,是个恒久的话题                                        。朱光潜先生曾说,以出世之精神,做入世之事业。

①仕,古同“事”。

②学而优则仕,前面还有一句,即仕而优则学。

③这句话,并不是说学习好就能做官,做了官就一定有学问,而是说学无止境。

④做官,仕途,是一种事业。

⑤优,是说做官的事情做好了,如果还有余力,就去做学问。

⑥学习学好了,如果还有余力,可以去做官,以便更好地推行仁道。

A.①④②③⑤⑥   B①⑤②⑥④③

C②③⑤①④⑥   D②⑤⑥③①④

 

D 【解析】 试题分析:文段开头说的“说到仕与中国文学传统,是个恒久的话题”紧承话题,谈到“学而优则仕,仕而优则学”,所以②排在最前,排除A.B;③紧承⑤⑥,是对“学而优则仕,仕而优则学”的进一步理解;①④启后“做入世之事业”,因此选D。 考点: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台湾已进入“后马时代”,无论是朱立伦还是蔡英文,都须面对空前的挑战,而两岸政策将成为双方决胜的关键所在。

B.“一带一路”是中国顺应经济全球化而提出的伟大战略,中国未来数十年的改革开放都围绕这一战略为布局展开。

C.“呼格吉勒图案”的平反,显示了政府部门彻底治理在特殊历史时期产生的冤假错案问题以及实行依法治国的决心。

D.不动产登记是摸清中国全社会不动产家底的国家级行动,将从经济到法律建设的方方面面产生难以估量的扩散作用。

 

查看答案

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1)对于人们在微信上能不能            的问题,她认为并没有什么不能说的话,在这样一个民主时代,自由表达是人们最大的受益点之一。

(2)干警们围绕某一专题案例深入探讨,         ,思维的火花相互碰撞,有效的交流让干警们开拓了思路

(3)霍多尔科夫斯基在批评普京方面变得越来越            ,他曾在伦敦的一个活动上表示,俄罗斯发生“革命”是“不可避免”的。

A.畅所欲言   直言不讳 各抒己见

B.直言不讳   各抒己见   畅所欲言

C.各抒己见   畅所欲言  直言不讳

D.畅所欲言   各抒己见   直言不讳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百年椒子 映月泉清   李乃清

“钟书逃走了,我也想逃走,但是逃到哪里去呢?我压根儿不能逃,得留在人世间,打扫现场,尽我应尽的责任。”

对于悲痛和酸楚,她从不多著一字,潺潺缓缓地道来,举重若轻。

“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1997年,钱杨二老的独女钱瑗去世,一年后,缠绵病榻的钱钟书也走了,“我们仨失散了”。敛起丧亲之痛,当年已近九十高龄的杨绛开始翻译柏拉图的《斐多篇》。人们惊讶地发现,没多久,这位纤小瘦弱的老太太在忘我的文字中硬硬朗朗地站起来了!

这十多年来,面对时间这位严酷的判官,杨绛仿佛大战风车的“堂·吉诃德”,越战越骁勇:翻译、写作之外,她还一人揽下了整理钱钟书学术遗物的工作,那是几麻袋天书般的手稿与中外文笔记。

杨绛的一生,为默存而“默存”,甘于牺牲自己的才学、时间、精力,成就钱钟书的治学和创作。对于痴气十足的钱钟书,她体贴关爱,揽下生活里的一切担子,台灯弄坏了,“不要紧”;墨水打翻了,“不要紧”,她的“不要紧”伴随了钱钟书一生。钱钟书的母亲夸她“笔杆摇得,锅铲握得,在家什么粗活都干,真是上得厅堂,下得厨房,入水能游,出水能跳,钟书痴人痴福”。

钱钟书对她也恋慕至极,将《写在人生边上》“赠予季康”。短篇小说集《人·兽·鬼》出版后,在两人“仝存”的样书上,钱又写下浪漫痴语:“赠予杨季康,绝无仅有的结合了各不相容的三者:妻子、情人、朋友。”对于从小出嗣的钱而言,这份博大的“三位一体”的情感中或许还包含着一份母性关怀。有一次,杨绛要捐掉她为钱钟书织的一件毛衣,钟书抱住不放,说:“慈母手中线。”

两人相濡以沫63载,共同营造了最纯净的婚姻,钱钟书曾如是总结:“我见到她之前,从未想到要结婚;我娶了她几十年,从未后悔娶她;也未想过要娶别的女人。”

“钟书病中,我只求比他多活一年。照顾人,男不如女。我尽力保养自己,争求‘夫在先,妻在后’,错了次序就糟糕了。”钱钟书缠绵病榻的日子,全靠杨绛一人悉心照料。丁伟志回忆道:“先生当时不能进食,只能靠鼻饲,每个菜都是杨先生亲自给他做,菜都做成糊状,鱼要做成粥,一个小刺都不能有,都是杨先生一根一根剔掉的。”

“哎呀,后来不得了了!先生在北京医院,女儿钱瑗在西郊,先生这么大年纪两边跑。一家三口人,后来一下走两个,尤其是女儿的走毫无思想准备,我想她一定受不了,这个打击太大了啊!她居然非常坚强,一滴泪都不掉。”

今年2月23日,张佩芬突然接到杨绛一个电话。

“因为她只懂英文和法文,不通德语,偶尔也会找我帮忙,她把字母念出来,我记下来查,查好后我给她回信,她收到后第二天马上就电话回我道谢。”

据张佩芬回忆,杨绛所寻德语共18个字母,一口气读完,好似一个拗口的游戏,倘若加以分割,便是3个独立的单词——给予,赠与了,已经离开了。

(节选自《南方人物周刊》2011年17期,有删改)

[注]①钱钟书,字默存,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文学研究家。杨绛,钱钟书夫人,本名杨季康,著名翻译家、文学家。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

A.开篇第一段话表明了杨绛面对钱钟书先生逝世的悲痛和酸楚,表达了对钱先生的不舍和依恋,体现了这对相濡以沫六十余载的恩爱夫妻情深义重的一面。

B.杨绛用以战胜时间的武器是工作和情感:一方面她着力于写作和翻译工作,在文字中获得精神力量;一方面她在整理先生学术遗物过程中寄托哀思。

C.文章说钱钟书是“痴人”是因为钱钟书是个痴情人,他和杨绛共同营造了最纯净的婚姻,他视杨绛为妻子、情人、朋友,这是一种绝无仅有的爱情观。

D.文章题目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赞扬了杨绛先生的人格魅力。以“百年椒子”喻之至真、至善的美德,而“映月泉清”又表现了她平和、明澈的心境。

E.文章多次引用钱钟书的话,是为了表现钱钟书对爱和婚姻的忠贞;引用钱母的话是为了表现杨绛的贤惠、孝顺;引用丁伟志的话是为了突出杨绛能干。

2.杨绛对钱钟书的“默存”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结合全文简要概括。

3.杨绛的一生是否只是“默存”的一生?为什么?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4.文章结尾“给予,赠与了,已经离开了”,言简意丰,隐含着丰富的人生内涵,请结合文本,分别诠释这三个短语的具体内涵。

 

查看答案

阅读下边的文字,完成

一个老兵的签名   樊碧贞

新兵下连时,他被分配到卡苏里哨所

其实,他最想去汽车连。开墨绿色的大汽车,在高原上奔驰,多带劲。不过,现在这愿望是无法实现了,他要随给养车上哨所

透过车窗,他看到了远处山顶上的积雪。他突然兴奋地哼起了歌儿。司机直是摇头

车不能往前开了,他必须徒步上山去。凝神一望,他不禁吃了一惊。来时的路全悬在峭壁上。一只被惊起的鹰掠过他的头顶,顺着岩壁冲向峰顶

我也会上去的。他攥紧了拳头

他浑身是劲。真要感谢新兵连那阵的队列、擒敌、战术和体能训练。那时候的训练很苦,一天下来,大家趴在床上不想动。有的兵上厕所蹲下去就起不来,非得旁人架着胳膊才能站起。他很用功,各项考核都是优

有备而来,自然不怕。终于,他看到了哨所前迎风飘扬的红旗。他想再往前几步,却挪不动脚。胸腔里的肺如同撕裂般难受,以至于他不得不弓着身子蹲下去。那一刻,他明白了司机为什么摇头

有个人迎了上来,立正,敬礼。没有过多的介绍,两双手紧紧地握在了一起。然后,他背上的背包被取了过去

别紧张,这是高原反应,过一阵子就没事了。他知道,说这话的是老兵

哨所只有他和老兵。听给养车的司机说,老兵已经在这里守了四年零六个月。按例,每两年     这里就会送走一位老兵,也会迎来一位新兵。他很纳闷,老兵为什么不挪动地方

哨所的生活很单调。每天天一亮,老兵就带着他去巡山

老兵总走在前面,背挺得很直。他做不到。已经上来一段时间了,但每次巡山到这里,他还是感到呼吸困难,头痛。他很奇怪,黑瘦黑瘦的老兵,脚下怎么就那么有力

这里,是卡苏里哨所的最高处

每次走到这里,老兵都会歇上十来分钟。老兵招呼他上去。他总是摇头。那顶上除了有雪,    什么都没有。不过,老兵上去了,站成了一棵笔直的树

等老兵下来,他把自己的感觉说了,老兵只是憨憨地一笑:你上去就知道了

那上面究竟有什么呢?非得要上去才知道

老兵不愿说,他也不好强求。只想,等自己感觉好些,一定上去看看

有一天,他忍着不适,爬上去了。顶上却什么也没有。他有些生气,责问老兵为何捉弄人。

老兵不生气。拉了他一把,站在这里看,往远处看

看到什么了

只有连绵不断的山

还有什么

茫茫的雾

还有什么

没有了

怎么会呢

应该看得见竹篱小院,屋旁有高高的草垛儿,还有两只母鸡躲在草垛下。旁边,青竹竿上     有还在滴水的衣裳…… 可是这些,他根本没有看见。该不会是老兵的幻觉吧

他攥了攥老兵的胳膊。老兵回过头来,眼里竟然有了泪花

莫不是老兵想家了?他的好奇心一下子上来了

那个竹篱小院是你家

老兵先是摇头,后又点了点头

他更是一头雾水,想再问点什么,老兵却说,回去吧

他跟在老兵身后,从夏天走进冬天

下雪了,好大的一场雪。躺在哨所里,也能听到外面雪花飘落的声音。他睡不着,他知道老 兵也没睡

也不知道咱老家下雪没有?他自言自语

想家了?老兵搭话了

有点。你呢

你在这儿都四年多了,已是超期服役了,为什么不下去呢

老兵没有回答,却给他讲了一个故事

在老兵还是新兵的时候,这哨所里也有一个老兵。那个老兵每天也带着他去巡山。每次也总走在他的前面。老兵的背挺得很直。老兵每次经过山顶的时候都会呆上十多分钟。他跟着上去看过,什么都没有

我看到的跟你一样。他接过话茬

但那个老兵看到的不一样

为什么呢?

当你心里装了一个地方,再远的地方都能看到

那个老兵呢

他永远守在了这里。本来,开春他就要下山去的。那个竹篱小院等着他。谁知道下了一场大雪,我们去接应山下送来的给养,他走在前面,意外地滑下去了……老兵的声音有些哽咽

他接过照片,真的就看到了那个竹篱小院,高高的草垛,还有两只母鸡躲在草垛下。旁边,青竹竿上有还在滴水的衣裳……

背后有一行字:守好这个家。落款:老兵!

1.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小说从新兵进入高原的感受写起,为文章设置背景,有利于推动情节发展,为塑造老兵的形象铺垫。

B.老兵每次走到哨所最高处都会歇上十来分钟,并且站成了一棵笔直的树,这一段描写突出老兵的坚于值守,尽职尽责。

C.新兵到哨所的最高处只见到连绵不断的山和茫茫的雾,说明新兵的经验差,不能发现远方的目标,进而衬托老兵的性格特征。

D.文中两次写到竹篱小院的景色,表达了老兵对逝去的老兵的怀念,同时和现实的生存环境形成对比,突出老兵和新兵的思乡之情。

E.文章的结尾“守好这个家”,内涵丰富,这个家既指已逝老兵家乡的竹篱小院,也指国防哨所,同时也是已逝老兵的嘱托与期望。

2.小说几次出现对哨所和竹篱小院的描写,请结合全文分析其作用

3.结合全文分析小说中超期服役的老兵的形象特征

4.小说的构思巧妙,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面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李白在《蜀道难》中用“                ”描述了蜀道的高与险,飞禽走兽都难以飞越与攀援。

2)“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这是但丁的名言.庄子在《逍遥游》中表达这类似境界的句子是“                  ”。

(3)刘禹锡《陋室铭》中“                  ”两句来表现居所虽然简陋,却清静安宁,无公事打扰的景象。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