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1)无路可退的第四战中,拼到最...

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1)无路可退的第四战中,拼到最后一刻的“华南虎”,终究还是未能压制住更为年轻的辽宁全场冲击,体能掣肘让广东           

(2)中艺是在自己的江山即将打下之时           ,止兵不前。这样,本来可以一统江山的中艺,现在已经失去争夺第一集团军的资格。

(3)移植手术后各种各样的排斥在所难免,如果手里没有备用的急救费用,关键时刻,此前全部努力都有可能          

A.功败垂成   前功尽弃   功亏一篑

B.功败垂成   功亏一篑   前功尽弃

C.功亏一篑   功败垂成   前功尽弃

D.功亏一篑   前功尽弃   功败垂成

 

C 【解析】 试题分析:选词填空主要考查学生对词语和语境的理解把握能力。使用什么词一定要结合语境、对象、身份、场合等等。功亏一篑:功,事功,泛指所做的事。亏,缺少。篑,土筐。愿意是堆九仞高的大山,由于只差一筐土而不能完成。后用来比喻只差最后一点而不能成功,含有惋惜之意。与第一句未能压制住的语境相符,所以第一句填“功亏一篑”;功败垂成:垂:接近,快要。事情在将要成功的时候遭到了失败。与即将打下之时照应,所以第二句应填“功败垂成”;前功尽弃:过去的功劳全部废弃。和第三句的此前全部努力的语境相符,所以第三句应填“前功尽弃”。故选C。 考点: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从放牛娃到大学者

1946年,杨义出生于电白县南海镇万寿口村的一个贫农家庭。杨义祖上清贫,遗下的家当除了半屋子残破的八股古文的线装书外,其他一无所有。父亲杨校乙,敦厚睿智,从小佃田耕种,抽空自学,粗通文墨,练得一笔清秀毛笔字,是乡间小知识分子。杨义就是出生于这样一个贫穷又有书种的家庭。杨义从小受到文化熏陶,他从父亲那里学到一些历史兴废古训故事,还没上学就会吟诗诵对,《千家诗》里的名诗名句他念得滚瓜烂熟。

后来解放初土改,外公分得一头牛,五六岁的杨义被拉去当牧童。在山坡上,人们常常听到杨义吟诵《千家诗》声。有时他会让牛自由吃草,跑到附近一所私塾隔窗听课,屋里学生未懂屋外杨义已会背诵。唯一的塾师见他有过人天资,连赞“神童也”,免费收为学生。那年杨义七岁。

1959年,杨义小学毕业,以全县前三名的成绩考入电白县第一中学。入学第一天,父亲教诲他说:“读爆书胆,呼风唤雨力无穷。”杨义牢记在心。中学几年,他以“读爆书胆”为目标,鞭策自己,遨游于茫茫书海中,他不甘心于课内书本,课余饥饿般阅读课外书,学校图书馆藏书,他借阅至少有三分之一,而那些文学书则几乎没有一本不留下他的指痕。天资加勤奋,让杨义文理兼优,理科尤其突出。在高考报考时,杨义做出了一个令人意外的决定:报考文科。校长忧他屈才,亲自找他谈话,说:“你考理工科,清华北大没问题,但考文科有所担心。”杨义沉思一下说:“我是农村孩子,如果考不上文科院校,回家还是有用的,到乡下至少可以当个小学教员。”其实那时文学已经开始扎根他的心里。后来他在某一场合引说过一句惊世骇俗的话:“人文精神,立国之本,英国人宁可失去最大殖民地印度,也不愿意失去莎士比亚。”也许这才是他弃理从文的真正想法。杨义如愿考得高分进入了中国人民大学。上大学时他想尽办法通过各种途径借书,不但读了不少文学名著,还对哲学、历史产生了兴趣,从古希腊哲学到德国古典哲学,从中国哲学史到外国思想史,他一点点读下去。在当时“读书无用”论的时代,他却自得其乐地遨游于书的世界,同窗们戏称他的生活方式是“三天一小本,五天一大本”。

1978年研究生考试制度恢复后,杨义又放弃了新闻专业,报考了中国现代文学史方向的研究生,考上了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他的研究生导师是鲁迅学生、著名学者唐弢。后来,他完成了24万字的硕士论文《鲁迅小说综论》,顺利获得中国第一批硕士学位(当时还没有博士学位制度)。研究生毕业,杨义留在中国社会科学院这个全国最高的学术机构。工作的第一年春,他就提交要写150万字的《中国现代小说史》的科研计划。那可是一个“集体撰史”成为风气的时代,如此大的项目,需要组织几十个研究有素的学者,申请若干经费,召开不知多少次会议来研究切磋,才能完成。他一个赤手空拳的青年学人,独立撰述,有这份实力吗?完成这样的鸿篇巨著,并不是几个月一年的事情,他耐得住这份寂寞吗?在种种疑惑前面,这个项目既列不入国家的重点科研计划,就是在本研究室的七个项目中,也只能排行最后。杨义“十年磨一剑”,他花10年时间,终于完成了三卷共150万字《中国现代小说史》。十年间,他就是为了撰写这部书,阅读了两千多本原版书和大量文献资料,做了过万张笔记卡片。当《中国现代小说史》第一卷出版后,远隔万里的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著名汉学家夏志清称赞这位年轻作者的“博学、细心”;第二卷出版后,他又来函预言“全书完成,杨义的名字将永垂不朽”;第三卷出齐后,他终于下了这样的判断:杨义是“新一代治小说史、文学史的第一人”。

《中国现代小说史》这部厚达2171页的“具有中国文学史里程碑式”的作品一出世,便轰动整个汉学文坛,随后其与钱钟书名著《管锥篇》一道被评为中国社会科学院首届优秀科研成果奖,并被列为高校文科教材和现代文学研究生必读书,国外一些著名大学还将其作为教学基本参考书。因此,杨义在不惑之年就被破格晋升为研究员(教授)。

作为文学史家,杨义在世界学术界享有盛名,被学术界称为“中国文学理论界扛鼎之人”, 具有宏大的学术视野,古今汇通、中西兼容,文化气魄铺天盖地,为鲁迅之后少见的一位大师级的小说史家,二十世纪中国最优秀的文学史家之一。杨义完成《中国现代小说史》后,势如破竹地进军古代文学史,完成了另一个经典专著《中国古典小说史论》;接着《楚辞诗学》《重绘中国文学地图》《论语还原》相继出版。研究领域从今到古,从文艺学到比较文学,从叙事学到诗学,从东方到西方,杨义显示出“谜一般的通才”。1998年,人民出版社出版了9卷14册的《杨义文存》,一个国家级最权威的出版社为一个中年学者推出如此大规模的学术文集,这是没有先例的。一时,国内外很多媒体报刊纷纷发表报道和评论,甚至有的竟占据了头版头条。杨义享誉海内外,他曾讲学于英国牛津、剑桥、伦敦、爱丁堡大学,美国斯坦福大学、哈佛大学、耶鲁大学,法国巴黎东方语言学院,荷兰莱顿大学,日本早稻田大学,韩国汉城大学。他在哈佛大学和耶鲁大学的讲演被该校的教授认为是“多年来请到该校讲中国文化和文学最好的一位”,是“经典的讲演”。

杨义有一颗中华赤子心。他在中央电视台“东方之子”栏目说的话,感动和振奋了中国学界。他说,我们要给中国文学和文化发一张中国式的身份证,让它与现代世界对话。他这样说,也是这样做。从1992年开始,他去英国,考察了西方近代文明发源地的文化思维方式,寻找东方与西方对话的大语境,进行古与今、中与西的精神对话。他以中国文化为原点进行中西比较,破解了一些文化密码。他的著作《中国叙事学》填补了一项学术空白,第一次开创地建立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与西方体系可以对峙互补的叙事学体系。杨义同样有一颗永远不变的电白故乡心。他曾对人说过,他来自农村,治学总不比种田辛苦。也曾说过,他来自电白海边农家,无论何时何地,这个身份永远不变。

(摘自《电白人——杨义》,有删改)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杨义富有中华赤子之心,不仅把赤子心融入他的众多著述中,就是对故乡电白海边农家也念念在兹,有一颗永远不变的电白故乡心。

B.杨义早期的研究作品《鲁迅小说综论》《中国教事学》《中国现代小说史》等,既具有宏大的学术视野,又古今汇通,文化气魄雄浑。

C.在撰写《中国现代小说史》多卷系列时,杨义的研究已渐成熟,获得了汉学家夏志清的赞誉——“新一代治小说史、文学史的第一人”。

D.杨义受邀讲学于英国牛津、剑桥大学,英国斯坦福大学、哈佛大学、耶鲁大学等名校,这体现了人们对其斐然学术成就的肯定与敬重。

E.杨义的著述多样化,涉及现代文学、古典文学、叙事学、诗学,且每方面都成绩显著,这主要是由于他一直生活在浓厚的文化氛围中。

2.杨义是定力很强、非常理性的专家,材料中有哪些体现?请简要回答。 

3.作为一篇传记,本文是从哪些方面阐述杨义的学术人生的?请结合材料分析。

4.杨义是当今具有重要国际影响力的优秀中国学者之一。其学术成就卓越的成因是什么?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守门员

张国平

守门员从入口通道走进赛场时,抬头看了看毒辣辣的太阳。光线太刺眼,守门员下意识地拽了拽帽沿。顺着碧绿的草坪,守门员抬头望见看台上人山人海,几幅标语非常醒目:球可输,骨气不能输!站直了,别趴下!赢也爱你输也爱你,熊包不爱你!

守门员心里一阵酸楚,看台上的人不可能知道,这场球赛完他们的球队就要解散了。无论输赢,他们的球队都铁定要降级,也许正是这个原因他才有这次上场的机会。守门员是替补,而且是第二替补,作为三号守门员的他平时很少出场。

从队友迷茫的眼神和沉重的脚步,不难看出他们的心情。在这个节骨眼上谁也不愿意出场,对方只要净胜两个球就稳入甲A,对方的实力又远在他们队之上。输是肯定的,而且可能会输得很难堪。这必然影响队员日后的身价,与其很难堪地输掉,还不如不出场。

守门员就是在这种背景下被告之出场的,他也不想出场,一个赛季都没有出场机会的他,在这种情况下无疑是替罪羊。他倒不是担心自己的前途,像他这样的处境,这样的年龄,在转会市场上是很难被摘牌的。这场比赛后他也许将永远挂靴退役。他为自己短暂暗淡的运动生涯而悲哀。

但他却欣然接受了教练的安排,因为事先有人悄悄给他打过电话,如果净放对方两个球,他将得到一笔天文数字的收入。他太需要这笔钱了,因为年迈的父亲患严重肾病,正需要钱去医治。因为家境窘迫,父亲已延误了很久,姐姐打电话告诉他,医生一再叮嘱必须马上手术,不然后果不堪设想。他的球队成绩不佳,俱乐部实力不强,何况他又是替补,他没有积攒下多少钱。是父亲把他带到足球场,让他走向运动生涯的。父亲烟瘾很大,当年为了能让他穿上舒适的球鞋,毅然戒了烟。他尽了最大的努力,但还只是个替补。他常常为此而感到深深的内疚。

这是唯一的机会,他不能眼看父亲因没钱医治而离他远去。他想了一夜,咬着牙对自己说:放水。

看到对方球员趾高气扬志在必得的表情,守门员的心里在流血。守门员还是在门柱上磕了磕鞋跟,他要给全场观众一个姿态:我在努力守门。

开场的哨声鸣起,对方在几乎毫无设防的情况下长驱直入,对方的前锋顷刻间就出现在他的面前,前锋飞起一脚,来了个凌空抽射。他象征性地做了侧扑,黑白相间的皮球利箭般地应声入网。10!比赛开始才仅仅一分多钟。

难道我们的后卫也接到过同样的电话?守门员弯腰去拣球时,暗问自己。

好长一段时间,比赛双方都只在中圈一带拼抢,场面很惨烈,人仰马翻,但守门员心里却清楚,那只不过是在作秀,掩人耳目而已。

中场比赛即将结束,对方后卫一脚长传,对方前锋箭一样插入禁区,起脚垫射,皮球划过一道漂亮的弧线飞入网底。20,上半场对方已奠定的胜局。看到对方前锋在绿荫场上狂奔祝贺,守门员一阵心酸。

休息室里死一般沉默,教练员根本没布置什么战术,只是一味地抽闷烟。缭绕的烟雾里,教练的脸一片通红。教练那布满沟壑的脸,突然让守门员想起了老父亲,他的心又被什么东西咬疼了。

当守门员再次走出休息室时,看台上风云突变,吆喝声漫骂声不绝于耳。守门员看见一瓶纯净水“噗”地摔在场边的跑道上,屈辱感迅疾淹没了他的心。

也许是受到了刺激,守门员的队友在场上奔跑的速度明显加快有力了许多。在一阵阵呐喊声中,守门员看到队友居然冲进了对方的禁区。进球了!看台上的辱骂声被震耳欲聋的呐喊声取代。对方对这种情况始料不及,一阵自乱阵脚,攻守毫无章法。一次次反扑都被守门员队友顽强阻击住。

眼看比赛即将结束,对方前卫一脚妙传,前锋斜插直奔禁区。前锋的体力也消耗殆尽,踢过来的皮球少气无力。扑还是不扑?守门员面前晃动的是父亲那沧桑的脸。守门员犹豫间,皮球缓缓滚进网窝。

看台上顿时又骂声四起。守门员耷拉着脸对自己说:结束了,终于结束了。这时看台上一阵混乱,守门员不知道发生了什么。

守门员退场时,头上重重地挨了一下。他隐约听见仿佛有球迷跌下了看台。

守门员在休息室正抚摩着头上的伤口,手机突然嘀嘀地响个不停。姐姐在那头急切切地喊:“爸不行了,马上来医院!”

守门员飞到医院时,父亲正被医生推出急救室,头上却蒙着白布单。“爸!” 守门员泣不成声。“还有脸哭?不是你,爸会这样吗?”姐姐哭着嚎。 “我、我……” 守门员嗫嚅着。姐姐说:“爸听说你有比赛,执意让我扶他去看,可你、可你……让爸一气之下跌下看台。”姐姐哽咽了。

“爸!” 守门员声嘶力竭一声嚎,双膝“扑通”跪在地上。

(选自《中国最好的小小说》)

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A.小说开头即设置悬念,吸引读者把小说读下去,使故事扑朔迷离,使主人公形象更具传奇色彩,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B.小说写球迷落下了看台之后,没有接着叙述此事,而是在结尾才写明那人就是守门员的父亲,这样便具有冲击力和震撼力.

C.作为线索的守门员的父亲虽然是小说中的次要人物,但能够使小说在情节方面不显得单一,在内容方面更趋向饱满。

D.小说采用反转式叙事技巧,即故事的结局与开端恰好相反.带给读者的是一种“既出人意料,又合乎情理”的艺术效果。

E.小说通过在一场没有希望的球赛中展现守门员与环境的冲突,凸显守门员的悲剧命运,而带有浓浓的人情味。

2.小说中的守门员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请简要分析。

3.小说的结尾具有什么妙处?请简要分析。

4.张国平的小说创作具有显著的民间色彩民间立场,这篇小说是如何体现的?请结合文本加以探究。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面句子的空缺部分

(1)屈原《离骚》中“                             ”两句,表明作者即使遭受分解肢体的酷刑也不改心志。

(2)在《阿房官赋》中,杜牧通过“                             两句,提出了秦国如果爱惜六国的人才,就能世代为君,安享天下这一观点。

(3)欧阳修在《醉翁亭记》中以色彩鲜明的语言,描绘春夏美景的句子是“               ”。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文后各题。

江上逢羽林王将军

 

虬须憔悴科林郎,曾入甘泉侍武皇。

雕没夜云知御苑,马随仙仗识天香。

五潮归击孤舟月,六国平来两鬓霜

唯有桓伊江上笛,卧吹三弄送残阳

注:①羽林:原是汉代禁卫军。西汉武帝时设立,其意“为国羽翼,如林之盛”,后代禁卫军亦常有羽林之名。②春秋时,越国范蠡帮助勾践灭吴扁归隐五湖,秦朝时.秦将王翦灭六国后告老还乡。③桓伊:东晋将领、名士、著名音乐家,善吹笛,峙称“江左第一”,有“笛圣”之称,著名琴曲《梅花三弄》是根据他的笛普改编的。

1.这首诗塑造了一个怎样的羽林将军形象?

2.这首诗主要使用了哪两种表达技巧,请作赏析。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辛次膺,莱州人。幼孤,从母依外氏王圣美于丹徒。俊慧力学,日诵千言。甫冠,登政和二年进士第,历官为单父丞。值山东乱,举室南渡。用参政孟庾荐,召对,奏“用人贵于务实,施令在于必行。愿敕郡邑省耕薄征,务农抑末。”见高宗于建康行宫,首言救世之弊,上称善,敕以所奏榜朝堂。

绍兴间,擢右正言。奏:“愿阅兵将,亲简拔,揽恩威之柄,使人人知朝廷之尊。左右近习,久则干政,愿杜其渐。”又奏:“今主议者见小利忽大计,偏师偶胜,遽思进讨,便谓攻为有余;警奏稍闻,首陈退舍,便谓守为不足。愿严纪律,谨烽燧,明间探。”上皆信纳。王伦使北请和,次膺言:“宣和海上之约,靖康城下之盟,口血未干,兵随其后。今日之事当识其诈。”

时秦桧在政府,为其妻兄王仲薿叙两官。次膺劾仲薿奴事朱勔,投拜金酋,罪在不赦。又劾知抚州王唤违法佃官田,不输租。唤,桧之妻兄也。章留中。次膺再论之曰:“近臣奏二人,继闻追寝除命,是皆桧容私营救,陛下曲从其欲,国之纪纲,臣之责任,一切废格。借使贵连宫掖,宠任非宜,臣亦得论之,而大臣之姻娅,乃不得绳之耶?望陛下奋乾刚之威,戒蒙蔽之渐。”

求去,除直秘阁、湖南提刑。金好成,次膺极愤慨,痛谏曰:“臣近观邸报,乃知朝廷遽欲屈己称藩,臣未知其可。‘父之仇不与共戴天,兄弟之仇不反兵’。弃仇释怨,降万乘之尊以求说于敌,天下之人,果能遂亡怨痛以从陛下之志乎?”书奏,不报。金陷三京。

次膺罢,奉祠。秦桧以其负重名,欲先移书,当稍收用,次膺笑而不答。阅十六年,贫益甚,亡毫发求于人。桧死,起知婺州,擢权给事中。丁母忧,乞纳禄。后孝宗即位,手诏趣召。历御史中丞、同知抠密院事,后拜参知或事。以疾力祈免。乾道六年五五月卒,年七十九。

次膺孝友清介,立朝謇谔。仕宦五十年,无丝毫挂吏议。为政贵清静,先德化,所至人称其不烦。善属文,尤工于诗。

(选自《宋史》本传,有删改)

1.下面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今主/议者见小利/忽大计偏/师偶胜/遽思避讨/便谓攻/为有余警/奏稍闻/首陈退舍/便请守/为不足愿/严纪律/谨烽燧/明间探

B.今主议者/见小利忽大计/偏师偶胜/遽思避讨/便谓攻为有余/警奏稍闻/首陈退舍/便谓守为不足/愿严纪律/谨烽燧/明间探

C.今主/议者见小利忽大计/偏师偶胜/遽思避讨/便谓攻/为有余警/奏稍闻/首陈退舍/便谓守/为不足愿/严纪律/谨烽燧/明间探

D.今主议者/见小利忽大计/偏师偶胜/遽思避讨便谓攻/为有余/警奏稍闻/首陈退舍便谓守/为不足/愿严纪律/谨烽燧/明间探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进士: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中央政府朝廷考试者。宋元明清时期,一般是指会试及第者。

B.绍兴:南宋高宗的年号,帝王年号纪年法是中国古代常用的纪年法之一。国君改用新的年号称为“改元”。

C.邸报:古代地方长官在京师设邸,邸中传抄皇帝谕旨、臣僚奏章,边防战报等报给地方长官。唐时已有,宋始称“邸报”。

D.丁……忧:也称“丁……艰”,指遭逢父母丧事。旧制,父母死后,子女要守丧,三年内不做官,不婚娶,不赴宴,不应考。

3.下列关于原文的概括和分析,不准确的一项是(    )

A.辛次膺是南宋名臣,他年轻时不仅聪慧俊朗,而且勤勉努力、日诵千言,刚刚二十岁就考中了进士。他善写文章,尤其擅长写诗。

B.辛次膺力主抗金,曾劝谏高宗接受宣和、端康年间的教训,不要因与金议和而遭受欺诈。在宋金和约达成后,他极其愤慨、反对。

C.辛次膺不畏强权,针对秦桧利用职权为其姻亲加官,奏章弹劾,历数秦桧妻家族投降金朝、佃占官田的无耻行径,建议予以严惩。

D.辛次膺刚正不阿,终因势单力薄被秦桧忌害。罢官赋闲长达十六年,他虽生活困苦但绝不屈服。直到孝宗即位,他才被再次起用。

4.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投语。

(1)借使贵连宫掖,宠任非宜,臣亦得论之,而大臣之姻娅,乃不得绳之耶?

(2)弃仇释怨,降万乘之尊以求说于敌,天下之人,果能遂亡怨痛以从陛下之志乎?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