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猎 貂 乔 迁 猎貂,主猎紫貂。紫貂,俗名大叶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猎貂,主猎紫貂。紫貂,俗名大叶子,毛皮珍贵。用紫貂皮制成的裘装,得风则暖,着水不濡,点雪即消。满清王朝规定:非皇室与二品以上王公大臣不得着貂裘。

据说,老辈人猎貂,为使貂皮无损,在风雪天赤身裸体躺在有紫貂的山里。紫貂心善,常以体覆盖冰冻主人,使其暖,便被捉。只是,十人捉貂,常十人不得生还。

三皮把脸贴在母亲的胸膛,一股凉意立刻从他的脸皮传到心里,便禁不住心颤了一下,两行热泪夺眶而出。随着凉意而来的,还有母亲胸腔里那如风匣一般的呼嗒声。

老中医的话在三皮的耳畔响起:这病,有张貂皮暖着就好了。三皮起身去了老猎人四爷家。

四爷望着下了决心要去猎貂的三皮,缓缓地从身后拽出一坛陈年老酒来,启了封皮,一股浓烈的酒香立刻溢满了屋子。闻着酒香,三皮身子就暖暖的了。四爷把酒递给三皮说:“喝了吧!能顶一阵子的。”三皮喝了酒,就去了红马山。

四爷找到三皮时,三皮都冻僵了,可僵了的三皮没死,嘴里一口口地呼着白气呢!一只紫貂像一张小毯子似的把三皮的胸口捂个严严实实。

四爷把伏卧在三皮胸口的紫貂拾起,装进蛇皮口袋里。用雪擦了三皮的身体,又用狍皮袄裹了三皮,把三皮背了回来。

三皮醒过来,看到了母亲的泪眼和贴在母亲胸口的紫貂皮。三皮说:“紫貂也疼咱母亲呢!”

四爷说:“是紫貂知道你有孝心呢!”

日军占领东北,各地抗联勇击日寇。一满分5 manfen5.com日,一抗联小分队路过,小住。三皮在四爷家见到抗联队长不住捶腰,嘴里咝咝的痛苦地呻吟,一问得知,因天寒地冻腰处枪伤疼痛。

三皮便对四爷说:“给我坛陈年老酒吧!”四爷含泪而起,亲自斟酒给三皮。三皮顶着风雪上了山。

四爷寻上山来,远远便看见了三皮,惊奇万分,感叹不已。躺在雪地上的三皮身上覆盖着一层厚厚的貂毯,从头到脚,只留下两个鼻孔出气,数不清多少只紫貂卧在三皮的身上……四爷热泪长叹:“仁心呢!”

三皮参加了抗联。参加了抗联的三皮在一次战斗中被日军俘虏。三皮没熬得住日军的拷打,成了汉奸。

汉奸三皮领着日军找到了抗联小分队的营地,上百条铮铮不屈的汉子血洒黑土。

清理抗联物品时,日军少佐发现了抗联队长腰间的紫貂皮,惊喜地扯下来。一看,却有四五个枪眼,可惜得哇哇直叫。三皮过来,谄笑着,吹嘘说道:“这还是我猎到的呢……”少佐目露神采,寒光闪闪的战刀一指三皮:“你的,再猎一只给我。”三皮惊出了一身冷汗。望着寒光闪闪的战刀,却又不得不硬着头皮脱光了衣衫。

四爷在山上发现了死去多日、冻得梆硬、光条条的三皮。四爷来到三皮跟前,看到三皮的胸口处有个碗大的洞。四爷往里看了看,里面没有了心,早让什么掏吃了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    )(   

A.“三皮把脸贴在母亲的胸膛,一股凉意立刻从他的脸皮传到心里”,这一细节描写表明三皮关心母亲,想了解母亲的病情。

B.文中多次出现了“酒”的字样,既体现了三皮爱喝酒的特点,又表现了三皮在猎貂前想通过喝酒来驱寒的心理。

C.作者描写人物性格时,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三皮由一个有“仁心”的汉子变成一个汉奸,其性格是发展的。

D.通过大量的人物对话和细致的心理描写,呈现出主人公曲折微妙、复杂多变的内心活动,这是本文最突出的手法。

E.三皮前两次猎貂,四爷分别是“找到三皮”,“寻上山来”;三皮第三次猎貂,四爷却是“在山上发现了”三皮的尸体,这些细节描写,表现出四爷爱憎分明。

2.小说开头两段对紫貂的介绍,有哪些作用?请概括说明。

3.小说主人公三皮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试结合故事情节作简要分析。

4.小说最后描写了三皮的心“满分5 manfen5.com早让什么掏吃了”。作者在结局上的这种处理是否合理?请结合小说具体内容,谈谈你的看法和理由。

 

1.BD 2. ①帮助读者了解紫貂,突出紫貂皮的珍贵; ②渲染气氛,突出猎貂之难; ③写紫貂的个性特点,为下文故事情节的展开作铺垫。 3. ①孝敬母亲,为治母亲的病不惜舍命猎貂; ②勇敢,有仁心,为救助抗联队长不惜再次舍身猎貂;③贪生怕死,不惜出卖同志; ④卑鄙无耻,为讨好日本人而第三次猎貂,落得个被貂掏心而死的下场。 4.示例:作者在结局上的处理是合理的。①从情节上说,作者开头写猎貂之难,三皮最终落得被掏心的结局,正好相照应。②从主题上说,作者讴歌的是仁心、爱国之举,三皮正因为违背了做人的起码准则,落得个心“早让什么掏吃了”的下场,这样处理有助于小说思想内蕴的表达。③从现实上说,对三皮结局的处理符合中国人传统的道德观念——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答出两点即可得) 【解析】 试题分析: 1.本题考查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能力。由选项表述内容可知,应从小说内容、人物形象、写作手法等方面分析选项的表述是否正确。B项说“三皮爱喝酒”系牵强附会;D项,文中的人物对话简洁,心理描写也很少。最突出的手法应是对比。故选BD。 考点: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分析作品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本题考查对小说中特定情节设置的作用。答题时,应根据情节设置题的一般性作用,结合着这两段具体内容,从情节结构、人物形象塑造、小说的主旨等方面分析作答。例如,读后可知,这两段主要叙述了紫貂的价值及善良,与猎貂人却借助紫貂的善良抓主紫貂的形象构成鲜明的对比等,显然能激发读者阅读兴趣,同时也为下文猎貂的故事情节做铺垫。 考点: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3.本题考查鉴赏人物形象的能力。思考时,应根据小说中三皮的言行举止等描写语句及议论性评价性的语句分析作答。例如,“四爷找到三皮时,三皮都冻僵了,可僵了的三皮没死”这是三皮为治疗母亲的病而冒着生命去猎貂的情节,刻画出了三皮孝顺的形象。以此类推,再从其勇敢,有仁心;贪生怕死;卑鄙无耻等方面分析概括即可。 考点: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4.本题考查作者的创作意图和个性化阅读的探究能力。三皮成为汉奸,出卖同胞,没有了良心,三皮的良心被什么掏空的情节显然符合作者表达仁心与爱国的主题;由小说开头的猎貂难及“十人捉貂,常十人不得生还”相照应,因此在故事情节上是合理的。在阐述自己的理解与看法时,可联系社会现实从三皮的良心坏了而最终没有好下场的结局符合中国传统的道德观念角度组织答案。 考点: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能力层级为探究F。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层级为探究F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苏轼在《赤壁赋》中用“              从侧面写出洞箫声的魅力和吹奏效果。

2)屈原在《离骚》中以“鸷鸟”为喻说明自己绝不同流合污的两句是“              。”

3)《爱莲说》中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形成对比,表现莲高洁品质的句子是               。”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后面

寄题刁景纯藏春坞

苏轼

白首归来种万松,待看千尺舞霜风。

年抛造物陶甄②外,春在先生杖屦③中。

杨柳长齐低户暗,樱桃烂熟滴阶红。

何时却与徐元直,共访襄阳庞德公。

景纯:宋仁宗、英宗两朝任职馆阁,藏春坞是他晚年所筑居室号,坞中有石冈,种松,称万松冈。

②陶甄:制作陶器、瓦器,借喻培育人才。

③屦:古代用麻葛制成的一种鞋。

1.简要赏析诗句“春在先生杖屦满分5 manfen5.com中”的含义及蕴含的哲理。

2.这首诗抒发了作者哪些情感?结合有关内容简要分析。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

柴克宏,父再用,事吴有功,至德胜军节度使。克宏以父任为郎将,尝为宣州巡检使。初至,城堑皆湮圮不治,吏云自田頵、王茂章、李遇相继叛,无敢为守备者。克宏嘻笑曰:“岂有是哉!”大加营缮。后吴越兵至,赖以得全。积迁泗州刺史,罢归为龙武军都虞候。好施予,不事产业,故家常穷空;然性豪举,博弈纵酒,自若也。

时元宗自谓唐后规取中原复旧业群臣多为大言以迎合主意克宏独未常一语及军旅人亦不以为知兵,以故不迁。久之,出为抚州刺史。时淮南交兵,吴越伺间来寇,克宏乃请效死行阵。元宗嘉之,授右卫将军,遣与右卫将军、袁州刺史陆孟俊同救常州。精兵悉在江北,克宏所将羸卒数千,枢密副使李征古给戈甲皆朽钝。克宏言于征古曰:“卒已非素练,得器械坚利,犹可用,奈何所给乃此等?”征古嫚骂之,见者皆忿。克宏知征古狂生,不足与较是非,怡然不少动。至润州,征古终不快,白召克宏归,以神武卫统军朱匡业代之。燕王弘冀独以为克宏可任,卒遣行。

克宏帅师至常州,征古犹遣使趣其归。克宏曰:“吾计日破寇,尔何为者,必奸人也!”命斩之。使者曰:“受李枢密命来。”克宏曰:“李枢密来,吾亦斩之!”遂斩使者以徇。然后勒兵进,大破吴越兵于常州,斩万级,获其将数十人。自保大来,边事大起,克敌之功,莫先克宏者。拜奉化军节度使。复上疏请援寿春,行至泰兴,发疡,数日卒,国人莫不痛惜。谥威烈。或云初克宏母自表其子可为将,征古抑之。母又言克宏有父风,苟不胜任,分甘孥戮,元宗始用焉。及征古诛死,诏暴其罪,亦以折辱克宏为言云。

(选自陆游《南唐书》,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时元宗自谓唐后规取中原/复旧业/群臣多为/大言以迎合主意/克宏独未常一语/及军旅人亦不以为知兵

B.时元宗自谓唐后/规取中原/复旧业/群臣多为大言/以迎合主意/克宏独未常一语/及军旅/人亦不以为知兵

C.时元宗自谓唐后/规取中原/复旧业/群臣多为/大言以迎合主意/克宏独未常一语/及军旅人亦不以为知兵

D.时元宗自谓唐后/规取中原/复旧业/群臣多为大言/以迎合主意/克宏独未常一语及军旅/人亦不以为知兵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博弈”是中国古代游戏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大体有:六博、双陆、打马格、围棋、和象棋,是古人展现智慧、运筹争胜的重要方式。

B.“出”在这里是指出官。古代称由京官调任地方官为出官,一般含有被贬谪的意思。

C.“谥”指谥号,只有古代帝王、贵族、大臣死后才会有谥号。

D.“节度使”是唐代开始设立的地方军政长官。因官员受职之时朝廷赐以旌节,故将此官职命名为“节度使”。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柴克宏忠于职守。他在担任宣州巡检使时,大力修缮被破坏的城池,使全城在吴越敌军到来之时得以保全。

B.柴克宏军事才能出众。他在常州大败吴越敌军;在边界战争中所立战功没有人能够比得上,战死疆场后,谥号为“威烈”。

C.柴克宏本性豪放。他在回乡担任龙武军都虞候时,乐善好施而不治理产业,以致家徒四壁,但他喝酒下棋,依然如故。

D.柴克宏爱国、不怕牺牲。他担任抚州刺史时,淮南正在战乱,他主动请命,赴战场杀敌,朝廷命其与陆孟俊共赴常州。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精兵悉在江北,克宏所将羸卒数千,枢密副使李征古给戈甲皆朽钝。

2)及征古诛死,诏暴其罪,亦以折辱克宏为言云。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题。

当下中国文学原创力的匮乏是不争的事实。在越来越深地与世界文学的交流里,一种焦虑情绪与中国文学创作如满分5 manfen5.com影随形。在西方文学和中国传统文学成就的双重压力下,急于得到认同的心情比任何时代都迫切。急于求新成为一种心理定势,于是更多引进西方世界的文学经验,以最快速度与中国现实生活嫁接,不断调整文学叙事手段,不断提出各种花样翻新的概念和主张。但是,与此同时,对生活现场的观照越来越粗放,自己的信心也不断被解构。在焦虑和希望交织的心理下,不仅轻视自身文化的连续性和继承性,也漠视外来文化的异质性。文坛看起来热闹非凡,不过是新瓶旧酒,功利主义的文学态度成为原创的障碍。

文学要介入现场,观察真切的中国生活,要基于变化了的中国社会现实,这是文学原创力产生的基本条件。当然,所有中国生活背景下的创作,都可以看成是中国叙事,但是,不同的视角和立场,会产生截然不同的创作结果。至为要紧的是,异质的发展经历和文化经验,可以作为价值参考,但不能作为价值标准,更不能替代中国经验,抹煞了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文化特殊性。

考察中国作家是否真正把握中国现实,要看一个作家能否深入生活,向生活学习,科学、理性地了解和掌握中国政治经济文化以及社会发展的状况,建立一种宏观、整体、全面的认识,并以此作为观察现实生活的知识背景,使自己的思想认识处于时代生活的核心和精神主流之中。当下,文学创作不同程度上存在着概念化和图解政治、经济、文化的现象,一些作家明显表现出与社会生活的疏离,只是按照自己对现代化语境下现实生活的想象来讲述故事。一直在被讨论的文学边缘化倾向,其原因绝非当下人们关注物质享受、淡化精神生活那么简单,文学创作本身远离生活实践而将自己边缘化,无疑是一个根本原因。如果做不到客观、理性地观察社会生活,文学体验和文学创作难免会沦为偏见,准确反映时代的可能性就不存在,中国现代化的文学叙事也不可能完成。

从感性层面上说,考察一个中国作家是否能够真正面对中国,要看他能否真正贴近人民大众,是否对现代化进程中人民群众所创造的历史抱有敬畏之心。文学是人学,不了解人民群众的生活状态和他们的精神世界,就无法找到文学书写的入口,无法通过感情和命运的追索创造动人的作品。作家是有能力静观生活的他者,但不是生活的旁观者,更不能与时代生活虚与委蛇。所谓同呼吸共命运,就是一个作家必须作为人民群众的一员而存在,他只是选择了文学写作的生活方式,并不意味着生来就具有任何意义上的优越感。任何一个作家都应该清楚,现实生活绝不是价值的真空地带,深嗅泥土的气息,谛听人民的心跳,只有在那里才能找到文学原创力的因子。提倡作家深入生活,就是希望中国文学能够融入现代化中国的人间烟火,认识中国,书写中国,让文学写作真正成为作家的生活实践。

(选自20131108 人民日报 》,有删节)

1.下面关于“中国文学创作”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中国文学创作在越来越深地与世界文学的交流里表现一种焦虑情绪,急于得到认同的心情比任何时代都迫切。

B中国文学创作只能基于变化了的中国社会现实来观察真切的中国生活,否则,就无法创作出受人欢迎的作品来。

C中国文学创作要科学、理性地了解和掌握中国政治经济文化以及社会发展的状况,建立一种宏观、整体、全面的认识。

D满分5 manfen5.com中国文学创作提倡作家深入生活,真正贴近人民大众,对现代化进程中人民群众所创造的历史抱有敬畏之心。

2.下面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当下中国文学原创力的匮乏,在焦虑和希望交织的心理下,既轻视自身文化的连续性和继承性,又漠视外来文化的异质性。

B.中国生活背景下的创作对异质的发展经历和文化经验,只可作为价值参考,绝对不能作为价值标准,更不能替代中国经验。

C一些作家疏离社会生活,只是按照自己对现代化语境下现实生活的想象来讲述故事,是不可能完成中国现代化的文学叙事的。

D作家只要了解人民群众的生活状态和精神世界,就找到了文学书写的入口并通过感情和命运的追索创造出令人满意的作品。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当前中国的文学创作中,作家自己的信心不断被解构,功利主义的文学态度已成为原创的障碍,使文学原创力出现匮乏的现象。

B文学要介入现场,不同的视角和立场,会产生截然不同的创作结果,中国经验是不能替代,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文化特殊性是不能抹煞的。

C当下人们关注物质享受、淡化精神生活,从而使文学创作本身远离生活实践而将自己边缘化,也使中国现代化的文学叙事难以完成。

D一个作家选择了文学写作的生活方式,就必须深入人民群众之中,融入现代化中国的人间烟火,才能让文学写作真正成为自己的生活实践。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

公众抗生素使用行为调查报告

20世纪50年代,抗生素在儿科被称为“潘金莲”即盘尼西林、金霉素、链霉素。现在,取而代之的是更高级的抗生素“红头盔”即红霉素、头孢菌素、喹诺酮。世界卫生组织的资料显示,中国国内住院患者的抗生素使用率高达80%,其中使用广谱抗生素和联合使用的占到了58%,远远高于30%的国际水平,全国各地滥用抗生素的现象可以说普遍存在。

那么,公众对抗生素的了解程度究竟如何?导致抗生素滥用的原因何在?避免抗生素滥用的有效途径又有哪些?为此,中护网进行了一次为期两个月的调查。

调查对象:所有关注健康的网民。有效样本:4152 份。调查结论如下:

结论1:错误的抗生素消费观念仍被少数人认可。在所有参与调查的网民中,92%的消费者知道抗生素的概念,绝大多数消费者也基本了解抗生素的真正用途;但是“抗生素是万能药,可包治百病”,以及“抗生素越新,越贵,效果越好”等错误观念仍被少数人认可并实际上被大多数人执行。

结论 2:91%的消费者知晓购买抗生素应凭处方,只有9%的人不知道这一规定。不准随意购买抗生素药品是国家为了老百姓的长远健康做出的规定,可是调查显示,虽然有91%的人知道购买抗生素需要凭医师处方的规定,但其中只有33%的人认为有必要并且完全赞成,而有50%的人认为有必要但是不方便或难实施,甚至有8%的调查者认为根本没有必要这样做。

结论3:大多数消费者家中常备抗生素。有74%的受调查者家中一直或曾经常备抗生素。在大家都不是专业的医生的前提下,这样大的一个比例能说明什么呢?只能说明抗生素滥用在我国已经是个非常普遍的社会现象了。

结论4:半数药店仍在非法出售抗生素。调查显示,自2004年7月1日开始,购买抗生素需要凭医师处方的规定出台以后,仍有49%的消费者在没有处方的情况下,能够到药店直接买到抗生素;有28%的消费者有时候也能在没有处方的情况下,能够到药店直接买到抗生素。这样的现状说明,在我国第一次实施这一规定的情况下,要把这样一个精神、这样一个要求、这样一个对人民群众健康认真负责的做法落到实处,还需要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做大量扎实的工作。

结论5:对滥用抗生素的危害认识存在局限性。首先,滥用抗生素会引起细菌的耐药性,有可能造成一个地区细菌耐药现象的产生;第二,“是药三分毒”,使用抗生素肯定会产生一些药物不良反应,对人体造成伤害。据统计,在我们国家,每年平均有20万人死于药物不良反应,其中因为不合理使用抗生素,也就是滥用抗生素造成死亡的比例高达40%,这是个非常高的数字。

世界卫生组织为了遏制滥用抗生素的行为,延缓耐药细菌的出现,采取了干预措施。主要包括:第一,控制感染性疾病的传播,如果没有感染性疾病就不需要使用抗菌药物;第二,要规范消费者获取抗菌药物的途径,也就是说对消费者获取抗菌药物要进行限制;第三,要改善抗生素的使用,也就是说要提倡合理使用,要谨遵医嘱而不能够滥用;第四,是要加强对抗生素的监管,要立法,同时,在具体监督管理工作中加大对政策执行的监督力度。

滥用抗生素已经严重影响了老百姓的身体健康。国家从销售到使用都要加强管理;而我们每个人要做的就是一定要进一步提高认识,形成“为了自身的健康,正确使用抗生素”的共识。唯有如此,才能从根本上有效遏制滥用抗生素之风。

节选自中护网2010年9月18日,有删改

1.分别概括文章开头两个自然段和结尾两个自然段的内容。

2.下面两个句子各有特色,请加以分析。

①20世纪50年代,抗生素在儿科被称为“潘金莲”即盘尼西林、金霉素、链霉素。现在,取而代之的是更高级的抗生素“红头盔”即红霉素、头孢菌素、喹诺酮。

②而我们每个人要做的就是一定要进一步提高认识,形成“为了自身的健康,正确使用抗生素”的共识。唯有如此,才能从根本上有效遏制滥用抗生素之风。

3.结合全文,从两方面概述公众滥用抗生素的原因。

4.文章结论1中说认可错误的抗生素消费观念的人仅仅是少数,而结论2中也说只有9%的人不知道“买抗生素应凭处方”,这样的说法似乎并不能支持“滥用抗生素现象可以说普遍存在”的主要观点。对此,你如何理解?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