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儿子上树 女真 儿子苗壮爬树了。 接到陈老师告状电话...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儿子上树

女真

儿子苗壮爬树了。

接到陈老师告状电话时,关婷婷差点把客人撂在半道,但她还是强忍着内心的焦急,把那一家三口送到职教城信息工程学校。

收钱时,男人给了她一张50元纸币。她准备找零,男人说:妹子,算了吧,你也不容易。回去慢点开,别太着急。小孩子轻巧,上个树什么的,摔不下来,没事儿。

她没心情听宽慰的话,开车往回蹽,儿子淘气不假,极富创意地爬树却是头一次。这会儿他没事吧?万一从树上摔下来,有个好歹,她没法活了!

离婚时,男人是要儿子的。她没给。舍不得。自己身上掉下来的肉啊。儿子那时才三岁,吚吚呀呀喊妈妈,奶声奶气。男人早晚得再找女人,她不能让儿子受后妈的气。

车到学校门口,已经三点多了她走小门,冲门卫师傅喊:我儿子爬树了!

再不用二话,电动门马上闪开一条缝儿。进了校门,她就看到学校最里边靠近厕所二层小楼的地方,停了一辆红色的消防车,树底下已经铺上了气垫子,几个老师模样的人,还有戴头盔的消防队员,都在树底下站着,仰头往上面看。她心跳加速,堵到嗓子眼儿了。她急着往树底下跑,坡跟鞋跑着不利索,脚崴了一下,差点摔个跟头。趔趄了一下,接着往前跑。她看到了消防队员、校领导、陈老师,还有校医。陈老师冲她摆了下手,娃娃脸通红,脸蛋画浑儿,明显哭过:就等你了!我们说话都不好使,他说什么不下来!你再不来,校长准备请消防队员站梯子上去了!

气喘未定,站到气垫的边缘,仰头往树上看。树很高,树叶正浓,但她能看见儿子。儿子是树枝上很小的一团儿,那小团儿身子不动,两条腿偶尔晃荡一下,他晃荡一下树枝也跟着忽悠一下,马上就要折了的样子,她的心跟着就往嗓子眼儿外面拱一下。儿子随时可能掉下来。儿子像树上挂着一只不老实的穿了衣服的小猴子。那么高的树,他怎么上去的?她从来不知道儿子还会爬树。她小的时候,很多孩子会爬树,她虽然是个女孩子,也跟着起过哄。在岫岩老家,她跟着老家的孩子们爬树摘山梨,还跟着打枣、打核桃、掏鸟蛋。那时候她不知道爬树危险,也真没眼见身边哪个孩子从树上掉下来。

她站在树下,清了清嗓子,仰头看上面,想了一会儿,只憋出一句:壮壮,你晚上想吃什么?

树上的两条腿不动了。一个很小很小的脑袋瓜往下探。

儿子的声音听上去很小,像来自非常遥远的地方:妈妈,真是你呀?你交车了?

还没呢,呆会儿交。

吉野家双拼套饭行不?

行。

再加一杯饮料。

行。

妈妈我想自己下来。

你行吗?

行。但得把那个垫子撤掉。

商量的结果是,可以把气垫撤掉,但大人们要站在树下,万一孩子掉下来,保证能够接住。安全第一!

气垫撤掉了,她的心也快从嗓子眼儿蹦出来了,感觉自己站不住了,马上就要堆到地上。

众人瞩目之下,一只穿着校服的小猴子,从树上噌噌噌就出溜下来了。身手灵巧、轻盈,从树上到树下,一气呵成,中间没有停顿,落地也很稳。

吊在嗓子眼的心一下子落下去了,她第一时间冲上去,一把将儿子拽到面前,手伸出去了,想狠狠扇他一记耳光,却在碰到儿子的脸时,变成了不太温柔的抚摸。

儿子笑嘻嘻的:妈,说话算数,吃吉野家去吧!

好像他没闯祸,是个有功之臣。

不行,你得先跟老师们道歉,还得谢谢叔叔们!

道歉。感谢。保证。那些在学校犯了严重错误、闯了祸的孩子和家长应该做的一系列事情,关婷婷和儿子一起又操练了一遍。

从学校出来,离交车还有一会儿。她开车,带着儿子,就近又拉了一位客人。

坐在吉野家,看对面儿子有滋有味吃双拼套饭,苗婷婷牙疼,一点儿胃口都没有。

进了家门,看儿子换完鞋,把书包放下,她把脸一绷,厉声喊一句:跪下!

儿子哆嗦了一下,扭头,惊恐地看着她,听话地跪下了。

为什么爬树?爬树好玩吗?知不知道危险?

儿子一句话不说。

晚上十点多,苗壮同学还是不说为什么爬树,也不跟她求饶。她去厕所两分钟,回来,发现儿子歪在地上,已经睡着了,哈喇子淌到地板上。她把儿子抱起来,放床上,眼睛潮呼呼的。

让她万万没想到的是,七天之后,苗壮同学又上树了,爬的是松树。一棵三百多年的大松树。

这一次,关婷婷没有罚他跪下。像第一次爬树一样,苗壮同学仍旧不肯说为什么要从课堂上逃出来,为什么要爬上北陵公园的大松树。

关婷婷不知道拿他怎么办。

沈阳的冬天,不是一般的冷啊。

冷也得上路。一个女出租车司机每天的生活,周而复始。她不怕冷,不怕累,但是,她怕手机铃声。

苗壮同学三个月没爬树了。就在关婷婷认为儿子可能把上树这件事忘记了的时候,苗壮同学老毛病又犯了。

手机响了。这一次,不是陈老师打电话。

一个陌生的座机号码,里面的声音,却是儿子的:妈,我在派出所,警察叔叔让你马上过来一趟。

儿子的声音很淡定,她却毛了,一路狂奔到派出所。

儿子太有想象力了。大过节的,竟然约了一个同伴爬树玩,还是市中心的圣诞树。

被训得狗血淋头,当着两个孩子的面。

“你们作为监护人,怎么当的?!这叫扰乱公共秩序!知道不?!你们自己管不好孩子,可以找地方帮你们管!”中年警察眼睛通红,不知道是缺乏睡眠累的,还是让两个孩子气的。

从小到大,关婷婷没听过这么重的话。

关婷婷跟公司请了假。她得在家休息。血压高。头晕,迷糊。看不得街边的树。

她躺床上,学校王校医给她打电话,话委婉,关婷婷却听得懂。苗壮同学屡次三番上树,班主任有压力,校长有压力,教委都有压力了。孩子淘气到这份上,对学校的声誉有影响,有可能影响今后的招生吧。出于对苗壮同学健康成长的关心,作为校医,她建议关婷婷带孩子去看心理医生。

爱上树真的是一种病、需要看心理医生吗?她从来没跟儿子说过自己也曾爬过树,是不是自己把爱上树的毛病传给了儿子?

除了医生,她还能求助谁?

——原载《长江文艺》2014年第4期有删改

1.下列关于小说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    

A.文章在开关特意安排了一个淘气爬树的孩子考不上重点中学,只能去学习修电梯的情节,巧妙说明了喜欢爬树的孩子不只一个,爬树应该是大多数男孩子的天性;同时也加重了关婷婷对儿子前途的忧虑。

B.孩子上树,学校的老师们如临大敌,消防车都调来了,说明学校对孩子非常重视和关心。

C.老家、乡下对小孩上树并不阻拦,暗含着作者对今昔、城乡教育理念差别的反思,对当今教育观念与方式的质疑。

D.苗壮始终都不肯说出爬树的原因,“闯祸”后不以为然,我们从中可以感觉到若站在孩子的立场来看爬树,并不是一个什么问题。

2.小说语言极有表现力,试对下面句子作简单赏析。

众人瞩目之下,一只穿着校服的小猴子,从树上噌噌噌就出溜下来了。身手灵巧、轻盈,从树上到树下,一气呵成,中间没有停顿,落地也很稳。

她第一时间冲上去,一把将儿子拽到面前,手伸出去了,想狠狠扇他一记耳光,却在碰到儿子的脸时,变成了不太温柔的抚摸。

3.小说中关婷婷这一人物形象有哪些特点,请简要分析

4.本文结尾“爱上树真的是病?也许真的应该带他去医院,听医生怎么讲?”如果你是心理医生,你会怎么对她关婷婷说呢?

 

1.B 2.①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儿子比作穿着校服的小猴子,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儿子身手敏捷的特征。②用了细节描写(动作描写),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母亲对儿子又爱又恨的心理。 3.①善良敬业,有职业操守。在家庭和工作出现矛盾时,她对乘客的妥协,难得可贵。②善解人意。能尊重乘客的需求,包容理解儿子的天性,理解儿子给学校、社会各方面带来的麻烦。③吃苦耐劳,独立有担当。单亲妈妈,勇敢担当,不怕冷,不怕累,靠开出租车养活儿子。④聪明有方法。救儿子时出巧招,化险为夷。⑤无助脆弱。面对儿子爬树后的屡教不改、学校的建议,她有一个单亲妈妈的辛酸、无助与痛苦。 4.阿姨,苗壮没有病,向往自由,热爱自然是儿童的天性。我们小时候都干过类似的事情。您不必过度焦虑。有时间多陪陪孩子,好吗? 【解析】 1. 试题分析:B从小说的主旨来看,孩子爬树,本是一件小事,学校却如临大敌,说明僵化的学校教育模式完全不能站在孩子的立场来思考和对待这个事情。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 试题分析:这类试题一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①语句的含义和作用。对文章的语句的作用和意义进行鉴赏。 ②语言的特点。一般从准确简洁、清新明快、生动形象、浅显质朴等方面思考。 ③语言的风格。有幽默、辛辣、自然和谐、含蓄、深刻等。④语言的技巧。多从修辞角度思考。⑤语言的作用。表达了什么意义,有何表达效果,在结构和内容上有什么作用。 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3. 试题分析:这种题型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切入:(1)人物的身份、经历、教养、气质等;(2)人物的外貌、神态、语言、动作、心理等;(3)特定的社会历史背景;(4)作者对人物的感情倾向。人物形象结合文本用形容词概括出来。 考点: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4. 试题分析:本题为探究性题目,具有开放性,回答时应在联系全文内容的基础上,抓住题干中的条件和要求分析作答。只要能自圆其说,结合文章内容和自身体悟,言之成理即可。 考点: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层级为探究F。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杜甫《秋兴八首(其一)》中,借秋天长江与塞上风景为喻,写时局动荡不安,国家命运暗淡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寡人之于国也》中,孟子认为既要“养民”,使老百姓“养生丧死无憾”,又要“教民”,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师说》中韩愈认为 “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具体描绘赤壁波涛汹涌的壮美景色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乌夜啼

李白

黄云城边乌欲栖, 归飞哑哑枝上啼。

机中织锦秦川女, 碧纱如烟隔窗语。

停梭怅然忆远人, 独宿空房泪如雨。

注:秦川女:唐代李善注引《纤锦回文诗序》曰:“窦韬,符国秦川人。被徙沙漠,其妻苏氏。韬临去别苏,誓不更娶,苏氏织锦,作回文诗以赠之。”

1.这首诗描绘了怎样的景象?“黄云城边乌欲栖”一句在诗中起什么作用?

2.这首诗是如何突出表现织锦秦川女的情感的?请就其中两点作分析。(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张叔夜字嵇仲,侍中耆孙也。以为兰州录事参军。献所为文,知舒、海、泰三州。大观中,为库部员外郎、开封少尹。复献文,召试制诰,赐进士出身,右司员外郎。

使辽,宴射,首中的。辽人叹诧,求观所引弓,以无故事,拒不与。还,图其山川、城郭、服器、仪范为五篇,上之。从弟克公弹蔡京,京迁怒叔夜,摭司存微,贬监西安草场。久之,召为秘书少监,给事中。进礼部侍郎,又为京所忌,以徽猷阁待制再知海州。

宋江起河朔,转略十郡,官军莫敢婴其锋。声言将至,叔夜使间者觇所向,贼径趋海濒,劫钜舟十余,载掳获。于是募死士得千人,设伏近城,而出轻兵距海,诱之战。先匿壮卒海旁,伺兵合,举火焚其舟。贼闻之,皆无斗志,伏兵乘之,擒其副贼,江乃降。

靖康改元,金人南下,叔夜再上章乞假骑兵,与诸将并力断其归路,不报。徙邓州。四道置帅,叔夜领南道都总管。金兵再至,钦宗手札入卫。即自将中军,子伯奋将前军,仲熊将后军,合三万人,翌日上道。十一月,至都,帝御南薰门见之,军容甚整。入对,言贼锋方锐,愿如唐明皇之避禄山,暂诣襄阳以图幸雍。帝颔之。闰月,帝登城,叔夜陈兵玉津园,铠甲光明,拜舞城下。帝益喜,进资政殿学士,令以兵入城,俄签书枢密院。连四日,与金人大战,斩其金环贵将二人。帝遣使赍蜡书,以褒宠叔夜之事檄告诸道,然迄无赴者。城陷,叔夜被创,犹父子力战。车驾再出郊帝曰朕为生灵之故不得不亲往叔夜号恸再拜众皆哭帝回首字之曰嵇仲努力

金人议立异姓,叔夜谓孙傅曰:“今日之事,有死而已。”移书二帅,请立太子以民望。二帅怒,追赴军中,至则抗请如初,遂从以北。道中不食粟,唯时饮汤。既次白沟,驭者曰:“过界河矣。”叔夜乃矍然起,仰天大呼,遂不复语。明日,卒,年六十三。讣闻,赠开府仪同三司,谥曰忠文。(节选自《宋史·张叔夜传》)

1.对下列句子加横线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无故事   (先例)                 B.摭司存微(过失、过错)

C.钦宗手札入卫  (催促)            D.请立太子以民望(跟随)

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车驾再出郊/帝曰/朕为生灵之故/不得不亲往/叔夜号恸再拜/众皆哭帝/回首字之曰/嵇仲努力/

B.车驾再出郊/帝曰/朕为生灵之故/不得不亲往/叔夜号恸/再拜众皆哭/帝回首字之曰/嵇仲努力/

C.车驾再出郊/帝曰/朕为生灵之故/不得不亲往/叔夜号恸/再拜众皆哭帝/回首字之曰/嵇仲努力/

D.车驾再出郊/帝曰/朕为生灵之故/不得不亲往/叔夜号恸再拜/众皆哭/帝回首字之曰/嵇仲努力/

3.下列对文中加横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荫”指的是封建时代由于父祖有功而给予子孙入学或任官的权利,妻子因丈夫有功劳而得到皇帝赏赐的封号称为“封妻”。

B.“擢”,古代常用于对官员的提拔;“迁”,在古代可指变动官职,指晋升或调动。

C.“改元”是指君主王朝改换年号,可指古代新君即位的第二年改用新的年号,也可以指引均在位而多次改用新的年号。

D.古人纪日,除了用序数表示,还会用一些特殊的称谓来标识日期,如“朔”指农历每月初一,“望”指农历每月的十五日,“晦”指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叔夜善于作战,多次立功。第二次担任海州知州时,他设伏击败了宋江,并使之投降,与金人大战时,斩杀了精兵的两名重要将领,受到宋钦宗的称赞。

B.张叔夜出使辽国,不辱使命。在辽国的宴会上比试射箭时,他第一个射中靶心;当僚人要检查他的弓时,他以没有先例为由予以拒绝,维护了国家的尊严。

C.张叔夜临危受命,率兵勤王。金兵再次逼近时,皇帝亲笔写信,催促他进京保卫,张叔夜亲率三万中军,他的两个儿子分别率领前军、后军,立即奔赴京城。

D.张叔夜誓死报国,谥为忠文,金人打算另立异姓为皇帝,他不畏金人,请求立太子为帝,惹怒了金军统帅,被勒令北上,途中带着未酬的报国之志绝食而死。

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募死士得千人,设伏近城,而出轻兵距海,诱之战。 

(2)叔夜再上章乞假骑兵,与诸将并力断其归路,不报。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中国的侠文化历史悠长,“侠”这一概念最早见于战国时韩非子的《五蠹》:“儒以文乱法,侠以武犯禁。”这里的法和禁指国家的法律制度。韩非子站在法家的立场指出了“侠”目无法纪、好斗使力的一面。司马迁则以民间道德定义侠客形象,其在《史记》中专立《游侠列传》,云:“今游侠,其行虽不轨于正义,然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诺必诚,不爱其躯,赴士之厄困,既已存亡死生矣,而不矜其能,羞伐其德,盖亦有足多者焉。”随后又立《刺客列传》指明侠的本质就是舍己为人,他们明大义,识大体,他们的义愤为国难而发,在国家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成为铲除不平、伸张正义的一种社会力量。

班固在《汉书》中作《游侠传》,从《后汉书》起,官修史书不再专门为游侠立传。此后史书对侠的记述便无以为继。史家没有记载的东西,就以诗、文、小说、戏曲等形式记载流传下来,侠的形象由此出“史”入“文”。也就是说,政府希望独掌法律,不喜欢跟政府唱对台戏的游侠。而游侠认为政府有不公正的地方,所以要凭借自己的力量执掌正义,决定是非和生杀。这一点是像中国这种大一统帝国绝对不能允许的。因此,从汉景帝开始就大量杀戮游侠,中国历代帝王,只要建立起政权,国家稳定以后,一定杀游侠。所以,侠存在的空间主要是乱世。

中国人为什么在侠的身上寄予那么大的希望?柳亚子诗云“乱世天教重侠游”,就是说,在乱世里面,老百姓更易被欺侮,更无法把握自己的命运,所以,格外地想念侠。人们在侠的身上寄托了被拯救的希望。

不仅乱世,就是所谓的太平盛世,封建社会的很多不公也无法通过政府得到适当处理,很多坏人,官府和法律制服不了,或者说不愿意管制,这时民众希望在法律和政府之外,另外有一批人,这批人跟政府没关系,但是他们能够帮助老百姓,即所谓拯世济难。这就是侠能够被接受或者代代相传的心理基础。

武侠精神已经成为中华民族人格精神中的一部分。结合司马迁《史记〃游侠列传》中对武侠精神的释,再纵观历史武侠人物的悲壮侠义之举,可以将武侠精神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恩,知恩必报,重义轻命;信,言出必行,一诺千金;勇,千里赡急,不吝其生;义,除暴安良,打抱不平;忠,侠之大者,为国为民。

侠之所以受欢迎,还有一点就是侠身上展现出的气质:独立不羁,自由放达。古代侠士,衣带飘飘,倚剑长歌。他们不要名位,不要爵禄,也不想受到任何社会和他人的束缚,他们只想做自己想做的事。路见不平,拔刀相助,将不平之事变成公平之事;轻财好施,赈穷救急,不分贫富贵贱,一视同仁,追求公平与自由。这种天马行空、豪放肆意的气度,很受文人的欣赏。  

正因为这样,中国的文人,或者说一直到现在的读书人,或多或少都对侠的观念、对写侠的诗文、对武侠小说感兴趣。虽然《史记》《汉书》以后的中国史书,没有再记载关于侠的故事,可是,我们从魏晋隋唐描写游侠的诗歌文章,从唐代宋代的豪侠小说,从元代及明代清代的游侠杂剧传奇,从明清的侠义小说,到20世纪的武侠小说,一直到现在台湾、香港很流行的武侠电影,都可看到大侠的身影。

侠作为一个特殊历史阶段的社会群体虽已消失,但是武侠崇尚的‚重义轻生,舍生取义,追求道德完美和理想人格的传统心态,早已积淀于中华民族伦理文化意识的深处,并深深地影响着中华民族文化心理的发展道路。  

1.下列各项中,不属于人们喜欢侠的原因的一项是(   

A.不管是身处乱世还是治世,遭遇不公的人们都在侠的身上寄托了被拯救的希望。

B.人们敬佩侠铲除不平、伸张正义,具有的恩、信、勇、义、忠等武侠精神。

C.侠的形象出“史”人“文”,被以诗、文、小说、戏曲等形式记载流传下来。

D.人们欣赏侠不慕名利,只想做自己想做的事的独立不羁、自由放达的气质。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韩非子在《五蠹》中说:“儒以文乱法,侠以武犯禁。”这表明他作为法家代表人物对战国末期儒家和游侠持批判态度。

B.司马迁在褒扬游侠“言必信,行必果”,识大体、明大义的同时,也指出他们“行有不轨于正义”,这表现了他“妍媸毕露”的实录精神。

C.在封建社会,因为游侠要凭借自己的力量执掌正义,决定是非生杀,挑战政府的法律,所以会遭到政权稳定的政府的戕害。

D.老百姓在乱世被欺侮、无法把握自己的命运,在治世,遭受冤屈,无法通过政府得到适当处理,这些是侠世世相传的心理基础。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封建社会,社会有不公现象和老百姓希望被拯救的心理,是游侠作为社会群体存在的土壤。

B.因为汉景帝在巩固政权、稳定国家后就开始大量杀戮游侠,所以,侠存在的空间主要是乱世。

C.鲁智深虽和金氏父女素昧平生,但他“路见不平一声吼”,拳打镇关西,除暴安良,他是游侠在文学作品中的身影。

D.“武侠精神”已积淀于中华民族伦理文化意识的深处,大侠的身影仍可能出现在今后的影视作品或小说中。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在《牧羊少年的奇幻之旅》中有这样一段话:“也许上帝创造沙漠的目的就在于使人能够面对美丽的椰枣树而微笑。”

这段话给你什么样的启发?请自选角度,写一篇文章。题目自拟,文体不限,不少于800字。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