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下列各句中,没有病句的一句是 A.苏轼历经仕途坎坷,却始终能以旷达之心消解现实痛...

下列各句中,没有病句的一句是

A.苏轼历经仕途坎坷,却始终能以旷达之心消解现实痛苦,他丰富而又精彩的人生经历,正是那句流传甚广的话“生活予我以苦痛,我却报之以歌”的真实写照。

B.纪录片《牡丹》将由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和洛阳电视台联合摄制完成,日前双方的各项准备工作正有序展开,相信不久我们就可以欣赏到一场有关牡丹的视觉盛宴。

C.绿色印刷是指采用环保材料和工艺,印刷过程中产生的污染少,节约资源和能源,印刷品废弃后易于回收并循环利用,可自然降解,对生态环境影响较小。

D.来自中俄两军以及我国地方科研院校的专家学者紧紧围绕“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与中国战场”这一主题展开深入研讨交流,推出一批重要研究成果。

 

D 【解析】 试题分析: A主客颠倒,应该是话是人生经历的真实写照。B不合逻辑,“日前”意思是“几天前”,不能和“正”同时使用。C.成分残缺。缺宾语,应在“较小”后加“的印刷方式”。 考点:辨析并修改病句。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使用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世界杯走过80 多年历程,欧洲球队和南美球队的对抗,一直是贯穿其中的主旋律。在前18 届世界杯中,来自欧洲和南美的球队刚好各夺得9 次冠军,          

②美联储内部对加息与不加息的争论一直存在,美联储决策委员会投票官员近期评论预示,倾向9月加息与不加息的两方          

③安德罗西克大胆预言,在今后5 年内,俄与亚太国家和地区的贸易额将有大幅提升,甚至可能上升至与欧贸易额           

A势均力敌  旗鼓相当   平分秋色

B平分秋色  势均力敌   旗鼓相当

C平分秋色  旗鼓相当   势均力敌

D旗鼓相当  平分秋色   势均力敌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各题

   

薛长登

家中有一个宝物,顾林在8岁那年就知道了。宝物是一个瓷瓶。瓷瓶上画着一幅仕女图,人物栩栩如生,呼之欲出。

他用手机对着瓷瓶各个角度拍了照片。

他坐车来到市区的一个叫着“王记”的古董行。

这时他的手机响了,是母亲打来的,母亲告诉他医院催着交钱。他说,知道了,并叫母亲不要着急。

“你们这里收古董吗?”顾林低声问正在电脑上忙着的一个男人,他是王经理。

“你有什么古董?”王经理问。

顾林把手机上的照片翻给王经理看。

“瓷瓶现在在哪里?”王经理问。

“在家里。”

“不知道是真品还是赝品?”王经理自言自语。

“应该是真品。”顾林说。他有点心虚,其实他也不知道是真品还是赝品。母亲常对他说,那是你父亲一直为之骄傲的东西……

王经理打了一个电话,一个穿着唐装的60多岁的老人从楼上下来。人们都喊他“老教授”,他曾是一所名牌大学的教授。

顾林把手机送到老教授手里。老教授看到照片,眼睛突然睁大,后陷入深思,后又摇了摇头。

“刚才听犬子说瓷瓶在你家里?能方便去看看吗?”老教授问。

“能。”他说,“不一定卖。”

“不妨。去观赏观赏。你不卖也不妨。”老教授说。

“顾林啊,快点来啊,又催交钱了。”母亲电话再一次打来。他连连说,“知道了。”

“胎骨薄匀,绘画细腻,不错。”老教授看到瓷瓶说。

老教授边看边摸。他时而嘴角露出一点微笑,时而蹙眉。

“太像了,”老教授自言自语。“你认识顾开庭吗?”老教授问。

“是家父。”他说。

“他人呢?”老教授问。

“他住院了,急需要钱,不是这样我还不卖。您怎么知道家父的名字?”

“有过一面之缘。你打算卖多少?”

“3—30万。”他说。

老教授沉思片刻,说,“好,30万就30万。”

到了古董店,老教授吩咐王经理付8万元现金给顾林,还开了一张22万元的支票,还亲自给他写了个条子。

“你怎么有这么多钱?”母亲看到几捆钱后,惊奇地问。

“卖了瓷瓶。”他如实说。

“也罢。你快去交钱,省得再催。重症病房花钱多。你爸还没醒转过来,这次受苦了。”母亲说时眼里含着泪,“那个撞了他之后逃逸的人不知道能不能查出来?”

“应该能。”顾林安慰母亲。

两天后,父亲醒了过来。

父亲出院后,问瓷瓶卖了多少钱。顾林说,“30万元。”

父亲说,“可以了。”

“看过瓷瓶后,买家还提到你的名字。”顾林说。

“他会认识我?不可能啊,这个瓷瓶的主人在江南啊,离这远着呢,而且又这么多年了。”父亲说。

年底的一天,顾林接到一个陌生的电话,约他到市黄海咖啡馆见面。

“是您?”他一见面就认出老教授,陪同他的还有他的儿子王经理。

“看到你的瓷瓶,我太喜欢它了,无论是真品还是仿品,我无所谓,看到它亲切啊。”老教授说,“你知道你家怎么会有这个瓷瓶的吗?”

顾林说:“我听母亲说,25年前,父亲在江南打工,在一个冬日里,他救了一个落水的孩子,还救了跳到水里救孩子的父亲。天冷,父亲自己差点送了命,这家是开古董店的,就送了这个瓷瓶,听母亲说父亲当时还不愿意要,嫌弃它不能吃,还易碎,人家开古董店的老板正好到江北有事,父亲带着瓷瓶顺便坐着人家雇的船回了家。”

“你的父亲救了我和他啊。”老教授指着王经理说。

“怎么这么巧?”顾林笑着感叹。

“其实我那天一看到这个瓷瓶,我就感觉是以前送出去的那个瓷瓶。”老教授说,“当年我父亲在送瓷瓶之前,找人鉴定过的,说是后人仿造的,知道它并不值钱,可是当时我的家里的日子也不好过,我们还是把它送给你父亲。这些年我们一直愧疚啊,你父亲救了我家两条命,我们却给他一个不值钱的东西。为了这个瓷瓶,我们才在江北开了个分店,就想找到你父亲啊。”

“原来是仿造的啊,那就不值钱了!”顾林说。

“不是钱的事”,老教授说,“我们现在就去见你的父亲,瓷瓶我们也带来了,送出去的东西我们不敢再要回来。这次我找专家鉴定过了,是清代粉彩瓷真品。”

“那值多少钱?”顾林问。

“最少400万。”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2014年第16期)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当年顾林父亲救人之后,不肯要老教授送的瓷瓶,可见他并非施恩图报之人,不想因为救了别人就接受别人的馈赠。

B.小说以“瓷瓶”为题,有深刻的意味。瓷瓶是全篇的线索,贯穿全文始终;以“瓷瓶”为题揭示了小说的主要内容。

C.老教授鉴别古董的眼光非常犀利。他在顾林家里看到瓷瓶,立刻感觉到这是一件真品,于是以30万元顺利成交。

D.顾林两次接到母亲打来的催款电话,这既交代了顾林家里当时所面临的困境,又为下文顾林卖掉瓷瓶埋下了伏笔。

E.顾林在对话中介绍了父亲当年救人的事情,这一细节主要是为了塑造父亲的高大形象,同时也补充交代了瓷瓶的来历。

2.老教授提出去家里看看瓷瓶,顾林说他不一定卖。请结合文本分析顾林此时心理。

3.小说中的王教授具有怎样的性格特征?请简要分析。

4.小说以瓷瓶的真正价值“最少400万”收尾,这样结尾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全文分析。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刘禹锡《陋室铭》中表现主人交往之雅的两句是                              

(2)王安石《登飞来峰》中,“                        。”与苏轼“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一句的表现技法极为相似,比喻认识达到一定的高度,就不会被事物的假象所迷惑。

(3)《出师表》中表明作者志趣的句子:                                           

(4)《三峡》中引用渔歌反衬三峡深秋清幽寂静的句子是:                           

(5)《马说 》中食马者“不知马”的具体表现是:                                 

(6)晏殊在《浣溪沙》一词中表达对春光逝去的惋惜,怅惘之情的名句是:              

(7)苏轼在《江城子·密州出猎》中以孙权自喻,表明建功立业心志的诗句是:                               

(8)宋代著名词人苏轼在《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下阕开头描写月光流转的名句是:                               

(9)陆游在《游山西村》一诗中,表现农家热情好客的淳朴性格的诗句是:                 

(10)《桃花源记》中描写桃花源中人幸福生活的语句: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后面各题

梅花绝句

陆游

闻道梅花坼晓风,雪堆遍满四山中。

何方可化身千亿,一树梅花一放翁。

见梅

何应龙

云绕前冈水绕村,忽惊空谷有佳人。

天寒日暮吹香去,尽是冰霜不是春。

1.这两首诗都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请指出并赏析其修辞效果。

2.这两首诗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何异同?试作简要分析。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各题。

周勃卒,文帝感其功,诏择其子最贤者,人举亚夫,遂荫亚夫条侯为续。后元六年,匈奴大入边,亚夫军细柳以备胡。上自劳军细柳,先驱至,不得入。日:“天子且至!”军门都尉日:“将军令日:‘军中闻将军令,不闻天子之诏。,”上至,又不得入,乃使使持节诏将军,亚夫乃传言开壁门。文帝日:“嗟乎,此真将军矣!可得而犯邪?”孝文且崩时,诫太子曰:“即有缓急,周亚夫真可任将兵。”孝景三年,吴、楚反。以亚夫为太尉,东击吴、楚。因自请上日:“楚兵剩轻,难与争锋。愿以梁委之,绝其粮道,乃可制。”上许之。太尉既会兵荥阳吴方攻梁梁孝王请救太尉引兵东北走昌邑深壁而守梁日使使请太尉太尉不肯往。梁上书言景帝,景帝使使诏救梁。太尉不奉诏,坚壁不出,而使轻骑兵绝昊、楚兵后食道。吴兵乏粮,数欲挑战,终不出。吴兵既饿,乃引而去。太尉出精兵追击,大破之,於是诸将乃以太尉计谋为是。由此梁孝王与太尉有卯。归,迁为丞相,景帝甚重之。景帝废栗太子,丞相固争之,景帝由此疏之。而粱孝王每朝,常与太后言条侯之短。匈奴王徐卢降,景帝欲侯之。丞相亚夫曰:“彼背其主降陛下,陛下侯之,则何以责人臣不守节者乎?”景帝曰:“丞相议不可用。”亚夫因谢病,中元三年,以病免相。后条侯子坐买官器,事连条侯。书既闻上,上下吏。吏簿责条侯,条侯不对。景帝骂之曰:“吾不用也。”召诣延尉。延尉责曰:“君侯欲反邪?”亚夫曰:“臣所买乃葬器也,何谓反邪?’’吏曰:“君侯纵不反地上,即欲反地下耳。”吏侵之益急,因不食五日,呕血而死。史公曰:亚夫之用兵,持威重,执坚刃,穰苴曷有加焉?惜其足己而不学,守节不逊,终以穷困。悲夫!(节选自《史记·绛侯周勃世家》)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项是

A.太尉既会兵荥阳/吴方攻梁/梁孝王请救太尉/太尉引兵东北走昌邑/深壁而守/粱日使使请救/太尉不肯往

B.太尉既会兵/荥阳吴方攻梁/梁孝王请救太尉/太尉引兵东/北走昌邑/深壁而守/梁日使使清救/太尉不肯往

C.太尉既会兵/荥阳吴方攻梁/梁孝王请救太尉/太尉引兵东北走/昌邑深壁而守梁/日使使清救太尉/不肯往

D.太尉既会/兵荥阳/吴方攻梁/梁孝王请救太尉/太尉引兵东/北走昌邑/深壁而守/粱日使使请教太尉/不肯往

2.下列对文中加横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尉,最早见于《吕氏春秋》,东汉时期,以太尉、司徒、司空为三公,太尉管军事,司徒管民政,司空管监察,分别开府。西汉早期,设太尉官多半和军事有关。

B.匈奴,是古代蒙古大漠和草原上的游牧民族集团,蒙古族、突厥族、契丹族等大都是其后裔,从唐中期开始,就与中原征战不休,也是后人诗句中的“胡虏”所指。

C.官器,指皇家专用的器物,臣民百姓非特旨允许或赏赐不得使用。比如定窑、景德镇官窑等,就是专为宫廷烧制瓷器的“官窑”,烧制的瓷器就是官器的一个种类:

D.史公,即太史公,西汉武帝时设立的官职名。文中史公为司马迁,他继任父职,写出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

3.下列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周亚夫治军严格,赢得赏识。文帝曾到细柳营慰劳军队,见到周亚夫的部队戒备森严,纪律严明,称赞他是“真将军”。临终叮嘱太子,周亚夫可以担当重任。

B.周亚夫谋事有方,贯彻有力。吴、楚叛乱,周亚夫事先与皇帝制定以梁国吸引敌兵、断敌粮道的战术,后虽梁孝王求救、景帝诏令救梁,仍不改战术而最终平乱。

C.周亚夫固执己见,不知恭顺。在废弃太子、匈奴王徐卢封侯事上他未与景帝保一致,加上梁孝王向太后进言,使其逐渐失去景帝的信重,后来被免丞相职务。

D.周亚夫性情刚直,宁折不弯。景帝怀疑他谋反,指使吏卒逼迫,周亚夫不服,最终绝食而死。史家肯定其用兵才能,而对他因性格弱点导致穷途困窘表示了惋惜。

4.把中文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诏择其子最贤者,人举亚夫,遂荫亚夫条侯为续。

(2)彼背其主降陛下,陛下侯之,则何以责人臣不守节者乎?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