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完成小题。 宿淮浦忆司空文明① 【唐】李端 愁心一倍长离忧,...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完成题。

宿淮浦忆司空文明①

【唐】李端

愁心一倍长离忧,夜思千重恋旧游。

秦地故人成远梦,楚天凉雨在孤舟。

诸溪近海潮皆应,独树边淮叶尽流。

别恨转深何处写,前程唯有一登楼。

【注】①大历末年,李端由校书郎出为杭州司马,司空曙(字文明)等友人仍留在长安,这首诗大约作于李端到杭州赴任途中。

1.请简析“愁心”二字在全诗中的作用。

2.赏析颔联与颈联写景运用的主要表现手法。

 

1.“愁心”二字贯穿全诗,首尾二联是情语,直接表达诗人“夜思”“恋旧”无处写“别恨”之“愁心”;中间两联为景语,间接表达身处楚天,孤舟漂泊的“愁心”。 2.都以虚实结合为主。颔联先虚(梦境)后实(孤舟凉雨),表达独宿怀人之深情;颈联也是先虚(溪水应潮入海)后实(树独叶流),象征诗人留恋都城的情感与孤舟漂泊的处境。 【解析】 试题分析: 1.题干问的是“请简析‘愁心’二字在全诗中的作用”这是考查诗歌语言。此种类型题目需要在理解全诗的基础上作答。首句,破题,为起。颔联运用对比手法,千里之外的秦地与眼前身侧的江南,梦中的故人和现实中的孤舟,再加“楚天夜雨”的环境衬托,承接首句,将离愁顿时提升了一个层次。重点主要在第三句,即颈联“诸溪近海潮皆应,独树边淮叶尽流”。大概此时李端与同为大历十才子的好友司空曙都遭到贬谪,所谓“近海诸溪”,当是暗讽朝中依靠关系或阿谀奉承而得势的小人。“独树”是喻司空曙无疑也。李端与司空曙当世齐名,赞扬了司空曙的气节,当然也就给自己找到了宽慰和平衡。“叶尽流”者,有两种理解,一来是说司空文章流传天下,二来是说他的气骨、精神、人格已经随着淮水流遍天下。虽然凄冷的孤树光秃秃地伫立在水边,可种子已经流远了。这一句前有抱怨,是典型的传统文人思想,后半句却隐隐显示出作者高傲的自视和抗争奋斗的决心。上接前两句的离愁别怨,却体现出了不同于历史上的幽怆凄苦,可见中唐诗人接盛唐余绪,气骨不衰也。此句为转,佳句。末句的“合”,相当精彩。虽然文气平平,可是结构上自有匠心。面对全诗的主题——别恨与分化出的情绪——抗争的决心,作者把尾联的两句与两种思想对应起来,前半句说别恨,后半句的不服不平之气不难看出,正是滴水不漏,完美地将整首诗收束起来。通过以上分分析可以看出“愁心”二字贯穿全诗,其他三联都是就这一情感而展开的。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思路点拨】诗歌是语言的艺术,对诗歌进行艺术分析的依据首先就是语言。 诗歌语言与其他文学样式的语言相比,更具有抒情性、含蓄性、精炼性、跳跃性。本题问的是“请简析‘愁心’二字在全诗中的作用”,诗歌情感基调为“愁”,且分布在全诗中,就要联想到诗歌语言中的一类题——诗眼。分析诗眼,要抓住它在句子或全诗中的币要作用,做到词不离句,句不离篇,即从整体上把握。一看诗眼的含义;二看诗眼的技巧于法;三看诗眼的作用,还要看其是否奠定了诗歌的感情基调,是否表明了诗歌的主旨等。 2.题干问的是“赏析颔联与颈联写景运用的主要表现手法”这是考查表达技巧。颔联写千里之外的秦地与眼前身侧的江南,梦中的故人和现实中的孤舟,再加“楚天夜雨”的环境衬托,承接首句,,运用虚实结合的手法,将离愁顿时提升了一个层次。“诸溪近海”一联,正是范氏所说的“赋而实比”的景语,淮河在唐时,下游流经淮阴涟山入海,下游的一些支流(溪)也近海,海水潮涨潮落,诸溪当与之相呼应,这是字面上的意思,而作者借景物为比,所要说的话是:水尚知朝宗于海,人自然会眷恋朝廷,正是杜诗“葵藿倾太阳,物性固莫夺”之意。“独树”句王尧衢说得好:“此时是秋,林叶凋落,独树在淮水边,其叶随水流尽,孤舟漂泊,何以异此。”这句是借水边独树之叶随水流尽,比喻自己孤舟远行,漂泊无定。因此,颈联明写景而实抒情,上句以万水朝宗象征诗人留恋都城,下句以独树叶流象征诗人孤舟漂泊的处境。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分析表达技巧,就是分析诗人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首先要区分鉴赏要求,即试卷设题是要我们从修辞角度,还是表现手法角度,还是篇章结构,还是兼而有之。(1)必须准确的指出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或何种技巧。其次才是对相关表达技巧的具体的鉴赏。(2)结合相关诗句说说这个手法的内容,在诗歌中的具体运用。(3)说说作者采取这种手法的原因。再次,解释(4)这种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传达怎样的旨趣。运用该手法的好处。在鉴赏过程中的语言表述必须是将诗歌的意境解释和形式技巧的鉴赏结合在一起的流畅优美的赏析。解题格式:赏析修辞方法:揭示手法+分析表达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赏析表达方式:怎样叙(描写)+叙(描写)什么+抒什么情;赏析表现手法:手法+表达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常见错误:解答这类提问时,常犯的一个错误是对诗歌某个局部的修辞手法进行阐述。这是不对的。但在阐述具体某句诗时,可以谈及修辞手法的运用。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刘敞字原父。举庆历进士,廷试第一。编排官王尧臣,其内兄也,□亲嫌自列,乃以为第二。通判蔡州,直集贤院,判尚书考功。

奉使契丹,习知山川道径,契丹导之行,自古北口至柳河,回屈殆千里,欲夸示险远。敞质译人曰:“自松亭趋柳河,甚径且易,不数日可抵中京,何为故道此?”译相顾骇愧曰:“实然。但通好以来,置驿如是,不敢变也。”顺州山中有异兽,如马而食虎豹,契丹不能识,问敞。敞曰:“此所谓驳也。”为说其音声形状,且诵《山海经》、《管子》书晓之,契丹益叹服。使还,求知扬州。

扬之雷塘,汉雷陂也,旧为民田。其后官取潴水而不偿以它田,主皆失业。然塘亦破决不可漕,州复用为田。敞据唐旧券,悉用还民,发运使争之,敞卒以予民。天长县鞫王甲杀人,既具狱,敞见而察其冤,甲畏吏,不敢自直。敞以委户曹杜诱,诱不能有所平反,而傅致益牢。将囚,敞曰:“冤也。”亲按问之。甲知能为己直,乃敢告,盖杀人者,富人陈氏也。相传以为神明。

敞以识论与众忤,求知永兴军,拜翰林侍读学士。大姓范伟为奸利,冒同姓户籍五十年,府县短长,数犯法。敞穷治其事,伟伏罪。未及受刑,敞召还,判三班院,伟即变前狱,至□四五,卒之付御史

敞侍英宗讲读,每指事据经,□以讽谏。时两宫方有小人间言,谏者或讦而过直。敞进读《史记》,至尧授舜以天下,拱而言曰:“舜至侧微也,尧禅之以位天地享之百姓戴之非有他道惟孝友之德光于上下耳。”帝竦体改容,知其以义理讽也。皇太后闻之,亦大喜。

积苦眩瞀,屡予告。疾少间,复求外,以为汝州,旋改集贤院学士、判南京御史台。熙宁元年,卒,年五十。

(选自《宋史·刘敞传》,有删节)

【注】①潴:蓄积。②傅致:罗织。

1.对下列句子中加横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习知山川道径        素:向来

B.将               论:讨论

C.府县短长            持:挟制

D.卒之付御史        决:判决

2.下列文句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尧禅之/以位天地/享之百姓/戴之非有他道/惟孝友之德/光于上下耳

B.尧禅之/以位天地/享之百姓/戴之非有他道/惟孝友之/德光于上下耳

C.尧禅之以位/天地享之/百姓戴之/非有他道/惟孝友之德/光于上下耳

D.尧禅之以位/天地享之/百姓戴之/非有他道/惟孝友之/德光于上下耳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雷塘曾被官府征作其它用途,刘敞经过努力,将它归还给百姓,

B.刘敞曾经在扬州和永兴军等处任职,为当地做了不少实事。

C.范伟多次犯法,在刘敞的审理下伏罪,但刘敞被召还之后,他马上翻供。

D.当皇帝不听其他大臣进谏时,刘敞犯颜直谏,用一身正气折服了皇帝。

4.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1)甚径且易,不数日可抵中京,何为故道此?

(2)甲知能为己直,乃敢告,盖杀人者,富人陈氏也。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现代诗的“有”与“无”

《贞一斋诗说》概括诗歌技巧时说:“诗求文理能通者,为初学言之也;诗贵修饰能工者,为未成家言之也。其实诗到高妙处,何止于通?到神化处,何尝求工?”清人的这个观点还是有科学性的,新诗的情况其实也相去不远。纵向来看,《贞一斋诗说》说的三种情形,其实也是不少诗人走过的艺术之路的三个阶段。用散文方式写诗——注意表现技巧,从这个视角,一切优秀现代诗的技巧都可以用“有”和“无”二字加以解说。

一是有诗意,无语言。诗美体验的产生是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诗人在外在世界里不经意地积累着感情储备和形象储备。长期积累使诗人在某些方面形成了特别敏锐的诗美触角。一个偶然的契机,诗人就“感物而动”,诗人的主观心灵客观世界邂逅了,灵感爆发。于是诗人“”了心上的诗。要表现这个“”,诗人又面临困窘。诗美的本质就是沉默,所谓“口闭则诗在,口开则诗亡”。至言言,诗美一经点破,就会失去生命。限的言,不可能完美地表达限的言外之意。诗的言的特性带给诗人限的难题和限的机会。以言表现言,诗人只能从“”到“”。司空图说:“不著一字,尽得风流。”刘禹锡说:“情到深处,每说不出。”白居易说:“此时声胜声。”从获得诗美体验的“”到传达诗美体验的“”,是诗歌创作的一般过程。“”才是真“”——诗篇之未言,恰是诗人之欲言。如禅家所说:“无有无有”。“书形于象,造响于声”的精髓是将读者引向诗的世界,从言外、意外、笔外、象外去寻找那言的诗美。

从“”到“”,诗人的智慧是以“不说出”代替“说不出”,以象尽意。从“”到“”,诗人总是避开体验的名称。直接说出体验的名称,正是诗人在艺术表现上的能。诗人注重“隐”。《文心雕龙》写道:“隐也者,文外之重旨者也。”从“”到“”,诗人注重“中声所止”。这样,诗才富暗示性。

二是功夫,痕迹。陶渊明说:“此中真意,欲辨已忘言。”诗美体验是“忘言”的。既然是诗人,就得从“忘言”走向“寻言”。而“寻言”由于诗没现成的艺术媒介变得十分艰难。从这个角度,可以说,诗人就是饱受语言折磨的人。从古至今,没一位真正的诗人不慨叹“寻言”之苦:“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句句深夜得,心自天外归”;“吟成五字句,用破一生心”。现代诗人中的苦吟者也很多。他们对诗总是反复推敲,非搞得形销骨立而后已。臧克家的《难民》中“黄昏还没溶尽归鸦的翅膀”中的“溶尽”一词就是苦苦锤炼出来的“唯一的词”。诗人的这番苦功夫,却又以隐形化为上。皎然说:“至苦而迹。”诗人“至苦”,诗篇里却“迹”,这才是优秀的诗篇。诗人难写,读者易读。读者的“易”并不是诗人的“浅”,而是诗人技巧能力的显示。《老子》说:“大巧若拙。”诗虽用巧而见工者,但总而言之,用巧不如用拙。所谓“拙”,是巧后之拙。花开草长,鸟语虫声,云因行而生变,水因动而生纹,言近旨远,言浅意深,词平意寄,词微意显,这种“拙”实在不是随意“玩”得出来的。

成熟诗人的作品,都是“绚烂之极,归于平淡”。这里的“平淡”不是平庸加淡薄,而是险后之平,浓后之淡。平淡而到天然境界。到了高妙处神化处的诗,运用的是从“”到“”的技巧。对诗来说,最高的技巧是语言、痕迹的技巧

1.下列选项中关于“有诗意,无语言”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至言无言,有限的言,不可能完美地表达无限的言外之意。

B.从获得诗美体验的“有”到传达诗美体验的“无”,是诗歌创作的一般过程。

C.“无”才是真“有”——诗篇之未言,恰是诗人之欲言,“此时无声胜有声”。

D.诗人的智慧是以象尽意,用“说不出”来代替“不说出”,也就是“有诗意,无语言”

2.下列选项中关于“功夫,痕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皎然说:“至苦而迹。”诗人“至苦”,诗篇里却“迹”,这才是优秀的诗篇。

B.诗人难写,读者易读。读者的“易”并不是诗人的“浅”,而是诗人技巧能力的显示。

C.诗人对诗反复推敲的艰难过程就是“寻言”的过程,只要善于“寻言”就能写出好诗。

D.《老子》说:“大巧若拙。”诗虽用巧而见工者,但总而言之,用巧不如用拙。

3.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贞一斋诗说》认为写诗的最高境界是文理能通、修饰能工,这个观点一定科学性。

B.诗美的本质是沉默,所谓“口闭则诗在,口开则诗亡”,这里说出了诗人面临的困窘。

C.陶渊明说:“此中真意,欲辨已忘言。”这是对诗美体验的精辟概述。

D.成熟诗人的作品能够达到“绚烂之极,归于平淡”,这里的“平淡”其实是一种极高的技巧。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广华中学开展“寻找最美中学生”活动,以下三个候选人,你觉得哪个最佳?

1. 小明:热爱学习,善于钻研,成绩优异。自主学习大学课程,在学科竞赛中屡获殊荣。

2. 小轩:热情善良,人缘佳。关心班级事务,组织能力强。业余时间参加社会公益活动,在社区很有影响力。在网上发起公益众筹活动,义卖山区绿色食品。成绩中上等。

3小宁:阅读达人。是名著研读会会长。

请撰文展示你的选择、权衡和思考。

 

查看答案

请欣赏下面这幅漫画,给它拟一个恰当的标题(10字以内,不得以“无题”为标题),并写出漫画的寓意(30字以内)。

满分5 manfen5.com

 

题目:_______________

寓意:                      

 

查看答案

读下面一段文字,概括微信的优势。每条不超过8个字。

微信作为腾讯公司推出的一款免费聊天软件,相比其他聊天工具,主要有以下优势:

第一,________①__________。微信不仅支持文字、图片、表情符号的传达,还支持语音发送。如果你疲惫于打字发信息,那么就可以直接通过微信发个语音信息,十分方便、快捷。

第二,________②_________。有这样一种说法,“微信1万个听众相当于新浪微博的100万粉丝”。在新浪微博中,无关粉丝很多,而微信的用户却一定是真实的、私密的、有价值的。

第三,________③_________。相比其他短邮,类似“米聊”的附近热点、握手、广播、校园 PK 等功能,微信的摇一摇、附近的人以及扫描二维码等功能更加实用。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