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祖母是一片不知愁的落叶 朱成玉 立秋了,眼前的一...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祖母是一片不知愁的落叶

朱成玉

立秋了,眼前的一切就都变成了夏天的遗骸。它们齐刷刷地排列在你的视野里,令你无力躲闪。比如树上那些坚守到最后的果实,健康地存活下来,把完美的心一直留到晚年。这已经是个奇迹,我们还有必要担心它晚节不保吗?深秋的葡萄,像含冤的眼睛,虽然被秋霜凌辱,却依旧鲜亮,晶莹剔透,闪着不肯谢幕的光。

阳光不再蹦蹦跳跳,像顽皮的孩子一下子变成了少年,一下子就有了心事。阳光开始为那些在秋天里哀愁着的人工作了,为他们摊开伤心的绿,晾晒着寂寞的红。

其实天气还没变,一如往昔,艳阳高照,心却不知不觉间有了丝丝凉意。因为叶子落了,曾经的青春不复存在。流行歌曲里照旧挥霍着用之不竭的情感,但任凭沙哑的歌喉怎样声嘶力竭地挽留,青春都不再回头。你能做的,只有默默地清扫这满地狼藉。

也有不知愁的叶儿们,它们调皮地打着旋儿,姿态优雅,把生命的结束当作一次旅行

怀念祖母,是从一片叶子开始的,秋天的叶子。

叶子上错综复杂的脉络,像极了祖母的皱纹。但祖母并不悲伤,祖母的额头经常是金光闪闪,阳光喜欢在那里安营扎寨,那令人愉快的微笑常常使她的皱纹看起来像是在跳舞。

在我的记忆里,祖母总是拿着扫把,试图把所有的哀怨清扫干净,只留给我们无忧无虑的鸟鸣。

祖母在那些落叶里不停地翻检,把中意的握在手心。祖母喜欢收藏落叶,这个习惯终生未曾改变。这个习惯让我感觉到,祖母永远不会衰老。

我在祖母的书里看到过那些落叶。祖母喜欢看书,她的书里总是夹着各种各样的落叶,仿佛是她为自己的青春留下的标记。每一段青春,都是一片叶子,那些青春的遗骸、无法言说的旧日时光,成了书签,丈量着一本书的里程,时刻提醒着你,哪些句子需要再一次爱抚,哪些情节需要重温。

我从来没有见过自己的祖父。父亲告诉我,祖父结婚一年后就从军了,再也没有回来。作为军烈属的祖母受到了很多人的尊重,然而却没有人可以安抚她内心的苦痛。祖母习惯在那些叶子上面写字,一句半句的,大多是哀婉的宋词。我想那是祖母用她自己的方式怀念着祖父吧。每年清明的时候,我就会看到祖母去祖父的坟前,把那些写了字的叶子铺满坟头,景象灿烂而华丽。这么多年,我没有见过祖母掉过一滴眼泪,但我知道,她的心就像是蓄了雨的云,轻轻的挤一下,就会泪雨滂沱,只是别人无法看见。祖母的眼泪,只居住在她自己的云里。

不管天气的好坏,祖母总是会大声爽朗地笑。祖母的苦难像一座山,把她的脊背压弯,却压不弯她热爱生活的心。

在那些叶子上写字的时候,祖母是小心翼翼的,仿佛怕碰坏了一份念想。写上了字的叶子,就如同被装上了灵魂,重新活了过来。我想只有祖母懂得那些落叶,也只有那些落叶懂得祖母,她们惺惺相惜,彼此嘘寒问暖。

怀念祖母,是从一片叶子开始的,替那些果实遮过阴凉、从枝头跌落、背井离乡的叶子。

祖母在秋天的离世毫无征兆,只是那一天刮了很大的风,院子里的那棵老柳树稀里哗啦地掉落了所有的叶子。其实,也只有风能让叶子喘息或者感叹。在叶子的生命中,风往往扮演着接生婆和送行者的双重角色,所以叶子的心思只和风说,它只和风窃窃私语。

落叶也有遗言吗?在离开枝头的刹那,它和风都说了什么?谁听过它们交代的后事?

那些齐刷刷掉落的叶子们,是去陪祖母了吗?

我想,如果祖母是落叶,那么风一定是祖父。他们之间,有那么多缠绕不清的爱意。

我的祖母,一片写满诗句的落叶,一片不知愁的落叶,把生命的结束当作一次旅行

落叶从不惊叫,哪怕你踩到它的脊背。不像雪,不论你走得多轻,它们都会在你的脚下呻吟,仿佛踩碎了它们的骨头。落叶从不惊叫,哪怕遇到再多的苦难,她都只是去和风窃窃私语。

我似乎听到了落叶在说:“等我,来赴一个灿烂的约会。在此之前,请好好生活,各自珍重!”

   选自《读者》2009年第6期,文章有删改

1.文章标题是“祖母是一片不知愁的落叶”,请从文中找出祖母与落叶之间有哪些联系。

2.文中两次提到“把生命的结束当作一次旅行”,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3.请具体分析文章末尾一段在文中的作用。

4.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正确的两项是(     )(    

A.文章开头部分,作者描绘出一幅优美的秋景图,其意图主要是为了表达秋天之美和作者对秋的向往之情。

B.本文刻画了一个坚强、乐观、忠贞、隐忍、有文化知识、热爱生活的祖母形象。

C.文章第十一自然段写“祖母总是会大声爽朗地笑”,同时又说“祖母的苦难像一座山”,可见祖母的笑是苦涩而痛楚的。

D.文中两次写到“怀念祖母,是从一片叶子开始的”,起到了抒情线索作用,把景、情、人很好地结合在一起,使行文脉络清晰。

E.文章第十七段把祖母喻为“落叶”,把祖父喻为 “风”,旨在说明祖母祖父之间浓厚的情感,从而深化了文章主旨。

 

1. ①祖母的皱纹如同落叶上的脉络。 ②祖母总是不停地翻检那些落叶,把中意的珍藏起来。 ③面对生活中的苦难,祖母像从不惊叫的落叶默默承受。 ④祖母习惯在落叶上写哀婉的宋词,怀念着祖父。 ⑤一个落叶的秋天,祖母如同秋叶安详离去。(5分,每点1分) 2.叶子生命的结束,姿态优美地飘落,在风中起舞,如同开始了一次旅行;祖母内心凄苦,一直深藏着别人无法安抚的苦痛,祖母的去世是去赴与祖父的约会,这样就可以把祖母生命的结束看作是一次灵魂旅行。(意思对即可,分析叶子内容2分,结合祖母分析5分。) 3. ①结构上照应标题和前文,收束全文,使以“落叶”为主线的文章结构更为严谨。 ②内容上深化主题,借落叶之语表达了祖母对生活的热爱,以及对祖父深深的思念之情。(分析结构和内容的作用各3分。) 4.B D 【解析】 试题分析: 1.此类题目要放回原文中去理解,然后品读“祖母是一片不知愁的落叶”这个比喻句,在文中找出描写落叶的文字,然后概括归纳出二者的相似点。如“叶子上错综复杂的脉络,像极了祖母的皱纹。”一句,可以概括为“祖母的皱纹如同落叶上的脉络”。 【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对于筛选概括性的题目,一定要注意审题,先从题干中找到答题的方向,然后在题干的指引下到文中找答题的区域。解答这类题的步骤一般如下:第一,粗读全文,看这篇文章主要谈什么问题,或者说了件什么事。第二,以段(句)为单位仔细审读,然后用一句简明的话把段意标示出来。第三,分析段落(句子)之间的内在联系,划分文章层次。具体做法可找段落中的明显信息,如开头总起句、中心句、结尾总结句、承上启下过渡句等,它们往往就是段意的提示。另外,还有段落的抒情句或议论句等。第四,无明显的信息的段落,应该通读全文(段),找出概括性的语句关键词语,分析合成段意。 2.此题要在整体把握和理解文章“祖母是一片不知愁的落叶”这一主题的基础上进行分析思考。祖母与落叶之间有太多的相似点,祖母的去世跟落叶的“把生命的结束当作一次旅行”一样类似,从这个角度来思考,组织答案即可。 【考点定位】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我们把所考的的句子分为两类:难句子和易句子。所谓难句子就是句子结构完整、内涵丰富、语言抽象或者有指代型词语的句子,我们的解答方向是翻译(目前笔者认为只有这个词语才能准确描述这种解题方法)。易句子的解答方式是原因+翻译。(1)依据文章中心、段落中心来解释重要句子,即“句不离段”。(2)根据句式特点来解释句子。(3)根据句子位置来分析句子的含意。(4)抓住相邻句,把握句子的语言背景材料。(5)根据修饰限制成分辨析句意。(6)根据修辞特点把握句子。(7)从表达方式入手分析句意。当然从高考答案拟就还要参考以下三点:①从句子在文中所处的位置考虑其作用。②从句子的表现形式考虑其表达效果。③从文章的内容,结合句子考虑主旨,人物或作者的思想感情 3.此类题目一定要分析结构和内容的作用。结构上的作用往往都是照应前文,首尾呼应;内容上的作用往往都是深化主题,表达情感之类。可以把这些作为固定的组织答案的模式,然后结合具体的问题以及对整体内容的感悟来进行分析组织答案。如本题在内容上的作用可以这样来写:内容上深化主题,借落叶之语表达了祖母对生活的热爱,以及对祖父深深的思念之情。 【考点定位】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对于这类题目,主要是分析段落的作用。 考生需要熟知的是1.确认指定段落在行文中的位置。2.明确段落的作用,明确答题的方向(一般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入手)。开头段:统摄全篇,提纲挈领,领起下文,引出悬念,开门见山,渲染气氛,奠定基调,或为后文做铺垫、埋下伏笔。过渡段:承上启下(或启下),引出下文。结尾段:总结全文,呼应前文或题目,深化、升华主旨,卒章显志,言有尽而意无穷,回味深长,承接上文欲扬先抑的手法,画龙点睛,与首段相照应使结构严谨,含蓄深刻,启发联想,象征、暗示、点名或揭示。3.结合段落位置及在文章中所起的作用回答。引用或文学性强的语段:创造文化氛围或……行文章法思路开阔,再结合文章语境分析。写景的语段:交代作品的时代背景,烘托、渲染……气氛,为下文埋下伏笔,表现人物……的心情,暗示社会环境。结合具体语境:设置了……的背景,烘托形象,深化主题,与开头形成照应,使文章形象、生动、细腻,使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增强文章感染力。 4.此类题目要在整体把握文章大意的基础上,从内容、结构、语言表达技巧等方面进行分析判断。A.主要是为了引起下文,为下文写人提供背景;C.“可见祖母的笑是苦涩而痛梦楚的”与文不符;E.没有深化主旨。故选BD。 【考点定位】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解答此类题的方法:①读全文,概括主要内容;②抓标题,概括主要内容;③辨文体,概括主要内容;④找线索,概括主要内容;⑤理层次,概括主要内容。第一步:整体感知。明确文章主旨和作者的写作意图是评价的基础。文章的主旨是指文章的主要意义或目的,整体把握中要抓住文章的主旨,这是评价的根本。要认真阅读和深入分析文章,理清内部的相互关系,取得对作品的全面认识和深刻理解,才能真正避免在评价中出现以偏概全、主观片面等问题。第二步:筛选文中的关键信息。无论写人记事还是发表看法,关键性的语言最能显示文章的思想内涵或作者的观点,可以帮助我们对文章的内容进行评价。第三步:评价要具体、客观,不可含糊笼统。分析和评价都必须紧密结合文学作品实际,避免离开作品去进行漫无边际的分析。分析和评价要以正确的思想为理论基础,以辩证法为基本的分析法,并结合文学作品创作特有的艺术规律,对作品进行分析和评价,而不应依据个人的好恶去随意评说。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补写出下列名句的空缺处。

(1)富贵非吾愿                           ,或植杖而耘耔。

(2)潦水尽而寒潭清,           。俨骖騑于上路,          

(3)外无期功强近之亲_                      ,形影相吊。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严祺先文集序  归庄

韩文公之文,起八代之衰诗亦怪怪奇奇,独辟门户,而考亭先生尝其俗,曰《上宰相书》、《读书城南诗》是也。岂非以其汲汲于求知干进,志在利禄乎?故吾尝谓文章之事,未论其他,必先去其俗而后可。今天下多文人矣,身在草莽,而通姓名于大人先生,且朝作一文,暮镌于梓,往往成巨帙,干谒贵人及结纳知名之士,则挟以为贽,如此,文虽佳,俗矣。吾读严子祺先之文,深叹其能矫然俗也。无锡自顾端文、高忠宪两先生讲道东林,远绝学,流风未远。严子生于其乡,诵遗书,沐馀教,被服儒者,邃于经学。平日重名节,慎行藏,视世之名位利禄,若将浼焉。感愤郁塞触事而发故其文立言之旨多今人之笑为迂者。韩子尝言:“人笑之,则心以为喜。”夫人之笑韩子者,特以其文辞为流俗所笑,犹杰然为一代儒宗;若立言之旨为流俗所笑,不又于古人一等乎!虽然,使韩子而居今之世,其立言之旨,当亦如严子之迂,必不至有上宰相之书、城南之诗,取讥于大儒矣。严子之文,余所见止数十篇,论理论事,明快严峭,恂恂儒者而笔能杀人,文辞之工如此!然吾以为文辞之工,今世文人之不免于俗者,亦或能之;其所以矫然拔俗,乃在立言之旨,世所共笑为迂者也。夫世共笑为迂,余独不以为迂,而欣赏叹诧,则余亦迂甚矣哉

(选自《陶庄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新1版)

[注]①浼(měi):玷污。

1.对下列句子中加横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而考亭先生尝其俗 病:批评

B.深叹其能矫然俗也 拔:拔除

C.远绝学,流风未远 绍:继承

D.不又于古人一等乎 加:超过

2.下列各句中加横线的“其”字,与“其诗亦怪怪奇奇”的“其”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则或咎欲出者

B.秦王恐破璧,乃辞谢,固请

C.吾令人望气,皆为龙虎,成五采

D.尔无忘乃父之志

3.结合文意,请你谈谈作者对严祺先的文章“欣赏叹诧”的原因。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韩文公之文,起八代之衰。

(2)故吾尝谓文章之事,未论其他,必先去其俗而后可。

 

查看答案

古代诗歌阅读

西江月  黄陵庙(又题阻风三峰下)

张孝祥

满载一船秋色,平铺十里湖光。波神留我看斜阳,唤起鳞鳞细浪。

明日风回更好,今宵露宿何妨?水晶宫里奏《霓裳》,准拟岳阳楼上。

注:①张孝祥:南宋初词人。这首词,因船行洞庭湖畔黄陵庙下为风浪所阻而作。作者与友人信中提到:“某离长沙且十日,尚在黄陵庙下,波臣风伯亦善戏矣。”

②波神:水神。 ③准拟:准定。

1.下列对词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二句点明行船的季节,描写洞庭湖上风浪未起时的景色。

B.三、四句有主观想象色彩,“鳞鳞细浪”实际指滚滚波涛。

C.五、六句写明日风向一转便可顺风行船,今晚露宿又有什么关系呢?

D.七、八句写作者期盼到岳阳楼上听水下传来的《霓裳》曲。

2.这首词的风格与宋代哪两位词人比较接近?这种风格的词人属于哪一流派?

3.在这首词中,作者是以怎样的胸怀对待风波险阻的?请举例略作分析。

 

查看答案

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水浒传》是中国四大名著之一,中国清代长篇小说。一般认为是施耐庵著。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描写农民起义的长篇小说,也是我国第一部章回体小说

B王勃,唐代诗人,字子安。其“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已成为千古名句。王勃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并称“王杨卢骆”,亦称“初唐四杰”。

C 《兰亭集序》和《滕王阁序》同为诗序,前者骈散相间,清新质朴,后者以骈句为主,辞采华美,都是文质兼美的千古名篇。

D 《高老头》《装在套子里的人》是十九世纪现实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品,作者分别是法国的巴尔扎克和俄国的契诃夫。

 

查看答案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中国的古人提出过“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说法,                      。可以看得出中国古代确实不主张与外部世界热情交往,不倡导离开家乡宗族独自出行的生活方式。

①中国文化的理想是老子所说的“安其居,乐其俗,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②但却只适用于太平盛世的读书人

③中国古代愿意摆脱科举制诱惑跋涉旷野的读书人很少

④多数中国人心中占统治地位的仍然是“安土重迁”的观念

⑤这种境界在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中又有生动描述

A.②③④①⑤  B.③②①⑤④

C.②④③⑤①  D.③②④⑤①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