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题目。 点绛唇﹒县斋愁坐作 葛胜仲 秋晚寒斋,藜床香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题目

点绛唇﹒县斋愁坐作

葛胜仲

秋晚寒斋,藜床香篆横轻雾。闲愁几许?梦逐芭蕉雨。

云外哀鸿,似替幽人语。归不去,乱山无数,斜日荒城鼓。

【注】公元1108年,葛胜仲由礼部员外郎被贬为歙州休宁县(今安徽休宁),这首词便作于此时。县斋:县衙斋室。

1.“乱山无数,斜日荒城鼓。”一句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

2.本词抒发了词人哪些愁绪?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1.以景结情:诗人在结尾通过描写无数的乱山,落日的余晖,荒芜的城池,苍茫的鼓声,渲染了纷乱凄清的气氛,收束全文,表现了词人愁苦哀伤的心情。 2. (1)羁臣远谪的忧愁, (2)思念家乡、亲友的痛苦。(情感词1分,结合诗句分析2分,每点3分) 【解析】 试题分析: 1.题干要求“‘乱山无数,斜日荒城鼓。’一句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只是诗歌的结句,考生要以手法为主,结合意象、情感分析。“乱山无数”蕴含了词人心绪烦乱与忧愁。这是眼前景,更是心中景。 “斜日荒城鼓”,暗点词题“愁”字,照应开头,写在深秋的斜晖中,词人身处一片荒城之中,听暮鼓声声,那迁客羁臣凄凉孤寂的感受何处诉说?最后两句之妙,在于以景结情,那乱山、斜日、荒城、暮鼓,都染上了词人的主观色彩,加深了题旨的表达。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景,是诗歌表达感情的重要凭依,理解诗歌中的景对我们把握一首诗的思想感情非常重要。如何理解诗歌中的景?首先看诗歌是如何描写景的,然后分析其具有怎样的特点,最后把握其作用。诗歌中写景的作用,主要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考虑:对表现人物的作用、对表达感情的作用、结构上的作用。具体的说,其作用主要有渲染烘托、对比反衬、借景抒情、起兴、过渡、以景结情、点明时令和地点等。题中尾句以景结情,诗人在结尾通过描写无数的乱山,落日的余晖,荒芜的城池,苍茫的鼓声,渲染了纷乱凄清的气氛,收束全文,表现了词人愁苦哀伤的心情。 2.题干问的是“本词抒发了词人哪些愁绪?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这是考查诗歌的情感,答题关键词“结合诗句分析”。考生要结合诗句,从意境、意象、手法角度分析,全篇紧紧围绕“愁”字展开,以富有特征的景物──晚秋寒斋、芭蕉夜雨、云外哀鸿、乱山无数、斜日荒城、暮鼓声声,勾出了一个典型环境,有力地烘托出一位寒斋愁坐的人物形象,令读者可以见其景、闻其声、感其情、悟其心。愁绪包含羁臣远谪的忧愁,思念家乡、亲友的痛苦。 【考点定位】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古典诗歌的作者在他们的作品中表达情感、主张、观点和态度时,直白张扬(或开门见山,或卒章显志)的少,含蓄隐晦(或借景抒情,或托物言志)的多。因此,正确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必须多管齐下,准确理解、仔细分析,做出全方位、多角度的解读。首先,熟悉形象的符号意义。众所周知,古典诗歌乃至各类文学作品都是借助“形象”的塑造来表达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诗歌中塑造的形象,除了人物形象(叙事主人公、抒情主人公),更多的是景物形象:如湖光山色、田园桑麻、大漠孤城之类。这些形象,倾注着诗人的思想和情感,所以被称作“意象”。只有真正理解了诗歌的意象,才能深入领会诗歌的思想感情。比如诗歌中的“晚秋寒斋、芭蕉夜雨、云外哀鸿、乱山无数、斜日荒城、暮鼓声声”。然后,把握诗中的显性信息,古典诗歌中,除了含蓄隐晦的隐性信息,也有一些显性信息,鉴赏时要注意把握。 这些显性信息,一般出现在诗歌的标题或由命题者提供的注释中,比如本题结合注释,知道花卿曾因平叛立过功,居功自傲,骄恣不法。第三,了解典故的关联比照。典故辞约意丰,常为古人在诗词中使用,以与所反映的时、事、人形成关联比照。典故的含义一般是固定的,因此对诗歌内容的分析鉴赏有时可以从所用典故的联想比照意义着手。第四,分析运用的表达技巧,表达技巧的运用,是为表达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服务的。不仅是在解答“表达技巧”类题目时,而且在解答“思想情感”类题目时,也需要对诗歌中所采用的表达技巧进行分析,通过对表达技巧的分析来把握诗意诗情。第五,捕捉蕴含的情感理趣 古诗词大都采用两种表达方式,一为描写,一为抒情。结构上,往往描写在前,抒情在后;描写是为抒情作铺垫,抒情是描写的升华。诗中的抒情句,情感充实饱满,意蕴很深。分析诗人的心境与情感,自然要捕捉、分析这些诗句。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豆卢宁,字永安,昌黎徒何人。其先本姓慕容氏,燕北地王精之后也。高祖胜,以燕。

皇始初归魏,授长乐郡守,赐姓豆卢氏。或云北人谓归义为“豆卢”,因氏焉,又云避难改焉,未详孰是。父苌,魏柔玄镇将,有威重,见称于时。武成中,以宁勋,追赠柱国大将军、少保、涪陵郡公。宁少骁果,有志气,身长八尺,美姿容,善骑射。魏永安中以别将随尔朱天光入关以破万俟丑奴功赐爵灵寿县男尝与梁定遇于平凉川相与肄射乃相去百步悬莎草以射之七发五中定服其能,赠遗甚厚,天光败,从侯莫陈悦。及周文①讨悦,宁与李弼来归。孝武西迁,以奉迎勋,封河阳县伯,后进爵为公。从禽窦泰,复弘农,破沙苑,除卫大将军、兼大都督。大统七年,从于谨破稽胡帅刘平伏于上郡。及梁定反,以宁为军司,监陇右诸军事。贼平,进位侍中、使持节、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九年,从周文迎高仲密,与东魏战于芒山。迁左卫将军,进爵范阳郡公。十六年,拜大将军。羌帅傍乞铁匆及郑五丑等反叛,宁讨平之。恭帝二年,改封武阳郡公,迁尚书右仆射。周孝闵帝践祚,授柱国大将军。武成初,出为同州刺史。迁大司寇,进封楚国公,邑万户,别食盐亭县一千户,收其租赋。保定四年,授岐州刺史。属大兵东讨,宁舆疾从军。于同州。赠太保、十州诸军事、同州刺史,谥曰昭。初,宁未有子,养弟永恩子勣。及生子赞,亲属皆请赞为嗣。宁曰:“兄弟之子犹子也,吾何择焉。”遂以勣嗣。时以此多之。及宁薨,勣袭爵。

(节选自《北史·豆卢宁传》)

①周文:北周文皇帝宇文泰,西魏的实际掌权者,亦是北周政权的奠基者,宇文泰杀孝武帝,立元宝矩为帝,是为西魏。从此宇文泰专制长达 20 年,其子建北周,追谥曰文皇帝。豆卢宁时为西魏、北周将领。

1.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魏永安中/以别将随尔硃天光入关/以破万俟丑奴功/赐爵灵寿县男/尝与梁定遇于平凉川/相与肄射/乃相去百步悬莎草以射之/七发五中/

B.魏永安中/以别将随尔硃天光入关/以破万俟丑奴/功赐爵灵寿县男/尝与梁定遇于平凉川/相与肄射/乃相去百步悬莎草/以射之七发/五中/

C.魏永安中/以别将随尔硃天光/入关以破万俟丑奴功/赐爵灵寿县男/尝与梁定遇于平凉川/相与肄射/乃相去百步悬莎草以射之/七发五中/

D.魏永安中/以别将随尔硃天光/入关以破万俟丑奴/功赐爵灵寿县男/尝与梁定遇于平凉川/相与肄射/乃相去百步悬莎草/以射之七发/五中/ 

2.下列对文中加横线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赐姓:古代天子据某人祖先所生之地或其功绩而赐予姓氏。多指以国姓赐与功臣,以示褒宠

B.持节:古代官名。汉末与魏晋南北朝时,掌地方军政的官员往往有使持节、持节、假节、假使节等称号。使持节得诛杀中级以下官吏;持节得杀无官职的人;假节得杀犯军令者。

C.践祚:特指皇帝登临皇位,类似用语现象很多,例如 :践阼、践极、践统、践位、践国、践帝、践政、践袭、践莅、践事等等。

D.薨:古人对身故有多种方式的描述,古代称诸侯或有爵位的高官死去为薨。也可用于皇帝的高等级妃嫔和所生育的皇子公主,或者封王的贵族。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豆卢宁出身名门贵族,年少有志气。豆卢宁少时勇猛果敢,有志气,身高八尺,容貌俊美,擅于骑射。其父生前德高望重被当时的人们所称颂,死后凭借功勋被追赠为柱国大将军、少保、涪陵郡公。

B豆卢宁勇担重任,深受赏识重用。豆卢宁和李弼率领众人归顺宇文泰后因恭迎孝武帝西迁,被连续加封,以后又因辅从、征战、御敌、迎降、平叛之功多次被加官进爵。

C.豆卢宁忠于国事,鞠躬尽瘁。他担任岐州刺史时,恰巧大军东征,仍抱病登车随大军出征。在同州去世。

D.豆卢宁仁厚重情,不以亲疏论人。他不同意亲属更换继承人的建议。亲子出生后仍把养子当作自己的继承人。死后养子继承了他的爵位。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从禽窦泰,复弘农,破沙苑,除卫大将军、兼大都督。

(2)宁曰:“兄弟之子犹子也,吾何择焉。”遂以勣嗣。时以此多之。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①所谓“春秋笔法”,也叫“春秋书法”或“微言大义”,最初是我国古代的一种历史叙述方式和技巧。即按照一定的义例,通过选择特定称谓或在叙述时使用某些字眼,是非分明而又简约、含蓄地表明对历史人物与事件的道德评判,以达到征实和劝惩的目的。春秋笔法以合乎礼法作为标准,在不隐晦事实真相的前提下,运用曲笔“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

②春秋笔法来源于据传为孔子所撰的《春秋》。孔子编写《春秋》,在记述历史时,暗含褒贬,行文中虽然不直接阐述对人物和事件的看法,但是却通过细节描写、修辞手法和材料的筛选,委婉而微妙地表达自己的看法。他从当时的伦理道德出发,以定名分、明等级作为评判人物和事件的标准,“褒贬惩劝,各有义例”,有时一字暗含褒贬,由此就形成了所谓的“春秋笔法”。

③左丘明发微探幽,最先对这种笔法作了精当的概括:“《春秋》之称,微而显,志而晦,婉而成章,尽而不污,惩恶而劝善,非贤人谁能修之?”遗憾的是,限于体例,左丘明没有充分地展开,我们只能看到他思考问题的结果,而看不到他思考问题的过程,因而“春秋笔法”在这个时期还显得有些朦胧。

④到了西汉,一代大儒董仲舒在他的代表作《春秋繁露》中,第一个结合《春秋》实例解说了这种笔法,这是一大进步。通过这样演绎,这种表现技巧具有了直观性和可操作性,加上汉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等政治措施的推行这种表现技巧具有了在更大范围内传播的条件。只是董仲舒囿于汉初学术研究的陋习,行文多附会阴阳五行之说,后代不少学者把《春秋繁露》界定为哲学著作,因而也使得“春秋笔法”被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

⑤最终完成“春秋笔法”普及工作的是晋代的杜预。他彪炳后世的著作是《春秋左传集解》,在序言中,根据《左传》的论述,结合《春秋》的实例,他加以详细解说,把这种表现技巧从经院哲学中解放出来,春秋笔法由写史“义例”变为文章楷模,成为一种写作与表达的常用范式,那就是追求语言的简洁和意蕴的丰富,寓褒贬于叙事之中,通过材料的选择、详略与显隐的不同,以及用词和语气的微妙差别,委婉曲折地透露出作者的是非和爱憎。

⑥值得一提的是,春秋笔法只是委婉行文,并不是说谎,最多只是影射和隐瞒,而影射是靠词语的选择来表达的。隐瞒,仅是对比较小的事情所作的隐瞒,大事从简或者曲笔。春秋笔法一般都是遵从事实下的隐晦,婉转的陈述和评论以及有目的的选择;曲笔是曲折抒笔,这里的“曲”是曲折,并不是歪曲。能够在事实下有重点地描述人物和褒贬事件,以教化人民,在笔墨中又流露出更多的事实,让人看清真相,这是曲笔的最高宗旨和理想。

⑦孔夫子写《春秋》,本来是要用“直笔”来使“乱臣贼子”害怕的,但是写来写去,他竟写出那么多的“曲笔”,可见写“直笔”是多么不容易!春秋笔法其实是一种妥协,是一种无奈!这种办法写出的史书开创了写史服务于政治的先河,为后世考证增加了难度。

1.下列各项中,其手法不属于“春秋笔法”的一项是( )

A《林黛玉进贾府》中,刻画权倾贾府、笑里藏刀的王熙凤:“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

B《雷雨》中,周朴园对女仆梅侍萍始乱终弃,三十年后面对鲁妈,在回忆当年时说侍萍是“梅家的一个年轻小姐,很贤慧,也很规矩”。

C.《鸿门宴》中写刘邦与樊哙、夏侯婴、靳强、纪信等四人从鸿门宴上逃走时,写道:“脱身独骑。”用了一个“独”字,来显示作者的态度。

D《记念刘和珍君》一文,鲁迅先生描写烈士遇害时,写到“从背部人,斜穿心肺”,又写到“其一是手枪”“弹从左肩入,穿胸偏右出”。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孔子编写《春秋》,行文不直接阐述自己的看法,而用一些特别的手法来委婉表达,“褒贬惩劝,各有义例”,形成了所谓的“春秋”笔法。

B左丘明最先对“春秋笔法”做了精当的解说,但他对“春秋笔法”的解说还有些朦胧,我们只能看到他思考问题的结果,而看不到思考过程。

C董仲舒第一个结合《春秋》实例解说了“春秋笔法”,使其具有了直观性和可操作性,但行文多附会阴阳五行之说,给它蒙上一层神秘面纱。

D杜预最终完成了“春秋笔法”的普及工作,这种表现技巧得以从经院哲学中解放出来,由写史义例变为文章楷模,成为写作与表达的常用范式。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春秋笔法,通过材料的选择、详略与显隐的不同,以及用词和语气的微妙差别,来表达作者的是非爱憎,因而为后世考证增加了难度。

B春秋笔法虽用曲笔,但追求在事实下有重点地描述人物和褒贬事件,在笔墨中又流露更多的事实,让人看清真相,所以曲笔并不是歪曲。

C.春秋笔法以合乎礼法为标准,是非分明而又简约含蓄地表现对历史人物和事件的道德评判,以达到惩恶劝善的目的,这使乱臣贼子害怕。

D春秋笔法除了使用“影射”的手法,还对一些小事做了隐瞒,对大事从简或曲笔,孔子用曲笔其实是一种无奈的妥协,可见秉笔直书有多难。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晚自习时间,教室里,有的写作业,有的看书,有的低声讨论问题。靠窗坐着的李明同学却托着腮帮子专注地看着远处黛黑的天空,嘴里还喃喃有声;班主任见状走了过去,提醒李明赶快写作业,李明却说:不想写作业,只想放空一下,看看天。班主任纠正他“看着天空是成不了材的,还是看着桌面吧。”老师的话语引发一阵嬉笑,但也引起一些同学的思考:在这个激烈竞争的时代,这个人人增强“生存能力”的时代,我们要不要仰视天空、追逐云彩,要不要来点幻想和天真。

对于一些同学的思考,你怎么看?请你表明态度,阐述你的看法。

写作时务必结合材料的含意,选择角度或立场,确定立意,自拟标题,文体自选(诗歌除外),不得抄袭。

 

查看答案

根据语境,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上下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曾有人提出“两万小时理论”,也就是“经过两万小时锻炼,任何人都能从平凡变成卓越”。两万小时,看起来很长,分解到每一天,也就只是一两个小时而已。但倘若守不住心中的宁静、             ,东瞧瞧、西望望,别说一两个小时,            。多几分老僧入定般的淡定,多几分古井不波般的从容,一步一个脚印,才能在岁月的画布上,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

 

谢尊修  罗永年

政府组织起来了,面临的最大难题,是国家财政处于崩溃的边缘。

在战争结束时,政府已有国内债务4200万元,外债1200多万元。由于没有一个权威的最高立法机构,无法对进口货物征收关税,以筹集必要的资金,因此联邦政府无力偿还债务。华盛顿命令财政部长汉密尔顿提出解决方案。

汉密尔顿根据自己丰富的财政金融知识和精明缜密的思考,提出了清偿债务、征收国税和建立国家银行等一系列重大措施。这些措施得到了华盛顿的支持,但国会讨论时却引起激烈的争论。赞同者认为这是扭转国家财政状况的灵丹妙药;反对者说,通过偿还国债,至少有4千万元的本息落入资本家手中,从而损害其他地区和社会集团的利益。然而华盛顿作了认真的权衡分析,最后认可了汉密尔顿的方案。

国会通过了偿还国债议案,问题是钱从哪里来?汉密尔顿措施是:征收消费税。方案一出,国会中争论得翻江倒海。总统意识到征税方案之争,已不仅仅是北方人与南方人之争,实在是联邦党人与反联邦党人斗争的继续。在这种情况下,北南双方寻找到一个结合点:首都选址问题。有人主张设在北方的费城,有人主张设在南方的乔治顿。作为“交换条件”,把北方的费城作为临时首都,永久首都设在波托马克河岸10平方英里的一个区域,南北兼顾,各得其所,这就缓和了征税方案引起的激动情绪。如此这般一番折衷,征税和首都定址两个问题都得到解决。

另一个长时间争论不休的问题,是建立国家银行。之所以有人反对建立国家银行,是银行要发行纸币。据说纸币可能有一些优点,但是它破坏了价值的衡量尺度,使一切私人财产都成为彩票。华盛顿的明智之处,就是他有一套独特的处事方式。他不自以为是,不滥用权力,而是不耻下问。他冷静地听取各方意见,尤其重视反对派的观点。最终华盛顿赞同了汉密尔顿的观点,签字同意建立国家银行。

转眼到了美国的独立纪念节——7月4日。这天国家银行的股票公开发行,几小时内被抢购一空。一些投机分子转手倒卖从中渔利,25元一张的股票,一个月之后被炒到325元。有人攻击这种抢购股票的狂热,华盛顿却带着赞赏的口气说:“这一件事充分证明我国同胞的富裕和对政府措施的信任。”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国家银行建立后,国内纸币开始发行流通,促进了商品市场的发展,活跃了经济生活,银行贷款支持了企业的资本积累。

与处理令人头痛的内政问题相比,华盛顿处理外交问题却显得游刃有余。他上任以后,外交方面首先面临与欧洲两强英国和法国的关系问题。英、法两国是死对头,美国倒向哪一边呢?他以冷静的头脑,不为狂热的偏见所左右,坚持独立自主,尽量避免卷入欧洲的争端。这是一个极有创见的外交思想。

但是,在如此良好的国际环境中,美国国内却出现了激烈的党派之争。美国建国之初,围绕一系列重大方针政策问题,在全国上下展开了激烈的争论。诸如经济政策,外交政策,联邦的性质和宪法的解释等等,都有过针锋相对的纷争。华盛顿始料未及的是,这些纷争竟引发了美国的政党政治。

美国的政党和政党政治,最初是国会内部,围绕经济政策形成了派系斗争。对立双方的核心人物是杰斐逊和汉密尔顿两人。

华盛顿在1789年组阁时,物色这两位杰出人物作他的左右二膀,形成一架“三套马车”的领导班子,这是一个很理想的班子。汉密尔顿主内理财,杰斐逊持外,华盛顿统筹全局。此举果然逐步克服了财政困难,政治局面相对安定,经济形势出现生机;国际关系也日趋有利,使新生的美利坚合众国走上了一条发达兴旺的坦途。

随着历史的发展,两人所代表的不同观念、不同主张和不同利益,在许多政策问题上分歧不断扩大,矛盾日益加剧。他们的矛盾由国会和内阁会议之争,发展到报纸上互相公开攻击。华盛顿一向反对政治上拉帮结派。他是“三驾马车”的首脑,他不偏不倚,居高临下,同杰斐逊和汉密尔顿保持着等距离的均衡关系。

华盛顿苦口婆心,晓以情理,用双方目标之“同”来弥合他们手段上之“异”。在政务上则取两方之长,避各方之短。这样做虽然不能彻底解决巨大分歧,却能使他们“关在内阁里面”争吵。正像杰斐逊后来自己所说:“我和汉密尔顿就像两只好斗的公鸡,天天在内阁里打架。”尽管调和、折中、妥协手段两边都不讨好,双方还是把总统看成是公允的裁判。

他这人一直廉洁奉公,在经济财务上公私分明。作为总统,他的年薪25000美元,当这项收入不够开销的时候,他还卖掉了一部分农场土地。因为公务在身,无暇经营照料家产,农场连年亏损。他常说当总统是在为祖国牺牲个人的利益,此言并非故意作态。面对某些报纸的恶意诽谤,华盛顿只有一再辩白自己“是一个无党派人士”。

在任期届满前一年,他就着手准备一份告别文告,对任期内的一切作个总结交代,9月份交给费城的《美国每日新闻报》发表了,接着就有一百多家报纸转发了这篇重要的告别演说。

这篇演说辞成了美国历史上又一重要文献,有人评价它是华盛顿为国家留下的一笔“有形财富”,而对他的引退精神则评价为一个“无形财富”。 节选自《布老虎丛书•华盛顿》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美国建国之初,内债和外债高企,国家财政崩溃,联邦政府无力偿还,华盛顿命令财政部长汉米尔顿提出解决方案。

B国会中的反对派认为汉密尔顿的偿还国债方案,将导致至少有4千万元的本息落入资本家手中,损害其他地区和社会集团的利益,华盛顿维护资本家的利益,认可汉密尔顿的方案。

C征收消费税,牵涉到北方人与南方人、联邦党人与反联邦党人的矛盾,华盛顿通过选择在北方设立临时首都,在南方设立永久首都,解决了征税和首都选址两个问题。

D美国建立国家银行,经过长时间争论,华盛顿冷静地听取各方意见,最终华盛顿赞同建立国家银行,发行纸币,促进了商品市场的发展,活跃了经济生活。

E美国建国之初,围绕一系列重大方针政策,全国上下展开了激烈的争论,华盛顿始料未及的是,这些纷争竟引发了美国民主党和共和党的政党政治,影响至今。

2.本文多次引用华盛顿自己和其他人物的话语,有什么作用?请各举一例说明。

3.华盛顿是如何处理各派分歧与矛盾的?

4.分条说明,文章介绍华盛顿哪几个方面的事迹及其所表现出的性格。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