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酒 婆 冯骥才 酒馆也分三六九等。首善街那家小酒馆得...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

 

冯骥才

酒馆也分三六九等。首善街那家小酒馆得算顶末尾的一等。不插幌子,不挂字号,屋里连座位也没有;柜台上不卖菜,单摆一缸酒。来喝酒的,都是扛活拉车卖苦力的底层人。有的手捏一块酱肠头,有的衣兜里装着一把五香花生,进门要上二三两,倚着墙角窗台独饮。逢到人挤人,便端着酒碗到门外边,靠树一站,把酒一点点倒进嘴里,这才叫过瘾解馋其乐无穷呢。

这酒馆只卖一种酒,是山芋干造的,价钱贱,酒味大。首善街养的猫从来不丢,跑迷了路,也会循着酒味找回来。这酒不讲余味,只讲冲劲,进嘴赛镪水,非得赶紧咽,不然烧烂了舌头嘴巴牙花嗓子眼儿。可一落进肚里,跟手一股劲“腾”地蹿上来,直撞脑袋,晕晕乎乎,劲头很猛。好赛大年夜里放的那种炮仗“炮打灯”,点着一炸,红灯蹿天。这酒就叫做“炮打灯”。好酒应是温厚绵长,绝不上头。但穷汉子们挣一天命,筋酸骨乏,心里憋闷,不就为了花钱不多,马上来劲,晕头胀脑地洒脱洒脱放纵放纵吗?

要说最洒脱的,还得数酒婆。天天下晌,这老婆子一准来到小酒馆,衣衫破烂,赛叫花子;头发乱,脸色黯,没人说清她嘛长相,更没人知道她姓嘛叫嘛,却都知道她是这小酒馆的头号酒鬼,尊称酒婆。她一进门,照例打怀里掏出个四四方方小布包,打开布包,里头是个报纸包,报纸有时新有时旧;打开报纸包,又是个绵纸包,好赛里头包着一个翡翠别针;再打开绵纸包,原来只是两角钱!她拿钱撂在柜台上,老板照例把多半碗“炮打灯”递过去,她接过酒碗,举手扬脖,碗底一翻,酒便直落肚中,好赛倒进酒桶。待这婆子两脚一出门坎,就赛在地上划天书了。

她一路东倒西歪向北去。走出一百多步远的地界,是个十字路口,车来车往,常常出事。您还甭为这婆子揪心,瞧她烂醉如泥,可每次将到路口,一准是“噔”地一下,醒过来了!竟赛常人一般,不带半点醉意,好端端地穿街而过。她天天这样,从无闪失。首善街上人家,最爱瞧酒婆这醉醺醺的几步扭——上摆下摇,左歪右斜,悠悠旋转乐陶陶,看似风摆荷叶一般;逢到雨天,雨点淋身,便赛一张慢慢旋动的大伞了……但是,为嘛酒婆一到路口就醉意全消呢?是因为“炮打灯”就这么一点劲头儿,还是酒婆有超人的能耐说醉就醉说醒就醒?

酒的诀窍,还是在酒缸里。老板人奸,往酒里掺水。酒鬼们对眼睛里的世界一片模糊,对肚子里的酒却一清二楚,但谁也不肯把这层纸捅破,喝美了也就算了。老板缺德,必得报应,人近六十,没儿没女,八成要绝后。可一日,老板娘爱酸爱辣,居然有喜了!老板给佛爷叩头时,动了良心,发誓今后老实做人,诚实卖酒,再不往酒里掺水掺假了。

就是这日,酒婆来到这家小酒馆,进门照例还是掏出包儿来,层层打开,花钱买酒,举手扬脖,把改假为真的“炮打灯”倒进肚里……真货就是真货。这次酒婆还没出屋,人就转悠起来了。而且今儿她一路上摇晃得分外好看,上身左摇,下身右摇,愈转愈疾,初时赛风中的大鹏鸟,后来竟赛一个黑黑的大漩涡!首善街的人看得惊奇,也看得纳闷,不等多想,酒婆已到路口,竟然没有酒醒,破天荒头一遭转悠到大马路上,下边的惨事就甭提了……

自此,酒婆在这条街上绝了迹。小酒馆里的人们却不时念叨起她来。说她才算真正够格的酒鬼。她喝酒不就菜,向例一饮而尽,不贪解馋,只求酒劲。在酒馆既不多事,也无闲话,交钱喝酒,喝完就走,从来没赊过账。真正的酒鬼,都是自得其乐,不搅和别人。

老板听着,忽然想到,酒婆出事那日,不正是自己不往酒里掺假的那天吗?原来祸根竟在自己身上!他便别扭开了,心想这人间的道理真是说不清道不明了。到底骗人不对,还是诚实不对?不然为嘛几十年拿假酒骗人,却相安无事,都喝得挺美,可一旦认真起来反倒毁了?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上摆下摇,左歪右斜,悠悠旋转乐陶陶,看似风摆荷叶一般”,作者把酒婆醉酒后的形态写得如此动人,与前文“头发乱,脸色黯”的形态形成鲜明的对比,说明喝酒能让人洒脱。

B.酒婆在街上绝了迹,小酒馆里的人们不时念叨酒婆,是因为在他们的眼里酒婆可算得上真正的酒鬼,连死都要死在酒上。

C.“老板给佛爷叩头时,动了良心,发誓今后老实做人,诚实卖酒,再不往酒里掺水掺假了。”这为后文情节发展埋下了伏笔。

D.本文的结尾颇耐人寻味,在老板的别扭中,我们慢慢探寻到作者对以作假为常态的社会的揭露与嘲讽。

E.作者在小说中塑造了酒婆、酒馆老板、首善街的其他人等一群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人物形象,表达了“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深刻主题。

2.结合全文分析酒婆是一个怎样的人。

3.小说开头的场景有何特点?场景描写有何作用?

4.文章末段“不然为嘛几十年拿假酒骗人,却相安无事,都喝得挺美,可一旦认真起来反倒毁了”应如何理解?联系自己对生活的认识探究一下酒婆死亡的原因。

 

1.C.D 2.她的外貌、拿钱时的动作、“没人知道她叫什么”等,说明她是一个穷困、地位低微的人。而喝完就走,从不赊帐,也不多事,又说明她虽嗜酒却很老实本分。她最后为荒唐的现实所吞噬,是一个非常可怜的下层小人物。 3.场景特点:简陋,嘈杂。场景描写的作用:突出了下层人民的贫困和思想的麻木,营造出压抑的氛围,为酒婆的出场蓄势 4. ①借老板的困惑表达对虚假的病态社会的揭露与嘲讽。 ②酒婆死亡的直接原因是醉酒出车祸而死,但深层原因是死于以作假为常态的冷漠社会,死于贫穷而麻木的生活。 ③联系自己对生活的认识作答。 【解析】 试题分析: 1.本题综合考查文章的艺术特色。A项酒婆的醉态透着悲凉,作者在这里描写其醉态也不是为了说明“喝酒能让人洒脱”。B项由倒数第2段可知,人们念叨酒婆的原因是“她才算真正够格的酒鬼”,“不贪解馋,只求酒劲”,“既不多事,也无闲话”,“从来没赊过账”,“自得其乐,不搅和别人”等。并非选项所说“死都要死在酒上”。E项本文主题并非对生活在社会底层人的“哀其不幸,怒其不争”,而是对虚假的病态社会的揭露与反讽。 【考点定位】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本题属于综合题。考查的范围包括:小说的主旨、情节构思、人物形象以及形象塑造的方法。解答此类题的方法:概括主要内容①读全文;②抓标题;③辨文体;④找线索;⑤理层次。层次理清楚了,题目就明了。 2.题干问的是“结合全文分析酒婆是一个怎样的人。”,这是考查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分析人物形象首先应结合着文中叙述性的语句,从身份、地位、修养、气质等总体上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特点,然后根据小说中描写这个人物的言行举止的语句以及作者的议论或者作者借作品中其他人物对他的评价的语句直接提取或概括即可。本题可从外貌、拿钱时的动作、“没人知道她叫什么”“而喝完就走,从不赊帐,也不多事”等情节来分析人物形象。 【考点定位】欣赏作品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首先,借助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本题可从外貌、拿钱时的动作、“没人知道她叫什么”“而喝完就走,从不赊帐,也不多事”等情节来分析人物形象。情节是小说中用以表现主题或人物性格的一系列有组织的生活事件。我们需要从情节的发展中把握人物形象,因为情节是人物性格形成和发展的历史,在事件发展的过程中,才能显现出人物灵魂深处的东西来,离开了情节,就不知道人物怎样做事,也就无法分析人物性格特征。要了解人物性格,必须透过情节中发生的事情这种外在现象去剖析现象背后的本质。故事情节或是发展了人物性格,或是表现了人物性格。其次,分析矛盾冲突,把握人物性格特征。矛盾冲突是构成情节的基础,是展示人物性格的手段.优秀的小说,总是充分地揭示社会生活本质的矛盾和斗争,在典型的矛盾冲突中展示人物的性格特征.一般说来,矛盾冲突展开得越充分,人物性格也就越鲜明。还可以借助描写方法、环境描写分析人物形象(分析环境描写,探究形成人物命运和性格的社会原因、人物间的关系、作者倾向等分析人物形象。) 3.题干问的是“小说开头的场景有何特点?场景描写有何作用?。”这是考查文章环境描写的作用,考生结合环境本身和所处开头的位置,联系文章内容组织答案。场景特点:简陋,嘈杂。突出了下层人民的贫困和思想的麻木,营造出压抑的氛围,为酒婆的出场蓄势 【考点定位】分析文本的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段落作用解题思路和方法指导1.段落的作用(结构+内容)2.结构:确认指定段落在行文中的位置。开头:1统领全篇,2引起下文,为下文做铺垫,3营造氛围,4开篇点题,5设置悬念,引起读者阅读的兴趣。中间:1单独成段,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2处于段末,起总结上文引起下文的作用。3对比反衬。4伏笔铺垫 。结尾:1首尾呼应,使文章结构完整、严谨。2总结全文,3篇末点题,4深化主题,5引人深思,给人启迪,令人回味。3.内容:概括段意(方法:抄原句、提取重组、自己概括),联系主旨情感。答题格式:结构(包括表现手法)+ 内容(表现什么内容,抒发什么感情) 4.本题针对小说的结尾设题,题干问的是“文章末段‘不然为嘛几十年拿假酒骗人,却相安无事,都喝得挺美,可一旦认真起来反倒毁了’应如何理解?联系自己对生活的认识探究一下酒婆死亡的原因。”对于小说结尾的理解,在做题时一定要建立“情节——人物——环境——主旨”四级循环的答题模式,结尾的作用也要从四个方面来答题。作答此题,还要联系自己对生活的认识探究一下酒婆死亡的原因,言之成理即可。 【考点定位】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层级为探究F。 【名师点睛】在各地高考真题中,“结尾作用”是小说阅读的重要命题点之一。结尾类型:1.出乎意料型结尾作用 2.戛然而止型结尾作用 3.悲剧型结尾作用 4.喜剧型结尾。作用 :1.突生波澜,震撼人心;照应前文,不突兀。2.留下空白给读者想象空间,让读者进行艺术再创造。3.深化主题;更好地塑造人物性格;令人回味。4.耐人寻味;给人以喜悦欣慰之感;反应美好愿望。答题是要注意结合文章内容。本题结尾主要是深化主题,揭示了社会人群中一种麻木、冷漠的心态。店老板几十年在首善街卖假酒,往酒里掺水,可“酒鬼们一清二楚,但谁也不肯把这层纸捅破”,大家对制假贩假已经习惯麻木了,安于受害,不反抗不斗争,这种忠厚已演变成了奴性,而对酒婆谁都不去同情,更无帮助,倒是最爱看她“这醉醺醺的几步……看似风摆荷叶一般”,欣赏她的愁苦与无奈,这又表现了心态的冷漠与无聊。小说将它展示出来,愤怒斥假的同时,也批判了这种社会阴暗心理。酒婆是小说中的主人公,是一位穷苦、质朴、诚实而又深受造假流弊之害的下层人民典型形象。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诗人在凭吊英雄人物,抒发自己壮志难酬的苦闷心情时以酒祭月的句子是               

(2)在《廉颇蔺相如列传》中,最能体现蔺相如顾全大局的句子是               

(3)在《雨霖铃》中,最能表现诗歌主题的句子是               

(4)在《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中,诗人辛弃疾登高望远,描绘了“                ”这样一幅辽远阔大壮观的画面。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题目

阮郎归

无名氏

春风吹雨绕残枝,落花无可飞。小池寒渌欲生漪,雨晴还日西。

帘半卷,燕双归。讳愁无奈眉。翻身整顿着残棋,沉吟应劫迟

【注】

①作者一作秦观。

②〔讳愁〕隐瞒内心的痛苦。

③〔劫〕围棋术语。

1.词上半阕的景物描写对全词的感情抒发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内容分析

2.末尾两句表现了词中人物什么样的情绪?是如何表现的?请简要阐述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解琬,魏州元城人也。少应幽素举,拜新政尉,累转成都丞。因奏事称旨,超迁监察御史,丁忧离职。则天以琬识练边事,起复旧官,令往西域安抚夷虏,抗疏固辞。则天嘉之,下敕曰:“解琬孝性淳至哀情恳切固辞权夺之荣乞就终忧之典足可以激扬风俗敦奖名教宜遂雅怀允其所请仍令服阕后赴上。

圣历初,复迁侍御史,充使安抚乌质勒及十姓部落,咸得其便宜,蕃人大悦,以功擢拜御史中丞,兼北庭都护、持节西域安抚使。琬素与郭元振同官相善,遂为宗楚客所毁,由是左迁沧州刺史。为政务存大体,甚得人和。景龙中,迁右台御史大夫,兼持节朔方行军大总管。琬前后在军二十余载,务农习战,多所利益,边境安之。

景云二年,复为朔方军大总管。琬分遣随军要籍官河阳丞张冠宗、肥乡令韦景骏、普安令于处忠等校料三城兵募,于是减十万人,奏罢之。寻授右武卫大将军,兼检校晋州刺史,赐爵济南县男。以年老乞骸骨,拜表讫,不待报而去。优诏加金紫光禄大夫,听其意,其禄准品全给。寻降玺书劳之曰:“卿器局坚正,才识高远,公忠彰其立身,贞固足以干事。类张骞之出使,同魏绛之和戎。职绾文武,功申方面,勤于王家,是为国老。顷者,顾斯侧景,愿言勇退,深惜马援之能,未遂祁奚之请。然章疏频上,雅怀难夺。今知脱屣归闲,拂衣高谢,固可以激励颓俗,仪刑庶僚。永言终始,良可嘉尚。宜善摄养,以介期颐。”

未几,吐蕃寇边,复召拜左散骑常侍,令与吐蕃分定地界,兼处置十姓降户。琬言吐蕃必潜怀叛计,奏请预支兵十万于秦、渭等州严加防遏。其年冬,吐蕃果入寇,竟为支兵所击走之。俄又表请致仕,不许,迁太子宾客。开元五年,出为同州刺史。明年卒,年八十余。

(节选自《旧唐书•解琬传》,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解琬孝性淳至哀/情恳切固/辞权夺之荣乞/就终忧之典/足可以激扬风俗/敦奖名教/宜遂雅怀/允其所请/仍令服阕后赴上

B.解琬孝性淳至/哀情恳切/固辞权夺之荣/乞就终忧之典/足可以激扬风俗/敦奖名教/宜遂雅怀/允其所请/仍令服阕后赴上

C.解琬孝性淳至哀/情恳切固/辞权夺之荣/乞就终忧之典/足可以激扬风俗/敦奖名教/宜遂雅怀/允其所请/仍令服阕后赴上

D.解琬孝性淳至/哀情恳切/固辞权夺之荣乞/就终忧之典/足可以激扬风俗敦奖/名教宜遂/雅怀允其所请/仍令服阕后赴上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丁忧”即“遭逢居丧”之意,是古代的一种礼制,多指官员为父母居丧守制。

B.“圣历”是年号,“帝王年号纪年法”是我国古代的一种重要的纪年方法。

C.“致仕”是“致仕官”的简称。“致”是“到任”的意思,“致仕”指官员上任。

D“乞骸骨”是古代官吏自请退职的一种委婉说法,意谓“使骸骨得归葬故乡”。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解琬善于治边,功劳显著。他受命处理边境事务,积极发展农业生产,习练军备,让边境地区保持了安宁的局面。

B.解琬屡受重用,多次请辞。他屡次受到皇帝的重用,也多次上疏皇帝请求退休,但他的请求一直都没有得到允许。

C.解琬尊重客观,实事求是。他办事不主观臆断,曾经命令多位部下实地调研地方的募兵实况,然后才上奏裁军。

D.解琬精于预测,善于谋划。面对吐蕃入侵、分界的现状,他大胆预测这背后藏着巨大阴谋,上书请求要严加防范。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及教材必修四文言文单元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琬素与郭元振同官相善,遂为宗楚客所毁,由是左迁沧州刺史。

(2)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

(3)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安危不可知,子卿尚复谁为乎?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国人对梅花的认识,有一个从实用到审美的发展过程。《尚书说命》记载:“若作和羹,尔惟盐梅。”可知盐和梅是当时饮食中的主要调味品:盐主咸,梅主酸。梅的果实不仅能食用,还可以制酱、酿酒,甚至还可以入药,有收敛止痢、解热、镇咳和驱蚊虫的功效

从魏晋南北朝开始,人们才改变了写梅咏其“实”的传统,将梅作为一种“花”来欣赏。到南朝刘宋,一种独立的诗歌品种──咏梅(花)诗正式出现。后来沿唐及宋,咏梅花的诗不止千首。南宋彭克一人竟写了300首梅花诗,南宋刘克庄也一人创作了123首咏梅诗和8首咏梅词,可见当时咏梅花诗之盛行,以至于有人埋怨诗人“弃实求花”是失了“梅真”

那么,什么才是咏梅诗中的“梅真”呢?诗人往往通过梅花形象的四大亮点──色、香、姿、韵,展现梅的多方面特征

梅花色淡,不以艳胜。宋卢梅坡《雪梅》曰:“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诗人常常将雪与梅一并书写,以突出它的色淡。梁简文帝《雪里不见梅花》:“绝讶梅花晚,争来雪里窥。”南宋杨万里更是将梅、雪浑融来写,创造了亦梅亦雪的绝妙诗境。以雪衬梅,更显其清、洁、寒的特色。宋张道洽《梅花》“质淡全身白,香寒到骨清”,正是此意。骨清,香寒,质淡,是为梅色的内涵

其次是梅花的香。张道洽说:“根老香全古,花疏格转清。”梅花的香是“古香”,而“古”即是“雅”,不是贵妇人的艳抹浓妆,脂粉味太足令人生厌,而是在夜色中轻轻“浮动”的“清香”。吕居仁《蜡梅》说:“不将供俗鼻,愈更觉清香。”这种清、淡之香,只有雅士方可共赏,那些俗客是没有资格享受的

第三是梅花的姿。北宋林逋可谓写梅姿的第一能手,他的“疏影横斜”几乎成了梅的代名词。他还有两联诗写梅花的姿也同样有名,一联是“雪后园林才半树,水边篱落忽横枝”,另一联是“湖水倒窥疏影动,屋檐斜入一枝低”,均将梅树特有的姿态──老干、疏影、横枝写得入木三分。树枝横斜自如,花期没有树叶,花朵干瘦色淡,老枝疏瘦怪奇,这是上苍赋予梅的“天姿”,其他任何植物都无法相比

有人认为“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两句“杏与桃李皆可用也”。混淆了桃李与梅花的界限。对此,苏东坡给予严厉的驳斥,认为“彼杏桃李者,影能疏乎?香能暗乎?繁秾之花又与月黄昏、水清浅有何交涉?”结论是“但恐杏桃李不敢承担耳”,从而维护了梅花的崇高地位

第四是梅花的韵。范成大在《梅谱》中说“梅以韵胜,以格高”,从韵到格,就是陆游笔下梅花的形象特征所折射的高尚人格:“人中商略谁堪比,千载夷齐伯仲间。”(《梅》)陆游将梅花化为封建社会士人尊奉的清高守节的典型,作为物的梅花被彻底地虚化了,它完全变成了诗人申诉理想人格的一种符号和载体,因此清人潘德舆盛赞陆游的梅花诗“实能为此花写出性情气魄者”,挖掘到了梅花诗的神韵      

(节选自《梅花诗话》,有删改)

1.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国人对“梅”的认识经历了从注重其实用价值到注重其审美价值的发展过程

B.“梅”在魏晋以前的功用主要是取其果实,供食用、调味、制酱、酿酒、入药,而不用于供人们欣赏花形

C.即使在南宋咏梅花诗盛行之时,文人们都依然注重梅花的实用价值,认为“弃实求花”是失了“梅真”。

D.魏晋南北朝时期,人们开始注重梅花的审美价值,进而创造了新的诗歌种类——咏梅诗。

2.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梅花色淡,“雪”有清、白、寒的特色,因而诗人们都在咏梅诗中将“梅”与“雪”结合吟咏,构成梅花“骨清”“香寒”“质淡”的特质

B.梅花的姿,在咏梅诗中除了写干瘦色淡的花朵,还描绘梅树的枝干,且以横斜疏瘦、老枝怪奇者为贵

C.梅花的香气以“清香”、“冷淡”见长,与文人雅士的志趣暗合,俗客是欣赏不到的。

D.陆游的《梅》将梅花与伯夷、叔齐相联系,赋予梅花封建社会士人清高守节的特征,因而将梅花的品性上升为一种理想人格。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针对某些混淆桃李与梅花界限的观点,苏轼给予了严厉的批评,由此可见,在苏轼的审美观中桃李的品格是无法与梅花相比的。

B.在魏晋南北朝以前,写梅的诗重在写梅的果实而不专门歌咏其形;咏梅诗盛行后,文人们纷纷展现梅花“清香”、“冷淡”的香气特征。

C.中国文人普遍推崇梅花的清淡雅致,为了突出其淡雅疏朗的特征,诗人用“月黄昏”“水清浅”等意境来烘托强化

D.梅以韵胜,以格高。相比之下,林逋所重,在其韵,通过描画梅的外在特征写出梅的清神逸韵;陆游所重,在其格,突出梅花的清风亮节。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文章。

大名鼎鼎的环球市场研究公司益普索IPSOS2013 年对 20 个国家的“态度调查”显示,71%的受访中国人“根据自己拥有的物质来衡量成功”,高居世界第一,比居于第二位的印度 58%高出 13 个百分点,比接受调查的二十个国家的平均比例34%高出 37 个百分点,比所谓“金钱万能”的美国21%高出 50 个百分点,比福利国家瑞典7%高出 64 个百分点。此新闻,在国内媒体上引起不小的震动。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