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一女孩在公交车上拒不给一残疾老人让座,一男乘客当场掏出百元钞票使劲打女孩的脸,逼...

一女孩在公交车上拒不给一残疾老人让座,一男乘客当场掏出百元钞票使劲打女孩的脸,逼其让座。事情发生后,很多网友在对此纷纷发表看法,请根据上下文,在横线上分别填上有针对性、有说服力的话。

黑领一族:这位见义勇为的男乘客有血性,真爷们儿,女孩该打!

自鱿人:你说得对,   A    

蓑衣客:我不认同,不让座只是道德问题,主动让座者固然应当得到人们的尊重,但在现代文明社会,同样也要尊重别人不让座的权利。

黑领一族:照你这样说,   B   

拈花一笑:没错,打人是法律问题,打人者一定要受到法律的惩罚。

蓑衣客:为了让我们的社会更文明,对拒不让座的女孩,我想劝她的是  C   ;对打人脸的男乘客,我想劝他的       D      

答:

A:                                             

B:                                             

C:                                            

D:                                             

 

A:这种违背尊老互助的社会公德的不文明行为,确实令人感到气愤,该打。 B:打人应该是一种侵犯人权(或:侵害公民人身安全和健康)的违法暴力行为。 C:多学学中国的传统美德,提高自己的道德水平。 D:多学点法律知识,增强自己的法制观念。 【解析】 试题分析:注意结合当时的场景额身份补写当时的话语,足以符合情景。 【考点定位】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名师点睛】语言得体一般有两种,一是文体得体,即文章或话语要符合文体的要求,主要表现为要符合文体的特殊格式和语言要求,比如口语中一般不要用文言词语等。一是文体得体注意说话人的身份、场合,主要表现为用语的褒贬、谦敬词语运用的的当等。此题主要是属于语体得体,注意结合当时的场景额身份补写当时的话语,并能表明说话人的立场。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依次填人下面这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自古以来,中国有着广大的诗歌需求,甚至有一种诗歌崇拜的氛围,在其背后,是因为中国有着广大的心灵市场。                                            

而其目的是为了不断提升境界也就是心灵层次,从而不断自我超越,最终达到安心

而诗歌就其本质而言,就是一种心灵的学习或者说学问

好的诗歌作品能让他人读了以后感到动心

而这一点,也许正是当代人最需要和最渴求的

体验诗中情感,领悟诗中意境,同样达到安心的效果

诗歌的起源是感于心动于情,其过程是从心出发,用心写作,也可以说是一个修心的过程

A.②⑥①③⑤④    B.②⑤①③⑥④

C.⑤④②①③⑥    D.⑤②③④⑥①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我们在欣赏诗歌时,要根据诗中的一鳞半爪”“断帛裂锦,用自己的想象来补充、联缀,形成一个完整的意境,然后才能体会作者的思路和情感。

B黄杨木雕古朴文雅、精致圆润,深受收藏者喜爱。近年来一直成民间收藏的新贵,在拍卖市场上风头强劲,名贵精品收藏前景看好。

C尽管顶着诺贝尔文学奖的光环,莫言的作品仍然遭到书店退货,这成为文学书籍市场滞销最新的,令人多少有点吃惊的案例。

D最近浙江温州接连出现的因企业资金链断裂而跑路的老板,不仅给温州企业家的群体形象抹了黑,还欠下一笔还不了的金钱债务。

 

查看答案

下列句子中,加横线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古典诗歌中的常用词语往往具有特定的内涵,形成了某一特定意向,阅读时不能望文生义,否则就会出现理解上的偏差。

B陈寅恪上课时旁征博引,还不时夹着所引史料的数种语言文字,这使外语尚未过关、文史基础知识贫乏的学生,简直不知所云

C最美的是小镇的春天,草长莺飞,风声鹤唳,走进小镇就如置身于世外桃源,来此旅游的人一定会被这里的美景深深吸引。

D著名作家三毛曾言:心之何如,犹似万丈迷津,遥亘千里,其中并无舟子可以渡人,除了自渡,他人望尘莫及

 

查看答案

下列词语中,加横线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衣(mèi)  忽(yōu)   翡翠寒(qín)      流水潺湲(chán  yuán)

B.欢(xuè)   (dián)   然中开(hōng)     吞声踯躅(zhí   zhú)

C.暑(rù)   (jì)     钟鼓玉(zhuàn)   旌旆逶迤(wēi   yí)

D.怨(duì)  芳(qiān)  含情凝(tì)       迤逦不绝(yǐ  lǐ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题。

汪大娘

张中行

汪大娘,旗人,是我城内故居主人李家帮佣,只管做饭。

我开始认识汪大娘时,她四十多岁,中等身材,偏于瘦;朴实,没有一点聪明精干气;很少嘻笑,但持重中隐藏着不少温和。目力不好,听说曾经把抹布煮在粥锅里。像有些妇女一样,过日子有舍身精神,永远不闲着。不记得她有请假回家的事,大概男人早已作古了吧。有个女儿住在永定门外,像是也少来往。李家人不少,夫妇之外,子二女三,逐渐都成婚传代,三顿饭,活儿不轻。

汪大娘的行事,勤勉,这不希奇;希奇的是身份为外人却丝毫不见外。她主一家衣食住行的食政,食要怎样安排,仿佛指导原则不是主人夫妇的意愿,而是她心中的常理。她觉得她同样是家中的一员,食,她管,别人可以发表意见,可以共同商讨,但最后要由她做主。具体说,是离开常轨不成,浪费不成。她刚来时,推想家里人可能感到不习惯,但汪大娘是只注意常理不管别人习惯的,日久天长,杂七杂八的习惯终于被她的正气憨气压服,只好都依她。

两三年前,我们夫妇往天津,见到李家的长媳张玉婷,汪大娘呼为大少奶奶的,闲谈,说到汪大娘,她说:我们都怕她,到厨房去拿个碗,不问她也不敢拿。孩子们更不成,如果淘气,她看不过,还打呢。所以孩子们都不敢到厨房去闹。她人真好,一辈子没见过比她更直的。

李家房子多,自己住正院,其余的房子大部分出租。门户多,住时间长的,跟王大娘熟了,家里有什么事,她也管。

汪大娘也有使人费心的时候。是一年夏天,卫生的要求紧起来,街道主其事的人挨门挨户传达,要防四种病。如何防,第一,也许是唯一的要求,是记牢那四种病名,而且过两三天一定来查问。李家上上下下着了慌,是唯恐汪大娘记不住。小姐,少奶奶,以及上了学的孩子们,车轮战法,帮助汪大娘背。费了很大力量,都认为可以了。不想查问的人晚来一两天,偏偏先到厨房去问她。她以为这必是关系重大,一急,忘了。由严重的病入手想,好容易想起一种,说:大头嗡。查问的人化严厉为大笑,一个难关总算度过去。

还有更大的难关,是因为她年高辞谢到女儿家养老、文革的暴风刮起来的时候。李家是匹夫无罪,怀璧其罪,当然要深入调查罪状。汪大娘曾经是用人,依常情,会有仇恨,知道得多,自然是最理想的询问对象。不幸这位汪大娘没学过阶级斗争的理论,又不识 时务,所以总是答非所求。比如人家带启发性地问她:你伺候他们,总吃了不少苦吧?她答:一点不苦,我们老爷太太待我很好。他们都是好人。连孩子们也不坏,他们不敢到厨房淘气。不但启发没收效,连早已教她不要再称呼的“老爷太太”也冒出来了。煞费苦心启发的人哭笑不得,只好不再来,又一个难关平安度过去。

汪大娘的年高辞谢是被动的,她舍不得走,全院的人也都舍不得她走。为了表示欢送,李家除了给她一些钱外,还让孩子们带她到附近的名胜逛逛。一问,才知道她年及古稀,还没到过故宫。我吃了比她多读几本书的亏,听到这件事,反而有些轻微的黍离、麦秀之思,秀才人情,心里叨念一句:汪大娘不识字,有福了!那几天,汪大娘将要离去成为全院的大事,太太们和老太太们都找她去闲谈,问她女儿的住址,说有机会一定去看她。

我们也抄来住址。但不凑巧,还未成行时,文革的大风暴来了。其后是自顾不暇,几乎连去看看的念头也消灭了。一晃十几年过去,风停雨霁,人人有了明天还可以喝清茶看明月的安全感,我们不由得又想起这位可敬的汪大娘,她还健在吗?还住在她女儿那里吗?因为已经有了几次叩门“人面不知何处去”的伤痛经验,我们没有敢去。

但她正直、质朴、宽厚,只顾别人、不顾自己的少见的形象,总在我们心中徘徊;还常常使我想到一个问题,是:常说的所谓读书明理,它的可信程度究竟有多大呢?

(选自陕西大学出版社 张中行著《柴门清话》,有删改)

1.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作者借助汪大娘出身卑微、生活困苦却正直、质朴、宽厚的形象,讴歌了底层普通百姓身上特有的可贵品质。

B.文革来临时,汪大娘仍旧称呼主人老爷太太,这表明汪大娘因身为佣人而自视低人一等,自尊意识不强。

C.汪大娘这一底层劳动者身上的闪光点或许侧面映照出当时社会上许多上层知识分子文雅外表下的虚伪与冷漠。

D.作者抓住了许多典型重大的事件来刻画汪大娘的人物形象,浓墨重彩地渲染了她恪尽职守、诚实坦荡的美德。

E.汪大娘离开时,作者特地抄来地址以备看望,十几年后局势安定了,仍然想起她,正面突出了汪大娘的可敬。

2.理解画横线的两个句子在文中的含义。

李家是匹夫无罪,怀璧其罪

心里叨念一句:汪大娘不识字,有福了!

3.文中哪些地方表现了汪大娘的正直?

4.作者为什么在文章结尾提出一个关于读书明理可信程度的问题?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