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下面这首诗的每一句都可以想象成一个电影镜头,前两个镜头的脚本已写出,请续写后两个...

下面这首诗的每一句都可以想象成一个电影镜头,前两个镜头的脚本已写出,请续写后两个。要求:①按照诗意来设计场景和人物的神态动作;②想象合理;③每个镜头脚本的字数不超过40字。

采莲子 [唐]皇甫松

船动湖光滟滟秋,贪看年少信船流。无端隔水抛莲子,遥被人知半日羞。

【场景】  湖边,采莲船上。

【人物】 采莲女,小伙子,女伴。

镜头一:秋日湖上,波光粼粼。一位美丽的姑娘摇着采莲船从荷花丛中划出,左顾右盼。

镜头二:忽见岸上有位英俊少年。姑娘悄然心动,痴痴地看着他,竟忘记了摇桨,任凭船儿飘荡。

镜头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镜头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镜头三:不知什么缘故,突然间姑娘抓起一把莲子,隔着河水,向那岸上的小伙子抛掷过去。 镜头四:没想到抛莲子的举动远远被人看见了,姑娘红着脸,低着头,羞惭了大半天。大概意思对就可以 【解析】 试题分析:写脚本要忠于原诗,在译出诗句后,要展开合理想象,抓住细节和神态描写。 考点:扩展语句,压缩语段。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后面各题。

屈原——面向风雨的歌者

鲍鹏山

①屈原、是一本大书,可以让我们代代翻阅而不能尽其义。物质存在的屈原在公元前278年即已死去,但精神的屈原却永在生长,且日益枝繁叶茂,硕果累累,荫庇滋养着吾国吾民的精神家园。

②屈原的代表作《离骚》,简单地说,既是对士之朝秦暮楚式自由的否定,也是对士之“弃天下如弃敝屣”的自由的否定,同时也标志着另一种观念的建立:“忠”。令人稍感吃惊的是,正是这样一位向君权表忠的人,一种桀骜不驯的个性精神却表现得尤其强烈而突出。正是这种矛盾现象,使得屈原几乎在所有时代都会得到一部分人的肯定,又得到另一部分人的否定。

③《离骚》中的句子,充斥着“恐”“太息”“哀”“怨”……骚者,哭也!为时光哭,为生命短暂哭,为短暂的生命里不尽的痛苦、失意哭。注意,他诗中的“民”,也就是“人”,“民生”即“人生”,‘民心”即“人心”。他开始从“人”的角度、“人”的立场来表达愤怒,提出诉求。我们知道,《诗经》中的愤怒,往往是道德愤怒,是集体的愤怒;而屈原的愤怒,虽然也有道德的支撑,但却是个人的愤怒。强原很执著地向我们诉说着他受到的具体委屈:他政治理想的破灭,楚怀王如何背叛了他,顷襄王如何侮辱他,令尹子兰与靳尚如何谗毁他……从他的诗中,我们读出了人生的感慨,读出了人的命运,读出了一个不愿屈服的个人所感受到的人生困窘,一个保持个性独立意识的人所受到的压迫甚至迫害。

④如果说,讲究“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怨而不怒”的《诗经》,其人生感受的尖锐性大有折挫而略显迟钝的话,那么,怒形于色,被班固批评为“露才扬己”的屈原,则以其“发愤以抒情”《惜诵》,“自怨生”司马迁的诗歌,向我们展示了当个性在面对不公与伤害时,是何等的锋利而深入。这种锋利,当然是对社会的切割;而更重要的,是对自己内心的血淋淋的开剥。伟大的个性,便从这血泊中挺身而起。

⑤“曾歔欷余郁邑兮,哀朕时之不当”“叩揽茹蕙以掩涕兮,沾余襟之浪浪”。在《离骚》《九章》等作品中,我们看到了一个泪流满面的诗人;一个时时在掩面痛哭的诗人;一个面向风雨“发愤以抒情”,对人间的邪恶不停诅咒的诗人;一个颜色憔悴,形容枯槁,行吟泽畔,长歌当哭,以泪作诗的诗人!

⑥《诗经》的俗世精神很了不起,但从另一方面看,这种俗世精神恰恰消解了个人的意义,阻碍了个性的张扬。它入世的深度恰恰减少了个性的深度。而屈原,在以不堪一击的个体面对命运时,他的个性在绝望中显示的高度、深度与完美却是前所未有的。

⑦在中国古代,像《离骚》这样华丽的交响乐实在太少。单从篇幅上讲,它是中国古代诗歌史上最长的一篇。作为抒情诗,能展开如此宏大的篇章,不能不令人叹服屈原本人思想和个性精神的深度和广度。同时,我们也必须注意到它形式上的特点。正是由于他自设情节,使得一首抒情诗才能像叙事诗那样逐层打开。抒情诗有了“情节”,也就必然是象征的、隐喻的。所以,象征和隐喻也是《离骚》的主要艺术手法,比起《诗经》的比兴,屈原“香草美人”的系统性设喻,与上天入地、求女占卜等自设情节的使用,是一次巨大的飞跃。

⑧不管怎么说,屈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诗人。《诗经》中可考的作者也有多位,但我总觉得,《诗经》之伟大,乃是整体之伟大,如果拆散开来,就每一首诗而言,可以说精致、艺术、有个性,但绝说不上“伟大”。“伟大的诗人”须有伟大的人格精神,可以滋溉后人;须有绝大的艺术创造,可以标新立异,自成格式,既垂范后人,又难以为继。应该说,在这两点上,屈原都当之无愧。

选自《天纵圣贤》,有删改

1.请解说第④段中划线句的含义。

2.请对第⑤节中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作简要赏析。

3.把《离骚》和《诗经》进行比较,是本文的显著特色。作者是从哪些方面进行比较的?请纵观全文,分条概括。

4.根据本文内容和有关文史知识,请举例作简要阐述“精神的屈原”“荫庇滋养着吾国吾民的精神家园”。

 

查看答案

古诗文默写

(1)                  ?秦人不暇自哀

(2)                           蜂房水涡

(3)                    隔叶黄鹂空好音。

(4)此情无计可消除,                           

(5)吴楚东南坼,                 

(6)渔阳鼙鼓动地来,                            

(7)                         洞庭波兮木叶下。

(8)                        ,但愿长醉不愿醒。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三首关于项羽的诗,然后做后面各

题乌江亭

杜牧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辱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乌江亭

王安石

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

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1.这三首诗咏的都是西楚霸王项羽,但对项羽评价的角度并不一样,他们的角度分别是什么?

第一首是从___________角度来评价的。

第二首是从____________角度来评价的。

第三首是从____________角度来评价的。

2.这三首诗借对项羽的评价分别表达了什么观点?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后面各题。

与元九书节选

白居易

(仆)家贫多故,二十七方从乡赋。既第之后,虽专于科试,亦不废诗。及授校书郎时,已盈三四百首。或出示交友如足下辈,见皆谓之工,其实未窥作者之域耳。自登朝来,年齿渐长,阅事渐多。每与人言,多询时务;每读书史,多求理道。始知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是时皇帝初即位,宰府有正人,屡降玺书,访人急病。  

仆当此日,擢在翰林,身是谏官,月请谏纸。启奏之间,有可以救济人病,裨补时阙,而难于指言者,辄咏歌之,欲稍稍进闻于上。上以广宸听,副忧勤;次以酬恩奖,塞言责;下以复吾平生之志。岂图志未就而悔已生,言未闻而谤已成矣! 

微之,夫贵耳贱目,荣古陋今,人之大情也。仆不能远征古旧,如近岁韦苏州歌行才丽之外,颇近兴讽其五言诗又高雅闲淡自成一家之体今之秉笔者谁能及之?然当苏州在时,人亦未甚爱重,必待身后,人始贵之。今仆之诗,人所爱者,悉不过杂律诗与《长恨歌》已下耳。时之所重,仆之所轻。至于讽谕者,意激而言质;闲适者,思澹而辞迂。以质合迂,宜人之不爱也。今所爱者,并世而生,独足下耳。然百千年后,安知复无如足下者出,而知爱我诗哉?故自八九年来,与足下小通则以诗相戒,小穷则以诗相勉,索居则以诗相慰,同处则以诗相娱。知吾罪吾,率以诗也。  

仆常语足下,凡人为文,私于自是,不忍于割截,或失于繁多。其间妍媸,益又自惑。必待交友有公鉴无姑息者,讨论而削夺之,然后繁简当否,得其中矣。况仆与足下,为文尤患其多。己尚病,况他人乎?今且各纂诗笔,粗为卷第,待与足下相见日,各出所有,终前志焉。又不知相遇是何年,相见是何地,溘然而至,则如之何?微之知我心哉!

【注】《与元九书》写于元和十年(815年),其时作者在江州司马任上。元九,即元稹,字微之。

1.下列句子中文言实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合为时而著                   合:应当,应该。

B.小穷则以诗相勉                   穷:失意,不得志。

C.己尚病,况他人乎                 病:生病。

D.知吾罪吾,率以诗也               罪:怪罪,谴责文章。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横线的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歌诗合事而作                   吾属今之虏矣

B.欲稍稍进闻                   青,取之蓝,而青于蓝

C.以质合迂,宜人不爱也           句读不知,惑不解

D.与足下小通则诗相戒             若稍饰楼观亭榭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随着年龄与见识的增长,对时事与治道多所关注而有所体会,白居易由此逐渐形成了自己对诗文创作的基本看法。

B.白居易为实践他的诗歌理论而创作的诗歌在当时并不为人们所喜爱,未能发挥效用,却已受打压、毁谤,他觉得真正理解和喜爱他的这些诗歌的人只有元稹。

C.白居易认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强调了创作与社会政治、与现实生活的关系,肯定了文学作品的社会功能和现实意义。

D.白居易通过写诗来救民疾苦、针砭时弊,《长恨歌》就属于这类作品,不但白居易自己很重视这首诗,也深受当时人们的喜爱。

4.把上文中划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岂图志未就而悔已生,言未闻而谤已成矣!

(2)夫贵耳贱目,荣古陋今,人之大情也。

(3)今所爱者,并世而生,独足下耳。

 

查看答案

下列句中加横线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①今夫夫子托于斯竹也        ②四方人,持缣素而请者

B.①振笔直遂,追其所见        ②士大夫传之,为口实

C.①乃见所欲画者              ②与可尝令予作洋州三十咏,《筼筜谷》一也

D.①足相蹑其门                ②袜材当萃子矣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