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各题 清 刘建超 基德老汉病了,病得不轻。村里人来看望他,...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各

刘建超

基德老汉病了,病得不轻。村里人来看望他,说,叫你清风娃回来看看吧!基德老汉轻轻地摇着头,不用了,娃要招呼好多事,忙呐

村里人从基德老汉屋里出来也连连摇头,这个老倔头,硬说自己的娃在省城做大官呢。都这劲儿了,还嘴硬哩

“俺清风娃在省城做大官呢!”这句话不知被基德老汉唠叨过多少回了。街坊邻居遇到个啥作难的事,这句话就会从基德老汉皱巴巴缺了牙的嘴里轻溜溜地滑出来。谁都知道,基德的娃是在外地,可从没有听说他的娃当啥大官。这个穷乡僻壤的村里,当官的只有一个,就是东街的狗毛在县城啥子公司当科长。村里人都知道狗毛的官大,因为狗毛每次回村都开个铁壳子车,给村里人发长长的带把儿的烟

基德老汉的话不是没人信过。那年县里化肥脱销,村里人眼瞅着田里的苗施不上肥,急得牙根子上火。基德老汉一句“俺清风娃在省城做大官呢”的话,惹恼了村委主任,老爹,你就别添乱子了,你娃真当的是大官就让他给批点儿化肥来。看看人家狗毛家的地,早上了肥了。基德老汉就背了个包,搭车去了省里,三五天过去,还真拉回一车尿素。价钱高了可田不等人。肥用了,闲话也有了。还说娃在省里当啥官呢,连平价化肥都搞不到。基德老汉解释说,俺娃说,尿素上着比化肥好呢。庄稼人不愿意听,庄稼人图的是实惠

基德老汉每年地里活闲的时候,就背着杂粮去省城娃家里住些天。回村里也给大家带些各种各样的吃食

村里人就问,你娃清风就不给你带点儿高级烟?基德老汉说,俺娃不吸烟,说吸烟不健康。村里人又问,你娃也不捎点儿好酒?基德老汉说,俺娃也不喝酒。娃媳妇说了,喝酒也不健康。村里人就撇嘴了,那烟酒都不健康,国家卖它做啥?基德老汉也答不上来

纳着鞋底子的媳妇们就问,城里住得好好的,急着回来做啥?基德老汉说,城里,咱乡下人住不来。上楼下楼都关在个铁壳子里,忽悠得人头晕。地上铺着实木块,油光光的直想打跟头。进屋还要换鞋。七老八十的人喽,娃媳妇还逼着喝酸奶

年轻人逗趣地说,吹牛吧,你娃清风要是个大官,肯定也坐那铁壳子车。叫你娃开铁壳子车送你回来

基德老汉再进城还真是坐着铁壳子小车回村的

基德老汉说,在城里两天就待腻了,对清风娃说俺要回村呢。娃说去打火车票,俺说火车坐着头老晕。娃说那就打汽车票。俺说汽车开不到村里。爹老了,腿脚不利索了呢。你就用你成天坐的那种小车把俺送回去,村里人都惦记着呐。娃没说二话,打个电话就要来了车。瞧瞧,排场不?红颜色,娃说吉利。基德老汉脸上堆满了欣慰

一青年围着车转了一圈,认出了车上印的字,老爹,你坐的是出租车,要花大价钱雇呢。基德老汉说,俺一个子儿也没掏

那是你娃给掏的呗。问问师傅从省城到咱村得多少钱

开车师傅伸出手指头比画了个八字

恁贵,八十块钱?基德老汉瞪圆了眼睛

八十块钱?哈哈,八十块钱只能摸摸,给了八百我还不愿跑呢,回去得赶夜路呢

基德老汉张大了嘴巴,像一下子矮了许多,见到大人小孩都低着头,从此不再说娃在省城做大官的话了

村里遇上了干旱,地里的庄稼都蔫了。村主任急得满嘴起泡。村主任来找基德老汉,老爹,你娃不管当啥官,能不能找找人帮咱村里打几眼井啊?

村主任交代的事就是天大的事。基德老汉就进城找清风娃,没待两天就回来了。村主任问,打井的人来了没有?

基德老汉说,清风娃说了,这旱是全省旱,要那啥,统筹解决。村主任说,屁,等到统筹咱全村人都喝西北风了。基德老汉从布袋子里拿出一摞子钱,娃说了,让咱自己先打井干着。这是娃自己的五万块钱。你干不干?

干,全村人砸锅卖铁也得打井抗旱

基德老汉病了,病得不轻。迷糊中的基德老汉嘴里念叨着:“井……水……”

基德老汉去了。清风娃从省里回了村。第二天村里来了一排溜大车小车,有省里、市里、县上的。村里人这才相信基德老汉的娃真是在省里当大官呢,管着全省人的吃喝拉撒。清风娃挨家挨户感谢乡亲对老爹的照顾,然后带着媳妇女儿在基德老汉的坟前跪了很久很久

基德老汉的坟前摆放着几个大碗,碗里盛的是刚刚从机井里打出来的清凉凉的水

(摘自《小说月刊》,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村里人来看望病得不轻的基德老汉,并向老汉提出叫清风娃回来看看,因为大家看到基德老汉的病很严重了

B.基德老汉一句“俺清风娃在省城做大官呢”的话惹恼了村委主任,是因为他怪清风娃没有给乡亲们解决平价的化肥问题

C.基德老汉每次在城里清风娃家住的时间都不长,主要原因就是基德老汉的生活习惯和城里人的生活习惯不同

D.基德老汉之所以坐小汽车回来,是因为大家不相信他说的“儿子在城里做大官”的话,他想以此来证明他没有吹牛

E.村民们从来没有人相信过基德老汉的话,是清风娃回来给父亲办丧事时大家才知道基德老汉平时并没撒谎

2.基德老汉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简要分析其性格特点。

3.小说主要采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其效果如何?请简要分析。

4.小说为什么要以“清”为标题?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1.AC(答A给3分,答C给2分,答D给1分;答B.E不给分。) 2. ①临危受命,办事利落:在化肥紧缺的情况下,接受村委主任让他弄化肥的任务,他立即搭车进城,三五天拉回一车尿素;在遭遇干旱时接受村主任让他找人帮村里打井的任务,他立即进城,不到两天就带回儿子的五万块钱。 ②热情大方,关心村民:每次从城里回来都给乡亲们带各种吃食,热心帮助村里人买化肥、打井,弥留之际还念叨着井水。 ③有虚荣心,胸无城府:经常说自己儿子当大官,要坐儿子坐的小车回家;回答村里人及媳妇们的问话等情节,显示出他的坦率真诚,没有心计。 3. ①采用插叙。小说插叙了清风娃给乡亲们买肥料,不给父亲送烟酒、派公车,捐钱给乡里打井抗旱等事情,突出了清风娃这个人物形象,使主题更鲜明、深刻。 ②侧面烘托。如写基德老汉没搞到平价化肥,没得到儿子送的好烟好酒,没坐到儿子坐的小车等,烘托出清风娃的公正廉明;写基德老汉带回儿子的五万元钱给村里打井抗旱,烘托出清风娃的奉献精神,情系乡亲,更折射出他关心民生的人文情怀。 ③运用对比。将狗毛每次回村开铁壳子车、给村里人发带把儿烟的情形与清风娃不给父亲送烟酒、派公车进行对比,反衬出清风娃的清正廉洁。(每点2分,答出其他手法,言之成理也可得分) 4. ①从人名上看,“清”即“清风娃”,他虽然出场不多,但他是小说讴歌的主要对象,以“清”为题,突出了“清风娃”在小说中的重要地位。②从构思上看,以“清”为题,起统摄和贯串全文的作用,小说情节的发展,几乎都与“清风娃”这个人物有关。 ③从人物形象上看,以“清”为题,彰显了人物的品格特点。“清”含清廉、清正等意思,小说通过基德老汉烘托出“清风娃”的清廉公正等高尚品质。 ④从主题思想上看,以“清”为题,凸显了小说的主题。小说旨在表达对清正廉洁、甘于奉献、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干部的颂扬和期盼。(每点2分,言之成理即可) 【解析】 试题分析: 1.C概括不够全面,除了证明自己没有吹牛外,还有虚荣的原因;A原因解释有误,是因为村委主任怪基德及其儿子没有帮助他解决化肥问题;D.从来没有人相信过基德的话说法错误,村委主任就信过一回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分析人物形象首先应结合着文中叙述性的语句,从身份、地位、修养、气质等总体上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特点,然后根据小说中描写这个人物的言行举止的语句以及作者的议论或者作者借作品中其他人物对他的评价的语句直接提取或概括即可。例如,“这个老倔头,硬说自己的娃在省城做大官呢。都这劲儿了,还嘴硬哩。”“俺清风娃在省城做大官呢”这句话不知被基德老汉唠叨过多少回了,分别从侧面和正面表现了基德老汉有虚荣心;“基德老汉就背了个包,搭车去了省里,三五天过去还真拉回一车尿素”表现了基德老汉临危授命,办事利落的性格。以此类推即可。 考点: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3.此题考查赏析小说采用的表现手法及表达效果的能力。解答此题,可结合着小说中具体的内容及语句来分析运用的表现手法及表达效果。例如,如写基德老汉没搞到儿子批的平价化肥,没得到儿子送的好烟好酒,没坐到儿子坐的小车等,烘托出清风娃的公正廉明,故采用的是侧面衬托的手法。给村里人发带把烟的情形与“清风娃”不给父亲送烟酒、派公车进行对比,反衬出清风娃的清正廉洁。故采用的是对比的手法。例如,捐钱给乡里打井抗旱等事情,突出了清风娃这个人物形象,是采用了插叙的手法。综合起来概括作答即可。 考点: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4.解答此题,要了解小说标题常见的作用:作为情节线索贯穿全文。标题若是文中出现的某一事物,该事物很可能是文章的线索,有意无意的贯穿情节始终,甚至是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关键。点明时间、地点,交代故事背景,渲染氛围。在理解标题本意的基础上,要注意它在文中是否还有比喻义、象征义、深层义、双关义等。反映小说的主要内容,寄托作者思想情感,揭示文章中心主旨。标题是小说的眼睛,有的标题直接点出了事件的主要情节,反映了小说的主要内容;有的标题暗示了作者的写作目的,点出小说的主旨。有的标题具有反讽义,体会文章主旨是要结合社会现实来理解。吸引读者阅读兴趣等。本题可从表现清风娃的形象特征、统领全文、突出小说以“清”为主的清正廉洁、甘于奉献、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主题等角度组织答案。 考点: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荀子《劝学》中以螃蟹为例说明学习不能浮躁的句子是“                ,用心躁也”

(2)李商隐在《锦瑟》中借用庄周和望帝的典故,表达自己迷惘又失落的内心的两句是“               

(3)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                ”两句至今仍常常被人引用,并赋予它新的意义,说明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小题

晚登江楼有怀

李嘉祐

独坐南楼佳兴新,青山绿水共为邻。

爽气遥分隔浦岫,斜光偏照渡江人。

心闲鸥鸟时相近,事简鱼竿私自亲。

只忆帝京不可到,秋琴一弄欲沾巾。

【注】李嘉祐,天宝年间进士,授秘书正字。以罪谪鄱阳,贬为江阴令

1.诗歌前两联写了哪些景色?这些景色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2.你怎样理解诗中的“心闲”与“欲沾巾”?请加以赏析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各题。

吴喜,吴兴临安人也。本名喜公,明帝减为喜。出身为领军府白衣吏。少知书,领军将军沈演之使写起居注,所写既毕,暗诵略皆上口。演之尝作让表,未奏失本,喜经一见即写,无所漏脱。演之甚知之。因此涉猎《史》、《汉》,颇见古今。演之门生朱重人入为主书,荐喜为主书吏,进为主图令史。文帝尝求图书,喜开卷倒进之,帝怒遣出。会太子步兵校尉沈庆之征蛮。启文帝请喜自随,为孝武所知。稍迁至河东太守殿中御史

明帝即位,四方反叛,喜请得精兵三百致死于东。帝大悦,即假建武将军,简羽林勇士配之。议者以喜刀笔吏,不尝为将,不可遣。中书舍人巢尚之日:“喜随沈庆之累经军旅,性既勇决,又习战阵,若能任之,必有成绩。”喜乃东讨

喜在孝武世既见驱使,性宽厚,所至人并怀之。及东讨,百姓闻吴河东来,便望风降散,故喜所至克捷。迁步兵校尉,封竞陵县侯

东土平定,又率所领南讨,迁寻阳太守。泰始四年,改封东兴县侯,除右军将军淮阳太守,兼太子左卫率。五年,转骁骑将军,太守、兼率如故。其年,大破魏军于荆亭。六年,又率军向豫州拒魏军,加都督豫州诸军事。明年还建邺

初,喜东征,白明帝得寻阳王子房及诸贼帅,即于东枭斩。东土既平,喜见南贼方炽,虑后翻覆受祸,乃生送子房还都。凡诸大主帅顾琛、王昙生之徒皆被全活。上以喜新立大功,不问而心衔之。及平荆州,恣意剽虏,赃私万计。又尝对客言汉高、魏武本为何人。上闻之益不悦。后寿寂之死,喜内惧,因乞中散大夫。上尤疑之。及上有疾,为身后之虑,疑其将来不能事幼主,乃赐死。上召入内殿,与言谑,酬接甚款,赐以名馔并金银御器。敕将命者勿使食器宿喜家。上素多忌讳,不欲令食器停凶祸之室故也。及喜死,发诏赙①赠,子徽人袭(选自《南史·吴喜传》

注释:①赙(fù),送财物助人办丧事

1.下列句子加横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启文帝请喜自随,为孝武所知  启:禀告

B帝大悦,即假建武将军        假:假借

C喜随沈庆之累经军旅          累:多次

D不问而心衔之                衔:怀恨

2.吴喜文武双全,以下各组句子中,分别表明吴喜“博闻强志”和“性既勇决”的一组是( 

A涉猎《史》《汉》,颇见古今     及平荆州,恣意剽虏,赃私万计

B议者以喜刀笔吏,不尝为将       又尝对客言汉高魏武本为何人

C喜经一见即写,无所漏脱         四方反叛,喜请得精兵三百致死于东

D出身为领军府白衣吏             又率军向豫州拒魏军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吴喜初为领军将军沈演之属下,深受其赏识,后来被沈演之的门生朱重人举荐为主书吏,继而又做了主图令史

B吴喜孝武帝时已经被任用,性情宽厚,所到之处人们都感念他。到了东征的时候,百姓听说他来了,便都望风归降或散去

C东方平定以后,吴喜又率领军队南征,升为寻阳太守。以后职务不断升迁,泰始六年,在荆亭大败魏军,加任都督州诸军事

D吴喜东征之前,曾禀明皇帝要在当地杀掉叛贼,但平定东方后,虑及可能的后患,并未杀掉子房等人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文帝尝求图书,喜开卷倒进之,帝怒遣出

(2)及上有疾,为身后之虑,疑其将来不能事幼主,乃赐死

 

查看答案

现代文阅读

儒释道互补与心态和合

对于和合文化,可以从多角度来解读。有人从中读出一种文化战略,有人从中读出一种社会理想,都讲出了一番道理。我别出心裁,想把和合文化解读为一种健全的心态。在我看来,“和合”一词中的“合”,应该是指人的多种精神诉求的集合。道理很简单,只有在具备两个以上要素的情况下,才能谈得上“合”;倘若只是单一要素,根本就谈不上“合”了。多种要素凑在一起,有可能发生冲突,也未必就一定发生冲突。即便发生冲突,也未尝不可以化解。成功地化解冲突,便进入了“和”的状态。所谓“和”,应该是指多样性的统一,是指冲突的化解。显而易见,这种意义上的“和”,有别于“同”,故而孔子力主“和而不同”。要想把人的多方面的精神需求统一起来、协调起来,进入“和”的心态,绝非易事,仅靠一种学说,显然也是不可能做到的,必须综合运用多种学说。在传统文化资源中,对于和合心态的养成,儒释道三家

都是不可或缺的元素。三教分别满足中国人精神生活中某方面的需要,帮助人们养成和合的心态

儒家的精神趣旨,可以概括成三个字,那就是“拿得起”;用两个字来概括,那就是“有为”;用一个字来概括,那就是“张”。儒家主张立德、立功、立言,主张干事,主张积极有为。道家的精神趣旨是“想得开”;用两个字来说,叫做“无为”;用一个字来说,叫做“弛”。道家的趣旨与儒家似乎相反,实际上互为补充。学会紧张,是一门学问;学会放松,同样也是一门学问:对于人来说,都是不可缺少的。佛教精神趣旨是“放得下”。用一个字来说,那就是“空”。用佛教的术语说,“放得下”就是看破红尘,把精神追求的目标定位在彼岸的极乐世界

儒道两家是中国固有的学问,主要是讲人生哲学。儒家告诉人如何堂堂正正地度过一生,道家则告诉人如何轻轻松松地度过一生,至于人死后怎样,两家都不怎么在意。佛教是从印度引入的学问,主要是讲人死哲学。佛教为人设计了“终极关怀”之所,标示出超越的精神取向,告诉人如何干干净净地辞别尘世。人死哲学与人生哲学似乎相反,惟其如此,才构成互补关系;倘若悟不透死,焉能悟透生?综合运用儒释道三家学问,连生死大关都能勘破,还不算是心态和合吗?儒道互补,讲出“张弛和合学”;儒释道互补,进一步讲出“生死和合学”:三教共同培育和合心态。

选自2010年11月29日《光明日报》,有删改

1.关于“和合”文化,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把“和合”文化解读为一种健全的心态,认为它涉及到人的多种精神诉求

B.多种要素凑合在一起是“合”,只有“合”而不发生冲突才能进入“和”的状态

C.孔子力主“和而不同”,强调的是多样性的统一协调,而不是简单的同化

D.儒家讲“拿得起”,道家说“想得开”,佛家言“放得下”,三者互补,成就和合心态

2.“在传统文化资源中,对于和合心态的养成,儒释道三家都是不可或缺的元素。”下列各项不能作为这一说法依据的是   

A.人的精神需求是多方面的,要把它们统一协调起来,进入“和”的状态,不能仅靠一种学说

B.儒释道三教是中国传统文化资源中很重要的组成部分,能分别满足中国人精神生活中某方面的需要

C.只是单一要素,根本谈不上“合”,所以中国人同时信奉儒释道三教,借以养成和合心态

D.儒释道三家可以说是各有各的精神趣旨,看上去有很多对立之处,但在精神实质上互为补充

3.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人只有一种精神诉求是一种不健全的心态,所以才需要“和合”文化,才需要儒释道三家的互补

B.综合运用儒释道三家的学问,才能讲“张弛”之道,破“生死”玄关,达成心态和合

C.儒释道三家互补,缺一则“互补”之说即无从谈起,当然也就无法达到所谓心态的和合

D.中国固有的学问,向来只是研究“生”,不研究“死”,而佛学的引入则作了必要的补充。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

季文子三思而后行。(《论语·公冶长》)

世上没有一个伟大的业绩是由事事都求稳操胜券的犹豫不决者创造的。(【英国】艾略特)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