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横线题 唐恪,字钦叟,杭州钱塘人。以荫登第,调郴尉。县民有被害...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横线

唐恪,字钦叟,杭州钱塘人。以荫登第,调郴尉。县民有被害而尸不获,吏执其邻人,抑使自诬,令以为信。恪争之,令曰:“否将君累。”恪曰:“吾为尉而盗不能捕,更俾亡辜死乎?”躬出访求,夕,若有告者,旦而得尸,遂获盗。知榆次,县豪子雄乡,不输公赋,前后莫敢诘。恪以理善晓之,悟而自悔,折节为长者。大观中,召为屯田员外郎,持节招纳夷人。夷始恫疑衷甲以逆恪尽去兵卫从数十卒单行夷望见欢呼投兵听命。

徙沧州。河决,水犯城下,恪城救理。都水孟昌龄移檄索船与兵,恪报水势方恶,船当以备缓急,沧为极边,兵非有旨不敢遣。昌龄怒,劾之,恪不为动,益治水。水去,城得全,

诏书嘉奖。乃上疏请暂免诸县租,等第振贷,以宽被水之民,民大悦。

靖康初,金兵入汴,李邦彦荐之,拜同知枢密院事,至则为中书侍郎。八月,进拜少宰兼中书侍郎,帝注礼之甚。然恪为相,无济时大略。金骑再来,邀割三镇,恪集廷臣议,以为当与者十九,恪从之。使者既行,于是诸道勤王兵大集,辄谕止令勿前,皆反旆而去。洎金兵城下,始悔之,密言于帝曰:“唐自天宝而后屡失而复兴者,以天子在外可以号召四方。今宜举景德故事,留太子居守而西幸洛,连据秦、雍,领天下亲征,以图兴复。”帝将从其议,而开封尹何栗入见,谓周失计,未有如东迁之甚者。帝幡然而改,以足顿地曰:“今当以死守社稷。”擢栗门下侍郎,恪计不用。

从帝巡城,为都人遮击,策马得脱,遂卧家求去。御史胡舜陟继劾其罪,谓:“恪之智虑不能经画边事,但长于交结内侍,今国势日蹙,诚不可以备位。”乃以栗代为相。

(选自《宋史·列传第一百一十一》)

1.对下列句子中加横线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持节招纳夷人                持节:拿着符节。

B.水犯城下,恪乘城救理        乘:登上

C.洎金兵薄城下,始悔之        薄:迫近

D.帝注礼之甚渥                渥:优秀

2.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夷始恫疑/衷甲以逆恪/尽去兵卫/从数十卒/单行/夷望见欢呼/投兵听命。

B.夷始恫疑/衷甲以逆/恪尽去兵卫从数十卒/单行/夷望见欢呼/投兵听命。

C.夷始恫疑/衷甲以逆/恪尽去兵卫从数十卒/单行/夷望见欢呼投兵/听命。

D.夷始恫疑/衷甲以逆恪/尽去兵卫从数十卒/单行/夷望见欢呼投兵/听命。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唐恪为官公正,执政有方。为官期间,不怕受牵连,为人辩护;豪绅子弟因其言省悟自悔,夷人亦因其行扔下兵器服从命令。

B.唐恪忠于职守,敢于抗上。在沧州做官时,遇黄河决堤,拒绝了都水孟 昌龄索要船只与士兵的要求,一心治理水患,保全了沧州城,受到皇上嘉奖。

C.唐恪智谋不足,能力有限。曾建议皇帝放弃汴梁迁都洛阳,后遭到了开 封尹何栗的反对,计谋不被采用。后来受到弹劾,被免去相位。

D.唐恪缺少远见,主张和议。因为主张投降金兵,令勤王大军后退,所以跟从皇帝巡城时,被都城人拦住击打,骑马快跑才得脱身。

4.翻译下面句子

①县民有被害而尸不获,吏执其邻人,抑使自诬,令以为信。

②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1.D 2.B 3.D 4. (1)县里有个百姓被害但尸体找不到,官吏抓了他的邻居,强迫他自己承认是凶手,县令认为是真实的。 (2)戍边的士卒怒吼起来,函谷关被攻占,楚国人放了一把火,可惜那豪华的宫殿就变成了一片焦土。 【解析】 试题分析: 1.D项“渥”的意思应是“优厚”,理解文言实词应结合其语境考虑。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2.2】文言断句的题目,注意一些常见的标志性的虚词,注意结构的对称,这是基础,一般考核较少,一般集中在人称的转换和在句中的充当的成分,答题时注意选项的对比,然后结合文意进行分析。此题“夷始恫疑,衷甲以逆,(做后句主语,不做前句宾语)恪尽去兵卫从数十卒,单行,夷望见欢呼,投兵(和“听命”衔接更紧)听命。” 考点:理解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3.3】本题是文言文必考的题目,错误选项的设置多以人物、事件、时间、地点的错位为重点,答题时注意分析选项涉及到的上下文,注意核实这些情节,如此题选项D对应的原文只是主张割城,并无投降金兵之心。选项事件错误。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4.4】文言翻译是文言文考的必考的内容,文言文的翻译注意直译,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特殊的词句用法要翻译出来,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翻译完之后一定要注意对句子进行必要的整理,使句意通顺。文言翻译应当直译为主,意译为辅,还要字字落实,尤其要抓住一些关键字。关键字(1)“不获”译成“找不到”得1分,“执”译成“抓”得1分,“自诬”译成“自己承认是凶手”得1分,文意通顺2分;(2)“函谷举”译成“被动句”得1分;“可怜”译成“可惜”得1分;“焦土”译成“变成了一片焦土”得1分,文意通顺2分;共5分。 考点: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文言文翻译】唐恪,字钦叟,是杭州钱塘人。凭皇帝的恩赏登第,调任郴县县尉。县里有个百姓被害但尸体找不到,官吏抓了他的邻居,强迫他自己承认是凶手,县令认为是真实的。唐恪为那人争辩,县令说:“如果辩护错了就会牵累你。”恪说:“我做县尉而不能捕到凶手,还要使无辜的人去死吗?” 亲自外出访问寻找,晚上就有人来告发,天明就找到尸体,于是抓获了凶手。任榆次知县时,县里 有一个豪绅的儿子称霸于乡里,不交纳赋税,前后的知县都没有敢问的。唐恪用道理好言开导他,他省悟自悔(或“觉悟过来悔恨自己”),改变当初行径(或“强自克制,改变初衷”)而成为一个性情谨厚的人。大观年间,唐恪被 任命为屯田员外郎,拿着符节招纳夷人。夷人开始害怕怀疑,在衣服里面穿着铠甲迎接他,唐恪让几十名卫兵都撤离,一人独往。夷人望见后欢快高呼,扔下兵器服从命令。 调任沧州。黄河决堤,大水冲到城下,唐恪登城抢修。都水孟昌龄发去公文索要船只和士兵,唐恪报告说水势正猛烈,船应当用来 防备紧急情况;沧州是最远的边境,军队没有皇帝的旨意不敢调遣。孟昌龄大怒,弹劾他,唐恪不为之所动 ,更加尽心治理水患。大水退去,沧州城得以保全,皇帝下诏嘉奖。于是上奏请求暂时免除各县的赋税,分等级赈济,来宽解遭到水灾的百姓,百姓非常高兴。 靖康初年,金兵攻入汴梁,李邦彦推荐唐恪,授予同知枢密院事,到了后又任命为中书侍郎。这年八月,又任命为少宰兼中书侍郎,皇帝对他礼遇有加。然而唐恪做相,无拯救时世的大谋略。金兵第二次侵来时,要求割让三镇,唐恪召集朝廷大臣商议,认为应当割给金兵三镇的人占十分之九,唐恪听从他们的意见。使者已经出发,这时各路勤王的部队才聚集京城周围,唐恪就命令他们停止前进,都回师而去。等到金兵逼迫城下,唐恪才开始后悔,就秘密地对皇帝说:“唐朝从 天宝年后屡次失去京城又复兴的原因,是天子在外可以号召四方。现在应该效法景德旧事,留太子居守京城,而皇上您西迁洛阳,占据秦州和雍州,亲自率领天下的人征讨,从而争取复兴国家。”皇上将要听从他的建议,而开封尹何栗入见,引用苏轼的现点,说周王朝之失算,没有比东迁更严重的了。帝幡然省悟,改变主意,以脚跺地说: “现在应当以死守社稷。”提拔何栗为门下侍郎,唐恪的计策不被采用。 唐恪跟从皇帝巡城,被都城的人拦住击打,唐恪策马快跑才得以脱身,于是就呆在家里请求辞去官职。继而御史胡舜陟弹劾他的罪行,说:“唐恪的 智谋不足以经营筹划边关的战事,只长于交结宦官,现在国家形势日益紧急,确实不可以在这个官位上任职。”皇上就让何栗代替他做宰相。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题。

中国人丑陋吗?

冯骥才

国民性是文化学最深层的问题之一。对于作家来说,国民性则是一种集体性格。作家的天性是批判的,所以笔下的国民性自然是国民性的负面,即劣根性。鲁迅先生的重要成就是对中国人国民劣根性的揭示;柏杨先生在《丑陋的中国人》所激烈批评的也是中国人国民性的负面。应该说,他们都不是进行严谨而逻辑的理性剖析,而是凭着作家的敏感与尖锐,随感式却一针见血地刺向中国民性格中的痼疾。鲁迅用这种国民集体性格的元素塑造出中国小说人物画廊中前所未有的人物形象——阿Q。当然,鲁迅先生也把这种国民性批判写在他许多杂文中。柏杨则认为杂文更可以像“匕首一样”直插问题的“心脏”。故而柏杨没有将国民性写入小说。

这使我想起从19世纪下半期到20世纪初的“传教士文学”——到中国来传教的西方教士所写的见闻。传教士出于对异文化的好奇,热衷于对中国文化形态进行描述。他们笔下中国人的劣根性是相当复杂的。有善意的批评,有文化误解,也有轻蔑和贬损。特别是后者,与西方殖民者傲慢的心态相关。由于人们对鸦片战争以后那段屈辱的历史刻骨铭心,所以很少有人直面这些出自西方人笔下的批评。

然而我们对自我的批评为什么也不能接受呢?是鲁迅和柏杨所言荒谬,还是揭疤揭得大狠?不狠不痛,焉能触动。其实任何国家和地域的集体性格中都有劣根。指出劣根,并不等于否定优根。应该说,揭示劣根,剪除劣根,正是要保存自己民族特有的优良的根性。

我们对国民的劣根性的反省始自“五四”以来。一方面由于国门打开,中西接触,两种文化不同,便有了比较。另一方面,由于在中西的碰撞中,中国一直处于弱势。有责任感的知识分子面对这种软弱与无奈,苦苦寻求解脱,一定会反观自己,追究自己之所以不强的深在于自身的缘故。这便从社会观察到文化观察,从体制与观念到国民性,然而从文化视角观察与解析国民性需要非凡的眼光,用批评精神将国民性格的痼疾揭示出来需要勇气。所以我一直钦佩柏杨先生的这种批评精神与勇气。尤其是这个充满自责和自警的题目——丑陋的中国人——多容易被误解呀!但是只要我们在这些激烈的自责中能够体会一位作家对民族的爱意,其所言之“丑陋”便会开始悄悄地转化。

如今,中国正以惊人的速度走向繁荣。繁荣带来的自信使我们难免内心膨胀。似乎我们不再需要自省什么“丑陋不丑陋”了。然而一个真正的文明的民族,总要不断自我批评和自我完善,不管是穷是富。为此,柏杨先生这本令人深省的书该重新放在我们的案头。

(节选自《杂文选刊》2008年10月上)

1.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家眼中的国民性是一种集体性格,他们更多地从批判的角度对待国民性。

B.中国作家们所批判的中华民族的国民劣根性与西方传教士所批判的完全不同。

C.中国作家对国民性的批判与近代国门被迫打开、在中西交往中处于劣势有很大关系。

D.柏杨先生《丑陋的中国人》饱含着对民族的爱意,却又很容易被读者误解。

2.下列关于鲁迅和柏杨对“国民劣根性的揭示”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两人都凭着敏感与尖锐,一针见血地刺中国民性格中的劣根性。

B.两人的批判都并非严谨而逻辑的理性剖析,以至于有人无法接受。

C.两人都有着非凡的眼光、强烈的批判性和勇气,批判得又狠又痛。

D.柏杨主要用杂文进行批判,鲁迅在小说和杂文中都有批判的因素。

3.根据文章的内容,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从作者对《丑陋的中国人》的惊叹和钦佩来看,他更喜欢柏杨式的批判。

B.我们已经剪除了民族中的劣根性,才得以以如此惊人的速度走向繁荣。

C.柏杨先生的《丑陋的中国人》可以用来惊醒因繁荣而内心膨胀的国人。

D.由于时代的关系,我们需要用柏杨的而不是鲁迅的作品来不断自我批评。

 

查看答案

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句子,排列顺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李泽厚认为,汉字以“象形”“指事”为本源。                      。正是这个方面使汉字的象形在本质上有别于绘画,具有符号所特有的抽象意义、价值和功能。

①一个字表现的不只是一个或一种对象,而且也经常是一类事实或过程,也包括主管的意味、要求和期望

②“象形” 有如绘画,来自对对象概括性极大的模拟写实

③这即是说,“象形”中也蕴含有“指事”“会意”的内容

④然而如同传说中的结绳记事一样,从一开始,象形字就已包含有超越被模拟对象的符号意义。

A.①③②④      B.②④①③

C.②③①④      D.①②③④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我国税务机关正在加紧完善涉外税收征管体系,以更好地适应美国次级贷款危机所带来的涉外贸易新变化。

B.随着世博会开幕日期的临近,“世博”已经成了使用频率最高的上海市民口头语,可见人们纷纷以

不同方式关注世博。

C.各位观众,今天是二十四节气中的小寒,它代表今天是入冬以来最寒冷的季节,请注意添加衣服,

预防感冒。

D.央视春晚总导演建议,在四川和台北设立分会场,将五大洲各华语媒体的祝福传送过来,营造全球

华人喜庆、祥和大联欢。

 

查看答案

下列各项中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六国论》是一篇史论文章,文章见解精辟,论点鲜明,论据有力,语言锋利明快,有战国纵横家的风度。

B.儒家传统经典中的“六艺”是《诗》《书》《礼》《易》《乐》《春秋》

C.孔子宣扬的“礼”是对人的思想感情和行为、对人际关系以及社会秩序的一整套规范。

D.《六国论》作者是苏洵,我们还学过他的《劝学》,较系统地论述了学习的目的、意义、态度和方法。

 

查看答案

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新规定将于2010年1月1日开始       ,届时原规定将停止使用。

②美国国防部在公布囚犯的信息时,总是显得不情愿,并以各种理由加以    

③我们初上船的时候,天色还未断黑,那漾漾的柔波是这样      ,委婉,使我们一面产生水天空阔之想,一面又       着纸醉金迷之境了。

A.实行  推脱  安静  向往

B.施行  推脱  恬静  憧憬

B.实行  推托  安静  憧憬

D.施行  推托  恬静  向往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